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犬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MRI与病理对照观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黎海涛 应大君 +3 位作者 孙建森 卞修武 张永克 何保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44-848,共5页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5 2只家犬采用凝固汽油体表燃烧法制成 5 0 %TBSAⅢ度模型。应用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对比分析法对各实验组 (对照组、单烧组、平衡液组和葡萄糖液组 )犬进行了动态观察。...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5 2只家犬采用凝固汽油体表燃烧法制成 5 0 %TBSAⅢ度模型。应用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对比分析法对各实验组 (对照组、单烧组、平衡液组和葡萄糖液组 )犬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模型 (葡萄糖液组 )显示MRI改变的最早时间为伤后 12h ,以弥漫性脑肿胀为其表现特征。当T1 WISIR低于 10 %时 ,MRI难以发现 ;伤后2 4hT2 WISIR增高 8.2 9% ,脑灰、白质界限模糊 ,部分消失。病理学观察烧伤 6h以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终足肿胀 ;神经细胞出现空泡状现象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神经细胞及轴突呈不同程度的缺血性改变。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 ,这种改变逐渐明显 ,以伤后 2 4h表现最为显著。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模型兼有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MRI及病理组织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脑水肿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皮覆盖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旭 吴军 +3 位作者 王甲汉 赵阳兵 路淑珍 赵雄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1-194,共4页
寻找理想的烧伤创面覆盖物,是当前临床的迫切需要,我们从真皮组织中提取胶原,制备成多孔膜,并在膜的两面分别种植表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复合皮,移植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各类烧伤创面,能起到良好的骨... 寻找理想的烧伤创面覆盖物,是当前临床的迫切需要,我们从真皮组织中提取胶原,制备成多孔膜,并在膜的两面分别种植表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复合皮,移植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各类烧伤创面,能起到良好的骨架作用,促进愈合,未使创面再暴露,无论大体观察还是组织形态学检测都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经临床初步应用10例,除3例因感染液化外其余7例全部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皮肤移植 烧伤 复合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对休克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甲汉 张会堂 杨宗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及其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 40 %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 ,随机分为切痂组 (E组 )和非切痂组 (C组 )。伤后 1h按Parkland公式补给平衡盐溶液 ,E组动物伤后 3h切痂。分别于伤前及伤后 30min和 3、6、... 目的 探讨烧伤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及其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 40 %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 ,随机分为切痂组 (E组 )和非切痂组 (C组 )。伤后 1h按Parkland公式补给平衡盐溶液 ,E组动物伤后 3h切痂。分别于伤前及伤后 30min和 3、6、1 2、2 4、48h检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氧代谢及血浆氧自由基变化。结果 烧伤后 30min ,CO明显下降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和血乳酸含量明显增加 ,切痂后 ,E组动物上述指标较C组明显改善。结论 休克期切痂能较早地纠正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紊乱及氧代谢障碍 ,减轻氧自由损伤 ,有利于烧伤休克的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切痂 血流动力学 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在严重烧伤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其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袁志强 彭毅志 +3 位作者 李晓鲁 张家平 黄跃生 杨宗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8期1620-1622,共3页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在严重烧伤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变化规律 ,并观察诱导热休克反应对烧伤后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 (B组 )、亚砷酸钠预处理组 (SA组 ) ,于致伤前及3 0 %TBSAⅢ度烫伤...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在严重烧伤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变化规律 ,并观察诱导热休克反应对烧伤后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 (B组 )、亚砷酸钠预处理组 (SA组 ) ,于致伤前及3 0 %TBSAⅢ度烫伤后 3、6、12、2 4、48h检测血清心肌钙蛋白I含量变化 ,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HSP7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严重烧伤后 3h心肌组织HSP70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伤后 48h达高峰。大鼠烫伤后 3h血清心肌钙蛋白I(cT nI)含量即开始明显升高 ,伤后 12h达高峰。亚砷酸钠预处理可显著诱导机体的热休克反应 ,SA组伤后多数时相点血清cTnI含量显著低于B组 ,且波动幅度较小。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即可引起心肌组织HSP70蛋白表达显著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心肌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营养促进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曦 谭银玲 +3 位作者 陶麟辉 王凤君 赵云 汪仕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68-770,共3页
