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习服对大鼠血液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梁涵 康争春 +5 位作者 李玉祥 常文军 任浩 陈新民 朱江波 马文领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经热习服及后续热环境运动刺激后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筛选热习服特异性的指示标志物。方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热习服组和对照组(n=8),热习服组大鼠经每日2h热习服训练,对照组大鼠不做相应处理,连续14d,结束后次日... 目的探讨大鼠经热习服及后续热环境运动刺激后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筛选热习服特异性的指示标志物。方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热习服组和对照组(n=8),热习服组大鼠经每日2h热习服训练,对照组大鼠不做相应处理,连续14d,结束后次日采集两组大鼠眼眶血。休息4d后所有大鼠均经热环境运动刺激30min,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并离心取血浆。使用Bruker 600 MHz核磁共振谱仪检测两组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的1 HNMR谱,分析热习服及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习服组大鼠在热习服后血浆中不饱和脂肪酸、谷氨酸、脂质和二甲胺的含量升高,而葡萄糖、肌醇、牛磺酸、苏氨酸和三甲胺氧化物含量均下降(P<0.05);而在热环境运动刺激后,热习服组大鼠血浆中三甲胺氧化物、谷氨酸和脂质的含量均下降(P<0.05)。结论经热习服和热环境运动刺激后,大鼠血浆中代谢物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三甲胺氧化物有可能作为热习服的指示性标志物,为制定热习服客观评价体系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习服 代谢 生物分子核磁共振 三甲胺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习服对湿热环境运动刺激大鼠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梁涵 李玉祥 +4 位作者 陈新民 任浩 常文军 史仍飞 马文领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9-475,共7页
目的探究热习服是否能够对湿热环境下进行中高强度运动大鼠的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起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通过负重力竭实验剔除游泳时间过短和过长的大鼠各4只,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成常温自由活动(RA)... 目的探究热习服是否能够对湿热环境下进行中高强度运动大鼠的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起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通过负重力竭实验剔除游泳时间过短和过长的大鼠各4只,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成常温自由活动(RA)组、常温运动(RE)组、高温自由活动(HA)组和高温运动(HE)组,每组8只。RA和HA组大鼠分别置于常温[(24±1)℃]和高温[(32±1)℃]条件下自由活动2h/d;RE和HE组大鼠分别置于常温[(24±1)℃]和高温[(32±1)℃]条件下的饲养笼内自由活动1h/d后,在动物跑步机上匀速跑步1h/d(坡度为0°,速度为14m/min);连续训练14d建立热习服大鼠模型。建模后第3天开始,各组大鼠在湿热环境下中高强度运动30min。测量并记录湿热环境下中高强度运动前、后大鼠体质量丢失率、肛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加压素(AVP)和皮质醇(Cort)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运动后大鼠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ATP合成酶和活性氧(ROS)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测试(ABTS)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HE组大鼠在湿热环境下中高强度运动后体质量丢失率高于RA组(P<0.01);HE组大鼠运动前、后肛温以及肛温升高幅度均低于RA、RE和HA组(P<0.05,P<0.01)。HE组大鼠运动后血浆中Cort含量低于RA、RE和HA组(P<0.05,P<0.01),大脑皮质和心肌线粒体中ATP合成酶和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高于RA、RE和HA组(P<0.01),ROS含量低于RA、RE和HA组(P<0.01)。HE组大鼠大脑皮质中线粒体和突触结构以及心肌中线粒体、Z线和横小管的结构优于RA、RE和HA组。结论热习服训练能够增强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降低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和血浆中Cort含量,从而保护湿热环境下中高强度运动后大鼠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习服 线粒体 大脑皮质 运动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寨卡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及核酸检测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狄弘玮 彭浩然 +4 位作者 朱善邦 朱诗应 戚中田 唐海琳 赵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1-667,共7页
目的分析寨卡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建立寨卡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方法构建81种虫媒传播黄病毒和寨卡病毒的系统进化树,比较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4型、日本脑炎病毒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分析亚洲型和非洲型寨卡病毒基因变异位点,尤其是... 目的分析寨卡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建立寨卡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方法构建81种虫媒传播黄病毒和寨卡病毒的系统进化树,比较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4型、日本脑炎病毒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分析亚洲型和非洲型寨卡病毒基因变异位点,尤其是中国的4株输入性寨卡病毒基因序列。通过比较亚洲型和非洲型寨卡病毒全基因组核酸序列,设计一组寨卡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引物和探针,并检测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81种虫媒传播黄病毒中,寨卡病毒与Spondweni、Kedougou病毒同源性最近。全基因组核酸序列比较结果显示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4型的同源性比日本脑炎病毒更近,而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显示寨卡病毒与日本脑炎病毒的同源性更近。与传统亚洲型寨卡病毒比较,广东GD01株有5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广东GDZ16001株有3个,浙江ZJ03株有6个,赣县VE Ganxian株有33个。所设计的PCR引物和探针对质粒标准品检测呈阳性,检测下限为100拷贝/mL,对细胞培养的寨卡病毒RNA检测呈阳性,而对登革病毒1~4型和日本脑炎病毒检测呈阴性。结论寨卡病毒与Spondweni病毒同源性最近,赣县VE Ganxian株的高变异显示寨卡病毒正在快速变异。本研究设计的PCR引物和探针可用于亚洲型和非洲型寨卡病毒株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病毒基因组 RNA序列分析 核酸检测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