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受体与多发性骨髓瘤关联性的临床实验诊断研究
1
作者 鞠少卿 王跃国 +7 位作者 王金湖 李小华 王旭东 徐建辉 姚敏 练小琪 孔宪涛 仲人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LyS)及其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对19例MM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血清BLyS含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BLyS及其受体m...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LyS)及其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对19例MM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血清BLyS含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BLyS及其受体mRNA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MM患者血清BLyS含量与外周血BLyS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浓度、乳酸脱氢酶(LDH)、轻链(kap、lam)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血清BLyS含量[(7.95±4.93)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70±1.09)g/L,P<0.01],并与LDH浓度呈正相关性(r=0.734,P<0.001);97.4%(18/19),84.2%(16/19)的MM患者PBMCs中BLyS、BCMA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并且也与LDH的含量呈正相关;而47.32%(9/19)患者TACI m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MM患者的血清BLyS蛋白浓度和PBMCs中BLyS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有异常改变,说明BLyS及其受体可能参与MM的发病;BLyS及其受体表达水平也许可作为预后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多发性骨髓瘤 乳酸脱氢酶 轻链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覃晶 钱新宇 +2 位作者 陆慧琦 韩焕兴 罗荣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S)对大鼠心肌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rh-ES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3、6、12mg/(kg·d)rh-ES腹腔注射]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6只。各组在第...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S)对大鼠心肌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rh-ES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3、6、12mg/(kg·d)rh-ES腹腔注射]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6只。各组在第4周和第8周末次给药后采用脊椎脱臼法分别处死3只大鼠,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CD34标记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改变。结果光镜及电镜下对照组和低、中剂量组无明显心肌损伤的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高剂量组光镜下可见心肌损伤的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显示,给药8周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00),其中高剂量组凋亡指数最高。心肌组织微血管计数提示,给药4周及8周后高剂量组(MVD)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ES对大鼠心肌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心肌损伤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抑素 心脏毒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赵虎 陈险峰 周庭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了解非发酵菌在我院医院感染中的分布和检出情况以及非发酵菌的耐药性。方法:应用VITEK-AMS鉴定细菌,K-B法作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和药敏情况。结果:非发酵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4.29%,占总感染率的35.24%,其中,铜... 目的:了解非发酵菌在我院医院感染中的分布和检出情况以及非发酵菌的耐药性。方法:应用VITEK-AMS鉴定细菌,K-B法作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和药敏情况。结果:非发酵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4.29%,占总感染率的35.24%,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构成比为44.22%),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2.17%)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23%)。不同感染部位非发酵菌的感染率各不相同,以呼吸系统(痰或咽拭子标本中)的阳性率最高,而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标本中)的阳性率最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为较高的耐药率(45.21%),尤其对舒他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高(92.18%和82.65%);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也表现为较高的耐药率(47.85%),尤其对氨曲南、头孢哌酮和庆大霉素耐药率高(78.56%、77.1 9%和70.2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平均耐药率高达64.02%,对亚胺培南全部耐药,对庆大霉素、美罗培南和氨曲南的耐药率也很高(97.61%、92.83%和91.63%)。结论:我院医院感染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较高。为及时控制非发酵菌感染并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治疗非发酵菌感染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非发酵菌 药物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在肺鳞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兵 胡栋平 +2 位作者 叶曜芩 孔宪涛 罗文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8-60,共3页
