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荣峰
张超
阮狄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3,共5页
目的:比较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分别取传1、3、5代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对细胞生长速率、MTT摄取、最大生长密度、...
目的:比较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分别取传1、3、5代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对细胞生长速率、MTT摄取、最大生长密度、分裂指数、克隆形成率等生长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突出髓核细胞与正常髓核细胞相比,形态学上可见突出髓核细胞排列较紊乱,极性消失,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在接种相同的细胞密度和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细胞的生长速率差异在传1代时为T=52.5(P>0.05),传3、5代分别为T=72.0(P<0.01)、T=67.5(P<0.05);二者的最大生长密度、MTT摄取、分裂指数、克隆形成率在传1代时分别为7.28±0.23和7.41±0.17、0.186±0.015和0.173±0.008、(25.36±2.14)‰和(23.13±2.55)‰、(52.4±2.8)%和(47.7±2.6)%,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传3代时分别为6.96±0.19和5.48±0.22、0.154±0.018和0.110±0.009(、22.52±2.16)‰和(16.68±2.35)‰、(48.7±3.3)%和(40.7±2.5)%,传5代时分别为2.42±0.13和0.98±0.14、0.085±0.006和0.050±0.007、(15.61±1.96)‰和(9.34±2.12)‰、(40.2±2.3)%和(28.34±2.9)%,传3、5代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细胞在体外培养状态下,突出组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与正常对照组存在一定差异,在生长动力学方面,突出组细胞的持续增殖能力明显低于正常髓核细胞组,更容易出现老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髓核
细胞培养
形态
生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细胞接种密度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辛洪奎
张超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925-928,I0009,I0010,共6页
目的:探索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时合理的细胞接种数量。方法:取孕20周自然流产的人胚胎椎间盘细胞为种子细胞,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glycolic acid,PLGA)材料为支架分别构建细胞接种密度为0(A组,空白对照组)、104个/150μl(B组)、10...
目的:探索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时合理的细胞接种数量。方法:取孕20周自然流产的人胚胎椎间盘细胞为种子细胞,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glycolic acid,PLGA)材料为支架分别构建细胞接种密度为0(A组,空白对照组)、104个/150μl(B组)、105个/150μl(C组)、106个/150μl(D组)的细胞-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48h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8周后取材行形态及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学观察,生化测定Ⅰ、Ⅱ型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观察BrdU(5-bromo-2-deoxyuridine,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细胞。结果:人胚胎椎间盘细胞可与PLGA支架在体外及裸鼠体内实现良好的复合并初步发挥生理功能。8周时,实验组复合物维持了良好的外形,有效阻挡了外源纤维组织长入支架内部。细胞-支架复合物内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C组及D组细胞-支架复合物中胶原蛋白及糖胺多糖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人胚胎椎间盘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与PLGA支架完成良好的立体结合,细胞可顺利完成贴附及增殖。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时比较理想的细胞接种密度应不低于105个/150μ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组织工程
髓核细胞
支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接触式共培养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姜刚强
阮狄克
+5 位作者
周明越
张燕
阳普山
刘子双一
王德利
张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退变髓核细胞(NPCs),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髓核细胞在Tanswe...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退变髓核细胞(NPCs),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髓核细胞在Tanswell 6孔板中进行非接触式共培养,与ADSCs共培养的NPCs为A组,与BMSCs共培养的NPCs为B组,以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共培养7d后,提取3组髓核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其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非接触式共培养7d后,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对照组分别是1.03±0.28、1.21±0.40和0.94±0.34,A组分别是3.49±0.55、3.88±2.11和2.41±0.91,B组分别是7.60±1.89、6.26±2.96和4.55±1.88。与对照组相比,A、B组髓核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显著增加(P<0.05);A、B两组间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均有一定的激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的激活效应更强,可能更加适合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共培养
同源间充质干细胞
退变髓核细胞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共培养技术促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4
作者
姜刚强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6-859,共4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可由此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及退行性侧凸等,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保守...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可由此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及退行性侧凸等,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均不能从组织学上根本逆转椎间盘退变。通过细胞治疗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脊柱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
干细胞
髓核
病理生理基础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挥鞭样损伤后期颈部软组织MRI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5
作者
周明越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2-474,共3页
挥鞭样损伤(Whiplashinjury)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损伤。近年来,挥鞭样损伤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尤其是挥鞭样损伤后期出现的系列慢性症状备受医学界关注。挥鞭样损伤经常导致颈痛及其他症状的持续发作,并且消耗大量...
