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舟骨微创内固定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6
1
作者 章莹 尹庆水 +1 位作者 许家军 张传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 :为手舟骨微创条件下的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6块成人干燥手舟骨 ,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 ,并根据可能进行的内固定方式用游标卡尺对手舟骨的各部位进行测量 ,解剖 4例经过灌注的手标本。结果 :舟骨结节远端的厚度... 目的 :为手舟骨微创条件下的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6块成人干燥手舟骨 ,仔细观察其形态及主要血管压迹 ,并根据可能进行的内固定方式用游标卡尺对手舟骨的各部位进行测量 ,解剖 4例经过灌注的手标本。结果 :舟骨结节远端的厚度为 (7.4± 0 .9)mm、宽度为 (6.2± 0 .7)mm ,高度为 (10 .5± 1.4)mm ;舟骨腰部的厚度为 (12 .2± 1.3 )mm、宽度为 (9.5± 1.0 )mm ;舟骨体部的高度为 (18.0± 1.7)mm ,最小厚度为 (7.3± 0 .9)mm ;舟骨的纵轴长度为 (2 6.8± 2 .5 )mm。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来自桡背侧部 ,由体部沿嵴部贯穿整个纵轴。结论 :手舟骨的相关参数均为设计螺钉的关键指标。关节镜监视下的手舟骨骨折内固定的进钉应从手舟骨结节的远端中点进入 ,方向平行于手舟骨的主要血管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舟骨 测量 加压螺钉 内固定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0
2
作者 纪荣明 李玉泉 +8 位作者 张煜辉 熊剑 刘波 周晓平 黄章翔 李亮 陈志刚 金玲艳 王群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9-551,共3页
目的 :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整颅 60个 ,颅的水平切面 2 0个 ,正中矢状切面 2 0个 ;头颈部尸体标本 2 5个 ,其中 10个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后鼻棘至咽结节的距离 ;咽结节、正中线与卵圆孔、颈静... 目的 :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整颅 60个 ,颅的水平切面 2 0个 ,正中矢状切面 2 0个 ;头颈部尸体标本 2 5个 ,其中 10个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后鼻棘至咽结节的距离 ;咽结节、正中线与卵圆孔、颈静脉、颈动脉管外口和舌下神经管外口内缘以及与枕骨大孔前端的间距 ;测量斜坡高及其上、中、下段的厚度。斜坡区硬膜的厚度以及观测蝶窦与斜坡的位置关系等。结果 :正中线距卵圆孔内侧缘、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分别为 2 3 .3 3± 2 .0 4mm ,10 .5 4±2 .65mm ,2 5 .2 4± 2 .85mm和 17.18± 1.86mm。斜坡的高和上、中、下段的厚度分别为 3 4.63± 4.3 6mm和 17.78± 3 .72mm ,10 .46± 2 .40mm ,7.3 6± 1.91mm。结论 :切牙孔或前鼻棘至咽结节的深度为 70 .99mm和 78.2 7mm ,切开咽后壁至颅底外面 ,以咽结节为圆心 ,以 2 0mm为半径作圆行斜坡区开骨窗 ,可有效防止伤及舌下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斜坡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分布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刚 江华 +6 位作者 林子豪 张盈帆 李文鹏 党瑞山 张传森 熊绍虎 沈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5-599,共5页
目的:观察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前臂肌是否可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前臂伸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10侧... 目的:观察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前臂肌是否可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前臂伸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10侧前臂伸肌,用Sihler’s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布。4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8侧前臂伸肌,经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行X线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各肌的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关系。结果:按前臂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其形状分为3类:I类肌肉为扁平形肌肉,主要肌内神经干垂直于肌纤维的走行方向。Ⅱ类肌肉为纺锤形肌肉,Ⅱa类肌肉,单羽肌为主,神经分支多为单干支配,神经多在其肌腹的上1/3入肌,神经入肌后多平行肌纤维纵向走行至肌远端。