本实验采用全自动快速荧光酶分析系统(IMx),用微粒子酶免疫测定法(MEIA)测定了105人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其中34例肺鳞癌(SCC),26例肺非鳞癌(NSCC)患者血清SCCAg水平,以20例... 本实验采用全自动快速荧光酶分析系统(IMx),用微粒子酶免疫测定法(MEIA)测定了105人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其中34例肺鳞癌(SCC),26例肺非鳞癌(NSCC)患者血清SCCAg水平,以20例肺良性疾病和2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取2μg/L为正常值上限,超过此值为阳性,结果显示:血清SCCAg水平在肺SCC组(3.660±3.027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55±0.495μg/L)、肺良性疾病组(1.046±0.485μg/L)和肺NSCC组(1.724±1.406μg/L)(P<0.01)。两对照组中,无1例大于2μg/L,26例肺NSCC组中,2例(7.7%)阳性,而34例肺SCC组中,16例(47.1%)阳性。结果表明,血清SCCAg水平对肺鳞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对肺鳞癌的诊断,鉴别诊断,特别是在肺癌的组织学分型中,区别肺鳞癌和肺非鳞癌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鳞癌 抗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位置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金明 王俭 +1 位作者 邵敏伟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所用封堵器位置的影响,并观察封堵器对MRI图像质量有无干扰。方法:将上海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产34 mm、26 mm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10 mm对称型、9 mm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VSD)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所用封堵器位置的影响,并观察封堵器对MRI图像质量有无干扰。方法:将上海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产34 mm、26 mm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10 mm对称型、9 mm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以及10 mm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分别置入盛有煮沸琼脂的透明非金属容器内,琼脂完全覆盖封堵器,冷却凝固成胶冻状,在MRI内行常规横断面、冠状面多轴面、多序列扫描。观察扫描后琼脂的完整性、封堵器位置的变化以及MRI图像质量。结果:扫描结束后,覆盖封堵器的琼脂表面光滑,完好无损;无论何种封堵器,其形态和位置均无任何变化;MRI冠状位、横断位扫描(T_1 WI、T_2 WI),封堵器中央层面均有轻度金属伪影,但伪影局限于封堵器轮廓内,靠边层面可清晰显示封堵器网格状结构。结论:本实验条件下,MRI常规扫描不会造成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位置的变化,封堵器也不影响MRI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封堵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仲人前 孔宪涛 谢映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0-43,共4页
本文通过 S-100肝抗原多次免疫同种 C57BL/6小鼠后,成功地建立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过继输注致敏脾淋巴细胞给正常同种小鼠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导致过继输注后自身免疫性肝炎主... 本文通过 S-100肝抗原多次免疫同种 C57BL/6小鼠后,成功地建立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过继输注致敏脾淋巴细胞给正常同种小鼠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导致过继输注后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为 T 淋巴细胞,揭示了 T 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本文还就免疫抑制剂环孢素 A 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防治作用进行了探讨.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预防和治疗用药时均能减轻肝脏病理变化和/或减少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肝抗原 自身免疫性 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增强缺血心肌葡萄糖转运子1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殷仁富 陈金明 +4 位作者 吴宗贵 仇韶华 王咏梅 武瑞美 孔宪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 :探讨胰岛素刺激低血流缺血心肌增加葡萄糖摄取的机制。方法 :采用Northern法分析缺血心肌葡萄糖转运子 - 1(GLUT1)mRNA和免疫法分析心肌葡萄糖转运子 1(GLUT1)多肽水平。结果 :胰岛素使局部低血流缺血心肌GLUT1mRNA和GLUT1多肽表... 目的 :探讨胰岛素刺激低血流缺血心肌增加葡萄糖摄取的机制。方法 :采用Northern法分析缺血心肌葡萄糖转运子 - 1(GLUT1)mRNA和免疫法分析心肌葡萄糖转运子 1(GLUT1)多肽水平。结果 :胰岛素使局部低血流缺血心肌GLUT1mRNA和GLUT1多肽表达明显增加。同时伴随缺血心肌葡萄糖摄取明显增多。结论 :胰岛素能增强缺血心肌GLUT1mRNA和GLUT1多肽表达 ,使GLUT1数增加 ,进而促进心肌葡萄糖摄取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局部缺血 葡萄糖 胰岛素 GLUT1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及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8
作者 谈红 张国元 +2 位作者 黄超 吴宗贵 黄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调查中国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与及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3例健康中国人ACE基因型,同时采用微量比色法测定其血清ACE水平。结果:中国人中AC... 目的:调查中国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与及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3例健康中国人ACE基因型,同时采用微量比色法测定其血清ACE水平。结果:中国人中ACE基因DD型占20.6%,DI型占46.1%,I型占33.3%,D与I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0.44和0.56。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插入/缺失多态性可解释55%的血清ACE总变异。结论:DD型ACE基因可能通过影响ACE水平而导致冠心病发病,为临床ACE抑制剂应用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 基因多态性 遗传学 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莉 徐银海 +3 位作者 吴萍 徐玲玲 张玲珍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47-1348,共2页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为一速发过程,症状突出且与食物摄入显著关联,多次发作后患者也能自我诊断,而且其诊断方法也日臻完善.1982年发现IgG主要是IgG4参与了过敏反应,它与IgE分别作用于过敏反应的速发相和迟发相[1].然而,由于检测...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为一速发过程,症状突出且与食物摄入显著关联,多次发作后患者也能自我诊断,而且其诊断方法也日臻完善.1982年发现IgG主要是IgG4参与了过敏反应,它与IgE分别作用于过敏反应的速发相和迟发相[1].