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樊忠民 刘光陵 +1 位作者 夏正坤 高远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0期740-742,共3页
目的 :通过测定黄芪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及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L 2R)的影响 ,以探讨黄芪治疗肾病的免疫机制。 方法 :ELISA法测定血清IL 2、血清和尿可溶性IL 2R ,PAP四层法测定肾间质中表达IL 2R的细胞。 结果 :实... 目的 :通过测定黄芪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及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L 2R)的影响 ,以探讨黄芪治疗肾病的免疫机制。 方法 :ELISA法测定血清IL 2、血清和尿可溶性IL 2R ,PAP四层法测定肾间质中表达IL 2R的细胞。 结果 :实验 4周时 ,治疗组血IL 2及尿IL 2R明显低于肾病组 (P <0 .0 5 ) ,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肾病组肾间质中表达IL 2R的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 (P <0 .0 5 )。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 ,黄芪治疗 4周时 ,血IL 2水平与尿蛋白、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血清清蛋白呈负相关(P <0 .0 5 ) ;尿IL 2R与尿蛋白呈正相关 (P <0 .0 5 ) ;肾间质中表达IL 2R的细胞数与血IL 2及血IL 2R呈正相关(P <0 .0 5 )。 结论 :黄芪可能通过IL 2及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阿霉素肾病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观察端粒酶活性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2
作者 于亚平 楼国良 +5 位作者 杨继红 史平 刘海宁 翟勇平 唐玉梅 虞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治疗及其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 :以多药联合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 ,以诱导治疗第 1 4天的骨髓原始淋巴细胞比例作为治疗反应敏感性指标 ,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色技术检测端粒...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治疗及其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 :以多药联合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 ,以诱导治疗第 1 4天的骨髓原始淋巴细胞比例作为治疗反应敏感性指标 ,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色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作为微小残留白血病指标。 结果 :90 % (1 9/ 2 1 )的儿童ALL获完全缓解(CR)。在中位随访时间 5 5 (1 2~ 1 2 0 )个月内 ,6例复发 ,7例已连续完全缓解 (CCR) 2 4~ 5 4个月 ,现仍在连续治疗中 ;6例已停止治疗 1 8~ 6 0个月。全组患儿 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 6 5 .5 %。诱导治疗第 1 4天骨髓检查分级为M1(原始细胞为 <5 % )、M2 (原始细胞 5 %~ 2 5 % )和M3 (原始细胞 >2 5 % )型者分别为 6 7%、1 4 %和 1 9%。 1 4例M1 型ALL的 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 7例M2 和M3 型 (分别为 84 .6 %和 1 5 .8% ,P <0 .0 1 )。在CR后端粒酶持续阳性或在治疗期间由阴性转为阳性的ALL复发率明显增加。 结论 :诱导治疗第 1 4天骨髓检查结果是判断ALL长期存活的重要预后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端粒酶 微小残留白血病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体外循环肺损伤
3
作者 申翼 张宝仁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10期925-928,共4页
肺泡毛细血管基膜损伤是体外循环 (CPB)术后肺损伤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过程 ,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可能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调节细胞因子而参与CPB所致损伤的发生 ,研究MMP 9在CPB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体外循环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飞秒激光LASIK角膜瓣厚度的可预测性 被引量:3
4
作者 潘海涛 胡钦瑞 +1 位作者 王春红 黄振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飞秒激光LASIK制作的角膜瓣厚度的均一性和可预测性。方法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35例(68眼)应用Zeiss 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行LASIK的患者进行前瞻性... 目的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飞秒激光LASIK制作的角膜瓣厚度的均一性和可预测性。方法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35例(68眼)应用Zeiss 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行LASIK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完善的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等。由同一检查医师于术后1周用裂隙灯检查角膜形态,并用眼前节OCT(Visante,Carl Zeiss Meditech)分别测量角膜水平子午线和垂直子午线上距离角膜顶点±0.5mm、±1.5mm、±2.5mm共12个特定点的角膜瓣厚度,比较实际角膜瓣厚度与预设角膜瓣厚度的差异,并比较各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角膜瓣厚度差异。结果术后1周35例(68眼)裂隙灯检查均未见Haze或角膜瓣皱褶,所有特定点的角膜瓣厚度均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术前预设角膜瓣厚度为120μm,术后与预计值差值≤6μm的测量点占全部测量点的53.2%,差值≤10μm的测量点占全部测量点的76.8%。术后角膜瓣厚度为124.16μm,标准差为8.17~10.09μm,均一性为123.10~126.09μm,鼻侧与颞侧、上方与下方、中心区域与旁中心区域的角膜瓣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OCT是无创、简捷、可靠的角膜瓣形态检测手段。LASIK术后眼前节OCT检查表明:VisuMax飞秒激光LASIK制作的角膜瓣厚度具有很好的均一性和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VisuMax飞秒激光 角膜瓣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