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RAS基因突变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特征分析
1
作者 蒋英杰 刘言 +3 位作者 孙波 何宗杰 丁丹 白辰光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9-620,共12页
目的 分析神经母细胞瘤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NRAS)基因突变结直肠癌(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其肿瘤组织中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v-raf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 目的 分析神经母细胞瘤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NRAS)基因突变结直肠癌(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其肿瘤组织中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v-raf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基因突变状态及错配修复(MMR)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46例NRAS基因突变C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检测NRAS、KRAS、PIK3CA、BRAF基因的突变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MMR、HER-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RAS基因突变CRC患者中,NRAS基因单一位点突变者占98.35%(537/546),NRAS基因双位点突变者占1.65%(9/546),NRAS和KRAS基因同时突变者占1.47%(8/546),未检出PIK3CA、BRAF基因突变的患者。NRAS基因突变类型包括Q61R(或Q61K、Q61L、Q61H)突变(266/546,48.72%)、G12D(或G12S)突变(154/546,28.21%)、G13R(或G12C、G12V、G12A、G13V)突变(134/546,24.54%)和A146T突变(1/546,0.18%)。其中,G13R(或G12C、G12V、G12A、G13V)突变更容易发生在原发于直肠的CRC患者(P=0.035);与该位点未突变患者相比,突变患者虽然肿瘤最大径更大(P=0.029),但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更长(P=0.028)。在NRAS基因突变的患者中,HER-2阳性与神经周围浸润相关(P=0.003),MMR蛋白表达缺陷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小(P=0.041)且与NRAS双位点突变相关(P=0.018)。结论 NRAS基因突变CRC可能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与分子表型,为后续CRC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潜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NRAS基因突变 临床病理特征 错配修复蛋白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检测助推淋巴瘤诊疗新篇章
2
作者 焦莉娟 何妙侠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7,共13页
随着分子病理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基因组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带来的新进展对推动淋巴瘤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用于淋巴瘤病理诊断与研究的新技术,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循环肿瘤... 随着分子病理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基因组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基因检测技术及其带来的新进展对推动淋巴瘤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用于淋巴瘤病理诊断与研究的新技术,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循环肿瘤DNA分析、单细胞分析和表观遗传学研究等;并以新版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为基础,阐述了常见淋巴瘤的基因特征、预后分层与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指导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检测 淋巴瘤 辅助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SDF-1/CXCR4通路介导胰腺导管腺癌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迁移
3
作者 张冰冰 胡豪 +3 位作者 石渝川 刘雪霏 祝峙 张晶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8-846,共9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调节CD13高表达的中性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CD13hi-nMDSC)迁移的机制,为PDAC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潜在分子靶标。方法从5例PDAC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分离纯化CAF,用细胞免疫...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调节CD13高表达的中性粒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CD13hi-nMDSC)迁移的机制,为PDAC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潜在分子靶标。方法从5例PDAC患者的胰腺癌组织中分离纯化CAF,用细胞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鉴定CAF表型和纯度,用qPCR、ELISA技术检测CAF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用Transwell系统构建CAF条件培养基及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迁移系统,观察MDSC的迁移情况,研究上述细胞因子参与调节MDSC迁移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分离的原代CAF表达活化标志物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对照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不表达FAP和α-SMA。qPCR结果显示CAF中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mRNA的表达高于HFF;CAF培养上清中IL-6、MCP-1、SDF-1的含量均高于HFF培养上清(均P<0.01),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HFF条件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RPMI 1640)相比,CAF条件培养基能招募更多的总MDSC和CD13hi-nMDSC(均P<0.01);在培养体系中单独加入SDF-1重组蛋白可以诱导总MDSC和CD13hi-nMDSC的迁移,并且加入SDF-1中和抗体或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阻断抗体后能够减少CAF条件培养基诱导的CD13hi-nMDSC迁移(均P<0.01);虽然单独加入MCP-1也可以诱导总MDSC和CD13hi-nMDSC的迁移,但CD13hi-nMDSC迁移的数量明显少于SDF-1实验组;IL-6重组蛋白不能引起总MDSC和CD13hi-nMDSC的迁移。结论CAF可通过SDF-1/CXCR4通路介导PDAC中总MDSC及CD13hi-nMDSC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髓源性抑制细胞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50例腹膜后占位的病理诊断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武宇轩 塔娜 +6 位作者 杜甑衎 屈小翔 庚广烨 王沈凡 施挺 冯翔 陈锐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2-277,共6页
