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小型猪血浆NO、ET浓度及心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赵黎明 李兵 +3 位作者 修清玉 沈俊 张慧 刘秋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0-683,共4页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小型猪血清NO、血浆ET浓度及心肌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成年中国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SAS模型组、CPAP治疗组及阳性对照组共4组(n=6)。后3组均给予22d...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小型猪血清NO、血浆ET浓度及心肌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成年中国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SAS模型组、CPAP治疗组及阳性对照组共4组(n=6)。后3组均给予22d、6h/d的间歇性低压低氧处理制备OSAS模型,CPAP治疗组给予连续30d、6h/d的CPAP治疗,阳性对照组制模成功后继续饲养30d后与CPAP治疗组同时处死,正常对照组与OSAS模型组同时处死。各组处死前均行睡眠监测和血浆ET、血清NO浓度测定,死后取心肌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CPAP治疗组较OSAS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通气指数(AHI)显著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SpO2)显著上升(P<0.05);较正常对照组AHI显著增高(P<0.05),SpO2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OSAS模型组、CPAP治疗组及阳性对照组猪血清NO浓度(μmol/L)分别为:0.221±0.062、0.110±0.033、0.115±0.061、0.077±0.043,血浆ET浓度(pg/ml)分别为:40.2±4.8、99.8±22.4、67.1±18.5、103.7±30.1。CPAP治疗组较阳性对照组NO浓度上升、ET浓度下降,较模型组ET浓度下降(P均<0.05)。心肌组织病理:模型组、CPAP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心肌组织较正常对照组均发生低氧缺血损害;CPAP治疗组心肌组织病变程度较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轻,较正常对照组重。结论:30d的CPAP治疗可以改善OSAS小型猪睡眠监测指标,血浆ET、血清NO浓度,及心肌组织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动物模型 内皮素 一氧化氮 心肌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伴下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学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吉泉 修清玉 +2 位作者 沈策 颜泽敏 罗文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74-777,共4页
目的 :探索肺癌伴下呼吸道感染时病原学及其意义。 方法 :研究 1985~ 1998年间肺癌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结果 :(1) 2 92 8例肺癌患者伴发感染 12 11例 (4 1.36 % ) ,大细胞肺癌 (5 1.71% )和小细胞肺癌 (4 8.81% ... 目的 :探索肺癌伴下呼吸道感染时病原学及其意义。 方法 :研究 1985~ 1998年间肺癌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结果 :(1) 2 92 8例肺癌患者伴发感染 12 11例 (4 1.36 % ) ,大细胞肺癌 (5 1.71% )和小细胞肺癌 (4 8.81% )感染发生率高于腺癌 (38.93% )和鳞癌感染 (35 .2 7% ) (P<0 .0 1) ;早期肺癌感染发生率 ( 期 8.38% , 期 18.30 % )明显低于晚期肺癌 ( 期 44 .72 % , 期 49.92 % ) (P<0 .0 1)。(2 )分离细菌 880株 ,革兰阴性细菌占 70 .91% ,绿脓杆菌、不动杆菌、肺炎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前 5位。(3)药敏试验提示 ,绿脓杆菌、不动杆菌、黄杆菌、D群非肠球菌等出现高比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噻甲羧肟、依米配能、氨基糖甙类、喹喏酮类较为敏感。革兰阳性菌则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 结论 :肺癌伴下呼吸道感染与肺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病原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且存在多重耐药 ;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同时加强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病原菌谱 下呼吸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模型猪睡眠生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黎明 李兵 +2 位作者 王海青 王桂芳 修清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83-685,共3页
目的 研究以低压氧方法建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kS)模型小型猪的睡眠生理。方法 12只成年雄性小型猪随机分为模型组(A)、对照组(B)。A组置于双室低压氧舱一室,仓内压力约53.9kPa,氧浓度10%-11.2%;B组置于低压... 目的 研究以低压氧方法建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kS)模型小型猪的睡眠生理。方法 12只成年雄性小型猪随机分为模型组(A)、对照组(B)。A组置于双室低压氧舱一室,仓内压力约53.9kPa,氧浓度10%-11.2%;B组置于低压仓二室,舱内压力为海平面气压,氧浓度21%。两组每天均入仓6h,连续22天。第23天,小型猪行睡眠监测,记录其胸、腹部运动,呼吸气流,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5项指标,软件分析数据得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通气指数(HI)、平均Spoz。之后处死小型猪,取其咽部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A组与B组比较AHI(16.1±8.3 vs 2.3±1.6)、HI(4.3±3.1 vs 1.3±1.0)、SpQ(86.7±3.6 vs 94.5±1.8)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上皮组织增生伴角化,黏膜下层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肌肉萎缩、横纹不清,肌间脂肪增生。B组咽部黏膜为复层扁平上皮,黏膜下层薄,肌层横纹清,肌间脂肪少。结论 低压氧方法建立的OSAS模型小型猪睡眠生理变化规律与人OSAS患者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动物模型 睡眠生理 咽部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低氧诱导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后咽部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兵 赵黎明 +2 位作者 王海青 王桂芳 修清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6-399,共4页
