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微创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晓兵 蒋米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9-32,共4页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临床上开展的硬化剂注射、介入栓塞及激光等微创外科治疗方式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动静脉畸形可采用经导管腔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静脉畸形可采用硬化剂、NdYAG激光和DIOMED半导体激光等治疗,静... 先天性血管畸形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临床上开展的硬化剂注射、介入栓塞及激光等微创外科治疗方式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动静脉畸形可采用经导管腔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静脉畸形可采用硬化剂、NdYAG激光和DIOMED半导体激光等治疗,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可采用曲张畸形静脉腔内DIOMED激光治疗。经过微创治疗的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大部分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微创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三例报道 被引量:9
2
作者 蒋米尔 黄新天 +3 位作者 黄英 李维敏 陆信武 陆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9期782-782,787,共2页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的指征和局限性.我院从2003年12月~2004年2月,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新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例,取得成功,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内膜剥脱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成形术 常见 中动脉 闭塞性 基质 病理变化 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与双功彩超评价下肢动脉闭塞症 被引量:5
3
作者 朱雯霞 陆信武 +1 位作者 徐科蓉 蒋米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评价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 ( personalvascularlaboratory ,PVL)与双功彩超在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优缺点和相对适应征。 方法对 2 9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 ,术前应用PVL、双功彩超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方法进行检测 ,并... 目的评价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 ( personalvascularlaboratory ,PVL)与双功彩超在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中的优缺点和相对适应征。 方法对 2 9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 ,术前应用PVL、双功彩超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方法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作比较分析。 结果与动脉DSA相比 ,PVL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符合率为 73 .9% ;双功彩超与动脉DSA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PVL仍不失为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初步筛选方法 ;双功彩超可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容积描记 动脉节段测压 双功彩超 下肢动脉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腘动脉慢性闭塞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叶开创 彭智猷 +3 位作者 吴小雨 张省 王新 陆信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74-879,共6页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DCB成形术治疗的孤立性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靶病变1年初期通畅率,次要研究终...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DCB成形术治疗的孤立性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靶病变1年初期通畅率,次要研究终点1年二期通畅率、保肢率和临床症状改善等。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36条患肢(左侧19条),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72.7岁。14例患者16条患肢表现为重症肢体缺血(Rutherford分级4~6级)。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3.3%(30/36)。6例患者靶病变需植入补救性支架,支架辅助技术均获成功。无患者发生远端动脉栓塞和腘动脉损伤,无死亡。平均随访7.8个月,有7例腘动脉再闭塞,其中3例系补救性支架植入患者,补救性支架再闭塞率为3/6。术后1年靶病变初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分别为73.2%、83.6%,保肢率为86.1%,截肢/趾均发生于Rutherford分级6级患者。患肢平均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3上升至术后0.76,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DCB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安全,近期效果满意。补救性支架似并不能显著提高靶病变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闭塞性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血管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一期切除植皮术一例报道
5
作者 刘晓兵 陆民 蒋米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02-902,F0003,共2页
关键词 腹壁 海绵状血管瘤 植皮术 ND:YAG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A及其受体激活与血管重建后再狭窄
6