Ⅱb类肌肉,可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神经支配,部分肌肉在其神经入肌门处还有一个返支配肌腹的上1/3。Ⅲ类肌肉,多个止点,神经在肌内呈横向穿越或纵向平行于肌纤维走行,在其肌肉起始部,有神经返支支配肌腹的上1/3。前臂伸肌血供是多源性的,以节段血管蒂型为主。结论:前臂伸肌内中Ⅱb类肌肉的第1,2种类型和Ⅲ类肌肉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神经分布 血管造影 神经肌肉室 Sihler's染色 前臂伸肌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长肌内神经血管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刚 江华 +3 位作者 林子豪 党瑞山 张传森 叶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3-605,共3页
目的:观察掌长肌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该肌肉能否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掌长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10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20侧... 目的:观察掌长肌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该肌肉能否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掌长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10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20侧掌长肌,一侧的掌长肌完整剥离后用Sihler’s染色法行肌内神经的染色,另一侧掌长肌用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行X线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及其关系。结果:掌长肌血供多为尺侧返动脉和尺动脉肌支,4侧出现肱动脉肌支。其神经支配来自正中神经发出的神经支。该支在进入肌肉前多为1支,有动脉伴行,构成神经血管束。尺侧返动脉肌支和正中神经分支在肌内的分布区域大致吻合。结论:根据掌长肌肌内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的不同情况,可将其分为一个近端和两个远端的3个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神经分布 血管造影 神经肌肉室 Sihler's染色 掌长肌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神经前臂伸肌支分布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刚 江华 +3 位作者 党瑞山 姜会庆 胡心宝 洪志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74-577,共4页
目的:观察桡神经前臂伸肌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用成人上肢标本30侧,在肉眼及放大镜(3.5倍)下,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游离,暴露桡神经深支,同时解剖其前臂后群肌肉,仔细分离出各肌支及其入肌点。显露并观察其神经肌外走行和入肌门... 目的:观察桡神经前臂伸肌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用成人上肢标本30侧,在肉眼及放大镜(3.5倍)下,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游离,暴露桡神经深支,同时解剖其前臂后群肌肉,仔细分离出各肌支及其入肌点。显露并观察其神经肌外走行和入肌门处的分支情况。以肱骨外上髁为定点,分别测量神经发出点和入肌点至定点的距离以及神经走行的实际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肌支数目最多的是指伸肌、旋后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等体积较大的肌肉。而一些细小的肌肉,如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等,均以单干神经支配较多。指伸肌与小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肌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干现象。各肌支的长度变化较大,在旋后肌上缘之前发出的肌支长度自下向上依次递减;其下缘以下至浅层伸肌的肌支长度呈现递减趋势,在发出尺侧腕伸肌肌支后,肌支长度又呈现增长趋势。桡侧腕短伸肌支起自桡神经深支、浅支及桡神经干者分别为60%(18/30)、30%(9/30)和10%(3/30)。结论:指伸肌、小指伸肌及尺侧腕伸肌肌支较短,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置较近,是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同肌支数目的差异与其支配肌肉的结构,体积和功能有关。不同报道中桡侧腕短伸肌肌支起源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人种及解剖过程中人为的误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伸肌 桡神经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筛窦解剖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建 肖壁君 +2 位作者 陆书昌 纪荣明 党瑞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4-85,共2页