目的 探讨肠道营养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 (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 3 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 ,静脉营养 (PN)及肠道营养 (EN)组。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检测了烧伤后大... 目的 探讨肠道营养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 (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 3 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 ,静脉营养 (PN)及肠道营养 (EN)组。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检测了烧伤后大鼠肠组织中肠三叶因子 (ITF)及ITFmRNA的变化 ,并观察了两组大鼠肠道受损情况。结果 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mRNA均有一定表达 ,它们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中。烧伤后肠道组织结构受损 ,ITFmRNA表达明显降低 ,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 ,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含量远远低于伤前 (P <0 .0 1)。两组比较 ,尽管肠道营养不能逆转烧伤后ITF下降的趋势 ,但能明显抑制其下降幅度 ,同时E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 ,与静脉营养相比肠道营养可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 ,降低ITF特别是ITF二聚体的下降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肠道营养 静脉营养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血流量及其病理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迟路湘 杨宗城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了解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微循环障碍的病理学基础。方法:采用心肌切片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染色法,以及氢气清除技术测定心肌局部血流量。结果:大鼠严重烧伤后3h心肌缺血性损伤以心肌中层明显,呈“夹心样”变,且左室、右室... 目的:了解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微循环障碍的病理学基础。方法:采用心肌切片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染色法,以及氢气清除技术测定心肌局部血流量。结果:大鼠严重烧伤后3h心肌缺血性损伤以心肌中层明显,呈“夹心样”变,且左室、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均出现同样的心肌中层坏死表现。烧伤后3、6、12h心肌局部血流量明显下降(P<0.05~0.01)。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损伤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心肌收缩带形成,中层“夹心样”坏死,损伤呈非均一性,并证明是心肌微循环障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心肌 微循环 大鼠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转运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梁晚益 杨宗城 黄跃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复制 30 %Ⅲ度烫伤大鼠模型 ,测定伤后1、3、6、1 2、2 4h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速率 ,同时检测影响Ca2 +转运的相关指标———心肌细胞胞浆Ca2 +浓度 ( [Ca2 +]c...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复制 30 %Ⅲ度烫伤大鼠模型 ,测定伤后1、3、6、1 2、2 4h大鼠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速率 ,同时检测影响Ca2 +转运的相关指标———心肌细胞胞浆Ca2 +浓度 ( [Ca2 +]c)、线粒体膜电位及ATP含量。结果 伤后 1h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速率明显升高 ,而Ca2 +释放速率无明显改变 ,但 3、6、1 2、2 4h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与释放速率、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均显著降低 ,且烧伤后线粒体Ca2 +摄取速率与膜电位呈明显正相关 ,Ca2 +释放速率与线粒体A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伤后 3、6、1 2、2 4h心肌 [Ca2 +]c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①烧伤初始心肌线粒体Ca2 +摄取加强 ,伤后续阶段线粒体Ca2 +转运紊乱 ;②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含量降低是烧伤后续阶段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紊乱的主要原因 ,伤后 [Ca2 +]c升高或有升高趋势也参与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Ca2 +转运变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膜电位 心肌线粒体 钙离子 钙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大鼠肝脏葡萄糖转运体1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戚华兵 王凤君 汪仕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8期1613-1616,共4页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肝脏葡萄糖转运体 1(Glucosetransporter 1,GLUT 1)蛋白及其转录活性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采用 3 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以正常大鼠为参照 ,WesternBlot法检测伤后 0 5、1、2、4、8、16h肝脏总蛋白中GLU...