作者 陆信武 蒋米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0-633,共4页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在血管壁中是一类多功能物质,在血管重建再狭窄中uPA与uPAR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黏附和迁移,增强VSMC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并可调控血管重建后血管收缩性重塑。因此,针对其在血管重建后...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在血管壁中是一类多功能物质,在血管重建再狭窄中uPA与uPAR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黏附和迁移,增强VSMC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并可调控血管重建后血管收缩性重塑。因此,针对其在血管重建后血管内膜中的过度表达进行干预,将可能成为一个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重建 后再狭窄 受体激活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收缩性重塑 血管内膜增生 VSMC增殖 功能物质 UPAR 过度表达 治疗手段 血管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动物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杨广林 蒋米尔 黄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的动物模型,进而探索术后血管壁有关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巴马猪为实验对象,一组(7只)先建立动脉硬化狭窄模型,另一组(9只)为正常动脉,在颈总动脉施行SIA,在...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的动物模型,进而探索术后血管壁有关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巴马猪为实验对象,一组(7只)先建立动脉硬化狭窄模型,另一组(9只)为正常动脉,在颈总动脉施行SIA,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造模段动脉的通畅率及病理变化等。结果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3.8%(15/16)。SIA术后总的通畅率为53.3%(8/15)。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SIA术后动脉管壁有新内膜形成,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较多泡沫细胞出现,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染色范围增大、染色密度增加。超微结构观察提示SIA术后中膜层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型与合成型同时存在;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含量异常丰富。结论①首次成功设计、构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动物模型。②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模型构建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腔内血管成形术后的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模型 动物 动脉硬化 闭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2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在静脉血栓管壁重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旭辉 王鹏辉 +2 位作者 潘艺青 王琼 殷敏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1-797,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后管壁重塑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0、1、10、20 ng/ml TGF-β2刺激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HVSMCs)24 h,以及10 ng/ml TGF-β2刺激HVSMCs 0、2、6、24 h,...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后管壁重塑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0、1、10、20 ng/ml TGF-β2刺激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HVSMCs)24 h,以及10 ng/ml TGF-β2刺激HVSMCs 0、2、6、24 h,分别提取RNA,采用RT-PCR检测HVSMCs表型标志物(收缩型:α-SMA和Elastin;合成型:Col1A1和Col1A2)mRNA的表达。建立SD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血栓组(n=9)和TGF-β2实验组(n=5)。造模后第4天和第7天,采用HE和Masson染色进行验证。造模后第14天,用含TGF-β2(10 ng/只)的水凝胶在血栓局部处理24 h,采用RT-PCR检测各组静脉管壁SMC表型标志物mRNA的表达。结果TGF-β2可上调HVSMC收缩型和合成型标志物mRNA的表达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其中对收缩型标志物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更为明显。HE和Masson染色显示急性期(造模后第4天)血栓形成和慢性期(造模后第7天)血栓机化再通,证实下腔静脉血栓造模成功。造模后第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栓组静脉管壁SMC收缩型标志物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合成型标志物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在血栓局部使用TGF-β2处理后,收缩型标志物mRNA的表达上调更为明显(P<0.05)。结论TGF-β2可诱导HVSMC收缩型和合成型标志物的表达,其中对收缩型标志物的上调作用更为明显。在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中,TGF-β2可明显上调SMC收缩型标志物的表达,有利于维持血栓段静脉管壁SMC的收缩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2 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静脉血栓 管壁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模型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的有效性验证
9
作者 胡可 詹焱青 +2 位作者 陆信武 仇鹏 韦玲玲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64,共1页
目的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时,探究使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髂静脉压迫区域是否可以提高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使用IVCS... 目的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时,探究使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髂静脉压迫区域是否可以提高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使用IVCS患者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数据重建髂静脉压迫和侧支循环模型,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患者髂静脉压迫区域,比较CFD分析中离散相粒子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造影剂粒子的达峰时间吻合度,分析压力梯度、壁面剪切应力,并与未采用多孔介质模型的CFD分析结果做比较。结果多孔介质模型中80%以上的离散相粒子通过侧支循环到达下腔静脉,其离散相粒子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造影剂粒子的达峰时间曲线吻合度高达92.4%。与未采用多孔介质模型的CFD分析相比,多孔介质模型中髂静脉压迫区域血流速度减小87.5%,下腔静脉与左髂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增高125 Pa,壁面剪切应力大于2.0 Pa的区域更多分布在侧支血管而非压迫区域。结论多孔介质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IVCS患者的静脉血流,与临床观测数据相吻合。采用多孔介质模拟髂静脉压迫区域,该区域具有更小的血流速度、更高的压力梯度以及更小的高壁面剪切应力区域。本研究为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侧支循环 下腔静脉 静脉血流 计算机断层扫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壁面剪切应力 多孔介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
