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动式教学法在消化内科诊断学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丽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A06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法 诊断学 消化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治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采朴 陈洁平 +1 位作者 徐辉 胡文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73-377,共5页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了中药(胃病冲剂)和小剂量三联疗法对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和根除率,并进行了6~18月随访的远期疗效观察,206例CG,98例DU及91例GU,均随机...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了中药(胃病冲剂)和小剂量三联疗法对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和根除率,并进行了6~18月随访的远期疗效观察,206例CG,98例DU及91例GU,均随机分为胃病冲剂、三联疗法及对照组;疗程四周。81例PU获6~18月随访结果Hp根除率:胃病冲剂组53.85%,三联组69.8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U及GU愈合率:胃病冲剂组79.31%、68.18%;三联组88.89%、81.81%;对照组72.08%、65.30%。胃病冲剂及三联疗法根除Hp后溃疡复发率:6个月后根除者12.50%,未根除者50.00%;12月后根除者10.53%;12月后根除者10.53%,未根除者为55.00%(P<0.01);18月后根除者1/8例,未根除者5/12例。冲剂组未发现副作用,三联组副作用少且轻微(8.96%)。本组资料表明:胃病冲剂和三联疗法均为安全、有效的抗Hp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 胃炎 消化性溃疡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榄香烯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61
3
作者 徐学军 周子成 +3 位作者 罗元辉 鲁荣 门荣甫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索榄香烯对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分析榄香烯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生长的影响。结果:榄香烯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其半数生长抑制剂量为37.4μg/ml;流式细胞术证实榄... 目的:探索榄香烯对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分析榄香烯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生长的影响。结果:榄香烯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其半数生长抑制剂量为37.4μg/ml;流式细胞术证实榄香烯能阻滞肝癌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并诱发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证实榄香烯能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变化;免疫组化SP法及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榄香烯能使肝癌细胞癌基因bcl-2、c-myc表达降低,抑癌基因p53表达增强。结论:榄香烯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癌基因bcl-2、c-myc表达减少、p53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细胞凋亡 肝细胞癌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张荣华 周子成 +1 位作者 洪多伦 艾九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三七对四氯化碳(CCl4)中毒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复制大鼠CCl4 中毒性肝纤维化模型 ,并以秋水仙碱作为阳性治疗对照。采用光镜、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 ,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球蛋白、透明质酸(HA)、层粘... 目的探讨三七对四氯化碳(CCl4)中毒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复制大鼠CCl4 中毒性肝纤维化模型 ,并以秋水仙碱作为阳性治疗对照。采用光镜、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 ,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球蛋白、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 ,以反映肝细胞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将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相结合 ,对比分析三七对CCl4 中毒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结果三七治疗后肝细胞损害、肝脏脂肪变性、炎细胞浸润的程度均较轻 ,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亦较少。结论三七对肝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并可明显抑制肝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 ,是较理想的防治肝纤维化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三七 中医药疗法 四氯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粘膜Hp感染与细胞凋亡和Fas抗原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海峰 刘为纹 +2 位作者 房殿春 杨仕明 赵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与Fas抗原表达的关系 ,探讨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原位观察和比较Hp根除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目的 通过观察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与Fas抗原表达的关系 ,探讨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原位观察和比较Hp根除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as抗原表达变化。结果 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为 12 .78% ,明显高于Hp阴性者 (3 .63 % ,P <0 .0 1) ;Hp根除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 (4.3 7%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12 .46% ,P <0 .0 1) ,而持续阳性者凋亡指数无明显降低。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Fas抗原表达率为 67.92 % ,高于Hp阴性者 (45 .0 0 % ) ;Fas抗原表达阳性的Hp阳性患者在Hp根除后Fas抗原细胞密度显著减少 (P <0 .0 1) ,而Hp未被根除者Fas抗原表达阳性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Hp感染可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这可能是Hp参与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Hp感染可促进Fas抗原表达增加 ,这可能是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凋亡 胃粘膜 FAS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向国春 张佳思 +2 位作者 成晓玲 黎儒清 赵树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72-873,共2页