然而,由于检测手段的滞后、诊断方法不普及、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在医生和患者中的主导地位导致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尚未被临床充分认知,使得这一领域几为空白.新近由于对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的逐步认识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其诊断方法的改进使得一些与IgG相关的过敏反应性疾病得以正确诊断,进而能够获得有效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IGG I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侯晓菁 梁艳 +4 位作者 何凤春 陈洁 崔艳芳 仲人前 王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与e抗原(HBeAg)、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以评价Pre-S1抗原检测HBV复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采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363例,以ELISA法检测Pre-S1抗原,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eAg,实时荧光...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与e抗原(HBeAg)、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以评价Pre-S1抗原检测HBV复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采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363例,以ELISA法检测Pre-S1抗原,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eAg,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并对Pre-S1抗原、HBeAg和HBV DNA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re-S1抗厚与HBeAg值之间存在关联性(X^2=94.4,P<0.01),关联系数为0.45;Pre-S1抗原与HBV DNA亦有关联(X^2=198.58,P<0.01),关联系数为0.59。Pre-S1抗原阳性率随HBV D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3时,Pre-S1抗原的诊断敏感度84.5%,特异性91.2%,准确性87.0%,阳性预测值94.1%,阳性似然比9.6,优势比56.8;HBeAg诊断敏感度50.4%,特异性94.9%,准确性67.2%,阳性预测值94.2%,阳性似然比9.8.优势比18.9。结论:Pre-S1抗原与HBV DNA具有相关性,Pre-S1抗原较HBeAg能更敏感、更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三者联合检测互相补充,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前S1抗原 E抗原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杆菌抗原多表位融合蛋白的重组表达与鉴定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传勇 娄加陶 +6 位作者 蒋廷旺 钱 周晔 陈燕 谷明莉 邓安梅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构建含有6个编码结核杆菌抗原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方法选取结核杆菌抗原Rv0309、Rv0173、Ag85A、Ag85C的6个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引入Th表位PADRE及木马肽序列,并以RVKR... 目的构建含有6个编码结核杆菌抗原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方法选取结核杆菌抗原Rv0309、Rv0173、Ag85A、Ag85C的6个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引入Th表位PADRE及木马肽序列,并以RVKR序列作为接头,合成全基因序列,经PCR扩增后插入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并以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重组表达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了结核杆菌多表位蛋白的表达质粒,并经IPTG诱导表达了大小约为40000的融合蛋白。结论多表位融合蛋白的重组表达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结核疫苗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表位 疫苗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启动子质粒重组体的构建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包广宇 高春芳 +1 位作者 仲人前 孔宪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8-641,共4页
目的探讨调控TGF-β1基因高水平转录的启动片段。方法: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TGF-β1基因转 录起始位点上游5′端-1328~+812bp的片段中不同长度的片段,以此作为启动子与含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 的质粒pCAT3-enhan... 目的探讨调控TGF-β1基因高水平转录的启动片段。方法: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TGF-β1基因转 录起始位点上游5′端-1328~+812bp的片段中不同长度的片段,以此作为启动子与含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 的质粒pCAT3-enhancer重组成5个重组体,并将其转染至大鼠肝星状细胞株中,测定细胞的CAT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各重组体 的启动子活性。结果:-308~+812bp序列具有较强的启动活性,-611~+812bp次之,其他几个重组体的启动活性从高到 低的排序依次为-1328~+812bp、-867~+812bp、+227~+812bp。结论:TGF-β1基因启动子片段中,-308~+812bp、 -611~+812bp、-1328~+812bp重组体具有较强的启动活性,是进一步研究人TGF-β1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靶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启动子 质粒重组体 构建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杆菌抗原Ag85C的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的预测及鉴定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传勇 娄加陶 +7 位作者 蒋廷旺 钱 周晔 陈燕 陈波 谷明莉 邓安梅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预测及鉴定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Ag85C的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为基于表位的结核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YFPEITHI数据库预测结核杆菌抗原Ag85C序列中可能存在的HLA-A*0201限制性T细胞表位,利... 