10
作者 李超群 詹焱青 +3 位作者 汪忠明 高永新 仇鹏 姚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46-2654,共9页
为了探究伴侧支血管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出现典型症状的原因,对一典型伴侧支血管的髂静脉血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调节多孔介质模型的黏性阻力系数模拟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发展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析和对比了两个阶段的压力梯... 为了探究伴侧支血管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出现典型症状的原因,对一典型伴侧支血管的髂静脉血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调节多孔介质模型的黏性阻力系数模拟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发展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析和对比了两个阶段的压力梯度、血液螺旋度和壁面切应力等血流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三阶段的左髂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为107 Pa,远大于第二阶段的31 Pa,但小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判断标准266 Pa。在第三阶段,侧支血管代替了左髂静脉进行回流。随着血流路径的改变,侧支血管和右髂静脉的血液螺旋度和壁面切应力远大于第二阶段。左髂静脉的长期堵塞,改变了红细胞的输运路径,延长了输运时间。尽管伴侧支血管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能够进行下肢回流,患者仍呈现典型症状的原因可能是较大的压力梯度、较大的血液螺旋度、异常壁面切应力以及红细胞的输运迟滞长期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数值模拟 多孔介质 血液螺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机械性清除血栓治疗急性下肢缺血近中期效果 被引量:20
11
作者 梁思渊 周龙 +2 位作者 王涛 叶开创 陆信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评估Rotarex经皮机械性清除血栓(PMT)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所致急性下肢缺血的近中期效果,分析不同病因急性下肢缺血对保肢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两医学中心采用Rotarex PMT术治疗的89例(96条患肢)急性下肢缺... 目的评估Rotarex经皮机械性清除血栓(PMT)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所致急性下肢缺血的近中期效果,分析不同病因急性下肢缺血对保肢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两医学中心采用Rotarex PMT术治疗的89例(96条患肢)急性下肢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56肢),女38例(40肢),平均年龄(64.3±7.2)(37~96)岁。96条患肢中急性动脉栓塞31肢,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6肢,移植物血栓形成29肢。主要研究终点为保肢率,以病因学作亚组分析;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靶病变通畅率、大出血并发症、术后30 d内死亡率和再手术率。结果术后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4%(3/89)。术后30 d内死亡率为4.5%(4/89)。术后1年、2年总靶病变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7%、67%,二期通畅率>80%。术后1年、2年总保肢率分别为83.4%、71.8%。亚组分析显示急性动脉栓塞组患者术后2年保肢率为90.3%,显著高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患者(65.2%,P=0.047;HR=4.2,95%CI=1.1~11.4)和移植物血栓形成组患者(60.1%,P=0.037;HR=4.9,95%CI=1.2~15.1)。移植物血栓形成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组、急性动脉栓塞组再手术率分别为20.1%(6/29)、13.9%(5/36)、3.2%(1/31)。结论 Rotarex PMT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安全、有效,尤其是对急性动脉栓塞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Rotarex系统 经皮机械性清除血栓 球囊血管成形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中期疗效 被引量:17
12
作者 殷敏毅 蒋米尔 +4 位作者 李维敏 陆信武 黄英 黄新天 陆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41-1745,共5页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3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CDT治疗,以静脉通畅改善度以及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评估CDT术后早期疗效,以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3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CDT治疗,以静脉通畅改善度以及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评估CDT术后早期疗效,以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VCSS)评估CDT术后中期疗效。结果 CDT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发生出血并发症5例,平均CDT治疗时间(3.93±1.14)d。术后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69.25±18.93)%,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显著小于术前(P<0.01,P<0.05)。成功随访29例,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栓溶解Ⅱ级和Ⅲ级患者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P<0.01),VCSS显著低于Ⅰ级患者(P<0.01)。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早中期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溶栓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抽吸术后髂股静脉支架植入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心蕊 刘光 +4 位作者 李维敏 刘晓兵 殷敏毅 黄新天 陆信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50-753,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髂股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AngioJet吸栓治疗后行静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髂股静脉DVT行AngioJet吸栓治疗... 