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良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被引量:868
1
作者 程继伟 王振林 +4 位作者 刘伟 幸永明 李纯志 李长青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目的 :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价体系,评估其临床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包含多种评价指标的随访表对100例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剔除依从性差的评价项目,筛选出适合国... 目的 :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价体系,评估其临床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包含多种评价指标的随访表对100例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剔除依从性差的评价项目,筛选出适合国人的、能反映术后短期腰部功能改善情况的指标,将"生活自理"、"提重物"、"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5个评定项目换为"下肢麻木程度"、"卧位翻身"、"坐位站起"、"家务劳动"、"工作情况"5个评定项目,建立改良版ODI量表。采用JOA腰痛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low back pain score)、ODI及改良版ODI量表对41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评定,其中22例行微创椎间盘手术,19例行开放椎间盘手术。评定时间点为术前及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24周,以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为指标评估量表的信度,以因子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结果:改良版ODI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9,各项目的 Cronbach′sα系数均在0.813~0.861之间,分半信度系数为0.894;因子分析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57,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主成分分析提取全部10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2%;内容效度的检验结果显示,改良ODI与JOA、ODI分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5(P<0.001)、0.819(P<0.001)。结论:改良版ODI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国人进行腰椎功能评定及手术后短期的疗效评定,中长期的评定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量表 疗效 评价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与传统开放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0
2
作者 王洪伟 李长青 +3 位作者 周跃 王建 初同伟 张正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比较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6年12月~2009年3月选择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分别采用Sextant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18例,微创... 目的:比较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6年12月~2009年3月选择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分别采用Sextant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18例,微创组)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开放组),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腰背痛改善等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与开放组相比,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以及术后手术伤口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自身成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创组术后Cobb′s角、伤椎自身成角、矢状面指数的改善程度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附加伤椎内固定的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经伤椎固定 经皮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91
3
作者 李长青 周跃 +4 位作者 王建 初同伟 张正丰 郑文杰 罗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问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4.8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 目的:探讨经皮椎问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4.8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在局麻及影像学监视下行靶向穿刺,逐级扩张软组织,切除部分上关节突腹侧缘,安放工作通道,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完成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评分等评定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min,平均出血量20ml,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3h即可在硬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212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8±3.6分,术后12个月为1.8±1.1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ODI为(53.2+13.5)%,术后12个月为(17.3+6.4)%,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优167例,良36例,中9例,优良率为95.8%。5例患者术后7~20个月复发,复发率为2.4%,均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翻修术后恢复。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 靶向穿刺 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内窥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5
4
