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万颖杰 陈显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153-2154,共2页
关键词 切口感染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胰十二指肠区转移的外科治疗(附5例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振平 别平 +2 位作者 姜军 马宽生 杨占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53-454,共2页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邻近器官或术后复发转移行扩大切除术的远期效果。方法:5例病人(1994~1997年),女4例,男1例,年龄30~54岁;中分化与低分化腺癌各2例,印戒细胞癌1例。合并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合并胰体尾部切除2例,合并肝部分切...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邻近器官或术后复发转移行扩大切除术的远期效果。方法:5例病人(1994~1997年),女4例,男1例,年龄30~54岁;中分化与低分化腺癌各2例,印戒细胞癌1例。合并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合并胰体尾部切除2例,合并肝部分切除.横结肠部分切除,右半结肠切除各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人存活6月至1年8月。结论:胃癌转移或复发癌行扩大切除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胰十二指肠转移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手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3
作者 谢汉平 许立军 +3 位作者 王一 郑汉 蔡志民 余佩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3-373,共1页
外科手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angle┐closureglaucomaasociatedwithsurgicalanethesia谢汉平许立军王一郑汉(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眼科)重庆,630038蔡志民... 外科手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angle┐closureglaucomaasociatedwithsurgicalanethesia谢汉平许立军王一郑汉(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眼科)重庆,630038蔡志民余佩武(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青光眼 外科手术 手术并发症
全文增补中
p53蛋白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6
4
作者 姜军 陈意生 +2 位作者 马宏敏 詹新恩 柳凤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p53基因产物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乳腺、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p53基因产物表达。结果: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增生Ⅰ级者均无... 目的:探讨p53基因产物在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乳腺、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p53基因产物表达。结果: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增生Ⅰ级者均无p53蛋白表达。不典型增生Ⅱ、Ⅲ级和乳腺癌组织中p53蛋白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0%、30%和3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该基因的异常改变可发生于正常细胞经不典型增生向癌细胞转化期中,是乳腺上皮细胞向恶性转化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抑制基因 乳腺不典型增生 乳腺肿瘤 P53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大脾亢患者脾次全切除术后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新华 马宏敏 +1 位作者 蔡志民 李晓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肝硬变脾大脾亢患者行脾次全切除手术前后不同时期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补体、Fn、TNF、NK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并与全脾切除的病人对比。结果:脾次全切除术前后...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肝硬变脾大脾亢患者行脾次全切除手术前后不同时期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补体、Fn、TNF、NK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并与全脾切除的病人对比。结果:脾次全切除术前后IgG、IgA、IgM、补体、纤维连接蛋白(Fn)、TNF及NK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变化,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术后2周时降低,术后3月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全脾切除后IgM、Fn有下降趋势,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术后2周及3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脾次全切除术能较好地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大 脾功能亢进 脾次全切除术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胃癌酸洗抗原树突状细胞诱导高效特异的抗胃癌细胞效应 被引量:9
6
作者 吴淼 余佩武 +3 位作者 蔡志民 吴军 王自强 周立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36-1238,共3页
目的 研究负载胃癌酸洗抗原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酸洗涤法获得SGC790 1细胞膜抗原多肽 ,GM CSF、IL 4和TNF a体外诱导扩增DC并负载酸洗抗原 ,制备胃癌抗原特异性CTL ;用CytoTox 96TM检测其对SGC... 目的 研究负载胃癌酸洗抗原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酸洗涤法获得SGC790 1细胞膜抗原多肽 ,GM CSF、IL 4和TNF a体外诱导扩增DC并负载酸洗抗原 ,制备胃癌抗原特异性CTL ;用CytoTox 96TM检测其对SGC790 1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负载胃癌抗原肽的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SGC790 1的杀伤率达 88 95 % ,显著高于LAK细胞的杀伤率 (P <0 0 5 )。且其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GC80 3、MNK2 8也有较高的杀伤效应 ,而对LOVO及HepG2肿瘤细胞株无显著杀伤作用 (P >0 0 5 )。