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曾庆延 蒋华 +2 位作者 吴尚操 金晓丽 秦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507-509,共3页
目的:研究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009-12/2011-11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角膜病变未累及内皮层,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情... 目的:研究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009-12/2011-11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角膜病变未累及内皮层,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情况、病程、并发症及致病菌种类,对切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前视力≤0.05者20眼,~0.3者11眼,>0.3者1眼。板层切除术后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痊愈28例(87.5%),治愈时间7~32(平均13.2±8.5)d,痊愈时视力≤0.05者5眼,~0.3者8眼,>0.3者15眼。病情控制不良改行角膜移植术者4例。31例真菌培养阳性(96.9%),其中镰刀菌18例,曲霉菌属8例,链格孢霉3例,未知菌属2例。病理学检查显示溃疡灶中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显示角膜组织中菌丝多数位于角膜浅层,并呈与板层胶原纤维平行方向生长,但也有少数呈斜形或垂直生长方式,侵及切除组织全层。不同菌属之间菌丝在角膜中生长方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病变未累及全层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及时行板层角膜切除术可大大提高那他霉素药物治疗有效性,缩短病程,恢复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板层切除 角膜溃疡 真菌性 那他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立军 张岩 +1 位作者 王佼佼 蒋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 目的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3±11.63)μm,LASIK组为(143.89±21.65)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1.0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0%和84.8%;屈光度在±0.50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0%、67.4%、69.6%和6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微角膜上皮下混浊,LASIK组2例出现屈光回退。SBK组泪膜破裂时间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27±20.57)μm,LASIK组平均为(295.74±14.58)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 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个月时屈光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近视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前弹力层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球筋膜囊修补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角膜溃疡穿孔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永强 袁晔 +1 位作者 蒋华 路振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875-1876,共2页
目的:探讨眼球筋膜囊修补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角膜溃疡穿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18眼不同病因导致的角膜溃疡穿孔,应用自体眼球筋膜囊对角膜穿孔区进行修补,并行结膜瓣覆盖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外露的角膜情况、术后炎症... 目的:探讨眼球筋膜囊修补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角膜溃疡穿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18眼不同病因导致的角膜溃疡穿孔,应用自体眼球筋膜囊对角膜穿孔区进行修补,并行结膜瓣覆盖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外露的角膜情况、术后炎症反应、前房形成情况及并发症如继发青光眼、虹膜粘连等。结果:溃疡愈合17例(94%),成功保住眼球,并且角膜外露部分透明度良好。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前房形成。2例(11%)术后继发青光眼,经局部药物治疗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7例(39%)虹膜粘连,1例(6%)角膜再次穿孔且继发角膜葡萄肿行球内容物剜除术。结论:在供体角膜缺乏时,眼球筋膜囊修补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角膜溃疡安全有效,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囊 结膜瓣 角膜溃疡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血清器官培养法保存大鼠角膜内皮细胞的活性 被引量:2
4
作者 魏捷 蒋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775-778,共4页
目的:研究两种新型培养基-内皮细胞培养基(endothelial cell medium,ECM)和无动物成分培养基(animal compoundfree medium,ACF)在无血清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大鼠角膜密闭保存于ECM和ACF培养基中4wk,... 目的:研究两种新型培养基-内皮细胞培养基(endothelial cell medium,ECM)和无动物成分培养基(animal compoundfree medium,ACF)在无血清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大鼠角膜密闭保存于ECM和ACF培养基中4wk,再经葡聚糖T500脱水2d。以含低浓度牛血清的MEM基础培养基作为对照。计数保存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测保存结束大鼠角膜内皮层中胞质紧密粘连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的表达水平,评估内皮细胞层的屏障功能。结果:保存结束后,MEM+20mL/L FBS对照组大鼠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最低,ECM+20mL/L FBS组则高达2250±202个/mm2,ECM和ACF组结果与ECM+20mL/LFBS组接近,细胞死亡率也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65,P=0.000)。