目的:观察低压低氧诱导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后大鼠咽部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咽腔重建以及OSAS形成可能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低压低氧诱导... 目的:观察低压低氧诱导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后大鼠咽部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咽腔重建以及OSAS形成可能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低压低氧诱导雄鼠(A)组、对照雄鼠(B)组、低压低氧诱导雌鼠(C)组、对照雌鼠(D)组。共4组(n=6)。低压低氧诱导组(A、C)大鼠每天6h,连续22d进入低压氧仓(压力53.9kPa,氧浓度10%~11.2%),对照组(B、D)不接受低压低氧诱导。低压低氧诱导完成后(实验第23天)处死全部大鼠,行咽肌环张开角、咽肌环内径、咽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A、B、C、D组大鼠咽肌环张开角分别为:(55±24)°、(15±8)°、(38±20)°、(35±15)°;内径分别为:(0.4±0.2)、(0.2±0.1)、(0.3±0.1)、(0.3±0.1)cm。A组咽肌环张开角、内径较B、C、D组明显增大(P〈0.05),C、D组间无明显区别。光镜下可见:A组咽肌肌纤维肥大、排列紊乱,横纹模糊不清,上皮下组织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C组可见局部横纹不清;B、D组肌纤维排列整齐,上皮下组织无炎症。电镜下可见:A组肌原纤维结构紊乱、肌丝溶解,部分z带呈锯齿状排列、有断裂消失,肌质网囊状扩张、空泡样变性,肌细胞核轻度固缩;C组可见局部肌丝溶解。结论:22d间歇性低压低氧诱导可能通过改变咽肌结构和功能,重建咽腔,从而诱导大鼠OSAS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低氧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咽肌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机制及预防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叶俊 修清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24-1025,共2页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肺炎 发病机制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分离、药敏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吉泉 罗文侗 +2 位作者 修清玉 沈策 颜泽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815-816,共2页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药敏试验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卢利沙星片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海 修清玉 +3 位作者 方正 陈吉泉 黄仲义 何志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2-334,共3页
目的:评价普卢利沙星片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方法。试验组用普卢利沙星片和左氧氟沙星模拟片各2片,2次/d,疗程7~14d;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片和普... 目的:评价普卢利沙星片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方法。试验组用普卢利沙星片和左氧氟沙星模拟片各2片,2次/d,疗程7~14d;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片和普卢利沙星模拟片各2片,2次/d,疗程7~14d。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65例,可进行疗效评价260例,试验组(普卢利沙星)131例,对照组(左氧氟沙星)129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47%和90.91%,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06%(95/101)和95.96%(95/9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6%(7/133)和3.79%(5/132),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的恶心、腹泻、头痛、皮疹、ALT升高、BUN升高、Cr升高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卢利沙星片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急性细菌感染,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卢利沙星 左氧氟沙星 急性细菌感染 随机对照试验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人工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卢根娣 洪涵涵 李蕊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09B期35-36,75,共3页
人工呼吸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人工呼吸道的建立可引起呼吸道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可致缺血、糜烂,重者可致出血、坏死、软骨环破裂、... 人工呼吸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人工呼吸道的建立可引起呼吸道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可致缺血、糜烂,重者可致出血、坏死、软骨环破裂、气管壁溃疡及穿孔等,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性收缩还可致气管狭窄,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如何减轻呼吸道黏膜损伤是护理人员应非常重视的问题。本课题就人工呼吸道护理过程中的气囊管理、吸痰手法及预防黏膜感染等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呼吸道 黏膜 损伤 预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吉泉 罗文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动杆菌所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穴VAP雪的临床特点。方法采集45例由不动杆菌所致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及呼吸机通气环回路标本,对分离菌株以纸片法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45例患者中年龄>60岁者31例;平均通气穴17±11雪... 目的探讨不动杆菌所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穴VAP雪的临床特点。方法采集45例由不动杆菌所致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及呼吸机通气环回路标本,对分离菌株以纸片法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45例患者中年龄>60岁者31例;平均通气穴17±11雪d,5d后发生VAP者占73.3%。全部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疾病穴37.8%雪、神经系统疾病穴22.2%雪和外伤穴22.2%雪。28.9%为混合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道脓性分泌物、肺部实变。X线主要以双下肺野斑片状阴影为主,病死率37.8%。分离菌株耐药率高,存在多重耐药,较敏感抗生素为多粘菌素、亚胺配南、米诺环素、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结论不动杆菌所致VAP患者基础疾病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细菌耐药性广,临床应早期获得病原学诊断、选用敏感抗生素、加强呼吸环路的消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杆菌 呼吸机相关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药物敏感性