目的:预测及鉴定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Ag85C的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为基于表位的结核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YFPEITHI数据库预测结核杆菌抗原Ag85C序列中可能存在的HLA-A*0201限制性T细胞表位,利用T2细胞株分析各预测的抗原肽与HLA-A*0201分子的亲合力,选取高亲合力肽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检测各高亲合力肽刺激其特异性CTL细胞分泌的IFN-γ水平、在体外的CTL增殖反应以及细胞杀伤毒性,逐步鉴定出Ag85C的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结果:SYFPEITHI数据库从Ag85C序列中预测到14条能够结合HLA-A*0201分子的抗原肽,其中3个抗原肽(170~178 aa、317~325 aa和144~153 aa)显示与T2细胞上HLA-A*0201分子有高结合力,而抗原肽FLTREMPAWL(144~153 aa)能够诱导大多数HLA-A*0201阳性结核患者及PPD(+)健康志愿者产生特异性CTL细胞,并分泌大量的IFN-γ,能够诱导CTL体外发生增殖,能够产生特异性杀伤活性。结论:成功鉴定出抗原肽FLTREMPAWL(144~153 aa)结核杆菌抗原Ag85C的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可作为结核疫苗设计的候选表位,为进一步研发新型有效的抗结核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原 表位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细胞识别和杀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梁艳 邓安梅 仲人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4-287,共4页
关键词 NK细胞识别 杀伤机制 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 分泌细胞因子 病毒感染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 获得性免疫反应 丝氨酸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伐他汀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TGF-β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海 周春华 +1 位作者 高春芳 包广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77-1379,共3页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对人TGF-β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作用。方法:(1)应用MTT法观察洛伐他汀(10-7、10-6、10-5、10-4mol/L)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2)将不同长度的人TGF-β1基因启动子片段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对人TGF-β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作用。方法:(1)应用MTT法观察洛伐他汀(10-7、10-6、10-5、10-4mol/L)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2)将不同长度的人TGF-β1基因启动子片段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组成重组体phTGF2.14和phTGF1.12,采用脂质体法转染至大鼠系膜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10-7、10-5mol/L)进行干预,用ELISA方法检测报告基因CAT的活性。结果:(1)不同浓度洛伐他汀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洛伐他汀浓度为10-7mol/L时对重组体phT-GF2.14及phTGF1.12的表达活性无影响,当增大洛伐他汀浓度为10-5mol/L时对重组体phTGF2.14及phTGF1.12的表达活性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洛伐他汀能够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当浓度为10-5mol/L时对人TGF-β1基因启动子活性也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伐他汀 转化生长因子Β1 启动区 系膜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2抑制ox-LDL诱导的CRL-1730细胞凋亡并上调其Bcl-2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懿 胡志德 +3 位作者 黄元兰 熊怡淞 邓安梅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研究IL-22对ox-LDL诱导的CRL-1730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00μg/ml ox-LDL刺激CRL-1730细胞,不同时间点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CRL-1730细胞中IL-22受体R1(IL-22R1)mRNA的表达状况。然后在ox-LDL诱导的... 目的研究IL-22对ox-LDL诱导的CRL-1730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00μg/ml ox-LDL刺激CRL-1730细胞,不同时间点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CRL-1730细胞中IL-22受体R1(IL-22R1)mRNA的表达状况。然后在ox-LDL诱导的CRL-1730细胞凋亡模型中加入20 ng/ml外源性IL-22,通过AnnexinⅤ-PI凋亡试剂盒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Bcl-2、Bcl-xl、Bcl-w、caspase 3及STAT3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分析STAT3磷酸化和Bcl-2蛋白的水平。结果 IL-22R1 mRNA在ox-LDL刺激后表达明显增高(P<0.05),且于12 h达峰值(P<0.01);加入IL-22可明显抑制ox-LDL刺激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P<0.01),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Bcl-xl和Bcl-w表达,而降低caspase 3 mRNA表达(P<0.01)。此外,IL-22作用1~2 h STAT3发生磷酸化,4 h后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 IL-22可抑制ox-LDL诱导的CRL-1730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其促使STAT3磷酸化,上调抗凋亡分子Bcl-2、Bcl-xl和Bcl-w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分子caspase 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氧化LDL 细胞凋亡 Bcl-2基因 STAT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基因多态性对乙肝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再兴 王皓 +4 位作者 万谟彬 王晓今 徐玲玲 赵文静 高春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探讨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乙肝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对血浆TGF-β1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ARMS-PCR结合测序的方法,测定92例健康对照组和93例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组)TGF-β1基因-50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确定其基因型和等位... 