目的总结腹膜后肿瘤的疾病谱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冯翔医师牵头的外科团队收治的1050例诊断为腹膜后占位/肿瘤患者的病理信息,分析各类肿瘤占比及临床和病理特征。... 目的总结腹膜后肿瘤的疾病谱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冯翔医师牵头的外科团队收治的1050例诊断为腹膜后占位/肿瘤患者的病理信息,分析各类肿瘤占比及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共纳入1050例病理标本,间叶源性肿瘤407例(38.76%),其中恶性肿瘤348例(33.14%),良性肿瘤59例(5.62%);神经源性肿瘤211例(20.10%),其中恶性肿瘤18例(1.71%),良性肿瘤193例(18.38%);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肿瘤127例(12.10%),其中恶性肿瘤88例(8.38%),良性肿瘤39例(3.71%);其他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9例(1.81%);未知来源恶性肿瘤42例(4.00%);转移性肿瘤244例(23.24%)。在间叶源性肿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脂肪肉瘤(178例,16.95%)、平滑肌肉瘤(54例,5.14%)。结论在腹膜后肿瘤中,间叶源性肿瘤最为常见,同时存在较高比例的神经源性肿瘤、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肿瘤、转移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肉瘤 神经组织肿瘤 淋巴瘤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扎格列净通过抑制钠-葡萄糖共转运体1的功能抑制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细胞增殖和纤维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雯瑜 吴双成 +4 位作者 张天琛 付莉莉 解良瑜 胡菀芊 郁胜强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43-1351,共9页
目的探究钠-葡萄糖共转运体1(SGLT1)抑制剂米扎格列净(MIZA)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中的作用。方法用蛋白质印迹法、qPCR、免疫荧光染色测定PKD1^(-/-)小鼠和PKD1^(+/+)小鼠肾脏组织、人肾癌旁组织和人ADPKD组织中SGLT1的表达和... 目的探究钠-葡萄糖共转运体1(SGLT1)抑制剂米扎格列净(MIZA)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中的作用。方法用蛋白质印迹法、qPCR、免疫荧光染色测定PKD1^(-/-)小鼠和PKD1^(+/+)小鼠肾脏组织、人肾癌旁组织和人ADPKD组织中SGLT1的表达和分布。用MIZA处理囊肿衬里上皮细胞OX161和肾小管上皮细胞UCL93,37℃孵育24、48和72 h后通过MTT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100μmol/L MIZA处理OX161细胞48 h后,通过qPCR测定细胞中α1-Ⅰ型胶原蛋白、α1-Ⅲ型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1的mRNA表达量。用犬肾细胞MDCK 3D囊肿形成实验验证MIZA对囊肿形成的作用。通过mRNA-seq数据分析筛选UCL93细胞和OX161细胞、OX161细胞和100μmol/L MIZA处理48 h后的OX161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SGLT1在ADPKD患者和PKD1^(-/-)小鼠多囊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肾脏组织升高(P<0.05,P<0.01),免疫荧光染色发现SGLT1主要表达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在体外实验中,MIZA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多囊肾细胞的增殖和纤维化,3D形成实验表明MIZA抑制了囊肿的形成。mRNA-seq数据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OX161细胞和100μmol/L MIZA处理48 h的OX161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与OX161细胞和UCL93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通路相同。结论SGLT1抑制剂MIZA可能通过PI3K-Akt、MAPK等通路抑制多囊肾细胞的增殖和纤维化,延缓多囊肾的生长,是ADPKD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1 细胞增殖 纤维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型去甲斑蝥素急性肝肾毒性比较实验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柏 吴丽莉 +1 位作者 林万 凌昌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371-372,共2页
目的:比较去甲斑蝥素缓释注射剂型与常规注射液的急性肝肾毒性,为缓释剂型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去甲斑螫素缓释制剂和常规水剂及药物缓释辅料泊洛沙姆407、生理盐水,术后取小鼠肝肾... 目的:比较去甲斑蝥素缓释注射剂型与常规注射液的急性肝肾毒性,为缓释剂型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去甲斑螫素缓释制剂和常规水剂及药物缓释辅料泊洛沙姆407、生理盐水,术后取小鼠肝肾行肉眼及光镜检查。结果:注射去甲斑蝥素缓制剂组小鼠的肝肾病理变化明显轻于常规注射液组。结论:缓释制剂由于其中的去甲斑蝥素释放缓慢,避免了峰值血药浓度出现,肝肾毒性低于常规注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螯素 急性毒性 肝肾毒性 抗癌药 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
7
作者 龚姝卉 杨盼盼 +4 位作者 尹伟 张倩雯 高依莎 弓静 钟婧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5,共5页
目的 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 目的 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35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1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50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47例(94%)肿瘤边界清楚;肿块平均最大径为(9.1±3.8)cm;32例(64%)沿血管周围间隙呈伪足样、嵌入式生长,18例(36%)呈膨胀性生长;21例(42%)肿瘤包绕腹部大血管;8例(16%)肿瘤内部可见少许囊变,13例(26%)可见少量斑点状钙化,6例(12%)含有斑片状脂肪成分。31例病灶CT平扫均呈等或低密度。MRI T2加权成像上30例(86%)病灶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50例患者中39例(78%)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11例(22%)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特点为渐进性延迟强化。10例(20%)病灶呈片絮状、线条交织样强化,15例(30%)呈片絮状强化,12例(24%)呈线条交织样强化,3例(6%)呈漩涡状强化。结论 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CT和MRI对于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和评估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腹膜后肿瘤 肾上腺外肿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son三色染色常见问题分析与质量控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颖颖 冼志红 +3 位作者 张顺民 高名士 虞文伟 宿杰·阿克苏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8-791,共4页
目的 评价Masson三色染色的染色缺陷,分析造成染色缺陷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案。方法 选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2020年病理诊断为结节性肝硬化的石蜡标本5例。将5例石蜡标本连续切片,制成4 μm厚的切片,分发至各... 目的 评价Masson三色染色的染色缺陷,分析造成染色缺陷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案。方法 选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2020年病理诊断为结节性肝硬化的石蜡标本5例。将5例石蜡标本连续切片,制成4 μm厚的切片,分发至各参评医院进行Masson三色染色。由2名主任医师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取评分均值对切片进行定级。结果 本次Masson三色染色室间质量控制测评共发放切片50张,最终48家医院提交了染色切片(48张切片),其中甲级片17张、乙级片25张、丙级片4张、丁级片2张。出现的染色缺陷主要包括:细胞核淡染,与细胞质对比差;细胞核染色过深而模糊,细胞质呈灰蓝色;细胞质染色过深或过浅;平滑肌纤维未染色或呈灰色而非红色;组织结构呈现错误的染色或染色不均匀,如胶原蛋白未着色或整个切片染成蓝色等假象。结论 Masson三色染色操作中需严格掌握和控制染色过程中的染色温度、染色时间、pH值、试剂配制与保存等细节,从而保证三色染色的质量及染色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染色 组织化学 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