对60具完整成人湿性头颅(男34,女26)筛窦区域进行了详细解剖研究。重点探讨了前筛窦的气化变异。根据前筛窦是否向筛骨外侵及将其分为筛内型占70.8%和筛外型占29.2%。又根据其向筛骨外侵及方式,将筛外型细分为眶上... 对60具完整成人湿性头颅(男34,女26)筛窦区域进行了详细解剖研究。重点探讨了前筛窦的气化变异。根据前筛窦是否向筛骨外侵及将其分为筛内型占70.8%和筛外型占29.2%。又根据其向筛骨外侵及方式,将筛外型细分为眶上型占17.5%,眶下型占7.5%和混合型占4.2%。这种分型能客观地反映出前筛窦与眼眶、额窦、上颌窦的毗邻关系,对选择鼻内窥镜下筛窦手术方式、确定手术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筛窦 分型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君玉 康德智 +4 位作者 廖建春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0-622,626,共4页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s囊、Dorelle’s管、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41±2.49)mm(31.18~45.14mm),(48.65±2.94)mm(44.78~56.78mm),(27.32±2.55)mm(23.76~33.00mm),(31.16±3.20)mm(22.38~36.90mm),(43.71±2.54)mm(39.64~49.46mm),(48.10±2.90)mm(42.20~54.56mm)。内窥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和脑干腹侧前方,清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内窥镜在桥小脑角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 锁孔 桥小脑角 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严望军 章允志 +4 位作者 周许辉 张咏 李家顺 贾连顺 黄会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605-608,共4页
目的 :对 枕寰 枢 复合 体进 行 解剖 学研 究 ,为临 床 上枕 寰枢 后 路经 关节 螺 钉固 定提 供 解剖 学 依据 。 方 法 :对 100 例 中 国成 年人 枕 骨髁 和寰 椎 干燥 标本 进 行解 剖学 测 量;对 12 例 新鲜 尸体 枕 颈部 标本 进... 目的 :对 枕寰 枢 复合 体进 行 解剖 学研 究 ,为临 床 上枕 寰枢 后 路经 关节 螺 钉固 定提 供 解剖 学 依据 。 方 法 :对 100 例 中 国成 年人 枕 骨髁 和寰 椎 干燥 标本 进 行解 剖学 测 量;对 12 例 新鲜 尸体 枕 颈部 标本 进 行枕 寰 枢 后 部结构解 剖学 观 察。结 果:枕骨 髁与 寰 椎侧 块上 关 节面 咬合 成 寰枕 关节 ,枕 髁关 节 面呈 内倾 。其 中枕 髁关 节 面舌 下神经管 间距 为 9.66±1.13m m ,枕 髁 关节 面的 前 后 径 和横 径 、寰椎 侧 块 上 关节 面 前 后 径、侧 块上 关 节 面 横径 、侧 块与后弓 移行 处 侧块 厚度 均 在 5m m 以 上。新 鲜尸 体标 本 观察 发现 ,椎 动脉 第 三段 恒定 行 走于 椎动 脉 沟。第 颈 神经 1背侧 支和 第 2 颈 神经 背 侧支 与寰 椎 侧块 下关 节 突后 方几 乎 无交 叉,并有 一定 的 活动 度。 结 论:寰枕 关 节 的解 剖学形 态与 其 生物 力学 性 质密 切相 符 ;寰枕 关 节后 路经 关 节螺 钉内 固 定在 解剖 学 上是 可行 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寰枢复合体 经关节螺钉 临床解剖学 枕颈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的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4 位作者 康德智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大小、进入岩上窦的位置,其属支分布的区域和供血的范围。结果:(1)岩静脉主干直径为(4.02±1.24)m m(1.18~6.38 m m)。其进入岩上窦的位置距离M eckel's囊口后缘、内耳门后缘中点、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距离分别为:(9.46±3.68)m m(3.10~17.52 m m)、(9.40±1.65)m m(6.64~13.82 m m)、(27.42±3.75)m m(18.20~36.56 m m)。(2)岩上静脉引流脑桥、延髓腹侧,小脑岩骨面、小脑背外侧的静脉回流血,内窥镜可以明确岩静脉的主干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可为手术中岩静脉的辨认和保护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内窥镜 乙状窦前入路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旭 钟启胜 +2 位作者 纪荣明 王新兰 孟荣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为灌肠术、X 光气钡造影、内镜检查等提供大肠的形态学基础。方法:30 具成人形态正常的大肠,分段测量大肠的长度、周径,按圆柱体积公式v = 1/4πc2l 和圆锥体体积公式v = 1/12πc2l 分别计算出结肠和盲肠... 目的:为灌肠术、X 光气钡造影、内镜检查等提供大肠的形态学基础。方法:30 具成人形态正常的大肠,分段测量大肠的长度、周径,按圆柱体积公式v = 1/4πc2l 和圆锥体体积公式v = 1/12πc2l 分别计算出结肠和盲肠的体积;用浸水法测量游离大肠的体积。结果:大肠长126 .9 ±27 .4 cm( 盲肠、结肠、直肠盆内段分别为43 .6 ±1 .5 cm ,113 .3 ±25 .0 cm ,9 .2 ±3 .3 cm) 。微积分法和浸水法得出的大肠体积分别为850 .1±411 .22 mL,756 .6 ±91 .9 mL。结论:本文的结果可为临床灌肠术、气钡造影及内镜检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 灌肠术 X光造影术 内窥镜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皮片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尔瑜 郭光金 糜建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4-216,共3页
