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垢着病1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郁博 何威 +2 位作者 吴军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2-392,共1页
患者男,16岁,因龟头出现黑褐色硬痂样附着物2个月余,于2003年4月至我科就诊。患者于2003年2月起,龟头部位出现粟粒大黑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嗣后皮损逐渐增多,增大。
关键词 垢着病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维A酸乙酯对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过程中ODC、PCNA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儒鹏 张国威 +1 位作者 何云志 黄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83-685,共3页
目的 通过测定小鼠二阶段皮肤乳头状瘤模型中鸟氨酸脱羧酶 (ODC)、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变化 ,探讨芳维A酸乙酯的癌化学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ODC作用于14 C标记的鸟氨酸底物后释放14 CO2 ,通过测定14 CO2 生成量反映标本中ODC活性 ... 目的 通过测定小鼠二阶段皮肤乳头状瘤模型中鸟氨酸脱羧酶 (ODC)、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变化 ,探讨芳维A酸乙酯的癌化学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ODC作用于14 C标记的鸟氨酸底物后释放14 CO2 ,通过测定14 CO2 生成量反映标本中ODC活性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样本中PCNA表达情况。结果 芳维A酸乙酯对肿瘤标志物ODC、PC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芳维A酸乙酯对ODC、PCNA的抑制作用是其预防小鼠乳头状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它具有肯定的癌化学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维A酸乙酯 皮肤乳头状瘤 鸟氨酸脱羧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 ODC PCNA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2-二甲基苯蒽/巴豆油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过程中表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3
作者 刘仲荣 张国威 何云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3-733,735,共2页
关键词 皮肤乳头癌 小鼠 7 12-二甲基苯蒽/巴豆油 表皮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苗素治疗42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林自华 吕中法 +1 位作者 金永南 王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2-472,478,共2页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卡介苗素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肝癌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靖 韩本立 +5 位作者 黄桂君 钱桂生 徐晓霞 杨彤翰 梁平 陈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8-701,共4页
目的 构建肝癌及癌旁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 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 ,以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作为对比材料 ,分离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 ,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 ,将连接产物用电穿孔... 目的 构建肝癌及癌旁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 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 ,以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作为对比材料 ,分离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 ,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 ,将连接产物用电穿孔法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后 ,随机挑取 1 0 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进行鉴定。结果 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 30 0 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 ,随机挑取 1 0 0个白色克隆用PCR进行扩增 ,95%的克隆中均有 1 0 0~ 6 0 0bp的插入片段 ,这些片段可能是肝癌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 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肝癌与癌旁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该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克隆肝癌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抑制消减杂交 基因文库 C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α、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玲 何威 +4 位作者 黎智 吴军 林自华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α、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中GR-α、NF-κB、TNF-α及IL-...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α、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在慢性皮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中GR-α、NF-κB、TNF-α及IL-1β的表达及其分布。结果:GR-α在慢性皮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皮肤中阳性表达的分布情况一致,GR-α不但在表皮呈弥漫性表达,还可表达于汗腺及汗管、真皮成纤维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的一些细胞成分。然而,与正常对照皮肤相比,GR-α在慢性皮炎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减弱。NF-κB在慢性皮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皮肤中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在正常对照组皮肤中均为胞质表达,而在慢性皮炎组中为胞质表达和(或)胞核均有表达。TNF-α及IL-1β在慢性皮炎与正常对照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胞质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为弱阳性反应。结论:慢性皮炎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中GR-α的表达下调有可能会影响皮损局部的抗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慢性 角质形成细胞 糖皮质激素受体-Α 核因子-KB 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组织中ICAM-1、VEGF、c-fos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 被引量:8