作者 周跃 王健 +6 位作者 初同伟 李长青 王卫东 郑文杰 张正丰 郝勇 潘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内窥镜(METRx)下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疾患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6年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滑脱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2~69岁,平均47.9岁。均采用经皮...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内窥镜(METRx)下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疾患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6年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滑脱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2~69岁,平均47.9岁。均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内窥镜手术系统行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40~330min,平均190min;出血量50~300ml,平均110ml;术后住院时间7~18d,平均10.5d。3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6.3%。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获得6~32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16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2例骨性椎间融合尚不完全。根据Nakai分级,优11例(61.1%),良5例(27.8%),可2例(11.1%)。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操作难度较高,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术中医患所受辐射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METRx) 腰椎滑脱症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被引量:38
5
作者 朱晓龙 王建 +4 位作者 周跃 张正丰 李长青 郑文杰 潘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7年6月-2013年7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52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7年6月-2013年7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52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1例,女292例,年龄53.1±8.4岁(31-83岁)。其中腰椎滑脱症194例,腰椎管狭窄症128例,腰椎不稳症62例,巨大腰椎间盘脱出症59例,腰椎术后复发52例(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26例,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17例,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9例),退变性椎间盘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28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持久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术后持续大于30d无改善,短暂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在术后30d内获得改善。统计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本组523例平均随访47.5±8.2个月(24-81个月)。92例患者共计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96例次,其中持久并发症2例次,分别为1例因为椎弓根解剖结构畸形在螺钉置入时造成神经根损伤和1例操作失误导致出行神经根损伤,神经功能部分恢复。90例发生短暂性并发症94例次,其中最常见为下肢麻木不适,发生率为10.71%(56/523),发生硬膜撕裂21例,表浅感染9例,局部血肿4例,神经卡压2例,深部感染1例,植骨移位1例。88例患者发生单项并发症,4例发生2项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59%(92/523)。不同疾病并发症率分别为:腰椎滑脱症17.53%,腰椎管狭窄症17.19%,腰椎不稳14.52%,巨大腰椎间盘脱出13.56%,腰椎术后翻修30.77%,退变性椎间盘病10.71%。单节段融合并发症率(17.53%)和双节段融合并发症发生率(18.42%)统计学差异不显著(χ^2=0.02,P〉0.05)。结论 :MIS-TLIF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和短暂性下肢麻木等,短暂性下肢麻木是最常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微创外科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成形术治疗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 被引量:53
6
作者 周跃 李长青 +5 位作者 王建 张正丰 初同伟 郑文杰 潘勇 罗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成形术治疗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9月~2008年10月收治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9岁。均有腰腿痛,其中7例为单纯L5/S1神经根管狭窄,14例为L5/S1神经根管狭...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成形术治疗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9月~2008年10月收治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9岁。均有腰腿痛,其中7例为单纯L5/S1神经根管狭窄,14例为L5/S1神经根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均采用系列骨铰刀行经皮椎间孔成形术,其中14例伴椎间盘突出者同时行椎间盘切除术。采用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和Nakai分级评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6min,术后卧床时间平均10.5h,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5d。无硬脊膜撕裂和永久性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4~29个月,平均9.5个月,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者15例,手术前腿痛VAS为7.9±3.2分,术后3个月3.7±2.1分,术后6个月2.5±1.2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前ODI为52.5±26,术后3个月27.5±14,术后6个月21.6±8,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Nakai分级,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5.7%。结论:采用系列骨铰刀行经皮椎间孔成形术是治疗L5/S1神经根管狭窄症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管狭窄症 经皮椎间孔成形术 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微波脱钙骨的免疫组化染色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大维 初同伟 +1 位作者 张良 邱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 改进传统骨组织的脱钙方法 ,改善免疫组化效果。方法 采用 2 0 %EDTA微波脱钙法对兔骨组织进行脱钙。结果 EDTA微波脱钙法能够更好的保持骨组织结构和组织中的抗原物质 ,得到更好的免疫组化切片。结论 EDTA微波脱钙法优于传统... 目的 改进传统骨组织的脱钙方法 ,改善免疫组化效果。方法 采用 2 0 %EDTA微波脱钙法对兔骨组织进行脱钙。结果 EDTA微波脱钙法能够更好的保持骨组织结构和组织中的抗原物质 ,得到更好的免疫组化切片。结论 EDTA微波脱钙法优于传统脱钙法 ,更适合于骨组织脱钙和免疫组化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 微波脱钙 骨组织 脱钙处理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附加横连短节段固定的稳定性测试 被引量:58
8
