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军医大专学员的抑郁感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饶红 沈兴华 +1 位作者 王倩 陈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65-865,共1页
关键词 大专学员 军医院校 心理健康 抑郁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医院校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及其对策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勇飞 王友顺 黎露钢 《中国健康教育》 2001年第6期330-331,共2页
关键词 军医院校 健康教育 能力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江辉 闫韵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1-643,共3页
目的探索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38例经过确诊的6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病例,以及200例参加健康体检的且无该疾病的老年人;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然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 目的探索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38例经过确诊的6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病例,以及200例参加健康体检的且无该疾病的老年人;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然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户内劳动、体育锻炼、饱食程度、服用钙剂、糖尿病史、甲亢史、骨折史以及绝经年龄均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但有效控制这些因素对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老年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层次军校医学生的个性特征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瑜 苏志达 《中国健康教育》 2002年第12期810-811,共2页
目的 通过对不同层次军校医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比较 ,以便在军校医学生个性培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 ,对某军医大学本科生 82名、大专生 1 1 0名、中专生 1 2 1名进行成人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结果  3组军... 目的 通过对不同层次军校医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比较 ,以便在军校医学生个性培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 ,对某军医大学本科生 82名、大专生 1 1 0名、中专生 1 2 1名进行成人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结果  3组军校医学生的N量表均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组 (P <0 0 5~ 0 0 1 ) ,其中中专组又明显高于本科组和大专组 (P <0 0 5 ) ;3组军校医学生的L量表均分均明显低于常模组 (P <0 0 1 )。结论 军校医学生的个性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学位低的学生比学位高的学生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校医学生 个性特征 艾森克个性问卷 心理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伦理审查如何适应转化医学的要求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敏 李永昌 +2 位作者 刘玉秀 徐晓莉 杨国斌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35,共3页
随着转化医学的兴起,医学伦理审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使医学伦理审查工作更好地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提高审查质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当前我国医学伦理审查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解决... 随着转化医学的兴起,医学伦理审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使医学伦理审查工作更好地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提高审查质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当前我国医学伦理审查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管理部门服务功能、保证伦理委员会成员多样性和重视伦理审查多视角、强化伦理委员会后续跟踪审查、规范伦理审查委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等,为我国医学伦理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和医学伦理审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伦理审查 伦理审查委员会 生物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中国科技论文收录南京总医院SC I论文计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严小蓉 陈雷 +3 位作者 郑均 徐晓莉 李黎 刘玉秀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1期1204-1206,共3页
目的:对2007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总医院)于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医院的学术科研水平,为医院管理决策、提升SCI论文数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南京总医院SCI论文... 目的:对2007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总医院)于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医院的学术科研水平,为医院管理决策、提升SCI论文数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南京总医院SCI论文的总数、科室分布、作者分布、来源期刊等情况进行计量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公布南京总医院SCI论文74篇,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6、在全军排名第2,医院各科室论文收录情况不均衡,第一作者多为高学历人员,在读研究生略多于本院人员,来源期刊有54种,平均影响因子1.849,最高为5.391。结论:南京总医院SCI论文主要集中在重点科室,以高学历人员、在读研究生为主,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 科技论文 影响因子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沈锦春 郭海峰 +3 位作者 杨建军 段满林 朱四海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3-386,共4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吗啡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0.5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剂英脱利匹特。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h再...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吗啡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0.5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剂英脱利匹特。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h再次静注氟比洛芬酯或英脱利匹特。两组患者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24、36、48h的VAS和舒适评分(BCS),记录术后吗啡用量以及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结果两组VAS和BCS评分在各相应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12h氟比洛芬酯组吗啡用量为(16.99±3.51)mg,明显低于吗啡组的(25.09±4.63)mg(P<0.01)。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为(69.05±11.20)h,短于吗啡组的(78.05±12.94)h(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氟比洛芬酯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吗啡用量,促进肠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吗啡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经鼻脑靶向治疗创伤性脑外伤后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17