关键词 发热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 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临床应用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对胃粘膜免疫的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罗治彬 鲁荣 +3 位作者 罗元辉 晋华源 张朋彬 徐采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69-772,共4页
目的 通过研究胃粘膜中S 10 0 +,HLA DR+,CD4 +和CD8+产物的表达情况 ,以了解树突状细胞 (DC)在胃粘膜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胃癌 ( 17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 4 1例 )、不典型增生 ( 15例 )、肠上皮化生 ( 2 7例 )和正常对照组 ( 10... 目的 通过研究胃粘膜中S 10 0 +,HLA DR+,CD4 +和CD8+产物的表达情况 ,以了解树突状细胞 (DC)在胃粘膜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胃癌 ( 17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 4 1例 )、不典型增生 ( 15例 )、肠上皮化生 ( 2 7例 )和正常对照组 ( 10例 )共 2 69例 ,采用HE染色、S P免疫酶标抗体组化染色法与图像分析技术相结合 ,观察胃粘膜中S 10 0 +,HLA DR+,CD4 +和CD8+细胞数量、平均面积和平均吸光度的变化。结果 胃癌患者胃粘膜中S 10 0 +,HLA DR+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胃粘膜 (P <0 .0 5) ;CD4 +细胞及其平均吸光度显著减少 (P <0 .0 1) ;CD8+细胞数量、面积及其平均吸光度略有减少 ,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CD4 + CD8+比值为 0 .65,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 <0 .0 1)。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胃粘膜中S 10 0 +、HLA DR+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P <0 .0 1) ;CD8+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 (P <0 .0 5) ;CD4 + CD8+比值分别为 0 .81,0 .59,0 .56,均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 <0 .0 5)。结论 癌前状态胃粘膜中DC数量显著增多 ,功能增强 ;而胃癌患者胃粘膜中DC数量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胃粘膜中DC细胞功能的抑制是导致胃粘膜免疫功能低下和癌前状态发生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细胞 胃粘膜免疫 胃癌 癌前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粘膜肠化生组织中p53、APC、K-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东旭 房殿春 +2 位作者 刘为纹 罗元辉 鲁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探讨p53、APC及K-ras基因突变在不同类型肠化生癌变中的作用。方法:用PCR-SSCP及PCR-RFLP技术检测了47例肠化生组织中p53基因5-8外显子及APC基因15-6外星子、K-ras基因第12位点突变。结果:47例杨化生组织中p53突变14例,占29.8%,... 目的:探讨p53、APC及K-ras基因突变在不同类型肠化生癌变中的作用。方法:用PCR-SSCP及PCR-RFLP技术检测了47例肠化生组织中p53基因5-8外显子及APC基因15-6外星子、K-ras基因第12位点突变。结果:47例杨化生组织中p53突变14例,占29.8%,APC及K-ras基因突变各3例,分别占68%。场化生中Ⅰ、Ⅱ型肺化33例,Ⅲ型肠化14例(其中3例与Ⅱ型历化并存),Ⅲ型历化中p53突变率为57.1%(8/14),显著高于Ⅰ、Ⅱ型场化(18.2%,6/33,P<0.05),而APC,K-ras基因在Ⅲ型肠化中的突变率(均为14.3%)虽也高于Ⅰ、Ⅱ型肠化(均为3.0%),但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意义(P>0.05)。1例Ⅲ型场化同时检出p53及K-ras突变.结论:不同类型历化生共分子改变机制有所不同,p53基因与Ⅲ型场化生的发生及癌变可能密切相关,并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化生 P53基因 APC基因 K-RAS基因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hTR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杨金亮 房殿春 +4 位作者 杨仕明 罗元辉 罗昆仑 鲁荣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11-614,共4页
目的 探讨反义hTR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系SGC 790 1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构建包含端粒重复序列模板区的反义hTR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至胃癌细胞系SGC 790 1,比较观察反义hTR基因转染后 ... 目的 探讨反义hTR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系SGC 790 1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构建包含端粒重复序列模板区的反义hTR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至胃癌细胞系SGC 790 1,比较观察反义hTR基因转染后 790 1细胞的hTR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体外生长增殖特性和裸鼠体内致瘤能力的变化。结果 反义hTR基因转染的 790 1细胞hTR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体外生长增殖能力降低、接触抑制恢复、细胞凋亡率增加、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和裸鼠体内致瘤能力完全消失。结论 反义hTR基因转染能使 790 1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调并逆转其恶性表型 ,提示端粒酶是肿瘤治疗的较理想靶点 ,端粒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表达载体 基因治疗 胃肿瘤 反义hT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囊微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洁平 徐采朴 +5 位作者 程绍钧 徐启旺 柳凤轩 王振华 房殿春 高晋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建立胶囊微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用于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采用lμCi14C-尿素,胶囊给药,在收集5,10,20,25,30,45,60min呼气样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以14CO2... 目的:建立胶囊微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用于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采用lμCi14C-尿素,胶囊给药,在收集5,10,20,25,30,45,60min呼气样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以14CO2呼出高峰期为25min,直接用16.67mBq/mmol表示的检测方法,结果与Hp细菌学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比较。结果:共检测137例病人,Hp阳性83例,阴性54例。以Hp阴性第25分钟14CO2放射量均值±3s作为判断Hp感染的临界值(280dpm),结果显示敏感性97.06%,特异性95.12%,阳性预检值97.06%,阴性预检值95.12%。结论:胶囊微量法14C-UBT具有无创、安全、快速、准确、简便、经济等优点,可以代替传统的5μCi~10μCi;大剂量14C-U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尿素呼气试验 胃炎 消化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hTRT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仕明 房殿春 +4 位作者 杨金亮 罗元辉 鲁荣 刘为纹 梁光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113-1114,共2页