目的·分析急性髂股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AngioJet吸栓治疗后行静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髂股静脉DVT行AngioJet吸栓治疗后接受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析技术成功率、1年通畅率及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并比较吸栓术后直接支架植入术和吸栓后分期支架植入术的疗效。结果·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直接支架植入组50例,分期支架植入组47例。溶栓吸栓治疗后植入支架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即时临床缓解率前者为92.0%,明显高于后者(68.1%,P=0.000)。12个月随访直接支架植入组通畅率为93.6%,分期支架植入组为97.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3)。Villalta评分直接支架组高于分期支架组(4.21±2.37vs2.11±1.82,P=0.000)。结论·髂股静脉支架植入对于DVT后髂股静脉压迫/狭窄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支架植入的时机需根据患者基础情况和病变情况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抽吸术 静脉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建勇 蒋米尔 +1 位作者 肖红 潘金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26条肢体,观察其即时成功率,多普勒超声随访已治疗处再闭塞率,对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Deep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26条肢体,观察其即时成功率,多普勒超声随访已治疗处再闭塞率,对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趾端皮肤温度(TTS)以及流出道动脉造影显影分数(OTVC)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即时成功率为1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个月ABI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ABI无显著差异(P>0.05),但TTS有显著差异(P<0.05),第6个月下肢动脉流出道已闭塞的12条肢体的OTVC有显著差异(P<0.05)。下肢动脉流出道已治疗处1、3和6个月的再闭塞率分别为3.85%、38.46%和46.1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提高T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球囊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肢动脉流出道 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前列腺素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 被引量:8
15
作者 殷敏毅 黄新天 +7 位作者 陆民 陆信武 黄英 李维敏 刘晓兵 赵海光 施慧华 蒋米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观察贝前列腺素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选择下肢ASO患者35例,口服贝前列腺素钠24周,前4周服用60μg/d,后20周120μg/d。观察患肢服药前和服药后4、12、24周踝肱指数、初始步行距离、绝对步行距离的变化以及临... 目的观察贝前列腺素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选择下肢ASO患者35例,口服贝前列腺素钠24周,前4周服用60μg/d,后20周120μg/d。观察患肢服药前和服药后4、12、24周踝肱指数、初始步行距离、绝对步行距离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行走距离、行走速度、走楼梯层数变化的主观判断,服药前和服药后24周行实验室检查,每4周检测心率和血压,记录任何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有效观察病例29例。患肢服药前和服药后4、12、24周踝肱指数、初始步行距离和绝对步行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患者自觉临床症状逐渐改善(P<0.05),行走距离、行走速度、走楼梯层数服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后各实验室检查指标、心率和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n=1)、心功能衰竭(n=1)、胃肠道反应(n=2)和头痛(n=2)。结论贝前列腺素钠在治疗下肢ASO患者缺血症状的早期疗效上有一定局限性,在减少心血管意外发生中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贝前列腺素钠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导引下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新方法预防产后出血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军乐 付大鹏 +4 位作者 石燕 丁锦辉 丁贺义 胡杨刚 陆信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下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新方法在预防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孕产妇经彩色超声、MR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或中央型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剖宫产前通过超声导引预置下腹主动脉球囊,术中间歇阻断腹主动脉...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下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新方法在预防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孕产妇经彩色超声、MR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或中央型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剖宫产前通过超声导引预置下腹主动脉球囊,术中间歇阻断腹主动脉。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子宫缝合时间。结果 16例均成功接受超声导引下预置球囊阻断腹主动脉,剖宫产术中平均出血量(756±222) m L,输血量(440±219) m L,子宫缝合时间(28.4±7.9) min。胎儿娩出后DSA下检查球囊置放位置准确,无明显移位。结论超声导引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操作简单、安全,在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产妇剖宫产术中控制出血效果显著,避免了X射线和对比剂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 球囊阻断 产后出血 前置胎盘 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行静脉造影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叶开创 陆信武 +4 位作者 李维敏 黄英 黄新天 陆民 蒋米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98-1100,1103,共4页