目的:探讨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乙肝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对血浆TGF-β1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ARMS-PCR结合测序的方法,测定92例健康对照组和93例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组)TGF-β1基因-509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确定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ELISA法检测血浆中TGF-β1和Ⅳ型胶原的浓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N端肽的浓度。结果:TGF-β1-50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肝纤维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并无显著差异,-509CC基因型在肝纤维化程度比较高的Child-Pugh C级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TT基因型(P<0.05)。肝纤维化组中的血浆TGF-β1、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及Ⅲ型前胶原N端肽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对照组中,血浆TGFβ1浓度在-509位点两种基因型之间并无明显差别;而在肝纤维化组中,-509CC基因型者血浆TGF-β1浓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者(P<0.01)。结论: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没有密切关系,但与肝纤维化的进展程度相关;该多态性影响肝纤维化患者血浆中TGF-β1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多态性 肝纤维化 肝炎 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及化疗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施靖华 陈腾 连兆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4-457,共4页
测定5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和化疗前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和T细胞亚群,以了解胃癌患者术前免疫状态及手术和化疗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前胃癌患者免疫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呈进行性下降,但与肿瘤类型无直接关系。提示胃癌患者... 测定5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和化疗前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和T细胞亚群,以了解胃癌患者术前免疫状态及手术和化疗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前胃癌患者免疫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呈进行性下降,但与肿瘤类型无直接关系。提示胃癌患者免疫抑制是肿瘤源性的。因此肿瘤组织切除手术,不论是根治性切除还是姑息性切除,术后外周血NK细胞活性、CD4+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而代表免疫抑制CD8+细胞较术前明显下降。这些结果提示,对于胃癌患者应力求行根治性切除,即使晚期病人,亦应力争手术切除,最大限度地去除和减少肿瘤负荷及其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本结果还显示,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有损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切除 药物疗法 免疫抑制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梁艳 杨再兴 +3 位作者 王燕 李畅 曹伟娟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浆可溶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PBC、25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sTRAIL水平,同时检测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浆可溶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PBC、25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sTRAIL水平,同时检测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浓度,分析sTRAIL与GGT、ALP的相关性。结果PBC患者血浆sTRAIL水平为(1543.9±344.2)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98.5±264.7)pg/ml,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sTRAIL水平为(1624.1±415.8)pg/ml,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BC患者血浆sTRAlL水平与GGT、ALP呈正相关(r=0.63,0.71,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sTRAIL与GGT、ALP均不相关(r=0.43、0.31,P>0.05)。结论PBC患者血浆sTRAIL水平升高,且与GGT、ALP呈正相关,提示sTRAIL可能参与PBC患者肝内胆管损伤,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类 肝炎 肝硬化 胆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再兴 梁艳 +2 位作者 朱烨 李畅 仲人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及健康对照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AS患者按HLA-B27抗原测定结果分为阳性38例,阴性22例;按Bath活动指标分为活动...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及健康对照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AS患者按HLA-B27抗原测定结果分为阳性38例,阴性22例;按Bath活动指标分为活动组41例,非活动组19例;另设20例RA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血清sTRAIL的浓度,应用ESR自动化分析仪和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HLA-B27阳性和阴性AS患者血清sTRAIL无统计学差异,均明显高于R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活动组AS患者血清sTRAIL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组(P<0.01);HLA-B27阳性AS患者血清sTRAIL水平与CRP呈明显相关(r=0.609,P=0.000),而阴性患者无显著相关;HLA-B27阳性和阴性AS患者血清sTRAIL与ESR均无明显相关。结论:血清sTRAIL水平在AS中明显上调,且与HLA-B27状态无关,但AS患者血清sTRAIL与CRP的相关性受HLA-B27状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HLA—B27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