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少华 于泽平 +4 位作者 李宁 杨小冬 张新华 孙桂勤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9期805-807,i0011,共4页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61/82)。SSTR阳性表达强度与年龄(P=0.881)、肿瘤大小(P=0.522)无关,但不同病理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21)的肿瘤组织其SSTR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因此,对大多数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应用核素显像技术(SRS)进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受体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酪氨酸激酶EphA1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绪林 李国立 +5 位作者 王建东 范朝纲 倪黎登 董迎春 李宁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09-711,714,共4页
目的:EphA基因是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家族成员,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文中通过检测EphA1基因在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索EphA1基因对胃癌发病、进展及预后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标记实时定量RT-PCR检测56例胃癌患... 目的:EphA基因是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家族成员,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文中通过检测EphA1基因在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索EphA1基因对胃癌发病、进展及预后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标记实时定量RT-PCR检测56例胃癌患者肿瘤和正常黏膜组织中EphA1 mRNA的表达,分析其差异与临床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EphA1表达下调在直径小于5 cm的肿瘤中多见(P=0.017)。EphA1表达上调多发生于胃癌晚期(P=0.002)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20)。EphA1表达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EphA1基因可能具有促进胃癌进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EphA1 实时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受体酪氨酸激酶人类肝细胞癌细胞系A1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绪林 李国立 +3 位作者 王建东 范朝纲 李宁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07-610,I0005,共5页
目的:人类肝细胞癌细胞系(Eph)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中最大的亚家族,近年来它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文中研究检测EphA1蛋白在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与临床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探索EphA1受体在胃癌发病和进... 目的:人类肝细胞癌细胞系(Eph)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中最大的亚家族,近年来它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文中研究检测EphA1蛋白在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与临床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探索EphA1受体在胃癌发病和进展方面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0例胃癌患者肿瘤和胃黏膜组织中EphA1蛋白的表达,分析与临床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EphA1蛋白的高表达多发生在晚期患者(P=0.015)以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32)。EphA1蛋白表达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没有明显联系。结论:EphA1受体在胃癌进展过程中可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人类肝细胞癌细胞系A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亚硝基谷胱甘肽对腹部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凯 虞文魁 +5 位作者 冯涛 徐琳 吴波 谌达程 李秋荣 李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腹部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腹部创伤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部创伤组)和GSNO组(腹部创伤模型+GSNO干预,50μg/kg),每组12只。分别在第1、6和24 h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 目的:探讨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腹部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腹部创伤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部创伤组)和GSNO组(腹部创伤模型+GSNO干预,50μg/kg),每组12只。分别在第1、6和24 h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Claudin1/2)的表达水平;FITC-葡聚糖(FD4)对大鼠体内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肠壁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GSNO作用1 h和6 h,血浆中FD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SNO处理6 h、24 h,肠黏膜屏障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Occludin、Zo-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SNO作用6 h和24 h时,GFAP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GSNO干预,可改善腹部创伤大鼠的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增加和肠屏障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S-亚硝基谷胱甘肽 肠黏膜屏障完整性 肠胶质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