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UNX3基因甲基化在胃肠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郑芸 张有为 陈龙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新型抑癌基因RUNX3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因子,实验检测胃癌、大肠癌患者血清DNA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留取42例胃癌、4... 目的新型抑癌基因RUNX3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因子,实验检测胃癌、大肠癌患者血清DNA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留取42例胃癌、45例大肠癌、20例胃肠道良性病变及1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标本,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清RUNX3基因异常甲基化在胃癌中检出率为47.6%(20/42),在大肠癌中为40.0%(18/45),而20例胃肠道良性病变患者中仅有1例为不完全甲基化,占5.0%,10例健康志愿者中检出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tyonic antigen,CEA)、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之间无相关性。结论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胃癌和大肠癌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可望成为胃肠肿瘤早期诊断的新型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大肠癌 RUNX3 甲基化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肺腺癌细胞基因表型与尼妥珠单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宋海珠 易俊 +1 位作者 黄桂春 施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肺腺癌治疗的热点,靶向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抗可提高化疗效果,但肺癌基因表型与疗效的关系尚不明确。文中研究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与人肺腺癌细胞表面EGFR表达强... 目的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肺腺癌治疗的热点,靶向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抗可提高化疗效果,但肺癌基因表型与疗效的关系尚不明确。文中研究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与人肺腺癌细胞表面EGFR表达强度,以及EGFR、KRAS和PI3KCA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A549、SPC-A1和SPC-A1/DTX肺腺癌细胞表面EGFR的表达强度,突变富集-液相芯片法及测序法检测3种细胞EGFR、KRAS和PI3KCA基因的突变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尼妥珠单抗对细胞周期的影响,MTT法检测尼妥珠单抗联合补体依存性细胞毒性(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作用,与顺铂/多西紫杉醇的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结果 EGFR表达强度:A549(-),SPC-A1(+),SPC-A1/DTX(3+);基因突变:A549的KRAS基因13号密码子和PI3KCA基因的外显子9及20位点突变,SPC-A1/DTX的PI3KCA基因外显子20突变,其余均无突变;SPC-A1/DTX倍增时间最长,为(35.0±2.1)h。尼妥珠单抗(10μg/ml)作用24 h后,进入G0/G1期细胞均增多,但SPC-A1细胞(P=0.018)和SPC-A1/DTX细胞(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低剂量尼妥珠单抗(10μg/ml)联合补体的CDC效应与细胞表面EGFR的表达强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尼妥珠单抗(100μg/ml)与顺铂或多西紫杉醇联合时,A549细胞均为相加作用,SPC-A1均为协同作用,SPC-A1/DTX中,多西紫杉醇与尼妥珠单抗为协同作用(CI=0.40),而顺铂与尼妥珠单抗为相加作用(CI=0.93)。结论尼妥珠单抗单药对于EGFR表达阴性,KRAS和PI3KCA基因突变的A549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和CDC作用,与化疗无协同作用。尼妥珠单抗单药作用于EGFR表达阳性的细胞有G0/G1期阻滞效应和CDC效应,EGFR表达强度越大,化疗增敏作用越强,而与PI3KCA基因突变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尼妥珠单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二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诱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和雌激素受体间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于正洪 姜恩泽 +5 位作者 赵红 上官俊杰 王新星 吕镗锋 陈礼朋 陈龙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07-911,共5页
目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与配体的结合导致非核效应,雌二醇可以在所有层面上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Ⅰ)系统。文中研究雌二醇和IGF-Ⅰ所诱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 目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与配体的结合导致非核效应,雌二醇可以在所有层面上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Ⅰ)系统。文中研究雌二醇和IGF-Ⅰ所诱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IGF-IR)和ER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培养乳腺癌细胞MCF-7和NWTB3细胞,在ER和IGF-IR阳性的MCF-7细胞中转染空载体(NEO)导致IGF-IR下降,而在ER阴性的IGF-IR形成的NWTB3细胞中转染ER。免疫沉淀试验研究ER和IGF-IR相互结合,免疫印迹试验研究IGF-IR下游的信号通路激活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GFR-ER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 MCF-7乳腺癌细胞转染IGF-IR反义cDNA(SX13),造成细胞膜上的IGF-IR减少了50%。在NEO的细胞中,雌二醇和IGF-Ⅰ诱导了ER与IGF-IR的快速结合,而在SX13细胞中,该相互作用被遏制。在用ER转染NWTB3细胞过表达IGF-IR后,ER与IGF-IR的相互作用在15 min内被雌二醇和IGF-Ⅰ诱导。结论 ER与IGF-IR的相互作用可能对ER的非核效应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雌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相关基因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一天 徐益琛 +3 位作者 黄桂春 印洪林 余波 陈龙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17-720,共4页