目的 构建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 (hTRT)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hTRTcDNA正向及反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l neo中。结果 NotⅠ酶切后 ,正义重组基因为 8.8kb一条带 ,反义重组基因为 3 .4kb和 5 .4kb二条带 ... 目的 构建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 (hTRT)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hTRTcDNA正向及反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l neo中。结果 NotⅠ酶切后 ,正义重组基因为 8.8kb一条带 ,反义重组基因为 3 .4kb和 5 .4kb二条带 ,与理论计算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基因治疗 HTRT 真核表达载体 分子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海峰 刘为纹 +1 位作者 房殿春 门荣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Ba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胃癌标本中Bax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Bax表达的阳性率为57.89%,阳性反应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浆,胞核中偶有表达。Bax在胃癌组...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Ba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胃癌标本中Bax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Bax表达的阳性率为57.89%,阳性反应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浆,胞核中偶有表达。Bax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与胃癌形态学分型及分化程度有关,肠型胃癌及高中分化胃癌中Bax表达率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及低分化胃癌(P<0.05及P<0.01)。结论:促凋亡基因Bax在大部分胃癌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胃癌细胞凋亡的调变;Bax表达可能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及胃癌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 BAX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BC2单抗检测人正常腺上皮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13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2 位作者 刘为纹 晋华源 鲁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3-415,共3页
目的:揭示MUC1基因在人正常腺上皮中的表达规律。方法:用BC2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上皮组织中的MUC1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MUC1核粘蛋白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的上皮层和基底部,上皮层内以核周明显,腺须及基底都是弥漫胞浆... 目的:揭示MUC1基因在人正常腺上皮中的表达规律。方法:用BC2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上皮组织中的MUC1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MUC1核粘蛋白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的上皮层和基底部,上皮层内以核周明显,腺须及基底都是弥漫胞浆型;胃窦、胃底的表达无差异。十二指肠及空肠的表达类似,杯状细胞和住状细胞弥漫胞浆,呈弱阳性,两种细胞的表达模式一敷。结肠粘膜上皮层及隐窝处有弱阳性表达,胆囊上皮及宫颈上皮细胞内的表达亦较弱。结论:MUC1核粘蛋白广泛地存在于人正常腺上皮细胞内,但具组织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上皮肿瘤 BC2单克隆抗体 MUC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珠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及溃疡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唐卓斌 周子成 +1 位作者 杨建民 徐采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710-711,共2页
关键词 胃炎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丽珠胃二联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和肠化上皮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及bcl-2、erbB-2和p53蛋白表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晓东 房殿春 +2 位作者 王东旭 罗元辉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bcl-2、erbB-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LP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手术切除胃癌和15例肠化组织标本的MSI和bcl-2、erbB-2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bcl-2、erbB-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LP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手术切除胃癌和15例肠化组织标本的MSI和bcl-2、erbB-2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结果:胃癌MSI发生率为54%,肠化组织MSI发生率为20%,胃癌组织bcl-2、erbB、及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0%、22%和38%,肠化生组织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3.3%,而p53和erbB-2均为阴性。高中分化腺癌MSI发生率(86.7%)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38.7%)(P<0.05),肠型胃癌MSI发生率(77.8%)显著高于胃型胃癌(40%)(P<0.05);MSI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大小、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临床分期及bcl-2、erbB-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结论:MSI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早期分子改变,其致癌机制不同于bcl-2、erbB-2及p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肠上皮化生 MSI bcl-2基因 p5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卫 房殿春 +1 位作者 梁后杰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5-256,共2页