结论 负载胃癌抗原的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 ,提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可望提高胃癌综合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酸洗抗原 树突状细胞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胃癌 生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大脾亢患者脾次全切除术后残脾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新华 马宏敏 +1 位作者 蔡志民 李晓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后残脾的结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脾次全切除术后的肝炎后肝硬变脾大脾亢病人,分别于术后3月至1年半内行残脾穿刺,取脾组织作光镜、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检查,并与术前脾及...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后残脾的结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脾次全切除术后的肝炎后肝硬变脾大脾亢病人,分别于术后3月至1年半内行残脾穿刺,取脾组织作光镜、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检查,并与术前脾及正常脾组织相比较。结果:术后残脾与术前脾比较,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数量增加,结构较紧密,淋巴细胞密度增加;脾窦扩张程度减轻;脾索内纤维组织减少,淋巴细胞增加;脾内巨噬细胞较术前稍有减少,巨噬细胞表面突起亦减少,难见噬RBC现象。但同正常脾组织比较,残脾结构仍有差异。结论:脾次全切除术后残脾结构发生了有益的适应性改变,这有利于改善病人的脾亢症状和残脾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大 脾功能亢进 脾次全切除术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苯氧胺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乳腺癌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毅 姜军 +1 位作者 韩晓蓉 原莉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910-912,共3页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苯氧胺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发生促进期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 利用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发生,在给药后第8周应用三苯氧胺(TAM)和全反式维甲酸(RA),在第24周观察大鼠乳腺...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苯氧胺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实验性大鼠乳腺癌发生促进期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 利用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发生,在给药后第8周应用三苯氧胺(TAM)和全反式维甲酸(RA),在第24周观察大鼠乳腺肿瘤发生情况及乳腺发育情况。结果 对照组大鼠乳癌发生率为70.58%;TAM组与RA组发生率分别为22.02%和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AM+RA组无乳腺肿瘤发生(P<0.01)。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发现,TAM组和RA组乳腺上皮均有不同程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联合用药组乳腺上皮发育良好。结论 联合应用三苯氧胺和维甲酸,二者在阻止乳癌发生过程中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氧胺 全反式维甲酸 乳腺癌 癌前病变 预防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苯蒽诱导大鼠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模型的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姜军 陈意生 +2 位作者 詹新恩 马宏敏 柳凤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用皮下注射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Wistar大鼠多发性原发性乳腺癌和纤维肉瘤,并以此建立模型,经24周后致癌组雌性大鼠70%发生乳腺癌。其中45%为多发性原发性乳腺癌;40%发生皮下纤维肉瘤,35%在实验期间同时... 用皮下注射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Wistar大鼠多发性原发性乳腺癌和纤维肉瘤,并以此建立模型,经24周后致癌组雌性大鼠70%发生乳腺癌。其中45%为多发性原发性乳腺癌;40%发生皮下纤维肉瘤,35%在实验期间同时发生乳腺癌和皮下纤维肉瘤。雄性大鼠33.3%发生皮下纤维肉瘤而未发生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疾病模型 二甲基苯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 被引量:6
10
作者 钱锋 蔡志民 +1 位作者 余佩武 石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79-1080,共2页
目的 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 采用聚丙烯锥形网塞、网片作修补材料 ,对 3 5例老年腹股沟疝病人进行无张力修补治疗。对手术方法及时间、术后病人自主能力的恢复、并发症、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结果... 目的 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 采用聚丙烯锥形网塞、网片作修补材料 ,对 3 5例老年腹股沟疝病人进行无张力修补治疗。对手术方法及时间、术后病人自主能力的恢复、并发症、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结果该术式方法简便 ,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随访 1~ 2 4个月 ,无 1例复发。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近期疗效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 修补术 治疗 腹股沟疝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模型犬胃排空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敏 房殿春 +4 位作者 龙庆林 隋建峰 李前伟 孙念绪 甘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49-1450,共2页
目的 研究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模型犬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动力紊乱犬模型 ;采用放射性核素99Tcm 植酸钠标记的半固体试餐 ,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象术 (SPECT)检测胃半排空时间(GEt1... 目的 研究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模型犬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动力紊乱犬模型 ;采用放射性核素99Tcm 植酸钠标记的半固体试餐 ,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象术 (SPECT)检测胃半排空时间(GEt1 2 ) ;采用适应起搏参数从位表输入起搏信号以驱动胃电节律。结果 迷走神经干切除术后犬的GEt1 2 (79.42± 1.91)min较术前 (5 6.3 5± 2 .99)min ,(P <0 .0 0 1) ,明显延迟 ,但行胃起搏治疗后GEt1 2 (64 .94± 1.75 )min ,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 .0 0 1)。