作者 王洪伟 李长青 +1 位作者 周跃 赵卫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附加横连短节段钉棒固定的稳定性。方法:5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制备成L3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依次进行单纯经伤椎和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置钉短节段6钉固定(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和附加横连经伤...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附加横连短节段钉棒固定的稳定性。方法:5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制备成L3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依次进行单纯经伤椎和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置钉短节段6钉固定(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和附加横连经伤椎和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置钉短节段6钉固定(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测试L2~L4损伤前(对照组)、损伤后(骨折组)及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和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L3椎体爆裂骨折后L2~L4各方向的ROM明显增加,与损伤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与附加横连接经伤椎6钉固定组各方向的ROM均明显减小,与骨折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侧弯运动方向的ROM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旋转方向上大于对照组(P<0.05)。两种固定方式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较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的ROM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固定可提高骨折模型各个运动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技术较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技术在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可提供更强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 经伤椎固定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洪伟 李长青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8-251,共4页
近几年来,随着脊柱基础理论、生物力学研究、脊柱外科技术与器械的发展和进步.脊柱微创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内窥镜技术大大促进了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目前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窥镜技术包括: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路显... 近几年来,随着脊柱基础理论、生物力学研究、脊柱外科技术与器械的发展和进步.脊柱微创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内窥镜技术大大促进了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目前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窥镜技术包括: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技术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治疗 微创脊柱外科 腰椎间盘摘除术 应用 手术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洪伟 李长青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1-694,共4页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是指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症状缓解至少6个月以上.原手术节段残留的椎间盘组织于手术侧或对侧再次突出引发神经症状。尽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认识较早.但对其复发...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是指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症状缓解至少6个月以上.原手术节段残留的椎间盘组织于手术侧或对侧再次突出引发神经症状。尽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认识较早.但对其复发原因、手术指征、手术治疗原则等至今仍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逐渐成熟,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良.手术方式的不断涌现,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满意.尤其是微创技术在RLDH治疗中的应用.笔者就RLDH及其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LUMBAR 椎间盘组织 DISC 神经症状 症状缓解 切除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初同伟 周跃 +6 位作者 王建 张峡 张年春 李长青 潘勇 罗刚 张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18-822,共5页
目的:总结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r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1999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52例,其中单间隙椎间盘突出1737例,L2/310例,L3/... 目的:总结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r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1999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52例,其中单间隙椎间盘突出1737例,L2/310例,L3/419例,L4/51013例,L5/S1695例;双间隙椎间盘突出115例,L3/4和L4/511例,L4/5和L5/S1104例;中央型突出161例,旁中央型923例,外侧型696例,极外侧型72例。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术中发生椎管内静脉丛出血48例,42例通过镜下止血后完成髓核切除,6例改为开放椎间盘切除术;定位错误47例,术中发现后调整内窥镜位置完成手术;硬脊膜破裂21例,2例改为开放手术;髓核遗漏13例,二期再次行髓核切除术;神经根损伤6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1295例患者获得3~6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出现椎间感染6例,2例保守治疗,4例行椎间病灶清除术,均痊愈;术后复发32例,11例再次应用MED治疗,21例行开放椎间盘切除手术,并对其中的8例采用椎间植骨、单侧腰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症状缓解;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腰部疼痛124例,腰椎CT检查未见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压迫,经过止痛药物、腰背肌锻炼及物理治疗后好转。结论:熟练精细的操作技术、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是减少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侧前方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被引量:27