7
作者 阎国富 何威 刘荣卿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9-141,共3页
采取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了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以及原癌基因 (c fos)在瘢痕疙瘩、普通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ICAM 1、VEGF、c fos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皆增强。ICAM 1主要表达在真皮... 采取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了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以及原癌基因 (c fos)在瘢痕疙瘩、普通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ICAM 1、VEGF、c fos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皆增强。ICAM 1主要表达在真皮浅层血管、浸润的炎细胞、成纤维细胞 ;VEGF、c fos主要表达在表皮、真皮血管、皮肤附属器 ;部分瘢痕疙瘩标本成纤维细胞c fos染色阳性 ,提示瘢痕疙瘩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处于一种激活状态 ,瘢痕疙瘩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ICAM-1 VEGF C-FOS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8
作者 郁博 何威 +4 位作者 叶明福 李顺碧 林自华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34-636,共3页
报告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43岁。左面部红肿1个月余。初发时表现为左下眼睑红肿,以后红肿范围渐扩大,累及整个左侧面部,并有水疱形成甚至破溃。根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关键词 淋巴瘤 NK/T细胞 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丘疹型血管角皮瘤伴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5
9
作者 尚进 何威 +4 位作者 吴军 黎智 黄海 余小勤 付秋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16-416,415,共2页
患儿男,5岁。 主诉:左肩部起多个红色丘疹40余天。 现病史:40余天前家人发现患儿左肩部有2个粟粒大红色丘疹,随后邻近部位渐出现20余个类似的红色丘疹,渐增至绿豆或黄豆大,无自觉症状,部分皮损擦破后易出血。发疹前局部无外伤史。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角皮瘤 血管瘤 海绵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脂膜炎1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玲 何威 +1 位作者 黄海 任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1-222,共2页
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脂膜炎。患者男,32岁。其双下肢起红斑、发硬伴瘙痒2年。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下脂肪小叶间隔中有成片的密集嗜酸性粒细胞和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脂膜炎。
关键词 脂膜炎 嗜酸细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结节性增生1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军 何威 +1 位作者 黄海 唐天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3-234,共2页
报告1例反应性结节性增生。患者男,57岁。左手无名指结节3年,无自觉症状。给予手术切除治疗。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大量交叉和波浪状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其周围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边缘血管周围可见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
关键词 增生 结节性 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和他克莫司对HaCaT细胞热休克蛋白90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玲 何威 +1 位作者 张斌 郁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他克莫司对HaCaT细胞热休克蛋白90(ISP9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含10^(-6)mol/L地塞米松或10^(-6)mol/L他克莫司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细胞,在24 h和48 h的不同时相点,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他克莫司对HaCaT细胞热休克蛋白90(ISP9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含10^(-6)mol/L地塞米松或10^(-6)mol/L他克莫司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细胞,在24 h和48 h的不同时相点,采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tSP90的表达。结果:地塞米松作用24 h后,HSP9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48 h后进一步升高(P<0.05);而他克莫司作用于HaCaT细胞后的不同时相点,tSP90 mRNA和蛋白水平与未处理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上调角质形成细胞中HSP90的表达,他克莫司不影响角质形成ll胞HSP90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他克莫司 角质形成细胞 热休克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乳头瘤样增生的二期梅毒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玲 何威 +3 位作者 吴军 杨进清 黄海 付秋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37-538,共2页
患者男,71岁。因头面部丘疹、结节伴瘙痒3个月,于2007年3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一蚕豆大斑块,伴瘙痒,搔抓后局部渗液及结痂,未予治疗。此后,患者头皮、鼻颊沟及鼻孔周围皮肤又出现数个乳头状丘疹... 患者男,71岁。因头面部丘疹、结节伴瘙痒3个月,于2007年3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顶部出现一蚕豆大斑块,伴瘙痒,搔抓后局部渗液及结痂,未予治疗。此后,患者头皮、鼻颊沟及鼻孔周围皮肤又出现数个乳头状丘疹或结节。患者既往体健,无输血及献血史,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否认有外阴溃破及其他皮损史,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二期 增生 乳头瘤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皮损部位黏附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胜平 张国威 +1 位作者 何威 刘向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23-625,共3页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CD15、CD11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脓疱型银屑病(PP)发病中的作用,为该病的治疗探索新途径。