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肝脏葡萄糖转运体 1(Glucosetransporter 1,GLUT 1)蛋白及其转录活性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采用 3 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以正常大鼠为参照 ,WesternBlot法检测伤后 0 5、1、2、4、8、16h肝脏总蛋白中GLUT 1的表达 ;体外转染含有大鼠GLUT 1全长调控序列的报告基因构建体A ,2 4h后 ,1%氧浓度诱导表达 ,以 β 半乳糖苷酶为参照 ,分析报告基因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相比 ,严重烧伤后 1h大鼠肝脏Glut 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增加约 1 3 2倍 ) (P <0 0 5 ) ,在伤后 4~ 8h变化最为明显 ,约为正常对照的 2倍 (P <0 0 5 ) ,烧伤后 16h ,GLUT 1蛋白含量降低 (P <0 0 5 ) ;②构建体A转染 2 4h后 ,缺氧处理 3h ,报告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 ,增高约 3 19倍 (P <0 0 5 ) ,缺氧6h ,报告基因的表达增强 2 2 3倍 ,与 3h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本试验观察期内 ,缺氧处理 12h报告基因的表达强度最大 ,诱导表达倍数约 5 3 4倍 ,与缺氧 3、6h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①严重烧伤以后 ,大鼠肝脏的GLUT 1蛋白含量增加。②缺氧诱导了大鼠GLUT 1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糖代谢 葡萄糖转运体1 肝脏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MRI与SPECT对比观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黎海涛 应大君 +4 位作者 丁仕义 李前伟 孙建森 张永克 何保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 :评价MRI和SPECT在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5 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单纯烧伤组 (n =6)、平衡液组 (n =2 0 )和葡萄糖液组 (n =2 0 )。应用MRI和SPECT对各致伤组犬脑实质进行动态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 目的 :评价MRI和SPECT在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5 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单纯烧伤组 (n =6)、平衡液组 (n =2 0 )和葡萄糖液组 (n =2 0 )。应用MRI和SPECT对各致伤组犬脑实质进行动态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与伤前和对照组比较。结果 :MRI显示犬脑形态改变的最早时间为伤后 12h(葡萄糖液组 ) ,以渐进性脑肿胀为其形态变化特征。T1WISIR(信号强度比值 )下降在 10 %以内时 ,MRI难以显示 ;而T2 WISIR伤后 2 4h葡萄糖液组 40 %犬上升较明显 (8 2 9% )。SPECT显示各组伤后 6h呈弥漫性进行性放射性浓集现象 ,以葡萄糖液组伤后 2 4h升高最为明显 (p <0 0 1)。结论 :二种技术联合应用 ,将明显提高烧伤早期脑水肿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SPECT 葡萄糖液 脑水肿 诊断 严重烧伤 早期 显示 随机 信号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梅 刘永芳 +1 位作者 黄贤惠 兰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1433-1433,1437,共2页
关键词 烧伤 疏水性 菌株 创面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微生物细胞 粘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后肠粘液抑制大肠杆菌粘附肠上皮培养细胞能力下降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晓东 刘贤华 粟永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对烧伤后肠粘液中IgA下降与肠粘液抗细菌粘附肠上皮的屏障功能变化的关系进行观察。方法:酶联免疫法检测烧伤后30min、1h、6h、24h肠粘液IgA水平;采用玻片生长小肠上皮细胞单层培养模型观察大肠杆菌粘附及烧... 目的:对烧伤后肠粘液中IgA下降与肠粘液抗细菌粘附肠上皮的屏障功能变化的关系进行观察。方法:酶联免疫法检测烧伤后30min、1h、6h、24h肠粘液IgA水平;采用玻片生长小肠上皮细胞单层培养模型观察大肠杆菌粘附及烧伤后相应各时相肠粘液抗粘附作用。结果:烧伤后肠粘液抑制大肠杆菌外粘附肠上皮细胞的能力下降且与肠粘液IgA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伤 粘液IgA 细菌粘附 烧伤 肠上皮培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防治烧伤后肾功能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雄飞 杨宗城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观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烧伤后肾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凝固汽油烧伤Wistar大鼠背部皮肤制成30%TBSAⅢ度烧伤模型,烧伤后5min自股动脉分别输入生理盐水、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ETA)拮抗剂PD1479... 