12
作者 梅芳瑞 赵慧毅 +1 位作者 周跃 张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148-150,共3页
报告50例胸腰椎骨折后路Ⅰ期内固定及侧前方减压。42例平均随访2年8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48%恢复到92.4%,Cobb角由平均17.4°恢复到2°。椎弓根距由增宽11.5%下降到增宽1.2%。CT示椎管... 报告50例胸腰椎骨折后路Ⅰ期内固定及侧前方减压。42例平均随访2年8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48%恢复到92.4%,Cobb角由平均17.4°恢复到2°。椎弓根距由增宽11.5%下降到增宽1.2%。CT示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结果显示:采用棒套筒器械复位满意,经后路行侧前方减压彻底。其优点是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复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内固定 后入路 减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3
作者 胡楷 熊梅 +2 位作者 王言 金相廷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2-606,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48.4±17.5岁。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腰椎间...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48.4±17.5岁。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2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微创经侧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e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中运用自发性肌电图(spontaneous electromyography,SEMG)监测神经根功能,同时纪录患者的主观感受(疼痛),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手术通道放置过程中,所有患者在出现腰部疼痛时,神经电生理无明显改变。2例患者无明显腿痛,电生理却出现明显的成串、波幅较大的肌电反应,调整通道后电生理改变趋于正常。35例患者有明显腿痛且神经电生理出现明显的成串、波幅较大的肌电反应,立即提醒术者,查找原因,调整手术通道后,患者腿痛消失,且电生理发生明显改变,异常肌电反应减轻,趋于正常。所有患者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时,无明显疼痛且神经电生理无明显变化。在剥离、解压粘连神经根时,均出现明显连串的电位波形改变和明显的腿痛,停止手术操作后,腿痛消失,神经电生理恢复正常。在直视下刺激神经根时,患者出现明显的腿痛,同时神经电生理出现连串的电位。所有患者健侧的监测结果均无明显电生理改变。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并发症。以神经电生理监测作为安全指标,其真阳性率为100%,而以疼痛作为安全指标,其真阳性率为94.6%;假阴性率为5.4%。结论:术中应用自发性肌电图监测可提供更为客观的安全指标,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肌电图监测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摘除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摘除术(附65例临床报道)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跃 王建 +5 位作者 初同伟 王卫东 郑文杰 郝勇 潘勇 滕海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 39例,L5/S1 26例)在常规内窥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三...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 39例,L5/S1 26例)在常规内窥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三面游离的黄韧带瓣,椎间盘切除后再将黄韧带进行复位.结果: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标准,优4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2例差者行开放手术翻修术.翻修术中见保留的黄韧带与椎管外疤痕粘连明显,但与椎管内的粘连较轻.结论:内窥镜下保留腰椎黄韧带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降低术后腰椎管外瘢痕向腰椎管内长入,是非常好的天然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黄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1
15
作者 周跃 张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48-249,共2页
经典的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有70余年的历史,大量文献报道此方法具有良好效果。随着骨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从简单的微创手术,到复杂的人工椎间盘置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也因此出现了一些... 经典的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有70余年的历史,大量文献报道此方法具有良好效果。随着骨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从简单的微创手术,到复杂的人工椎间盘置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争议,如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常规髓核摘除术后影像学出现的一些解剖学改变?是否所有的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都需要融合?如何正确掌握各种术式的适应证?如何评价各种手术的治疗效果?参加本期讨论的各位作者都是在本领域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他们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如果能将不同专家的讨论从头到尾读一遍,可能有助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这一问题的总的了解,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您还有其它见解,欢迎来稿参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术 内窥镜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 MED系统 内窥镜系统 METRX 治疗 图像质量 操作空间 微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脂肪颗粒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瑞军 周跃 张文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44-347,共4页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有效材料和方法。方法 :30只大白兔切除L1、L3、L5椎板造成 10×5mm硬脊膜裸露区后随机分为 5组 ,A组用纯化自体脂肪颗粒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覆盖 ,B组用经胰岛素液浸泡的纯化...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有效材料和方法。方法 :30只大白兔切除L1、L3、L5椎板造成 10×5mm硬脊膜裸露区后随机分为 5组 ,A组用纯化自体脂肪颗粒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覆盖 ,B组用经胰岛素液浸泡的纯化自体脂肪颗粒覆盖 ,C组用未纯化自体脂肪颗粒覆盖 ,D组用 2 %透明质酸钠覆盖 ,E组不用任何间置物覆盖。