为提供腹部皮片切取时所需解剖学数据,取6例意外死亡者腹下部皮肤,用计算机田像分析系统测量了皮肤各层次厚度和皮内各层次血曹的面积比。由于夫皮伸入到乳头之间并随皮沟下陷,因而皮肤含表皮层总厚度可达0.26mm。刃厚皮片厚... 为提供腹部皮片切取时所需解剖学数据,取6例意外死亡者腹下部皮肤,用计算机田像分析系统测量了皮肤各层次厚度和皮内各层次血曹的面积比。由于夫皮伸入到乳头之间并随皮沟下陷,因而皮肤含表皮层总厚度可达0.26mm。刃厚皮片厚度宜小于上值。中厚皮片宜包入乳头下血管吻合网,故其厚度宜大于0.43mm。厚中厚皮片在腹部切入乏血管网区,其厚度宜占腹部皮肤总厚的1/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皮肤 皮片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高、胸围与冠状沟和心纤维环相关性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2
作者 纪荣明 党瑞山 +1 位作者 程林发 杨向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00-202,共3页
在5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上,测量了身高,胸围,冠状沟周长,肺动脉、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的长度和起始部外壁的周长、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耳交界点至心尖的弧线长度。此外,还测量了三尖瓣纤维环和二尖瓣纤维环长度、肺... 在5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上,测量了身高,胸围,冠状沟周长,肺动脉、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的长度和起始部外壁的周长、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耳交界点至心尖的弧线长度。此外,还测量了三尖瓣纤维环和二尖瓣纤维环长度、肺动脉和主动脉瓣上缘内壁的周长,卵圆窝、冠状窦口的周长。结果表明身高与胸围、身高与上腔静脉根部和右心耳交界点弧线的长度,胸围与冠状沟、三尖瓣纤维环、二尖瓣纤维环等呈直线相关,并求出了各自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胸围:冠状沟:肺动脉周长:升主动脉周长:二尖瓣纤维环:三尖瓣纤维环周长之间的比值分别为1:0.34:0.12:0.12:0.14。本文提出用测量胸围来推算心冠状沟和心纤维环等心的结构比目前临床上用胸心比例要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高 胸围 冠状沟 心纤维环 相关关系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襻或胸锁乳突肌支与膈神经吻接重建呼吸功能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3
作者 纪荣明 张少成 +2 位作者 姜宗来 冯皓 汪晓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9-320,共2页
目的 :为颈襻或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与膈神经吻接术重建截瘫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5具尸体上测量了舌下神经降支、颈神经降支和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的长度、末端的宽度、厚度及神经束的数目 ;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 目的 :为颈襻或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与膈神经吻接术重建截瘫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5具尸体上测量了舌下神经降支、颈神经降支和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的长度、末端的宽度、厚度及神经束的数目 ;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的末端与膈神经汇合处之间的间距 ;膈神经汇合处的宽度、厚度和神经束的数目。结果 :舌下神经降支和颈神经降支的长度分别为 (40 .0± 8.2 )mm和 (3 2 .0± 6.8)mm ;平喉结处的宽、厚度分别为 (1.9± 0 .5 )mm、(0 .8± 0 .1)mm和 (1.6± 0 .5 )mm、(0 .6± 0 .1)mm。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的长 (15 .9± 4.2 )mm ;末端宽、厚度分别为 (2 .3± 0 .7)mm和 (0 .9± 0 .2 )mm。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与膈神经汇合处之间有间距者为 80 % ,平均间距 (2 0 .2± 6.3 )mm。膈神经汇合处的宽、厚度分别为(2 .1± 0 .5 )mm和 (1.2± 0 .4)mm。结论 :舌下神经降支、颈神经降支或副神经的部分胸锁乳突肌支的长度和末端的宽、厚度均能满足与膈神经起始处行神经端—端或端—侧吻接术 ,以重建膈的自主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襻 副神经 膈神经 神经吻技术 截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封堵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4