结论 采用适宜起搏参数进行胃起搏可加速胃排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起搏 胃轻瘫 胰高血糖素 胃排空 迷走神经干切断术 胃动力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筋膜炎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石彦 靳明林 +3 位作者 雷晓 余佩武 曾冬竹 宋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6-617,共2页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误诊原因、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 1985 2 0 0 0年收治的结节性筋膜炎 2 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5例均生长迅速 ,肿块质硬 ,边界不清 ,2 2例 ( 88% )在 2个月之内就诊 ...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误诊原因、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 1985 2 0 0 0年收治的结节性筋膜炎 2 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5例均生长迅速 ,肿块质硬 ,边界不清 ,2 2例 ( 88% )在 2个月之内就诊 ,18例 ( 72 % )有外伤史 ,2 1例 ( 84% )肿块直径在 1~ 3cm。术前临床误诊 2 0例 ( 80 % ) ,其中误诊为软组织肉瘤 14例 ( 5 6 % )。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确诊 19例 ( 76 % ) ,但仍有 6例误诊 ( 2 4% ) ,其中 3例怀疑软组织肉瘤。 2 5例均行手术治疗 ,全部治愈。结论 认真询问病史 ,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对本病的诊断极为重要。术中宜做冰冻病理检查。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筋膜炎 软组织肉瘤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人群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萍 周紫垣 +6 位作者 刘晋祎 马恒太 周燕虹 葛海燕 余佩武 Toshiro Takezaki 曹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1714-1717,共4页
目的 了解谷胱苷肽转硫酶GSTT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技术对 82例病例和 82例对照GSTT1、GSTM1基因型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GSTM1基因缺失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目的 了解谷胱苷肽转硫酶GSTT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技术对 82例病例和 82例对照GSTT1、GSTM1基因型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GSTM1基因缺失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OR =2 .464 ,95 %CI =1.3 11~ 4.63 3 )。GSTM1和GSTT1基因同时缺失的个体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有差异 (P <0 .0 5 ,OR =2 .476,95 %CI =1.0 46~ 5 .861)。结论 GSTM1基因缺失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易感基因型。GSTT1基因单独缺失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性不相关 ,但在GSTM1缺失基础上再伴有GSTT1基因缺失的个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易感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乳癌发生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与cyclin D1、P53蛋白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毅 姜军 +1 位作者 封传悦 韩晓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变化、cyclinD1、P5 3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12 0只 ,利用DMBA 2 0mg·(10 0g) - 1 灌胃 ,复制大鼠乳腺癌动物模型 ,观察正常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和乳腺癌中细... 目的 探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细胞核DNA含量变化、cyclinD1、P5 3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12 0只 ,利用DMBA 2 0mg·(10 0g) - 1 灌胃 ,复制大鼠乳腺癌动物模型 ,观察正常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和乳腺癌中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yclinD1、P5 3蛋白在正常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及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 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 ,正常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及乳腺癌中细胞核DNA含量增加 (P <0 .0 5 ) ;在不典型增生Ⅰ、Ⅱ、Ⅲ级乳腺组织中分别有 3 2 0、6 2 0、11 2 0有cyclinD1表达 ,7 9的乳腺癌Ⅰ级有cyclinD1的表达 ,1 4的乳腺癌Ⅱ级中cyclinD1有表达。P5 3蛋白在乳癌Ⅰ、Ⅱ、Ⅲ级中分别有 1 9、1 4、6 7有过度表达。结论 在大鼠乳腺癌发生过程中 ,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反映细胞增殖状态 ,cyclinD1过度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过程 ,是肿瘤发生中的早期事件 ,而P5 3表达与肿瘤进展有关 ,是肿瘤发生的晚期事件 ,cyclinD1表达与P5 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细胞核 DNA含量 CYCLIN D1 P53蛋白 乳腺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钱锋 余佩武 李前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65-867,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膜炎病人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规律及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4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2 0例 ,生长激素治疗组 2 0例 ,1 0名健康成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人在入院 2 4h内行手术治疗 ... 目的 探讨腹膜炎病人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规律及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4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2 0例 ,生长激素治疗组 2 0例 ,1 0名健康成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人在入院 2 4h内行手术治疗 ,生长激素治疗组于术后第 1天开始皮下注射生长激素 ,每天 8U ,连用 7d ,其它治疗与常规治疗组一样。