目的:观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烧伤后肾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凝固汽油烧伤Wistar大鼠背部皮肤制成30%TBSAⅢ度烧伤模型,烧伤后5min自股动脉分别输入生理盐水、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ETA)拮抗剂PD147953和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ETR)拮抗剂PD145065。观察肾皮质血流和肾功能改变。结果:特异性阻断内皮素-1(ET-1)/内皮素-3(ET-3)作用可明显改善烧伤后肾缺血,减轻肾功能损害,以非选择性ETR拮抗剂效果更好。结论:ET-1或ET-3升高及两种受体亚型的上调是烧伤后肾缺血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因素,外源性提供ETR拮抗剂阻断ET-1/ET-3生物作用是防治烧伤后肾功能损害的又一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内皮素受体 拮抗剂 肾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道营养减轻烧伤后应激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世伟 冯怀志 +3 位作者 汪仕良 尤忠义 王裴 唐成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287-1289,共3页
目的 比较早期肠道营养与早期静脉营养减轻内脏应激损害的效应。方法 Wistar大鼠 6 6只分成正常对照组、早期静脉营养组 (PN)、早期肠道营养组 (EN) ,PN组、EN组制成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分组灌喂或颈外静脉输液给予相同热量和热... 目的 比较早期肠道营养与早期静脉营养减轻内脏应激损害的效应。方法 Wistar大鼠 6 6只分成正常对照组、早期静脉营养组 (PN)、早期肠道营养组 (EN) ,PN组、EN组制成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分组灌喂或颈外静脉输液给予相同热量和热氮比的营养液。烧伤后 6、12、2 4、48、72h检测应激激素尿儿茶酚胺和血浆皮质醇及肝肾组织血管通透性、血流量、MDA、SOD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大鼠皮质醇、儿茶酚胺均较对照组升高 ,EN组在多个时相点低于PN组 (P <0 .0 5~ 0 .0 1)。EN组肝肾血管通透性和MDA在多个时相点低于PN组 (P <0 .0 5~ 0 .0 1) ,EN组肝肾血流量和SOD在多个时相点高于PN组 (P <0 .0 5~ 0 .0 1)。结论 早期肠道营养可调理应激 ,减轻内脏应激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大鼠 应激损害 肠道营养 内脏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晚益 唐立新 +1 位作者 杨宗城 黄跃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 探讨Ca2 + 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 3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取正常及伤后 1、3、6、12、2 4h大鼠心肌分离线粒体 ,测其Ca2 + 浓度 ( [Ca2 + ]m)、线粒体PLA2 (mtPLA2 )、一氧化氮... 目的 探讨Ca2 + 在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 3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取正常及伤后 1、3、6、12、2 4h大鼠心肌分离线粒体 ,测其Ca2 + 浓度 ( [Ca2 + ]m)、线粒体PLA2 (mtPLA2 )、一氧化氮合酶 (mtNOS)、F0 F1 ATPase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 ,同时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变化。结果 ①伤后 1h [Ca2 + ]m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均明显升高 ,且RCR与 [Ca2 + ]m呈显著正相关 ;伤后 3、6、12、2 4h心肌 [Ca2 + ]m、mtPLA2 及mtNOS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但线粒体呼吸功能反而下降 ,RCR与 [Ca2 + ]m呈明显负相关 ,mtNOS、mtPLA2 活性与 [Ca2 + ]m呈明显正相关。②伤后 1h线粒体F0 F1 ATPase合成活性明显升高 ,但 3、6、12、2 4h其合成活性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 ;F0 F1 ATPase水解活性除伤后 3h显著升高外 ,其余各时相点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Ca2 + ]m改变是烧伤后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变化的重要原因 ,烧伤初始 [Ca2 + ]m适度升高 ,促进线粒体呼吸功能加强 ;烧伤后续阶段Ca2 + 严重超载激活mtPLA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线粒体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刺激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粘弹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旭 迟路湘 +3 位作者 杨宗城 黎鳌 吴泽志 龙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了解烧伤后因缺氧、烧伤血清对心肌细胞骨架的损伤机制及由此而产生的损伤效应和意义。方法:通过心肌细胞骨架免疫组化、骨架蛋白流式细胞术及心肌细胞粘弹性测定技术,动态观察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致伤前后的变化。结果:大鼠... 目的:了解烧伤后因缺氧、烧伤血清对心肌细胞骨架的损伤机制及由此而产生的损伤效应和意义。方法:通过心肌细胞骨架免疫组化、骨架蛋白流式细胞术及心肌细胞粘弹性测定技术,动态观察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致伤前后的变化。结果: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即可引起心肌细胞弹性下降,骨架蛋白的荧光强度降低,中间丝及部分微管阳性信号减弱,培养心肌细胞呈脱落前征象。结论:心肌细胞骨架对维持心肌细胞的完整性是必需的,细胞骨架损伤可引起细胞脆性增加,细胞粘弹性下降,导致细胞生物力学特性改变,而这种变化可能直接参与烧伤后心肌损害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细胞骨架 大鼠 烧伤 粘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早期大鼠肾脏内皮素受体mRNA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旭 吴雄飞 +2 位作者 高建川 杨宗城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73-476,共4页
