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驻高原部队官兵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璐 徐刚 +4 位作者 张二龙 李鹏 刘显胜 陈莉 高钰琪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了解高原边防部队官兵的营养知识水平、态度、膳食习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对90名驻守高原6个月以上的部队官兵进行调查,问卷现场发放并收回。根据《军队营养调查和评价方法》(GJB 1636A-2... 目的了解高原边防部队官兵的营养知识水平、态度、膳食习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对90名驻守高原6个月以上的部队官兵进行调查,问卷现场发放并收回。根据《军队营养调查和评价方法》(GJB 1636A-2016)的要求测量部队官兵身高、体重、上臂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和上臂肌围值。结果高原部队官兵营养知识水平中等,营养态度较好,营养行为水平中等;营养知识与营养行为呈明显正相关(r=0.283,P=0.003),营养知识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r=0.228,P=0.04),营养态度与官兵来源(南北方)呈明显正相关(r=0.339,P=0.035),营养行为与上臂肌围呈明显正相关(r=0.222,P=0.030)。65.6%的官兵希望了解膳食与疾病关系的相关知识,25.6%的官兵在高原有饮酒习惯。结论高原部队官兵营养知识缺乏,一定程度造成其营养行为的不正确,但官兵们改变现有不良饮食现状的态度积极。建议对常驻高原部队官兵进行高原特需营养膳食宣教,以科学地指导特殊环境下官兵的膳食营养行为,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营养调查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甲唑胺对小鼠的抗缺氧效能及在预防人群急性高原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刚 黄河 +7 位作者 陈德伟 官立彬 孙滨达 胡邱 蒋春华 罗勇军 刘福玉 高钰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研究醋甲唑胺(Methazolamide,MTZ)的抗缺氧效应及其在预防急性高原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小鼠灌胃给予MTZ后,通过密闭缺氧实验、心肌缺氧实验、大脑缺血缺氧实验、亚硝酸钠中毒实验,分别检测小鼠密闭缺氧状态下的标准耐受时间、小鼠心... 目的研究醋甲唑胺(Methazolamide,MTZ)的抗缺氧效应及其在预防急性高原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小鼠灌胃给予MTZ后,通过密闭缺氧实验、心肌缺氧实验、大脑缺血缺氧实验、亚硝酸钠中毒实验,分别检测小鼠密闭缺氧状态下的标准耐受时间、小鼠心肌缺氧标准耐受时间、断头处死后张口动作持续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后存活时间等指标。在高原现场比较志愿者口服MTZ或安慰剂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结果 MTZ 400、200、100 mg/kg组的小鼠密闭缺氧状态下的标准耐受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01(2.40)、21.11(4.64)、16.39(5.14)vs 14.62(3.62)min/100 m L,P<0.05]。同时,200 mg/kg的MTZ还可以显著延长小鼠心肌缺氧标准耐受时间[(13.08±1.35)min/100 m L vs(8.30±0.94)min/100 m L,P<0.01]和断头处死后张口动作持续时间(43.22±8.23)s vs(20.44±2.60)s,P<0.01]。人群试验表明MTZ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19.4%vs 3.45%,P<0.05),并显著提高急进高原人群的血氧饱和度[85%(4%)vs 87%(3.5%),P<0.05],降低心率[100(17)/min vs 90(21.5)/min,P<0.05]。结论 MTZ可显著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能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甲唑胺 缺氧 急性高原反应 碳酸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进高原后男性官兵心功能的变化及其与AMS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易元月 刘宝 +1 位作者 吴刚 高钰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33-2237,共5页
目的:评价驻平原官兵急进高原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急性高山病(AMS)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42名健康青年男性官兵进入高原前及快速进入高原后(3 658 m,3 d)的心脏功能,同时观察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的变... 目的:评价驻平原官兵急进高原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急性高山病(AMS)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42名健康青年男性官兵进入高原前及快速进入高原后(3 658 m,3 d)的心脏功能,同时观察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进入高原后AMS的发病情况。结果:与进入高原前相比,青年男性官兵急进高原后,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减小,右房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减小,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内径显著增宽,射血分数显著增大,心输出量显著增多,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肺动脉压显著增高,二尖瓣E峰流速显著降低(P<0.05)。进入高原后,42人中有15人发生AMS(AMS组),27人未发病(non-AMS组)。比较2组官兵在平原的心功能发现,AMS组的主动脉窦部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小于non-AMS组,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non-AMS组。比较2组官兵进入高原后的心功能发现,AMS组左房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小于nonAMS组(P<0.05)。AMS评分与进入高原前的心输出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3814,P<0.05)。结论:青年男性官兵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后,右心功能受损合并左心功能代偿;在平原运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肺动脉收缩压及心输出量的检查有助于AMS易感人群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山病 左心室 代偿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的研制及其防治急性高原病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崔中来 张钢 +2 位作者 官立彬 徐刚 高钰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542-2547,共6页