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Theisolation,cultureandidentificationofhumangastricepithelialcells¥//刘卫,房殿春,梁后杰,刘为纹(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Theisolation,cultureandidentificationofhumangastricepithelialcells¥//刘卫,房殿春,梁后杰,刘为纹(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消化内科)重庆,6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上皮细胞 分离 培养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供体正常胃粘膜端粒状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仕明 房殿春 +2 位作者 罗元辉 鲁荣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供体正常胃粘膜端粒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Southern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6例76岁以下不同年龄供体正常胃粘膜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Telomericrestrictionfrag-men...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供体正常胃粘膜端粒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Southern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6例76岁以下不同年龄供体正常胃粘膜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Telomericrestrictionfrag-ment,TRF)。结果:正常胃粘膜TRF长度呈年龄递减趋势,60岁以上组TRF长度明显短于0~39岁、40~49岁及50~59岁组(4.1±1.2vs6.4±1.8、6.0±1.0、5.5±1.1,P<0.05),正常胃粘膜TRF长度与供体年龄呈明显负相关(r=-0.56,P=0.0028),端粒重复序列平均每年丢失约(41±12)bp碱基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肝癌AFP基因的表达与血清HBsAg关系的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元辉 房殿春 +2 位作者 鲁荣 门荣甫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AFPmRNA的表达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技术对31例原发肝癌组织中AFPmRNA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31例肝癌组织有26例(83.9%)检出AFPmRNA,阳性者中有7例同时伴有癌... 目的:探讨AFPmRNA的表达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技术对31例原发肝癌组织中AFPmRNA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31例肝癌组织有26例(83.9%)检出AFPmRNA,阳性者中有7例同时伴有癌旁肝组织AFPmRNA的表达,此7例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肝硬化。肝癌组织AFPmRNA检出率在血清HBsAg阳性组(86.9%),伴有肝硬化组(87.0%)和血清AFP>30ng/ml组(100%)分别显著高于血清HBsAg阴性组(50%)、无伴有肝硬化组(50.0%)和血清AFP≤30ng/ml组(46.02%)(P<0.05~0.01)。结论:肝癌组织AFPmRNA的表达可能与HBV感染,肝细胞再生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甲胎蛋白 AFP基因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卫 房殿春 +1 位作者 梁后杰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0-333,共4页
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在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MNNG处理组各时相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速率,非程序DNA合成水平,脂质过氧化物和rasp21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在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MNNG处理组各时相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速率,非程序DNA合成水平,脂质过氧化物和rasp21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提示,MNNG可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损伤细胞DNA,诱发脂质过氧化或导致rasp21异常表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细胞 亚硝基胍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细胞凋亡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海峰 刘为纹 +3 位作者 房殿春 杨仕明 赵晶京 赵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36-1038,共3页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自发性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和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对 5 3例有随访结果的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自发性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和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对 5 3例有随访结果的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 胃癌组织自发性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 5 .76 %。细胞凋亡指数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 ,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高、中分化腺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 (t =3 .0 5 4,P <0 .0 1) ,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Ⅰ、Ⅱ期胃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Ⅲ、Ⅳ期胃癌 (t=2 .16 0 ,t =2 .32 2 ,P <0 .0 5 )。高凋亡指数组的胃癌患者生存率优于低凋亡指数组 (Logrank时序检验 χ2 =4.5 70 ,P <0 .0 5 )。结论 胃癌组织自发性细胞凋亡与胃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有密切的关系 ,细胞凋亡异常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凋亡 预后 TUNEL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