目的探讨顺行静脉造影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经左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A组+B组)和原发性下肢静脉慢性功能不全(C... 目的探讨顺行静脉造影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经左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A组+B组)和原发性下肢静脉慢性功能不全(CVI)患者(C组)的病例资料,NIVCS患者均经静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A组采用受压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EVLA)治疗,B组和C组均接受EVLA治疗,随访比较各组疗效。结果顺行静脉造影检查共发现91例NIVCS患者(A组39例,B组52例)和554例原发性CVI患者(C组)。随访1~24个月,A组和C组疗效确切,而B组效果欠佳。结论顺行静脉造影诊断NIVCS的特异性高,对NIVCS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即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患者在治疗浅静脉返流的同时常需处理髂静脉的回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行静脉造影 诊断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8
18
作者 蒋米尔 陆民 +6 位作者 黄新天 黄英 陆信武 李维敏 刘晓兵 殷敏毅 张培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彩超特殊检查,测定和了解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的直径和受累情况;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 目的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彩超特殊检查,测定和了解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的直径和受累情况;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2例.结果手术治疗均获成功.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 d发生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腹主动脉瘤应用连体带膜支架植入腔内修复术者,术后出现左下肢供血不足现象,1周后又行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术后恢复良好.12例患者随访1~10个月,平均4.5月,疗效满意,生活状态良好,有的已恢复工作.结论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成功率高,创伤小,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护理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及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田晓丽 卞薇薇 +4 位作者 刘明 成咏 蒋米尔 陆民 殷敏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8期5-7,1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深静脉血液回流及舒适度的影响,以预防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80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择期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采用平卧...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深静脉血液回流及舒适度的影响,以预防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80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择期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采用平卧静息、下肢抬高10°、下肢抬高20°、下肢抬高30°、足踝主动背屈、主动环转等6种不同护理方式,采用西门子ACUSON CV-70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状态,包括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血流量。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检测人体舒适度(逆向评分)。结果深静脉血液回流的分值由低到高依次为:平卧静息组、下肢抬高10°组、下肢抬高20°组、下肢抬高30°组、足踝主动背屈组与足踝主动环转组,得分越高,回流速度越快。舒适度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下肢抬高30°组、下肢抬高20°组、足踝主动背屈组、足踝主动环转组与平卧静息组,得分越低,舒适度越高。进一步分析显示,下肢抬高20°、足踝主动背屈、足踝主动环转的患者其舒适度最高、静脉回流速度最快(P〈0.01)。结论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患者下肢抬高20°,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足踝主动背屈、环转运动为最有效及舒适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 血流动力学 舒适度 下肢抬高 主动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动脉和股动脉穿刺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单侧髂动脉慢性闭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龙 梁思渊 +2 位作者 王涛 叶开创 陆信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比较左侧肱动脉和健侧股动脉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单侧髂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分别采用左侧肱动脉(A组)、健侧股动脉(B组)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33例、11... 目的比较左侧肱动脉和健侧股动脉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单侧髂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分别采用左侧肱动脉(A组)、健侧股动脉(B组)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33例、116例单侧髂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分别以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支架通畅率评估两种穿刺入路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A组、B组间性别、患肢、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分型、Rutherford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2.6%(30/133),显著高于B组(12.1%,14/116)(P=0.03),以穿刺点并发症最为明显,分别为17.3%(23/133)、6.9%(8/116)(P=0.02)。但A、B组间严重并发症(需要进一步干预、住院时间延长、输血、不可逆损伤、死亡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对7.8%,P=0.30)。A组初始技术成功率高于B组(88.7%对76.7%,P=0.02),但联合患侧股动脉穿刺逆向开通时分别为97.0%、97.4%(P=1.00)。A、B组间术后2年髂动脉支架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7%、86.7%,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2.1%、9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股动脉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单侧髂动脉慢性闭塞更安全,技术成功率虽较低于左侧肱动脉穿刺入路,但联合患侧股动脉穿刺可显著提高技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闭塞 肱动脉入路 健侧股动脉入路 并发症 支架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