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重烧伤大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与NO、IL-6水平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于宝军 夏照帆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 :观察烧伤休克大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水平 (TAC)、一氧化氮 (NO)和白介素 6 (IL 6 )的变化 ,探讨血清中NO、IL 6与TAC的相关性。 方法 :选用SD大鼠制成 30 %三度烫伤后 ,根据分组在各时相点取颈动脉血 5~ 8ml,分离血清 ,用生化方... 目的 :观察烧伤休克大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水平 (TAC)、一氧化氮 (NO)和白介素 6 (IL 6 )的变化 ,探讨血清中NO、IL 6与TAC的相关性。 方法 :选用SD大鼠制成 30 %三度烫伤后 ,根据分组在各时相点取颈动脉血 5~ 8ml,分离血清 ,用生化方法测定TAC和NO代谢产物 ,用放免法测定IL 6水平。 结果 :TAC在烧伤后即有明显的下降 ,而NO和IL 6水平则相应增高 ,以烧伤后 6h为最显著。相关分析可见NO与IL 6均与TAC的下降有负相关性 (r=- 0 .839,r =- 0 .785 )。 结论 :严重烧伤可导致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水平的降低 ,与随后的炎症介质NO和IL 6的大量释放有明显相关性。提示在临床上提高TAC水平 ,以及阻断或中和活性氧 (OFRs)的产生可能会降低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抗氧化能力 一氧化氮 白介素6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拮抗药及烧伤血浆对大鼠PBMC内NF-κB活化和炎症介质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于宝军 夏照帆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上游信号分子及核因子 κB(NF κB)在烧伤后炎症级联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 :体外检测在烧伤血浆作用下的PBMC内游离Ca2 + 及NF κB活化的变化 ,观察钙通道阻断药对NF κB活化及IL 6、NO表达水平的...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上游信号分子及核因子 κB(NF κB)在烧伤后炎症级联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 :体外检测在烧伤血浆作用下的PBMC内游离Ca2 + 及NF κB活化的变化 ,观察钙通道阻断药对NF κB活化及IL 6、NO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结果 :不同时相点的烧伤血浆可使体外PBMC内Ca2 + 明显增加 ,培养的PBMC核内NF κB的积聚明显增加 ,培养上清中NO和IL 6高表达。应用尼莫通 (Nimodipine)和丹曲林 (Dantrium)对NF κB的活化有调节作用 ,对IL 6和NO亦有下调作用。 结论 :烧伤血浆可使PBMC内信号分子浓度明显增高 ,NF κB过度活化 ,并易位进入细胞核内 ,NF κB介导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和NO过度表达。两种钙通道阻断药有调控细胞内信号转导的作用 ,对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单个核细胞 细胞内游离钙 核因子-КB 尼莫通 丹曲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对烧伤大鼠单个核细胞内NF-κB活化及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宝军 夏照帆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1期818-821,824,共5页
目的 :研究烧伤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NF κB活化及炎性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规律 ,探讨NF κB在严重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SD大鼠制成 30 %TBSA三度烫伤模型 ,取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抽提核蛋白及总R... 目的 :研究烧伤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NF κB活化及炎性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规律 ,探讨NF κB在严重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SD大鼠制成 30 %TBSA三度烫伤模型 ,取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抽提核蛋白及总RNA ,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方法测定NF κB的活化。用RT 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用N 乙酰 L型半胱氨酸 (NAC)阻断NF κB活化 ,观察NF κB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结果 :烧伤后PBMC内的NF κB明显活化 ,在细胞核内积聚明显增加 ;促炎性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mRNA高表达。用NAC后NF κB的活化水平被抑制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相应地降低。 结论 :严重烧伤后活性氧 (OFRs)至NF κB的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 ,NF κB过度活化 ,促炎性细胞因子失控性高表达。NAC可阻断OFRs至NF κB信号转导途径 ,抑制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烧伤后T辅助细胞出现分化 ,Th2型细胞占优势 ,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也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核因子-κB 促炎性细胞因子 TH2型细胞因子 N-乙酰-L-型半胱氨酸 氧自由基簇(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切割仪制备微粒皮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4
作者 高豪杰 郑勇军 +3 位作者 王雨翔 季超 周紫萱 肖仕初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97-1403,共7页
目的 探索自主研发的自动切割仪切割微粒皮的效率与效果,并评估其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疗效。方法 通过与手工剪切的微粒皮比较,评价自动切割仪制备微粒皮的效率及效果。采用H-E染色观察机械切割(实验组)和手工剪切(对照组)制备... 目的 探索自主研发的自动切割仪切割微粒皮的效率与效果,并评估其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疗效。方法 通过与手工剪切的微粒皮比较,评价自动切割仪制备微粒皮的效率及效果。采用H-E染色观察机械切割(实验组)和手工剪切(对照组)制备的微粒皮结构,CCK-8法检测单位质量的微粒皮组织活性。以1∶20的移植比例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粒皮移植到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观察创面上皮化速度。采用Masson染色、Ⅳ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创面胶原纤维结构及排列、基底膜形成、创面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切割2 cm×3 cm的皮片,使用自动切割仪所需时间为5 min,而使用组织剪手工剪切所需时间约为40 min。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皮粒结构保留完好,而手工剪切的皮粒表皮层损伤严重、结构保留不完整。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微粒皮活性指数高于对照组[(0.067 981±0.004 467)mg-1vs(0.045 168±0.002 698)mg-1,P<0.01]。移植创面第24天,实验组创面上皮化率达到(78.6±2.3)%,高于对照组的(27.2±1.9)%(P<0.0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创面肉芽组织厚度低于对照组,胶原排列疏松且规则。实验组创面基底膜形成良好,基底层细胞增殖明显,而对照组基底膜形成不良,基底层细胞增殖不明显。结论 应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切割仪制备微粒皮的效率高,微粒皮结构保留完好、活性保留高,可以1∶20大比例快速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展示了与传统手工剪切微粒皮不同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移植 创面修复 微粒皮 自动切割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