术后 1、4、8d测定肠粘膜通透性 ,并观察临床基本情况、营养指标及治疗结果。结果 腹膜炎病人肠粘膜通透性显著高于正常人 ,生长激素治疗组肠粘膜通透性随治疗进程迅速下降 ,术后第 8d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生长激素治疗组病人恢复较快 ,营养状态保持较好 ,术后并发症少 ,白细胞计数回落快 ,住院时间缩短。结论 腹膜炎病人肠粘膜通透性显著升高 ,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肠粘膜屏障 肠粘膜通透性 生长激素 肠源性感染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志清 马宏敏 +3 位作者 左声鹤 蔡志民 陈希伟 张文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3-255,共3页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的光镜和电镜观察Histologicalandultrastructuralobservationsonthespleenofpatientswithidiopathicthrombocyt...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的光镜和电镜观察Histologicalandultrastructuralobservationsonthespleenofpatientswith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梁志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电子显微镜 光电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问题教学与实习生素质培养 被引量:5
17
作者 靳明林 赵冰梅 +4 位作者 杨顺兴 余佩武 石彦 钱锋 叶绍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6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探索临床问题教学法,以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综合素质。该校医疗系97、98级5、7年制实习生,设立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该院普通外科两个病区同时进行。认定了教师资格;实习后伦理学知识认识和普外专业理论考试成绩普遍提高;研究组实习生医德素... 探索临床问题教学法,以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综合素质。该校医疗系97、98级5、7年制实习生,设立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该院普通外科两个病区同时进行。认定了教师资格;实习后伦理学知识认识和普外专业理论考试成绩普遍提高;研究组实习生医德素质、临床能力、综合素质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问题教学 实习生 素质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萍 周紫垣 +6 位作者 马恒太 刘晋祎 周燕虹 曹佳 葛海燕 余佩武 Toshiro Takezaki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9期1710-1713,共4页
目的 探讨重庆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ethylenetetrahdrofolatereducatase ,MTHFR)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研究叶酸、MTHFR基因多态性以及结直肠癌发生的交互作用。方法 ①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 RFLP)技术 ... 目的 探讨重庆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ethylenetetrahdrofolatereducatase ,MTHFR)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研究叶酸、MTHFR基因多态性以及结直肠癌发生的交互作用。方法 ①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 RFLP)技术 ,检测 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 82例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多态性。②使用放免方法检测病例及对照血浆中的叶酸含量。结果 ①病例组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②结直肠癌患者与对照MTHFR突变基因型率分别为 5 6 1%和 5 1 3 %,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叶酸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显著相关 ,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叶酸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WEB2170对烫伤大鼠肠粘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余佩武 肖光夏 +1 位作者 秦孝健 周立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烧伤后肠粘膜屏障损害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30%Ⅲ度烫伤模型上,观察PAF拮抗剂WEB2170对烧伤后肠粘膜血流量、肠粘膜内pH(pHi)和肠组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烫伤... 目的:进一步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烧伤后肠粘膜屏障损害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30%Ⅲ度烫伤模型上,观察PAF拮抗剂WEB2170对烧伤后肠粘膜血流量、肠粘膜内pH(pHi)和肠组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烫伤后肠粘膜血流量和pH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肠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多。应用PAF拮抗剂WEB2170治疗能有效改善烫伤后肠粘膜血流量,提高肠粘膜pHi,并有效降低肠组织含水量,从而明显减轻肠粘膜病理损害。结论:PAF是导致烧伤后肠粘膜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因子 肠粘膜 烧伤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姜军 陈意生 詹新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乳腺,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表达。结果: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增生Ⅰ级者... 目的:探讨在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乳腺,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典型增生和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表达。结果: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增生Ⅰ级者上皮细胞ER染色结果相似。不典型增生Ⅱ级ER表达明显增强,10例均为阳性。10例不典型增生Ⅲ级中4例强阳性、3例弱阳性、3例完全为阴性。40例乳腺癌中26例(60%)ER阳性。结论:ER作为乳腺癌发生的促进因子在乳腺良性疾病经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起重要的刺激、激活作用。部分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可能已发生ER表达抑制,与非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乳腺增生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