10
作者 陈吉泉 颜泽敏 修清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 :探讨金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法 :研究 5 2例金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 ,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生素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测定金黄杆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 目的 :探讨金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法 :研究 5 2例金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 ,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生素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测定金黄杆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LD50 )。 结果 :5 2例中 >6 0岁者 36例 ,全部病例均有基础疾病 ,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1 7例 ,35例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 ,感染前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 35 .6d。 2 0例 (38.5 % )为混合感染。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药敏试验提示该菌耐药性广 ,舒哌酮、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唑及哌拉西林为相对敏感抗生素。 2 0株菌株的LD50 范围为 4 .1 1× 1 0 6~ 5 .6 8× 1 0 8/mouse ,提示该菌属的毒力相对较弱。 结论 :金黄杆菌毒力较弱 ,其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老龄患者 ,细菌耐药率高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杆菌 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特征 抗生素 药物敏感性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吸入BRL 38227对豚鼠呼吸力学的影响
11
作者 陆月明 罗文侗 +1 位作者 石昭泉 修清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28-329,共2页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钾通道开放剂BRL38227对豚鼠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及致敏豚鼠雾化吸入BRL38227前后的气道阻力(Raw)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改变。结果:正常豚鼠雾化吸入BRL38227前...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钾通道开放剂BRL38227对豚鼠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及致敏豚鼠雾化吸入BRL38227前后的气道阻力(Raw)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改变。结果:正常豚鼠雾化吸入BRL38227前后的Raw和Cdyn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致敏豚鼠吸入BRL38277后Raw上升率和Cdyn下降率都明显低于未吸入BRL38277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BRL38227对实验性哮喘豚鼠气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力学 哮喘 雾化吸入 钾通道开放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获得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流感嗜血杆菌分离培养 被引量:3
12
作者 赖国祥 罗文侗 +1 位作者 修清玉 方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2-83,共2页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 流感嗜血杆菌 分离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58例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13
作者 彭汇生 陈海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99-500,共2页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58例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彭汇生△陈海兵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感染细菌耐药性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本文对近年来发生在我院的58例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进行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以期提高院内感...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58例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彭汇生△陈海兵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感染细菌耐药性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本文对近年来发生在我院的58例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进行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以期提高院内感染的防治效果。1临床资料1.1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医院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淹溺肺水肿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的变化 被引量:13