冰冻切片显示ZO-1在保存后大鼠角膜内皮层成功表达。RT-PCR检测表明ZO-1mRNA在各组的表达趋势与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一致(F=592.751,P=0.000)。结论:无血清ECM和ACF培养基可以很好地保持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内皮细胞的活性和紧密连接的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器官培养法 无血清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立军 张岩 蒋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自愿接受激光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分为2组。A组71例(71眼)患者接受SBK,B组67例(67眼)...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自愿接受激光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分为2组。A组71例(71眼)患者接受SBK,B组67例(67眼)患者接受常规LASIK。所有患者均取右眼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检测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进行视觉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等。随诊时间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结果术前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SBK组平均高阶像差为(0.416±0.067)μm,LASIK组为(0.614±0.098)μ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2,P=0.001);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个月,在明亮及昏暗状态下,SBK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组,其中明亮状态下低、中空间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昏暗状态下低、中、高空间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的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5.8%,LASIK组为89.6%。结论与常规LASIK相比,SBK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散光 角膜磨镶术 对比敏感度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角膜测厚仪测量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的对比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鸿瑫 蒋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801-1804,共4页
目的:利用LenstarLS900,OrbscanⅡ系统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近视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探讨三种测量方法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角膜屈光手术... 目的:利用LenstarLS900,OrbscanⅡ系统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近视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探讨三种测量方法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角膜屈光手术术前近视眼患者35例70眼分别用Lenstar LS900,OrbscanⅡ及A超角膜测厚仪依次重复测量CCT3次,取其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方法测量CCT之间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三种测量方法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一致性检验采用Bland-Altman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enstar LS900,OrbscanⅡ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得的近视眼患者CCT均数分别为542.75±40.06,528.74±39.59,538.54±40.93μm。Lenstar LS900的测量值较A超角膜测厚仪的测量值大4.21±8.78μm,较OrbscanⅡ测量值大14.01±13.39μm,OrbscanⅡ测量值较A超角膜测厚仪小9.8±10.5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同仪器测量结果均具有显著相关性,Lenstar LS900和A超角膜测厚仪、OrbscanⅡ测量值呈正相关:r=0.977(P〈0.05),r=0.944(P〈0.05)。Bland-Altman方法分析:Lenstar LS900和A超角膜测厚仪95%一致性区间上下值为-13.0~21.4μm,1.4%的点在95%的一致性界限以外,OrbscanⅡ与A超角膜测厚仪95%一致性区间上下值为-30.5~10.9μm,7.1%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LenstarLS900和A超角膜测厚仪一致性更好。结论:LS900与A超角膜测厚仪和OrbscanⅡ系统测量CCT一致性及相关性好,Lenstar LS900可以作为近视患者CCT的非接触式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角膜厚度 LENSTAR LS900 OrbscanⅡ A超角膜测厚仪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冷冻保存角膜远程投送包装系统的温度控制
7
作者 吴志勇 蒋华 +2 位作者 高洪瑞 魏捷 于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882-883,共2页
目的:研究甘油冷冻保存角膜远程投送包装系统的温度变化和保存角膜的安全性及远程投送的可行性。方法:常温下将-21℃冰盒与盛有-21℃冷冻甘油的保存瓶置于保温箱内,并用海绵填充箱体。实验组按照保存介质(甘油)体积分组,采用双通道温度... 目的:研究甘油冷冻保存角膜远程投送包装系统的温度变化和保存角膜的安全性及远程投送的可行性。方法:常温下将-21℃冰盒与盛有-21℃冷冻甘油的保存瓶置于保温箱内,并用海绵填充箱体。实验组按照保存介质(甘油)体积分组,采用双通道温度记录仪,记录不同组别的瓶内瓶外温度变化曲线,观察该包装能否满足甘油冷冻保存-20℃以下的温度要求,及该温度范围的维持时间,并在各分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常温下实验各组保存介质冷冻甘油24h温度几何均数均低于-20℃,而对照组24h温度均高于-17℃。保存介质体积≤300mL可以维持温度-20℃以下达17h以上,保存介质体积400mL可维持有效温度6h以上,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常温下该包装系统能有效控制温度于-20℃以下达20h以上,可以满足国内国际大部分地区远程投送的时间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甘油冷冻保存 远程投送 温度 包装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