目的基于增压原理研制一种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并探讨其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方法设计、研制的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由加压泵、压力传感器、头罩、颈圈、安全阀、呼吸嘴、反馈回路等部分组成,可通过电动或手动加压方式增加头罩内气压... 目的基于增压原理研制一种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并探讨其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方法设计、研制的便携式高原增压头盔由加压泵、压力传感器、头罩、颈圈、安全阀、呼吸嘴、反馈回路等部分组成,可通过电动或手动加压方式增加头罩内气压,同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安全阀和反馈回路控制等措施确保头罩内气压在预设范围内。在大型低压舱模拟不同海拔高度(3 500 、5 000 m)高原环境下,观察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佩戴头盔(头罩内气压范围分别为0.4~1.0、0.4~1.4、0.4~1.6 kPa)过程中,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心率(heart rate,HR)的变化。进而在海拔3 650 m 高原现场,选择急性高原反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头盔干预组,观察应用该头盔(头盔内气压为0.4~1.4 kPa)对急性高原反应患者的SpO2、HR和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的影响。结果在模拟海拔3 500、5 000 m高原环境中,使用头盔可明显提高SpO2、降低HR。在高原现场,与对照组比较,使用头盔可提高急性高原反应患者的SpO2,降低患者的HR和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P〈0.05)。结论 研制的高原增压头盔携带使用方便,可显著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适用于改善高原缺氧和防治急性高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增压头盔 血氧饱和度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作训任务对常驻高原官兵静息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璐 徐刚 +3 位作者 李鹏 张二龙 陈莉 高钰琪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9-913,共5页
目的了解高原低氧环境对不同作训任务官兵静息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常驻高原官兵分为驻营区官兵(海拔4030m和4600m)和野外驻训官兵(海拔4300m),对驻营区官兵和野外驻训30d的官兵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包括心率(HR)、血压、... 目的了解高原低氧环境对不同作训任务官兵静息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常驻高原官兵分为驻营区官兵(海拔4030m和4600m)和野外驻训官兵(海拔4300m),对驻营区官兵和野外驻训30d的官兵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包括心率(HR)、血压、血氧饱和度(SpO_2)、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值(A/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AST/ALT比值。结果驻训官兵HR(82.25±14.10次/min)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74.18±9.02次/min,P<0.01),其Sp O2(88.25%±2.41%)明显低于驻营区官兵(89.38%±2.44%,P<0.05),两单位人员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Hb含量(211.6±17.4g/L)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199.3±22.7g/L,P<0.001),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55.6%)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5.7%,P<0.001)。驻营区官兵和驻训官兵的血清蛋白质含量均充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的血脂异常患病率(70.5%)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34.0%,P<0.001),其中驻训官兵的HDL-C含量(0.81±0.21nmol/L)明显低于驻营区官兵(1.01±0.27nmol/L,P<0.001),其低HDL-C血症患病率(65.9%)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9.8%,P<0.001),驻训官兵和驻营区官兵的TC、TG、LDL-C含量及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LDH含量(273.70±136.74U/L)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05.19±77.94U/L,P<0.01),其LDH异常率(72.7%)也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51.1%,P<0.05)。结论高原驻训官兵蛋白质营养充足,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和LDH异常率高于驻营区官兵,严重威胁着驻训官兵的身体健康,常驻高原官兵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和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定期体检,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血红蛋白 蛋白质 血脂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高原不同时间缺氧暴露对大鼠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易元月 刘宝 +1 位作者 官立彬 高钰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模拟高原不同时间缺氧暴露对大鼠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常氧组、缺氧1周组、缺氧2周组、缺氧3周组和缺氧4周组。