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多酚酸盐负性调节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其部分免疫功能 被引量:8
1
作者 宋少华 郭闻渊 +5 位作者 傅志仁 傅宏 沈筱芸 刘芳 王正昕 丁国善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成熟及其部分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BMDC体外培养时加入促成熟剂脂多糖(DCLPS)或同时加入脂多糖及丹参多酚酸盐(DCSV),其中丹参多酚酸...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成熟及其部分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BMDC体外培养时加入促成熟剂脂多糖(DCLPS)或同时加入脂多糖及丹参多酚酸盐(DCSV),其中丹参多酚酸盐设3个浓度:低浓度50μg/ml(SVL)、中浓度100μg/ml(SVM)、高浓度200μg/ml(SVH)。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表面MHC-Ⅱ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FITC-Dextran内吞实验分析各组DC抗原吞噬功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 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DC培养液上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 p40水平。[3H]-TdR掺入法检测各组DC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s,MLR)刺激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IL-10、IL-2、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水平。结果:与DCLPS相比,SVL、SVM、SVH细胞表面MHC-Ⅱ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降低,分泌IL-12 p40明显减少,抗原吞噬能力明显升高,刺激同种反应性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DCLPS相比,SVL、SVM、SVH组MLR上清中IL-2、INF-γ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多酚酸盐(50~200μg/ml)能够抑制体外培养体系中小鼠BMDC的成熟,并对其部分免疫学功能具有一定的负性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树突状细胞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抑制肾脏固有树突状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楠 袁清 +5 位作者 王毅 洪善娟 张雷 曾力 蔡明 朱有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9-602,共4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 3,CORM-3)对肾固有树突状细胞(renal dendritic cells,rDCs)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C57BL/6J(H-2kb)小鼠制备肾脏单细胞悬液,采用磁珠分选CD... 目的观察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 3,CORM-3)对肾固有树突状细胞(renal dendritic cells,rDCs)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C57BL/6J(H-2kb)小鼠制备肾脏单细胞悬液,采用磁珠分选CD11c+rD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rDCs纯度。用CORM-3或无活性的CORM(inactive CO-releasing mol-ecule,iCORM)处理新鲜肾脏分离的rDCs,实时定量RT-PCR检测TLR4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rDCs培养液上清中TNF-α蛋白水平。建立TLR4-/-(C3H/HeJ)和TLR4+/+(C3H/HeN)小鼠肾脏热缺血30 min+冷保存24 h模型,在冷保存期间经CORM-3处理之后分选rDCs,抽提RNA,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TNF-α基因表达。结果 CORM-3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未成熟rDCs的TLR4 mRNA表达(P<0.05)。与iCORM比较,CORM-3能够抑制LPS刺激后的rDCs表达TNF-α(P<0.01)。当TLR4缺陷之后,CORM-3不再抑制rDCs表达TNF-α。结论 CORM-3可显著抑制肾脏未成熟rDCs表达TLR4,也可抑制LPS刺激和缺血损伤时炎症因子的表达,但对于TLR4缺陷小鼠这一抑制作用消失,提示CORM-3对内源性配体介导的rDCs活化过程的抑制作用由TLR4信号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一氧化碳 炎症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联素及其受体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苏 谢笑娟 +2 位作者 赵雪倩 余宏宇 朱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mRNA表达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喂养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别于第2、4、8、12周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及其他生化指标,测肝指数,RT-...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mRNA表达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喂养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别于第2、4、8、12周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及其他生化指标,测肝指数,RT-PCR法检测肝脏adipoR mRNA表达,肝组织切片苏丹Ⅲ脂肪染色、H-E常规染色和Masson三色纤维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第2、4、8、12周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步下降,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指数(r=-0.383,P=0.015)、肝脏炎症评分(r=-0.475,P=0.002)、纤维化评分(r=-0.459,P=0.003)均显著负相关。模型组肝脏adipoR1mRNA表达逐步上升,adipoR2表达逐步下降,分别于4周、2周开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肝脏adipoR2表达与肝指数(r=-0.431,P=0.006)、纤维化评分(r=-0.353,P=0.025)均显著负相关。结论:NAFLD大鼠肝脏adipoR mRNA表达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后者与肝脏脂肪性炎症、纤维化程度相关,提示血清脂联素降低,肝脏adipoR表达异常,尤其是adipoR2mRNA降低与NAFLD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非酒精性 脂联素 脂联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