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离子多肽MP-1的抗菌作用研究
1
作者 郭毅斌 郑江 +1 位作者 卫国 吕根法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54-458,475,共6页
目的 观察阳离子多肽 Mastoparan- 1(MP- 1)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观察MP- 1对 18株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 ;将 MP- 1(10 0 μg/ml)与大肠埃希氏菌ATCC2 5 92 2 37℃共孵育 5、10、15 min,... 目的 观察阳离子多肽 Mastoparan- 1(MP- 1)的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观察MP- 1对 18株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 ;将 MP- 1(10 0 μg/ml)与大肠埃希氏菌ATCC2 5 92 2 37℃共孵育 5、10、15 min,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菌形态的变化 ;应用生物传感器检测 MP- 1与内毒素 (L PS)及其活性中心类脂 A(L ipid A)结合的亲和力 ;以 ATCC2 5 92 2活菌攻击小鼠 (2× 10 9CFU/2 0 g体重 ) ,观察 MP- 1(3mg/kg)对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 MP- 1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菌活性 ;MP- 1与细菌作用 5 min时 ,细菌外膜粗糙 ,内膜轮廓模糊 ,10 min时胞质不均匀 ,可见空泡 ,15 min时菌体肿胀 ,胞内空泡变性明显加重 ;MP- 1对 L PS/L ipid A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MP- 1可显著提高活菌攻击小鼠的 3天存活率。结论 MP- 1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它对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的杀菌活性可能与其对细菌细胞膜破坏、通透性增加有关 ,此特性可能基于 MP- 1与细菌外膜 L PS/L ipid A的结合作用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多肽 抗菌活性 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对内毒素休克模型家兔动脉血压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卫国 吕根法 +1 位作者 郭毅斌 郑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155-2155,共1页
关键词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 模拟肽 内毒素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诃子抗CPG ODN组分的分离及活性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姚婕 郑江 +2 位作者 蒋栋能 鲁永玲 魏利召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从诃子中分离制备具有拮抗CPG ODN作用的活性组分。方法:应用水提、离子色谱技术等方法,从诃子中分离制备具有拮抗CPG ODN活性的组分;并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对所得到的组分进行与CPG ODN结合活性的筛选;观察其对CPG ODN刺激的小鼠R... 目的:从诃子中分离制备具有拮抗CPG ODN作用的活性组分。方法:应用水提、离子色谱技术等方法,从诃子中分离制备具有拮抗CPG ODN活性的组分;并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对所得到的组分进行与CPG ODN结合活性的筛选;观察其对CPG ODN刺激的小鼠RAW 264.7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结果: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筛选出与CPGODN结合活性最高的诃子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离子色谱技术从诃子中分离出3组分,其中有3个组分均具有一定的与Lipid A的结合活性,以第3组分与Lipid A的结合活性最强;并对CPG ODN刺激的小鼠RAW 264.7细胞释放TNF-α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从诃子中分离出的第3组分具有显著的拮抗CPG ODN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抗CPG ODN 活性成分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淋球菌等性传播疾病病原微生物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文曦 曹红卫 +2 位作者 赵静怡 郑红 钟白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57-1357,1360,共2页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 淋球菌 性传播疾病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7
5
作者 郑红 Stephen C Peiper 朱锡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 认识趋化因子受体CXCR4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别建立野生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CXCR2、5个CXCR4/CXCR2嵌合受体和 2个CXCR4突变受体的CHO稳定表达细胞株 ,以配体 -受体结合试验、细胞微生理监测术、体外细胞 -细胞融合实... 目的 认识趋化因子受体CXCR4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别建立野生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CXCR2、5个CXCR4/CXCR2嵌合受体和 2个CXCR4突变受体的CHO稳定表达细胞株 ,以配体 -受体结合试验、细胞微生理监测术、体外细胞 -细胞融合实验为手段观察各变异受体与重组人SDF 1β的结合能力、在受刺激后的信号转导能力、以及作为HIV 1辅助受体的能力。结果 有 4个变异受体 (2 444a ,444 2 ,42 2 2 ,CXCR4 Tr)保持了程度不同的与SDF 1β的结合能力 ,其中 2个 (2 444a ,CXCR4 Tr)保留了程度不同的信号转导能力 ;除 1个变异受体 (42 2 2 )外 ,其它变异受体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辅助受体功能。结论 CXCR4以多个结构区域参与与SDF 1β的相互作用。其N端胞外区足以具有与SDF 1β的高亲和性结合能力。第三环链对CXCR4的结合能力也有其特定的贡献。CXCR4的信号传导不仅需要保守结构DRY盒 ,而且还需要贯穿整个分子的 7个跨膜区域在受配体刺激后形成并维持一定的构象。CXCR4的辅助受体功能结构域与配体结合功能结构域间存在交叉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R4 SDF-1β 嵌合体 结构 功能 趋化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黄酮的分离及抗内毒素活性的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蒋栋能 郑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54-1156,共3页
目的筛选和评价大蒜提取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方法通过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大蒜中筛选出2个成分(大蒜黄酮1、2),采用动态浊度法测定其体外中和内毒素的能力,观察其对内毒素(20mg·kg-1)攻击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大蒜黄酮2... 目的筛选和评价大蒜提取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方法通过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大蒜中筛选出2个成分(大蒜黄酮1、2),采用动态浊度法测定其体外中和内毒素的能力,观察其对内毒素(20mg·kg-1)攻击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大蒜黄酮2能直接中和内毒素,对内毒素攻击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结论大蒜黄酮2具有显著的抗内毒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黄酮 抗内毒素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G基元在细菌DNA诱导小白鼠THP-1释放细胞因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红 郑江 +1 位作者 鲁永玲 罗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50-752,共3页