8
作者 郭芮兵 田利丽 +2 位作者 吕秋石 樊新颖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文中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实验性TBI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NGF)。参照Feeney...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文中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实验性TBI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NGF)。参照Feeney's自由落体法制作TBI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经鼻给NGF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评估3组TBI大鼠的认知功能情况。尼氏染色检测海马存活神经元,用ELISA法测定海马Aβ42含量,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TBI大鼠海马Aβ42表达的情况。结果治疗组TBI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减轻(P<0.05),尼氏染色观察发现海马存活的神经元细胞数目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发现海马Aβ42表达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给NGF可增加TBI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存活,减轻Aβ42沉积,促进损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给药 创伤性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β-淀粉样蛋白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60
9
作者 刘晓宇 段满林 +6 位作者 王建华 张跃 鲍红光 高巨 孙建宏 丁月冬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随机、单盲和对照临床研究。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216例,ASAⅠ或Ⅱ级,计算机信封法随机均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D组...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随机、单盲和对照临床研究。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216例,ASAⅠ或Ⅱ级,计算机信封法随机均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D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地佐辛5 mg+氟比洛芬酯50 mg,继之用生理盐水将地佐辛25 mg+氟比洛芬酯250 mg配制成100 ml,以2 ml/h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48 h;S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缓慢推注舒芬太尼3μg,此后用生理盐水将3μg/kg的舒芬太尼配制成100 ml持续泵注。分别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36、48 h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副作用等。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安静状态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0°翻身活动时D组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S组(P<0.05)。出汗、恶心和寒战发生率D组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与单用舒芬太尼比较,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对术后运动痛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氟比洛芬酯 术后镇痛 上腹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创伤病人麻醉诱导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红军 周志强 +2 位作者 孙杰 杨建军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创伤病人全麻诱导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创伤休克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Ⅰ组),丙泊酚复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Ⅱ组),每组30例。诱导时依次静注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0.05 mg/kg、罗库溴... 目的探讨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创伤病人全麻诱导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创伤休克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Ⅰ组),丙泊酚复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Ⅱ组),每组30例。诱导时依次静注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0.05 mg/kg、罗库溴铵0.8 mg/kg,同时Ⅰ组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TCI)4μg/ml,Ⅱ组丙泊酚TCI 2μg/ml加氯胺酮0.5 mg/kg。采用Bioz.com阻抗法血液动力学连续监护系统监测HR、BP、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度指数(ACI)等指标。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两组HR诱导时均显著增快(P<0.05)。Ⅰ组SBP、CI、SI、SVRI诱导时均显著下降(P<0.05),而Ⅱ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Ⅰ组在麻醉诱导时SBP、CI、SI较Ⅱ组显著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也有一定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间在各时点的HR、DBP、ACI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丙泊酚伍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有利于保持创伤病人全麻诱导时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氯胺酮 血液动力学 阻抗心电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海栋 赵建宁 +1 位作者 刘刚 许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伤椎置钉复位脊柱骨折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的外科技术。胸腰段骨折微创手术的目的是减少创伤、融合固定节段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文中探讨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该手术方式治... 目的伤椎置钉复位脊柱骨折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的外科技术。胸腰段骨折微创手术的目的是减少创伤、融合固定节段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文中探讨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24例,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伤椎及邻近节段,通过术中操作矫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form health sutvey,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伤椎的高度丢失及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1年,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65±0.13)、(1.54±0.07)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90.21±2.02)、(117.21±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可有效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估提示患者的脊柱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的矫正。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可有效矫正伤椎高度丢失和脊柱后凸畸形,手术损伤小,融合固定节段少,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胸腰段骨折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定对晚期癌痛患者行吗啡鞘内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红军 高献忠 +2 位作者 李伟彦 贾宏彬 金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2-415,420,共5页