作者 纪荣明 李玉泉 +2 位作者 姜宗来 秦永文 赵仙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49,共2页
目的:为经皮穿刺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封堵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8例(男25.女13)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的室间隔膜部及周围结构。结果:室间隔膜部的形态可分为三角型、圆型和椭圆型;各型的出现率分别为58%(22例)、23.7%(9例)... 目的:为经皮穿刺室间隔膜部缺损的封堵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38例(男25.女13)正常成年人的心标本的室间隔膜部及周围结构。结果:室间隔膜部的形态可分为三角型、圆型和椭圆型;各型的出现率分别为58%(22例)、23.7%(9例)和18.3%(7例)。室间隔膜部在左室面的高度为(8.79±2.27)mm。右室面高度为(6.43±1.43)mm。室间隔膜部的长度为(9.37±2.52)mm。室间隔膜部上、下、前、后方和中点的厚度分别为(0.80±0.19)mm、(0.70±0.16)mm、(0.78±0.28)mm、(0.75±0.1 5)mm和(0.52±0.13)mm。结论:室间隔膜部以三角型为主,多位于室上嵴的后缘,膜部的左室面高于右室而和靠近右室面,建议封堵器的左室面的面积应大于右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膜部 室间隔缺损 应用解剖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封堵左心耳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志宏 丁仲如 +2 位作者 吴弘 纪荣明 秦永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了解正常人左心耳解剖学特征,为经皮穿刺封堵左心耳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方法:解剖测量30例(男21,女9)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标本。结果:左心耳开口的长径、短径及长、短径的最大伸展径分别为(18.5±6.3)、(10.9±5.0)、(24.8&#... 目的:了解正常人左心耳解剖学特征,为经皮穿刺封堵左心耳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方法:解剖测量30例(男21,女9)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标本。结果:左心耳开口的长径、短径及长、短径的最大伸展径分别为(18.5±6.3)、(10.9±5.0)、(24.8±6.3)和(17.6±6.1) mm。左心耳开口周长为(51.7±15.3)mm。左心耳腔的深度为(20.5±6.4)mm;腔的长径、短径及其最大伸展径分别为(15.8±5.7)、(10.4±4.9)、(19.7±5.9)和(14.4±5.8) mm。左心耳与左上、左下肺静脉口的距离及与二尖瓣环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8±1.9)、(7.8±2.7)和(10.3±3.4) mm。结论:根据本文测量结果,经皮穿刺封堵左心耳是可行的,封堵器心房面的大小应根据左心耳开口的大小及与周边结构的距离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封堵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锯肌瓣乳房再造或丰乳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6
作者 纪荣明 刘芳 +2 位作者 黄会龙 李玉泉 李军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4-335,338,共3页
目的 :为应用前锯肌瓣乳房再造术或丰乳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 3 2具成人尸体观测了前锯肌第 2~ 7肌齿的长、起、中、止点的宽、厚及肌的起点距前正中线和锁骨中线的距离以及血管、神经等。结果 :①前锯肌的第 3、4、5、6齿复合瓣... 目的 :为应用前锯肌瓣乳房再造术或丰乳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 3 2具成人尸体观测了前锯肌第 2~ 7肌齿的长、起、中、止点的宽、厚及肌的起点距前正中线和锁骨中线的距离以及血管、神经等。结果 :①前锯肌的第 3、4、5、6齿复合瓣的长度 ,起、中、止点宽度和厚度分别为 15 9.6,94.4、80 .4、5 2 .8mm和 3 .5、5 .8、9.3mm。②第 3、4、5、6齿复合瓣距前正中线和锁骨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10 6.9mm和 40 .0mm。③肌由胸长神经和肋间神经外侧支双重支配 ,其前上部由胸外侧动脉、后下部由胸背动脉供应。结论 :前锯肌的第 3、4、5或 6齿从形态上可以用于丰乳或乳房再造术 ,保留肌的第 1、2齿和第 6以下肌齿既可以防止“翼状肩”的发生又可以使肩胛骨保持旋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肌 乳房再造术 丰乳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胸腺介入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7
作者 纪荣明 程林发 +7 位作者 姜宗来 曲莉 冯皓 汪晓军 涂来慧 张仁琴 蒋建明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7-158,共2页