挥鞭样损伤(Whiplashinjury)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损伤。近年来,挥鞭样损伤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尤其是挥鞭样损伤后期出现的系列慢性症状备受医学界关注。挥鞭样损伤经常导致颈痛及其他症状的持续发作,并且消耗大量的医疗和经济资源。虽然目前关于挥鞭样损伤有很多研究,但仍存疑问和争议,比如挥鞭样损伤的定义及分型,尤其是病理生理机制及诊断没有可靠的依据。最近,MRI在挥鞭样损伤后期研究中的作用引起广泛重视,笔者就此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后期
MRI
颈部软组织
挥鞭样损伤
病理生理机制
慢性症状
交通事故
公共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荣峰
张超
阮狄克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院骨科
出处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389).~~
文摘
目的:比较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分别取传1、3、5代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对细胞生长速率、MTT摄取、最大生长密度、分裂指数、克隆形成率等生长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突出髓核细胞与正常髓核细胞相比,形态学上可见突出髓核细胞排列较紊乱,极性消失,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在接种相同的细胞密度和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细胞的生长速率差异在传1代时为T=52.5(P>0.05),传3、5代分别为T=72.0(P<0.01)、T=67.5(P<0.05);二者的最大生长密度、MTT摄取、分裂指数、克隆形成率在传1代时分别为7.28±0.23和7.41±0.17、0.186±0.015和0.173±0.008、(25.36±2.14)‰和(23.13±2.55)‰、(52.4±2.8)%和(47.7±2.6)%,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传3代时分别为6.96±0.19和5.48±0.22、0.154±0.018和0.110±0.009(、22.52±2.16)‰和(16.68±2.35)‰、(48.7±3.3)%和(40.7±2.5)%,传5代时分别为2.42±0.13和0.98±0.14、0.085±0.006和0.050±0.007、(15.61±1.96)‰和(9.34±2.12)‰、(40.2±2.3)%和(28.34±2.9)%,传3、5代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细胞在体外培养状态下,突出组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与正常对照组存在一定差异,在生长动力学方面,突出组细胞的持续增殖能力明显低于正常髓核细胞组,更容易出现老化现象。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髓核
细胞培养
形态
生长动力学
Keywords
intervertebral
nucleus pulposus
cells,cultured
分类号
R681.53 [医药卫生—骨科学]
R329.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细胞接种密度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辛洪奎
张超
阮狄克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925-928,I0009,I0010,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370389)
文摘
目的:探索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时合理的细胞接种数量。方法:取孕20周自然流产的人胚胎椎间盘细胞为种子细胞,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glycolic acid,PLGA)材料为支架分别构建细胞接种密度为0(A组,空白对照组)、104个/150μl(B组)、105个/150μl(C组)、106个/150μl(D组)的细胞-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48h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8周后取材行形态及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学观察,生化测定Ⅰ、Ⅱ型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观察BrdU(5-bromo-2-deoxyuridine,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细胞。结果:人胚胎椎间盘细胞可与PLGA支架在体外及裸鼠体内实现良好的复合并初步发挥生理功能。8周时,实验组复合物维持了良好的外形,有效阻挡了外源纤维组织长入支架内部。细胞-支架复合物内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C组及D组细胞-支架复合物中胶原蛋白及糖胺多糖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人胚胎椎间盘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与PLGA支架完成良好的立体结合,细胞可顺利完成贴附及增殖。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时比较理想的细胞接种密度应不低于105个/150μl。
关键词
椎间盘
组织工程
髓核细胞
支架材料
Keywords
Interverbral disc
Tissue engineering
Nucleus pulposus cell
Scaffold
分类号
Q813.1 [生物学—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接触式共培养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姜刚强
阮狄克
周明越
张燕
阳普山
刘子双一
王德利
张超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1-256,共6页
基金
基金支持项目国家科学自然基金(编号:81250019)
文摘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退变髓核细胞(NPCs),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髓核细胞在Tanswell 6孔板中进行非接触式共培养,与ADSCs共培养的NPCs为A组,与BMSCs共培养的NPCs为B组,以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共培养7d后,提取3组髓核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其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非接触式共培养7d后,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对照组分别是1.03±0.28、1.21±0.40和0.94±0.34,A组分别是3.49±0.55、3.88±2.11和2.41±0.91,B组分别是7.60±1.89、6.26±2.96和4.55±1.88。与对照组相比,A、B组髓核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显著增加(P<0.05);A、B两组间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均有一定的激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的激活效应更强,可能更加适合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
关键词
非接触式共培养
同源间充质干细胞
退变髓核细胞
比较研究
Keywords
Non-contact co-culture
Hom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generative nucleus pulposus cells
Ccomparative study
分类号
Q813.1 [生物学—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共培养技术促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4
作者
姜刚强
阮狄克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6-859,共4页
文摘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可由此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及退行性侧凸等,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均不能从组织学上根本逆转椎间盘退变。通过细胞治疗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脊柱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关键词
共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
干细胞
髓核
病理生理基础
手术治疗
分类号
Q813.1 [生物学—生物工程]
R681.5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挥鞭样损伤后期颈部软组织MRI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5
作者
周明越
阮狄克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2-474,共3页
文摘
挥鞭样损伤(Whiplashinjury)是交通事故中常见的损伤。近年来,挥鞭样损伤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尤其是挥鞭样损伤后期出现的系列慢性症状备受医学界关注。挥鞭样损伤经常导致颈痛及其他症状的持续发作,并且消耗大量的医疗和经济资源。虽然目前关于挥鞭样损伤有很多研究,但仍存疑问和争议,比如挥鞭样损伤的定义及分型,尤其是病理生理机制及诊断没有可靠的依据。最近,MRI在挥鞭样损伤后期研究中的作用引起广泛重视,笔者就此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
损伤后期
MRI
颈部软组织
挥鞭样损伤
病理生理机制
慢性症状
交通事故
公共健康
分类号
R681.5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比较
张荣峰
张超
阮狄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细胞接种密度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辛洪奎
张超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非接触式共培养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姜刚强
阮狄克
周明越
张燕
阳普山
刘子双一
王德利
张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共培养技术促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姜刚强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挥鞭样损伤后期颈部软组织MRI的研究进展
周明越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