目的:评估右旋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于晚期癌痛患者行吗啡鞘内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晚期癌痛患者,静脉滴定后均采取鞘内镇痛方式。术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用吗啡(M阶段);第二阶段吗啡+右旋美托咪定混合液(M+D阶段)。采用双盲交... 目的:评估右旋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于晚期癌痛患者行吗啡鞘内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晚期癌痛患者,静脉滴定后均采取鞘内镇痛方式。术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用吗啡(M阶段);第二阶段吗啡+右旋美托咪定混合液(M+D阶段)。采用双盲交叉法,所有患者随机分配进入M阶段和M+D阶段,待获得48小时满意的镇痛后交叉进行另一阶段鞘内滴定。记录静脉滴定后、M阶段和M+D阶段疼痛评分、满意度、有效吗啡剂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获得满意镇痛后每阶段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各研究阶段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阶段与M阶段相比有效吗啡剂量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但M+D阶段与M阶段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鞘内给药后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减少。M+D阶段嗜睡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和高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定可加强鞘内吗啡镇痛作用,显著减少吗啡用量,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右旋美托咪定 吗啡 鞘内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前列腺素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P38丝裂原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彭丽 王扬天 +3 位作者 李洁 王坚 冯晓云 刘志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观察贝前列腺素钠(商品名:德纳)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P38丝裂原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 目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观察贝前列腺素钠(商品名:德纳)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P38丝裂原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组,贝前列腺素钠治疗组,T2DM组和治疗组大鼠给予高脂饮食合并小剂量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建模成功后,治疗组给予0.6 mg/kg/d贝前列腺素钠灌胃,其余饲养条件3组相同,最终纳入实验各组6只。用药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血糖、24 h尿量、肾重体重比(KW/BW)、24 h尿蛋白(UAlb/24 h),血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组织中p-P38 MAPK、t-P38 MAPK以及TNF-α、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环氧化酶-2(cycloxygenase,COX-2)的表达。结果用药8周后,T2DM组血糖、尿量、KW/BW、UAlb/24 h、Cr、BUN水平以及p-P38 MAPK、TNF-α、MMP-9、COX-2蛋白表达均较NC组显著升高;体重较NC组显著降低(P<0.01)。BPS组较T2DM组血糖、UAlb/24 h水平以及p-P38 MAPK、TNF-α、MMP-9、COX-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尿量、KW/BW、Cr水平以及TGF-β1蛋白表达有所降低(P<0.05),体重有所升高(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可抑制肾P38MAPK信号通路以及相关炎性因子(TNF-α、COX-2等)的表达水平,对T2DM大鼠肾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前列腺素钠 2型糖尿病 p38丝裂原蛋白激酶 炎症因子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在普胸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易俊 董国华 +2 位作者 许飚 李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696-699,共4页
目的评价使用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机器人)行不开胸普胸手术,观察其实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利用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对46例患者行普胸手术,其中胸腺切除术18例、食管癌根治术4例、双侧广泛肺大泡切除缝扎术1例、肺叶切除术18... 目的评价使用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机器人)行不开胸普胸手术,观察其实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利用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对46例患者行普胸手术,其中胸腺切除术18例、食管癌根治术4例、双侧广泛肺大泡切除缝扎术1例、肺叶切除术18例、肺楔形切除术4例、食道-左主支气管瘘修补术1例。结果 46例患者的手术均为全机器人完成,无中转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均恢复平稳,平均住院时间为4.6 d(2~9 d)。结论几乎所有类型的胸科手术辅助系统都可以做到不开胸,手术安全可靠,效果确实,与传统开胸手术方式相比优势明显,损伤小、恢复快。但要注意医师及其他操作人员需具备胸科开放性手术经验,注意患者的选择,并做好紧急开胸的准备,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S外科手术辅助系统 普胸手术 微创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探讨 被引量:35
15
作者 贾真 苏中宏 +3 位作者 马欣 刘晓明 杨建军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 寻求自第一产程起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适舒芬太尼浓度,及与之配伍的罗比卡因的浓度和剂量。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妊娠≥36周,产前无服用镇痛催眠药史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四组,Ⅰ组:罗比卡因复合0.2μg/ml舒芬太尼组;... 目的 寻求自第一产程起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适舒芬太尼浓度,及与之配伍的罗比卡因的浓度和剂量。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妊娠≥36周,产前无服用镇痛催眠药史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四组,Ⅰ组:罗比卡因复合0.2μg/ml舒芬太尼组;Ⅱ组:罗比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组;Ⅲ组:罗比卡因复合0.6μg/ml舒芬太尼组;Ⅳ组:对照组,单纯使用罗比卡因。宫口开至2~3cm时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分别注入15ml罗比卡因与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混合溶液。根据双盲、序贯的方法,以上一产妇的镇痛效果,确定下一例产妇所用的罗比卡因药液浓度,各组初始的罗比卡因浓度均定为0.12%。结果 4例产妇因脐带脱垂、单侧硬膜外阻滞或结果可疑而退出研究,余120例产妇进入分析。各组罗比卡因分娩镇痛的EC50值分别为Ⅰ组;0.074%(95%CI,0.071%~O.078%);Ⅱ组:0.048%(95%CI,0.041%~0.056%);Ⅲ组;0.035%(95%CI,0.029%~0.044%);Ⅳ组:0.111%(95%CI,0.106%~O.116%),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硬膜外复合使用舒芬太尼能剂量相关地降低罗比卡因分娩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使用0.2μg/ml和0.4μg/ml的舒芬太尼得到的罗比卡因的最低有效镇痛浓度分别为0.074%和0.048%,两组均可达到满意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镇痛 罗比卡因 舒芬太尼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杜鹃 杨昉 +2 位作者 邱忠明 陈光辉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2-945,共4页