各缺氧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 800 m的低压舱内,连续暴露... 目的:初步探讨模拟高原不同时间缺氧暴露对大鼠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常氧组、缺氧1周组、缺氧2周组、缺氧3周组和缺氧4周组。各缺氧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 800 m的低压舱内,连续暴露相应时间后,采集全血,测定血常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渗透脆性,绘制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分析计算红细胞凋亡率,观察骨髓切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常氧组相比,各缺氧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均显著增加(P<0.01),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显著增大(P<0.05),骨髓红系增生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及渗透脆性显著降低(P<0.01),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右移。结论:在模拟高原缺氧初期,外周血中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代偿性改变以利于高原习服;但是,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血管内滞留过多的异常红细胞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及微循环障碍,并加重机体的组织细胞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缺氧 红细胞变形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 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介导低氧诱导的内皮细胞Brm表达上调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授衔 陈德伟 +4 位作者 高文祥 徐刚 吴刚 陈建 高钰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7-58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低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Brm表达上调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内皮细胞中过表达或siRNA干扰HIF-1α的表达,并给予1%低氧处理24 h后,运用萤光素酶报告...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低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Brm表达上调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内皮细胞中过表达或siRNA干扰HIF-1α的表达,并给予1%低氧处理24 h后,运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检测Brm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运用RT-qPCR检测Brm的mRNA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检测Brm的蛋白表达水平。运用ChIP技术检测低氧条件下HIF-1α与Brm启动子区域的结合变化情况。结果:过表达HIF-1α可显著上调Brm的启动子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而siRNA干扰HIF-1α可显著抑制Brm的启动子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ChIP实验揭示低氧可显著增强HIF-1α与Brm启动子的结合。结论:低氧上调内皮细胞中Brm的表达依赖HIF-1α的转录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低氧诱导因子1Α Brm蛋白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驻营区及野外驻训士兵头发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璐 徐刚 +3 位作者 张二龙 李鹏 鄂国基 高钰琪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9-562,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常驻高海拔地区士兵在驻营区及野外驻训期间其头发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称量法调查海拔4600m、4030m、3800m高原驻营区士兵膳食中Zn、Fe、Cu、Ca、Mg和Mn等元素的摄入量,并根据《军人营养素供给量》和《中国居民... 目的研究分析常驻高海拔地区士兵在驻营区及野外驻训期间其头发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称量法调查海拔4600m、4030m、3800m高原驻营区士兵膳食中Zn、Fe、Cu、Ca、Mg和Mn等元素的摄入量,并根据《军人营养素供给量》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进行评价。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上述驻营区士兵以及海拔4300m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Zn、Fe、Cu、Ca、Mg、Mn和Cr的含量。结果高原驻营区部队士兵膳食Fe、Cu、Mg和Mn的摄入量充足,分别达到标准的103.7%、275.0%、81.1%和162.2%,而膳食Ca和Zn的摄入量不足,仅为军标的69.5%和77.8%。不同海拔驻营区士兵头发中Zn、Fe、Cu、Ca、Mg、Mn和Cr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驻营区士兵头发中Fe和Zn的含量为边缘缺乏,Cu、Ca、Mg、Mn和Cr 5个元素的含量为充足。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Fe和Zn的含量为边缘缺乏,Mg的含量为中度缺乏,Cu、Ca、Mn和Cr 4个元素的含量为充足;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Mg的含量明显低于驻营区士兵(P<0.001)。结论长期处于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对Zn和Fe的需要量增加,而膳食Zn和Fe的摄入量还不能满足机体需求。野外驻训士兵Mg缺乏,应增加蔬菜摄入,必要时服用营养补充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部队 营养 矿物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