动态观察大鼠烧伤早期肾脏各时相点内皮素受体A(ETA)、内皮素受体B(ETB)mRNA定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发现肾脏ETA、ETBmRNA百分占有率在烧伤后1h已明显升高,前者3h达高峰,后者6h达高峰,皮质以ETA... 动态观察大鼠烧伤早期肾脏各时相点内皮素受体A(ETA)、内皮素受体B(ETB)mRNA定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发现肾脏ETA、ETBmRNA百分占有率在烧伤后1h已明显升高,前者3h达高峰,后者6h达高峰,皮质以ETA为主,髓质以ETB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肾脏 内皮素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烧伤血清对培养心肌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迟路湘 杨宗城 +1 位作者 王旭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心肌细胞膜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心肌细胞培养模型,研究缺氧、烧伤血清对心肌细胞活力、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单纯缺氧、单纯烧伤血清损伤6h心肌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 目的:探讨烧伤后心肌细胞膜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心肌细胞培养模型,研究缺氧、烧伤血清对心肌细胞活力、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单纯缺氧、单纯烧伤血清损伤6h心肌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而缺氧加烧伤血清损伤3h心肌细胞活力则明显下降(P<0.01)。单纯缺氧损伤3hMDA含量增加(P<0.05)。单纯烧伤血清损伤6hMDA含量增加(P<0.01)。缺氧加烧伤血清损伤3、6hMDA含量增加(P均<0.01)。单纯缺氧损伤3h和缺氧加烧伤血清损伤1h,心肌细胞膜荧光偏振度、微粘度和分子排列有序性系数即出现增加(P<0.05~0.01)。结论:缺氧、烧伤血清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可能与膜脂质过氧化增强有关,从而导致心肌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细胞从相对比较流动变为相对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心肌细胞 膜流动性 缺氧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膜、骨架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迟路湘 杨宗城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0-160,共1页
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膜、骨架损伤的实验研究Experimentalstudyoninjuriesofcardiomyocytesmembraneandcy┐toskeletonintheearlystagesafte... 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膜、骨架损伤的实验研究Experimentalstudyoninjuriesofcardiomyocytesmembraneandcy┐toskeletonintheearlystagesaftersevereburn迟路湘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心肌细胞膜 细胞骨架损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膜阴离子位点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迟路湘 杨宗城 +3 位作者 吴军 张宁 陈希炜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细胞膜结构损伤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为阳离子探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膜基板阴离子位点的变化,并进行心肌硝酸镧示踪观察,同时测定心肌组织含水量变...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细胞膜结构损伤的分子病理学基础。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为阳离子探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严重烧伤早期心肌细胞膜基板阴离子位点的变化,并进行心肌硝酸镧示踪观察,同时测定心肌组织含水量变化。结果:正常心肌细胞表面PEI颗粒沿基膜外呈较规则的点阵式、线性排列分布。烧伤后1hPEI颗粒已开始有所减少,烧伤后6hPEI颗粒进一步减少,并可见心肌细胞基膜与质膜分离,基膜缺损或质膜断裂。伤后1h镧颗粒穿过心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伤后3h心肌组织含水量增加(P<0.01)。结论:证实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细胞膜基板阴离子位点减少可导致肌膜通透性增加,心肌组织水肿加剧,膜保护屏障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心肌细胞 阴离子位点 聚乙烯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变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迟路湘 杨宗城 +1 位作者 王旭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junctionalintercelularcommunication,GJIC)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缺氧、烧伤血清损伤培养心肌细胞模型,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 目的:探讨烧伤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junctionalintercelularcommunication,GJIC)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缺氧、烧伤血清损伤培养心肌细胞模型,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检测GJIC功能,同时测定心肌细胞活力、胞浆游离钙及跨膜钙内流的变化。结果:缺氧及烧伤血清损伤后,心肌细胞活力明显降低,跨膜钙内流明显增加,同时伴胞浆游离钙浓度明显增加;正常心肌细胞培养后具有GJIC功能,LY荧光传递达划痕标记附近4列细胞。缺氧、缺氧加烧伤血清损伤后1h即出现GJIC功能传导阻滞。缺氧6h及缺氧加烧伤血清损伤3h可出现荧光染料停滞在划痕线边沿细胞。结论:心肌GJIC功能保证心肌组织高度有序、同步收缩,烧伤后心肌细胞内钙稳态失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IC 心肌细胞 烧伤 病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