目的 探讨CpG基元在细菌DNA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前 1h经腹腔注射 60 0mg/kgD 氨基半乳糖 (D Galactoamine ,D GalN)敏化小鼠 ,采用纯化的大肠杆菌DNA(EscherichiacoliDNA ,ECDNA)、小牛胸腺DNA(CalfthymusDNA ,CTD... 目的 探讨CpG基元在细菌DNA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前 1h经腹腔注射 60 0mg/kgD 氨基半乳糖 (D Galactoamine ,D GalN)敏化小鼠 ,采用纯化的大肠杆菌DNA(EscherichiacoliDNA ,ECDNA)、小牛胸腺DNA(CalfthymusDNA ,CTDNA)、含有CpG基元的硫代寡核苷酸 (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 ,CpGODN )和C与G序列颠倒的硫代寡核苷酸 (Non CpGODN )静脉给予小鼠 ,DNA的注射剂量为 3 0mg/kg ,ODN的剂量为 10nmol/只 ,观察ECDNA、DNA、CpGODN与CTDNA、NON CpGODN导致小鼠死亡情况的差异。体外培养THP 1细胞系 ,在THP 1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上述制剂后 ,测定细胞因子TNF α、IL 6、IL 1β的释放情况 ,观察上述制剂诱导细胞因子释放能力的不同。 结果 ECDNA、CpGODN可诱导小鼠的死亡以及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 ,而CTDNA、NON CpGODN则无此能力。结论 含有CpG基元的寡核苷酸具有诱导巨噬细胞大量释放细胞因子的作用 ,CpG基元在细菌DNA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细菌DNA CPG基元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喹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江 周红 +1 位作者 鲁永玲 肖光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1-393,共3页
目的 探讨氯喹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抑制内毒素引起的细胞因子释放情况。方法 清洁级昆明小鼠 40只 ,随机分为LPS、氯喹、氯喹 +LPS和对照组 ,每组动物 10只。LPS组 ,给予 10mg kg的LPS ;氯喹组 ,给予 2 0mg kg的氯喹 ;LPS ... 目的 探讨氯喹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抑制内毒素引起的细胞因子释放情况。方法 清洁级昆明小鼠 40只 ,随机分为LPS、氯喹、氯喹 +LPS和对照组 ,每组动物 10只。LPS组 ,给予 10mg kg的LPS ;氯喹组 ,给予 2 0mg kg的氯喹 ;LPS +氯喹组在给予 2 0mg kg氯喹后 ,立即给予 10mg kg的LPS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水 ,注射体积为 2 0 0 μl 2 0g。观察尾静脉给药后 7h内小鼠的死亡率。体外培养小鼠ANA 1细胞 ,观察培养体系中预先加入氯喹 3h后 ,不同浓度的LPS引起的TNF α、IL 6的释放情况。结果 氯喹可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小鼠死亡 ,死亡率由 10 0 %降低为 5 0 % (P <0 0 5 ) ;培养体系中预先加入氯喹后LPS引起的TNF α、IL 6的释放显著降低 ,尤其以IL 6的下降最明显 ,在LPS(4 0 μg ml)刺激组IL 6降幅可达 68倍之多。结论 氯喹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可明显抑制内毒素引起的细胞因子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氯喹 内毒素血症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趋化因子vMIPⅡ对小鼠异体移植皮肤存活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郑红 苏青和 +9 位作者 孙志成 冯文曦 曹川 曹红卫 赵静怡 钟白玉 邓永键 罗平 卫国 吴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13-1016,共4页
目的 观察纯化的重组vMIPⅡ蛋白对小鼠异体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及能否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方法 pET3 2a为vMIPⅡ克隆基因的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出硫氧还蛋白 vMIPⅡ的融合蛋白 (2 6× 10 3 )。... 目的 观察纯化的重组vMIPⅡ蛋白对小鼠异体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及能否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方法 pET3 2a为vMIPⅡ克隆基因的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出硫氧还蛋白 vMIPⅡ的融合蛋白 (2 6× 10 3 )。经金属离子亲和吸附、肠激酶消化以游离vMIPⅡ、阳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纯化目的蛋白。用体外配体结合实验证实重组vMIPⅡ与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结合能力。纯化的vMIPⅡ经尾静脉给药异体皮肤移植小鼠 (昆明鼠 /Balb/c)连续 14d。结果 经纯化可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vMIPⅡ与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合的解离常数 (Kd)为 11 5 6± 1 98nmol/L。给药vMIPⅡ的异体皮肤移植小鼠组移植皮存活时间较未注射对照组延长至术后 7天以上。结论 纯化的重组vMIPⅡ对小鼠异体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趋化因子 vMIPⅡ 小鼠 异体移植皮肤 存活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辐照对不同物理状态内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潘文东 周红 +3 位作者 郑江 秦孝建 罗平 肖光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53-1254,共2页
关键词 ^60Co辐照 物理状态 内毒素 生物活性 干粉 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的定量调查
11
作者 姜明杰 黎永学 +2 位作者 任辉 练燕 靳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02-1303,共2页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数及检出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用自制改良BS培养基对 5 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大便进行双歧杆菌定量检测。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较正常人明显减少 ,...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数及检出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用自制改良BS培养基对 5 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大便进行双歧杆菌定量检测。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较正常人明显减少 ,化疗前肠道双歧杆菌检出率为 44 2 % ,化疗后肠道双歧杆菌检出率为 15 4% ,较化疗前检出率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数有明显的变化 ,调节恶性血液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 ,有助于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患者 肠道双歧杆菌 定量调查 改良BS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与尿微量白蛋白关系的探讨
12
作者 龚小云 王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1-461,共1页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血清唾液酸 尿白蛋白排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