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患者(银屑病组)和13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表面CD15、CD11b的荧光强度。...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CD15、CD11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脓疱型银屑病(PP)发病中的作用,为该病的治疗探索新途径。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患者(银屑病组)和13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表面CD15、CD11b的荧光强度。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例患者皮损处脓疱壁、血管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ICAM-1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皮肤标本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P患者与正常对照者PMN表面CD15、CD11b的荧光强度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P患者皮损组织的脓疱壁、真皮浅层和乳头内血管及表皮角质形成细胞ICAM-1染色呈阳性;表皮内ICAM-1的表达呈局灶性分布;正常皮肤组织ICAM-1染色呈阴性。结论黏附分子CD15、CD11b、ICAM-1参与了PP的发病,并促进炎症发展,提示抗人黏附分子抗体可能成为治疗PP的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黏附分子 CD15 CD11B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环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和黏液脓性宫颈炎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军 黄海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7期455-455,共1页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和黏液脓性宫颈炎(MPC)的疗效。方法:用盐酸多西环素片0.1g,bid,餐后口服,首剂加倍,连用14d。结果:沙眼衣原体感染中,男性治愈率89.3%,女性治愈率90.5%,总治愈率89.8%;解脲脲原体感染中,男...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和黏液脓性宫颈炎(MPC)的疗效。方法:用盐酸多西环素片0.1g,bid,餐后口服,首剂加倍,连用14d。结果:沙眼衣原体感染中,男性治愈率89.3%,女性治愈率90.5%,总治愈率89.8%;解脲脲原体感染中,男性治愈率70.0%;女性治愈率69.7%,总治愈率69.8%;112例患者总治愈率78.6%;出现不良反应21例。结论:多西环素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是治疗NGU和MPC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环素 尿道炎 非淋菌性 宫颈炎 黏液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母质瘤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军 何威 +2 位作者 李颖 郑红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06-606,共1页
关键词 毛母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玲 何威 +2 位作者 黄海 林自华 任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1-232,共2页
报告1例颈部弹性纤维性假黄瘤。患者女,41岁。颈部多发性肤色或淡黄色扁平丘疹40余年,偶觉瘙痒。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网状层中部有多量波纹状、扭曲、断裂或不规则形状的深嗜碱性纤维成分。诊断为弹性纤维性假黄瘤。
关键词 假黄瘤 弹性纤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扁平苔藓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源 黎智 +3 位作者 何威 杨玲 杨进清 任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01-701,共1页
患者男,47岁。因双下肢散发数片红褐色斑2年,于2007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中段内侧皮肤出现一绿豆大扁平红褐色丘疹,逐渐呈离心性扩大似环状。此外,在双下肢亦陆续散在发生少数类似皮损。皮损局部有时瘙痒。... 患者男,47岁。因双下肢散发数片红褐色斑2年,于2007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中段内侧皮肤出现一绿豆大扁平红褐色丘疹,逐渐呈离心性扩大似环状。此外,在双下肢亦陆续散在发生少数类似皮损。皮损局部有时瘙痒。患者曾短期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皮损无消退。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肢散在数片钱币大红褐色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苔藓 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中负性调节因子Smad7的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颖 何威 +4 位作者 张国威 吴军 黄海 何云志 黎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负性调节因子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中Smad7的表达。结果: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的表... 目的:探讨负性调节因子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中Smad7的表达。结果: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的表达较正常表皮显著升高(P<0.01)。结论: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中Smad7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表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促进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SMAD7 转化生长因子β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与激素敏感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玲 何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81-683,共3页
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制剂是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激素耐受"或"激素抵抗"现象,从而降低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激素的作用主要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即激素受体介导,因此激... 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制剂是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激素耐受"或"激素抵抗"现象,从而降低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激素的作用主要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即激素受体介导,因此激素受体的调节与机体对激素的敏感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受体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