术后 2、4、6、8、12周进行肉眼及光镜观察 ,并进行硬膜粘连程度分级。结果 :术后 12周时B、C、D、E组均形成了致密粘连 ,只A组无粘连发生。结论 :纯化自体脂肪颗粒加bFGF为预防椎管内粘连的最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术 硬膜 自体脂肪颗粒 透明质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髓核细胞体外培养和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其代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传志 周跃 +4 位作者 李长青 周琳 郭国宁 曹国勇 李华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0-283,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单层和立体培养兔髓核细胞时的变化及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hTGF-β1,10ng/ml)对其代谢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髓核细胞,分为3组。A组,单层培养组;B组,Ⅱ型胶原支架立体培养组;C组,Ⅱ型胶原支架立体培养+rhTGF-β1(10n... 目的:探讨体外单层和立体培养兔髓核细胞时的变化及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hTGF-β1,10ng/ml)对其代谢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髓核细胞,分为3组。A组,单层培养组;B组,Ⅱ型胶原支架立体培养组;C组,Ⅱ型胶原支架立体培养+rhTGF-β1(10ng/ml)组。利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RT-PCR、3H-proline掺入法观察髓核细胞形态学、基因表达水平和总胶原合成的变化。结果:B、C组兔髓核细胞由A组的多角形转为类圆形;与A组相比,B组Ⅱ型胶原、集聚蛋白多糖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5),总胶原合成升高(P<0.01)。与B组相比,C组Ⅱ型胶原、集聚蛋白多糖、核心蛋白多糖基因表达水平增高(P<0.01、P<0.01、P<0.05),总胶原合成升高(P<0.01)。结论:兔髓核细胞由单层培养转到Ⅱ型胶原支架上培养时其基因表达和总胶原合成增强。rhTGF-β1(10ng/ml)可增强立体培养的兔髓核细胞基因表达和总胶原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细胞培养 髓核细胞 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伸肘装置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文捷 周跃 +1 位作者 王建忠 王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73-374,共2页
目的:探讨保留伸肘装置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并评价28例采用保留伸肘装置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经过和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平均8.6个月,参照Flynn标准,优50.... 目的:探讨保留伸肘装置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并评价28例采用保留伸肘装置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经过和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平均8.6个月,参照Flynn标准,优50.0%,良28.6%,可14.3%,差7.1%;优良率78.6%,满意率92.9%;术后未见创口深部感染,无一例肘内翻及骨化性肌炎并发症,也无其他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开放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保留伸肘装置手术方式有利于减少术中损伤以及提高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肱骨下端内侧柱的复位可降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手术方式 并发症 保留 儿童 术后 结论 参照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兰涛 朱瑜洁 +1 位作者 黄博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5-698,共4页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引起劳动力丧失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髓核.以纤维环为治疗目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多集中...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引起劳动力丧失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髓核.以纤维环为治疗目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多集中于纤维环组织工程方面。笔者就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纤维环 组织工程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常见病因 生活质量 多发病 劳动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金勇 钱莘 +3 位作者 吴小程 田华科 刘涛 周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8-591,共4页
目的:介绍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原理和构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聚醚醚酮材料研制一种具有组合式构型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新鲜小牛脊柱功能节段标本上测试正常组(完整状态)、椎间盘摘除组(不稳组)、自体植骨融合... 目的:介绍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原理和构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聚醚醚酮材料研制一种具有组合式构型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新鲜小牛脊柱功能节段标本上测试正常组(完整状态)、椎间盘摘除组(不稳组)、自体植骨融合组、传统PEEK融合器组(与新型融合器材料大小形状相同)、新型PEEK融合器组合组(融合器在组合状态)、新型PEEK融合器分开组(融合器在分开状态)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状态下的活动角度值(Range of Motion,ROM)和压缩载荷和拔出力(分别在装载植骨、未装载植骨时)。结果:(1)新型分开组与正常组、不稳组和植骨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4种状态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2)与传统融合组、新型组合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3)新型分开组左、右旋转状态与正常组和植骨组相比,P>0.05,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与传统融合组、新型组合组相比,ROM数值增大,P<0.05,有统计学差异。(4)新型融合器分开组在未植骨和植骨时的压缩载荷值大于传统融合器组、新型融合器组合组,但无统计学差异;(5)新型融合器分开组拔出力在植骨和未植骨时均低于传统融合器组和新型融合器组合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型组合式腰椎间融合器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显示具有良好的植入运动稳定性和抗压缩载荷、抗拔出性能,能满足临床植入的生物力学要求,尤其是微创脊柱外科手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 腰椎功能节段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