目的探讨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7年3月-2011年3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 目的探讨197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7年3月-2011年3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程度、类型及病变血管段部位等。结果 19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68%vs 32%),发病年龄男性小于女性[(61.32±10.93)vs(67.27±10.14),P〈0.05)];脑血管病变分布前循环明显多于后循环(73.2%vs 26.8%,P〈0.001);颅内血管闭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血管(65.3%vs 34.7%,P〈0.05);最常见的受累血管为大脑前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前后循环的颅内血管闭塞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后循环颅内段更易发生闭塞。结论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大脑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6
17
作者 覃松 余国荣 +2 位作者 陈振光 陈秀清 奚翠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0-131,共2页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 ,其汇合点在外踝上 12 .7± 3 .7cm ,腓肠神经沿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下行 ,外踝上 12 .6± 3 .4cm处穿出深筋膜。其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窝中间皮动脉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 ,上段起始部外径 0 .6± 0 .1mm ,下段距外踝上 6.7± 1.6cm处与腓动脉穿支恒定吻合 ,吻合支外径 0 .6± 0 .1mm ,沿途发出众多筋膜皮支营养小腿后部皮肤。结论 :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 腓肠神经 岛状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范进 林敏 +3 位作者 杨昉 孙文 刘朝来 陈光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95-89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方法选择行CAS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手术组,并根据是否伴有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1 4例和症状组45例;将症状组再分为中度狭窄组12例和重度狭窄组33例;同期选择未行CAS的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方法选择行CAS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手术组,并根据是否伴有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1 4例和症状组45例;将症状组再分为中度狭窄组12例和重度狭窄组33例;同期选择未行CAS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利用经颅多普勒结合CO_2吸入试验检测手术前后CVR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侧和手术对侧CV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侧CVR明显低于手术对侧(P<0.01);术后手术侧和手术对侧CVR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0.01)。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手术后手术侧CVR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0.01)。重度狭窄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侧和手术对侧CVR均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组(P<0.01),手术后手术对侧CVR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 CAS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CVR;经颅多普勒结合CO_2吸入试验可作为检测CVR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血管成形术 脑血管循环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重度脑白质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芳 郭会映 +3 位作者 严斌 王颖婷 周国庆 赵忠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8-400,共3页
目的脑小血管病被认为是导致高龄人群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文中探讨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重度脑白质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80岁以上男性脑小血管病患者307例,通... 目的脑小血管病被认为是导致高龄人群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文中探讨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重度脑白质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80岁以上男性脑小血管病患者307例,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评定量表对脑白质损害分级,在随访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测定,分析起始点重度脑白质损害和随访中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的发生间的相关性。结果基线时严重脑白质损害在研究对象中达26.4%;年龄、微出血、腔隙性梗死与脑白质损害严重程度有关(P<0.01);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痴呆或认知功能严重下降的患者有46名;多因素分析显示经过平均3.2年随访,起始点存在严重脑白质损害的患者发生痴呆或严重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高于无脑白质损害(RR=8.2,P<0.01)或轻中度脑白质损害的患者(RR=1.7,P<0.01)。结论重度脑白质损害是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严重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脑小血管病 重度脑白质损害 认知功能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沈锦春 杨建军 +3 位作者 周志强 李伟彦 谢军民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吗啡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0.5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药...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吗啡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0.5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药英脱利匹特,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h再次静注氟比洛芬酯或英脱利匹特。两组患者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于麻醉前、手术开始后2h、术后24、48、120h五个时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CD3-CD16+CD56+)。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在手术2h、术后24、48h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20hCD3-CD16+CD56+仍未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与B组比较,A组CD3+、CD4+、CD4+/CD8+在术后24h下降幅度较小(P<0.05),而NK细胞则在手术2h和术后24h下降幅度较小(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较单用吗啡镇痛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吗啡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