目的 :为经皮穿刺胸腺介入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童尸 15具 (男 12 ,女 3 )解剖观测胸腺的形态、血供和毗邻关系以及胸骨的前突角度。结果 :胸腺左叶和右叶长、宽、厚度分别为 :60 .7、16.7、5 .5mm和 80 .3、18.6、4.... 目的 :为经皮穿刺胸腺介入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童尸 15具 (男 12 ,女 3 )解剖观测胸腺的形态、血供和毗邻关系以及胸骨的前突角度。结果 :胸腺左叶和右叶长、宽、厚度分别为 :60 .7、16.7、5 .5mm和 80 .3、18.6、4.9mm ,胸腺上极伸至颈部的占 93 % ( 14例 ) ,左叶上极伸至颈部的长为 2 9.5mm ;右叶长度为 2 5 .1mm。胸腺上极与甲状腺下极的关系为 :左侧两者相距平均为 2 1.5mm ;右侧相距为 2 3 .8mm。胸腺在左头臂静脉的前面长度 :左叶为 14 .4mm ,右叶为 13 .7mm。胸骨前突的角度为10 .9°。结论 :经皮穿刺胸腺时为防止伤及左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以及胸膜腔 ,在颈部可在第 3~ 4气管软骨环 (甲状腺的峡部 )的下方进针 ;在胸部 ,沿胸骨后方上翘 10°左右的角度穿入胸腺 ,距正中线左右不超过 2 0mm处进针 ,穿刺深度左侧 40mm ,右侧 5 0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经皮穿刺 重症肌无力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动脉翼腭部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彬华 彭玉成 +7 位作者 范静平 孙爱华 吴建 林顺涨 叶青 刘环海 党瑞山 张传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608,共3页
目的:为血管造影下上颌动脉翼腭部栓塞手术及鼻内窥镜翼腭窝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固定的成人尸体上颌动脉翼腭部进行显微外科解剖,观察上颌动脉翼腭部的走行,上颌动脉、腭降动脉及蝶腭动脉的毗邻关系变化。结果:上颌动脉翼... 目的:为血管造影下上颌动脉翼腭部栓塞手术及鼻内窥镜翼腭窝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固定的成人尸体上颌动脉翼腭部进行显微外科解剖,观察上颌动脉翼腭部的走行,上颌动脉、腭降动脉及蝶腭动脉的毗邻关系变化。结果:上颌动脉翼腭部总长为(14.23±2.11)mm,外径为(2.64±0.52)mm,上颌动脉翼腭部分为4种类型“:Y”型23.3%、中间型33.3%“、T”型26.7%“、M”型16.7%。结论:新分型法对临床开展血管造影下上颌动脉翼腭部栓塞手术,鼻内窥镜翼腭窝区域手术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动脉 翼腭部 分型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神经颅外段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9
作者 纪荣明 姜晓钟 +2 位作者 唐军 程林发 党瑞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为下颌神经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21例(男13,女8)42侧成人标本。结果:下颌神经(颅外段)主干长(出卵圆孔至分支处的距离)为1.3±0.4cm;宽度4.9±1.3mm,厚度1.9±0... 目的:为下颌神经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21例(男13,女8)42侧成人标本。结果:下颌神经(颅外段)主干长(出卵圆孔至分支处的距离)为1.3±0.4cm;宽度4.9±1.3mm,厚度1.9±0.6mm。还测量了下颌神经各分支起始处的长、宽和厚度。结论:本文结果为切断下颌神经后股和颊神经下(长)支的手术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神经 应用解剖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闭合房间隔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20
作者 纪荣明 姜宗来 +1 位作者 秦永文 张传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 :为经皮穿刺闭合房间隔缺损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资料。方法 :解剖测量 5 0例 (男 2 9,女2 1)正常成年人心脏标本。结果 :卵圆窝长 (2 0 .9± 5 .4)mm ,宽 (14 .3± 3 .7)mm。卵圆窝中点距冠状窦口中点 (19.7± 4.1)mm ... 目的 :为经皮穿刺闭合房间隔缺损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资料。方法 :解剖测量 5 0例 (男 2 9,女2 1)正常成年人心脏标本。结果 :卵圆窝长 (2 0 .9± 5 .4)mm ,宽 (14 .3± 3 .7)mm。卵圆窝中点距冠状窦口中点 (19.7± 4.1)mm ;距膜性房间隔 (2 2 .6± 3 .8)mm ;距三尖瓣隔侧瓣中点 (2 5 .1± 4.2 )mm和距主动脉隆凸底部的中点 (2 4.7± 4.2 )mm。卵圆窝中点距二尖瓣前瓣中点距离为 (19.9± 4.4)mm。卵圆窝缘的厚度在 12、3、6和 9点钟处分别是 (4.1± 0 .7)、(3 .2± 0 .7)、(2 .3± 0 .5 )和 (3 .3± 0 .7)mm。右上、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的入口处水平距房间隔的距离分别为 (8.2± 2 .2 )mm和 (12 .4± 3 .8)mm。结论 :依据本文测量结果 ,经皮穿刺闭合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厚度在 5mm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应用解剖 卵圆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