目的肿瘤的转移涉及多种基因及其产物的参与,其中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1,MTA1)基因是最近被发现的一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文中拟探讨MT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表达及与患者临床... 目的肿瘤的转移涉及多种基因及其产物的参与,其中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1,MTA1)基因是最近被发现的一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文中拟探讨MTA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判断NSCLC患者转移潜能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96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NSCLC组织标本中MTA1蛋白的表达,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与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NSCLC组织中,MTA1蛋白表达率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肿瘤直径(d)(d≤3 cm 54.5%、3 cm<d≤5 cm 93.3%与d>5 cm 81.8%,χ2=13.898,P=0.001)、TNM分期(Ⅰ期53.8%、Ⅱ期46.7%、Ⅲ期89.1%与Ⅳ期81.8%,χ2=15.348 P=0.002)、分化程度(高中分化61.5%,低未分化81.4%,χ2=4.117 P=0.042)、淋巴结转移与否(59.1%与81.1%,χ2=4.501 P=0.034)间有明显差异。生存曲线分析表明MTA1高表达的NSCLC患者的2年的无疾病进展(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发生率为8.2%,低表达者2年PFS发生率为30.4%(P=0.007)。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TA1蛋白的高表达、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MTA1蛋白在NSCL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肺癌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MTA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肠癌RNA转染mIL-12修饰的树突细胞诱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褚晓源 王杰军 +5 位作者 陈龙邦 王靖华 管晓翔 耿怀成 张群 宋海珠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5-19,I0012,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 RNA体外转染m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DC),观察其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能力。方法: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经rmGM-CSF、rmIL-4诱导培养获取DC,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293细胞扩增携带mIL-12基因的... 目的:研究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 RNA体外转染m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DC),观察其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能力。方法: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经rmGM-CSF、rmIL-4诱导培养获取DC,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293细胞扩增携带mIL-1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DC;Trizol法提取CT-26细胞总RNA,应用TransM essenger体外转染mIL-12基因修饰的DC;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及小鼠血液中mIL-12,LDH释放法检测小鼠体内特异性CTL活性。结果:小鼠骨髓细胞经诱导培养后,获得大量高纯度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 c+的DC>90%;携带mIL-12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的DC细胞高表达mIL-12;CT-26细胞总RNA体外转染mIL-12基因修饰的DC后,回输小鼠,能明显提高小鼠体内mIL-12的水平,并可诱导体内生成较高水平的CTL活性,而以该RNA转染Ad-LacZ修饰DC后的对照组及RNA转染DC的对照组,可诱导机体生成中等水平的特异性CTL活性,DC、PBS对照组则均无此作用。结论:小鼠肠癌CT-26细胞总RNA转染mIL-12基因修饰的DC后,免疫接种小鼠,可提高小鼠体内m IL-12的水平,并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CTL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2 基因治疗 树突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头框转录因子M1对人结肠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冒晓蓓 刘小北 +7 位作者 徐凯 褚晓源 郁红菊 薛利军 陈亚楠 任丽丽 戴婷婷 陈龙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结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是结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文中拟探讨叉头框蛋白M1(Forkhead box M1,FoxM1)对人结肠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筛选出高表达细胞株HT-29及低... 目的结肠癌的侵袭和转移是结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文中拟探讨叉头框蛋白M1(Forkhead box M1,FoxM1)对人结肠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筛选出高表达细胞株HT-29及低表达细胞株HCT-116,应用RNA干扰技术有效下调FoxM1在HT-29细胞中的表达,同时采用过表达质粒调高FoxM1在HCT-116中的表达,2种细胞株根据不转染、转染空载质粒及转染干扰或过表达FoxM1质粒各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上述转染细胞的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RT-PCR及Westen blot结果提示,FoxM1在HT-29细胞中高表达,而在HCT-116细胞中呈低表达。应用PEX-2-FoxM1上调HCT-116细胞中FoxM1表达后,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HCT-116实验组[(70.92±1.48)%]较HCT-116实验对照组[(18.43±3.01)%]及HCT-116空白对照组[(16.66±2.63)%]显著增强(P<0.05)。HCT-116实验组Transwell小室穿膜细胞数[(186.0±6.8)个]较HCT-116实验对照组[(42.0±2.0)个]及HCT-116空白对照组[(37.0±2.2)个]均增加(P<0.05)。应用pGPH-sh FoxM1下调HT-29细胞中FoxM1表达后,HT-29实验组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10.37±3.86)%]较HT-29实验对照组[(39.79±2.17)%]及HT-29空白对照组[(67.36±2.61)%]显著下降(P<0.05)。HT-29实验组Transwell小室穿膜细胞数[(53.0±1.8)个]较较HT-29实验对照组[(95.0±2.2)个]及HT-29空白对照组[(118.0±4.0)个]均减少(P<0.05)。结论FoxM1表达与结肠癌的侵袭、转移等关系密切;FoxM1的siRNA干扰可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人为调高结肠癌细胞株中FoxM1表达则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提示FoxM1可能成为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新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框蛋白M1 RNA干扰 划痕愈合 Transwell侵袭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