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卫勤保障需求与高原军事医学研究和进展
1
作者 莫凤科 周世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A06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高原卫勤 需求 高原军事医学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队医疗机构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小东 高钰琪 郑然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1-182,共2页
在执行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医学救援实践中,第三军医大学各部、系和三所附属医院先后派出8批23支523人的卫勤分队,分别在德阳、映秀、汶川、理县、北川等地震重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心理救援和卫生防疫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灾害医学救援任务,... 在执行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医学救援实践中,第三军医大学各部、系和三所附属医院先后派出8批23支523人的卫勤分队,分别在德阳、映秀、汶川、理县、北川等地震重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心理救援和卫生防疫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灾害医学救援任务,并对军队医疗机构今后如何更好地完成应急医学救援进行了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救灾 医学救援 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部队野战卫生装备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维民 韩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A06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高原部队 野战卫生装备 调查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驻防部队官兵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其与慢性高原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周琳琳 刘春 +3 位作者 陈郁 蔡明春 黄庆愿 高钰琪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6-580,共5页
目的了解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与慢性高原病(CMS)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某军区连续驻高原6个月以上男性军人956名(高原组)及未驻守过高原的男性军人587名(对照组),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目的了解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与慢性高原病(CMS)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某军区连续驻高原6个月以上男性军人956名(高原组)及未驻守过高原的男性军人587名(对照组),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及CMS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最终高原组858人、对照组538人纳入统计分析。高原组焦虑、抑郁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中国常模(P<0.05)。高原组中,SAS问卷调查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6.62%,SDS问卷调查显示抑郁发生率为75.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1%、3.34%,P<0.05)。相关分析显示,SAS、SDS分值与CMS评分、收缩压及脉搏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常驻高原部队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增高,不仅与高原工作生活的经历有关,还与CMS有关。对常驻高原军人的焦虑、抑郁问题实施心理干预时须加强CMS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高原病 军事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地区急性高原病的疾病减员率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游海燕 高钰琪 +1 位作者 李潇潇 黄朝晖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90-993,共4页
目的分析海拔高度与急性高原病(AMS)疾病减员率的关系,为部队急进高原卫勤保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不同海拔AMS减员人数及发病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曲线拟合等方法分析AMS减员率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海拔高度与AMS... 目的分析海拔高度与急性高原病(AMS)疾病减员率的关系,为部队急进高原卫勤保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不同海拔AMS减员人数及发病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曲线拟合等方法分析AMS减员率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海拔高度与AMS减员率存在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868,P<0.01)。3500~5270m范围内AMS减员率(P)与海拔高度(h)二次方曲线拟合方程为P=64.542-0.034h+4.90×10-6h2,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曲线拟合度好(决定系数R2=0.835,F=35.492,P<0.01)。海拔3500~4000m与4000m以上高度AMS减员率分别为5.74%±3.70%(95%CI 2.64%~8.83%)和17.53%±10.16%(95%CI 9.72%~25.3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7,P<0.05)。结论 AMS减员率随海拔高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为开展AMS减员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急性 军事人员 高海拔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兵摩托化进驻4300m高原半年内习服状况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刘燕 赵群 +5 位作者 王福领 刘福玉 罗勇军 蒋春华 李潇潇 高钰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74-877,共4页
目的调查步兵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1周至半年习服状况,分析影响习服的主要因素。方法整群抽取从海拔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地区1周[109人,(19.71±1.46)岁]、1个月[122人,(19.63±1.29)岁]和半年[127人,(20.45±1.... 目的调查步兵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1周至半年习服状况,分析影响习服的主要因素。方法整群抽取从海拔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地区1周[109人,(19.71±1.46)岁]、1个月[122人,(19.63±1.29)岁]和半年[127人,(20.45±1.60)岁]的步兵为研究对象,以平原士兵为对照[358人,(19.66±1.55)岁]。测量脉搏(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最大摄氧量(VO2m ax)、血红蛋白(Hb),进行急性高原病症状评分,依据国家军用标准G JB4301-2002进行高原习服状况评价。结果从海拔1 400 m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原士兵1周初步习服者占84.40%;1个月基本习服者占90.16%;6个月达到完全习服者占88.98%。进驻高原1周和1个月未达到初步习服(15.6%)和基本习服(9.84%)的主要因素是HR和SBP高出标准规定的水平,进入高原半年后未达到完全习服标准(11.02%)的中主原因是Hb偏高,其中2人(1.57%)发生红细胞增多症(Hb≥210 g/L)。HR:初步习服和基本初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平原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低于初步基习服和基本初习服阶段(P<0.05)。SBP:初步习服阶段与基本习服阶段显著高于平原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低于对照、初步习服阶段与基本习服阶段(P<0.05)。DBP:各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Hb:各习服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完全习服阶段显著高于初步习服阶段和基本习服阶段(P<0.05)。VO2max:基本习服组和完全习服组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由1 400 m驻地摩托化进驻4 300 m高海拔地区士兵大多能较好地习服高原环境,在初步习服阶段应重点采取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措施以提高习服水平,进驻较长时间(半年)则应着重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采取综合措施提升高原官兵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士兵 习服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兵急进高海拔地区早期心理反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燕 王福领 +7 位作者 崔建华 李媛 刘福玉 赵群 罗勇军 蒋春华 李潇潇 高钰琪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探讨新兵急进高海拔地区早期心理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随机抽取80名新兵,跟随其从海拔1400m某地摩托化快速进驻4200m高原,并进行观察。分别在进驻前(G1组)、进驻后第7天(G2组)和第30天(G3组)三个阶段对其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测... 目的探讨新兵急进高海拔地区早期心理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随机抽取80名新兵,跟随其从海拔1400m某地摩托化快速进驻4200m高原,并进行观察。分别在进驻前(G1组)、进驻后第7天(G2组)和第30天(G3组)三个阶段对其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测评。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G1组比较,G2组躯体化、焦虑因子分值显著升高(P<0.05);人际关系敏感性、敌对及偏执因子分值显著降低(P<0.05)。与G1组比较,G3组躯体化因子分值显著升高(P<0.05);人际关系敏感性因子分值显著降低(P<0.05)。与G2组比较,G3组敌对因子分值显著升高(P<0.05)且高于G2组;G3组躯体化和"其他"因子分值显著降低(P<0.05)。进驻后第一个星期躯体化、焦虑因子向消极方向发展,而人际关系敏感性、敌对、偏执因子向积极方向发展。驻留高原1个月,上述因子除人际关系敏感性外,全部或部分趋于恢复进驻前水平。结论新兵初进高原后众多心理因子均受到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一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影响趋于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L-90量表 心理生理学 军事人员 高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伤员分类方法的评价与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秀薇 周世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A06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战时 伤员分类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伤员流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世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311-1313,共3页
目的通过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场伤员宏观流动与卫勤物资资源与信息资源的系统分析,定性研究伤员流动与卫勤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基于物流理论和信息论,对以往战争战场伤员医疗后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 目的通过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场伤员宏观流动与卫勤物资资源与信息资源的系统分析,定性研究伤员流动与卫勤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基于物流理论和信息论,对以往战争战场伤员医疗后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提出“复合伤员流”概念,阐述了“伤员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内涵。结论“物资流”是“伤员流”的物质基础,“信息流”对伤员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信息”是“伤员流”流动的动力的观点,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研究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医疗后送保障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员流 复合伤员流 信息 物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