14
作者 高习文 修清玉 +3 位作者 孙波 李兵 石昭泉 陈吉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3-906,共4页
目的:研究海水淹溺肺水肿大鼠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淹溺4h组、淹溺8h组、淹溺16h组,建立海水淹溺性肺水肿模型,分别于4、8、16h处死大鼠,再行支气管肺泡灌洗(40ml/kg),... 目的:研究海水淹溺肺水肿大鼠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淹溺4h组、淹溺8h组、淹溺16h组,建立海水淹溺性肺水肿模型,分别于4、8、16h处死大鼠,再行支气管肺泡灌洗(40ml/kg),以Bartlett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总磷脂(TPL),以Mason法测定其中饱和磷脂酰胆碱(DSPC),以考马斯亮蓝法测定BALF中的总蛋白(TP),亦测定肺组织中的TPL和DSPC的含量。结果:对照组、淹溺4h组、淹溺8h组、淹溺16h组BALF中TPL测定值分别为(9.1±1.1)、(6.7±2.2)、(11.7±1.3)、(9.0±3.0)mg/kg;DSPC测得值分别为(2.8±0.6)、(1.6±0.7)、(3.1±0.5)、(3.1±0.8)mg/kg。与对照组相比,淹溺4h组的TPL、DSPC均减少,DSPC/TPL比例也减小(P<0.05)。8h后TPL和DSPC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各组经过支气管肺泡灌洗后的肺实质内的TPL测定值分别为(100.8±11.3)、(101.1±14.5)、(102.7±14.5)、(120.4±21.2)mg/kg,DSPC测定值分别为(19.2±3.6)、(19.0±6.0)、(24.6±6.0)、(23.6±9.0)mg/kg,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海水淹溺各时段BALF中的TP分别为(47.2±18.3)、(35.1±11.6)、(29.6±5.0)mg/k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9±2.7)mg/kg(P<0.05),而以淹溺4hTP含量最高。结论:海水淹溺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效成分减少,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可能对海水淹溺肺水肿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溺水 肺水肿 肺表面活性物质 磷脂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分析及其免疫刺激活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吉泉 修清玉 +6 位作者 罗文侗 何龙 章卫平 于益芝 张明徽 顾申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IL-18基因修饰后的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以含IL-18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RLIDS检测IL-18分泌水平,以RT-PCR检测IL-18mRNA表达,以FACS法分析其DC表型变化,采用TdR检测其MLR的变化.结果:I... 目的:研究IL-18基因修饰后的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以含IL-18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RLIDS检测IL-18分泌水平,以RT-PCR检测IL-18mRNA表达,以FACS法分析其DC表型变化,采用TdR检测其MLR的变化.结果:IL-18基因修饰的DC有效分泌IL-18,可检测到IL-18mnRNA的表达,分泌上清具有诱导T细胞产生IFN-γ的作用,IL-18基因修饰的DC同种异体MLR明显增强,且仅能被IL-18抗体部分阻断,表型分析表明,IL-18基因修饰后的Ia,B7.2,ICAM-1太阳性的DC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IL-18基因修饰的DC可有效表达有功能的IL-18,部分表面分子表达上调,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提高,提示其抗原提星功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IL-18 基因修饰 表型 免疫刺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基因修饰增强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吉泉 曹雪涛 +3 位作者 修清玉 何龙 于益芝 罗文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 :研究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白细胞介素 18(IL 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 :①以Lewis 3LL肺癌细胞特异性抗原肽mut1冲击致敏IL 18基因修饰的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 IL 18 mut1) ,每次用其 1× 10... 目的 :研究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白细胞介素 18(IL 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 :①以Lewis 3LL肺癌细胞特异性抗原肽mut1冲击致敏IL 18基因修饰的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 IL 18 mut1) ,每次用其 1× 10 5 只皮下免疫小鼠 2次 ,然后测定脾细胞的NK活性及CTL杀伤活性 ;②以DC IL 18 mut1每次 2× 10 5 只皮下免疫 1次 ,然后再以 5× 10 53LL细胞攻击 ,在诱导及效应阶段分别以单抗阻断不同免疫成份 ,观察肿瘤的生长。结果 :以DC IL 18 mut1皮下免疫后可诱导出比DC mut1等免疫组更高水平的 3LL肺癌细胞特异性CTL ,并使NK活性明显增加 ;单抗体内阻断实验提示在DC IL 18 mut1免疫诱导阶段 ,CD4 + T细胞和抗原共刺激分子、IFN γ均起到重要作用 ,而效应阶段CD8+ T、IFN γ、NK起作用 ,而CD4 + T则是非必需的。结论 :DC IL 18 mut1皮下免疫后可诱导高水平的抗肿瘤免疫活性 ,其机理与抗原有效提呈、特异性CTL诱导、NK活性增加以及CD4 + 、CD8+ T、NK细胞、IFN γ参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8 基因修饰 肿瘤抗原多肽 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新生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勐航 臧远胜 李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439,共6页
肺癌的生长和转移都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新生血管生成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新生血管生成由肿瘤微环境所决定,多种信号分子共同参与其调控。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过程可归纳为:(1)肿瘤不断生长促使其微环境内部发生"... 肺癌的生长和转移都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新生血管生成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新生血管生成由肿瘤微环境所决定,多种信号分子共同参与其调控。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过程可归纳为:(1)肿瘤不断生长促使其微环境内部发生"血管生成转换"而启动促血管程序;(2)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细胞外基质(ECM)降解与重构;(3)内皮细胞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诱导下通过重构的ECM发生定向迁移;(4)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内皮细胞大量增殖;(5)在Dll4-Notch通路的诱导下,最终形成血管管腔结构并具有完善的供血功能。目前,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新生血管生成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均可能成为抑制肺癌的靶点。深入了解肺癌新生血管生成机制,对寻找有效的抗血管、抗肺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生成 病理性新生血管化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注射干扰素γ对哮喘小鼠肺组织GATA-3及气道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艳 陈吉泉 修清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IFNγ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12只)、哮喘模型组(B组,12只)、腹腔注射IFNγ组(C组,12只),B组、C组采用卵蛋白(OVA)和氢氧化铝建立哮喘模型,分别于第23天至第30...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IFNγ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12只)、哮喘模型组(B组,12只)、腹腔注射IFNγ组(C组,12只),B组、C组采用卵蛋白(OVA)和氢氧化铝建立哮喘模型,分别于第23天至第30天每次激发前腹腔注射0.25mlPBS液和IFNγ5μg,1次/d。第31天取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细胞成分、IL4、IL5浓度,取血测定血浆IgE水平,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GATA3的表达。结果:(1)C组BALF中的嗜酸粒细胞(EOS)(0.3±0.2)明显低于B组(21.1±6.7),P<0.01;(2)C组BALF中的IL4(3.0±2.5)和IL5(11.4±3.2)的水平明显低于B组的IL4(90.5±22.4)和IL5(55.6±10.7),P<0.01;(3)C组血浆中总IgE(24.3±7.6)和OVA特异性IgE(12.3±3.6)水平显著低于B组的IgE(67.2±9.7)和OVA特异性IgE(34.6±7.8),P<0.01;(4)HE染色示B组支气管平滑肌肥厚,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层增厚,并有EOS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内可见黏液栓,支气管壁周围有EOS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而C组小鼠的上述炎性改变则明显减轻;(5)免疫组化显示B组肺组织中GATA3的表达明显增加,而C组GATA3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腹腔注射IFNγ可以抑制哮喘鼠IL4、IL5的合成、抑制EOS在气道内的炎性浸润及血浆中总IgE和OVA特异性的IgE水平,其机制可能与IFNγ阻断GATA3的表达,从而继发抑制Th2型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哮喘 GATA-3 注射 腹腔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海 修清玉 +1 位作者 方正 颜泽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11-1514,共4页
目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为CAP的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集痰、支气管吸出物和血标本,进行细菌学和非典... 目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为CAP的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集痰、支气管吸出物和血标本,进行细菌学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结果:247例患者中,共有128例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混合感染20例(15.6%)。居前3位的病原体分别为肺炎支原体39例(26.4%),流感嗜血杆菌23例(15.5%),肺炎链球菌17例(11.5%),肺炎衣原体17例(11.5%)。同时应用PCR和血清学两种方法对标本进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33/39)、23.5%(4/17)和14.3%(1/7)。就诊前有无使用抗菌药物对于苛养菌检出率的影响显著。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仍是CAP最常见的致病细菌,但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CAP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应用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PCR方法或尿抗原检测,可以增加非典型病原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学维 孙光远 +3 位作者 李兵 徐志飞 何金 刘惠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探讨二者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82例NSCLC和20例非恶性肺组织中EGFR和VEGF的表达;观察NSCLC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E...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探讨二者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82例NSCLC和20例非恶性肺组织中EGFR和VEGF的表达;观察NSCLC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EGFR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NSCLC组织中EGFR、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肺组织(53.66%vs0,62.20%vs25%,P<0.05)。EGFR表达在不同性别、不同病理类型(鳞癌vs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TNM分期的NSCLC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TNM分期的NSCLC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1)。EGFR、VEGF高表达患者生存期短于各自的低表达患者(P<0.05)。NSCLC组织中EGFR和VEGF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s=0.314,P<0.05)。结论:NSCLC组织中EGFR和VEGF存在过度表达,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判断NSCLC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和靶向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