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肉瘤样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张哉根 叶明福 +2 位作者 谢青 王亚丽 汤金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58-960,共3页
目的 观察肉瘤样癌 (SC)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 ,探讨S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 2 6例不同部位的SC作了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 ,5例作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 6例SC中 15例双相 (明确的癌和肉瘤样成分 ) ,11例单相 (完... 目的 观察肉瘤样癌 (SC)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 ,探讨S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 2 6例不同部位的SC作了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 ,5例作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 6例SC中 15例双相 (明确的癌和肉瘤样成分 ) ,11例单相 (完全为肉瘤样成分 ) ,肉瘤样成分为梭形细胞及多形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2 6例SC的CK或Keratin在两种成分中均呈阳性表达。Vimentin对明确的癌成分阴性 ,而绝大部分肉瘤样细胞强阳性 ,但其阳性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有明显不同。CD68和HMB 45均阴性。 5例电镜下瘤细胞间可见不同发育程度的桥粒连接 ,其中 1例有张力原纤维丝。结论 SC的病理形态学是复杂的 ,应当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FH)、恶性黑色素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鉴别。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对S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很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样癌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放疗或化疗后的病理形态及PCNA、p53表达的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谢青 肖桃元 +3 位作者 高广正 张敏 徐飞 王亚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6-319,共4页
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对37例放疗或化疗后的肺癌进行了检测,并与未经术前治疗的肺癌组织进行对照,部分组织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1)放疗或化疗对肺癌组织细胞浆及胞核有不同程度的破... 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对37例放疗或化疗后的肺癌进行了检测,并与未经术前治疗的肺癌组织进行对照,部分组织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1)放疗或化疗对肺癌组织细胞浆及胞核有不同程度的破坏。(2)放、化疗后组织(除分化型腺癌外)PCNA指数下降明显(P<0.01或P<0.05)。(3)放疗后肺癌组织p53表达率减低,但化疗后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增殖细胞核 抗原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原发性混合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海 叶明福 高广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08-808,812,共2页
关键词 肺原发性混合癌 肺肿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冬 张哉根 +4 位作者 卞修武 徐维帮 邹利光 王文献 王亚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血管内皮细胞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g)染色 ,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 结果 :MVD与患者性别、肿瘤生长部位、大小无明显相关 ;不同病理组织...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血管内皮细胞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g)染色 ,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 结果 :MVD与患者性别、肿瘤生长部位、大小无明显相关 ;不同病理组织学级别间MVD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病理级别越高 ,MVD越大 ;瘤周水肿程度不同的星形细胞瘤之间 ,MVD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复发患者MVD高于未复发患者 (P <0 0 1)。结论 :星形细胞瘤MVD与病理级别、术后复发及瘤周组织水肿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星形细胞瘤 微血管密度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亚硝基脲灌胃诱发大鼠胸腺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观察
5
作者 张建中 朱梅刚 +3 位作者 陈意生 戚基萍 姚云泉 高广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MNU诱发大鼠胸腺淋巴瘤初获成功,成活12周以上的动物发瘤率约50%。酶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5例肿瘤中有11例为淋巴母细胞性、小淋巴细胞性和浆细胞样T细胞性各2例。本模型具有方法简便、潜伏期短、发瘤率高等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T细... MNU诱发大鼠胸腺淋巴瘤初获成功,成活12周以上的动物发瘤率约50%。酶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5例肿瘤中有11例为淋巴母细胞性、小淋巴细胞性和浆细胞样T细胞性各2例。本模型具有方法简便、潜伏期短、发瘤率高等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学、免疫形态学以及治疗等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亚硝基脲 胸腺淋巴瘤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变异型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40
6
作者 叶明福 张哉根 +1 位作者 王亚丽 汤金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88-591,共4页
目的 研究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变异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对 130例恶黑形态学进行观察、分析临床资料 ,并划分组织学变异型。结果 根据病理形态学发现及免疫组化标记 ,130例恶黑组织学变异被分为上皮... 目的 研究恶黑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变异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对 130例恶黑形态学进行观察、分析临床资料 ,并划分组织学变异型。结果 根据病理形态学发现及免疫组化标记 ,130例恶黑组织学变异被分为上皮样型、肉瘤样型、癌肉瘤样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小细胞型、血管周细胞样型、假腺样型、浆细胞样型、横纹肌样型、巨细胞样型、印戒细胞型、透明细胞型、气球样细胞型及炎性MFH样型。结论 恶黑的组织病理结构和形态变异复杂 ,细胞类型多 ,少色素、无色素及核仁模糊占大多数 ,有不同的病理类型 ,有时诊断很困难 ,应特别注意与多种类型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组织学变异型 鉴别诊断 组织病理学 核仁 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的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谢青 徐飞 +1 位作者 汤金梁 王亚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61-963,共3页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资料 ,研究本瘤与恶性多形性腺瘤和低度恶性腺泡细胞癌的区别。结果 多形性腺瘤见于各年龄组 ,女性多于男性 ;病史长 ,生长缓...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资料 ,研究本瘤与恶性多形性腺瘤和低度恶性腺泡细胞癌的区别。结果 多形性腺瘤见于各年龄组 ,女性多于男性 ;病史长 ,生长缓慢 ;组织结构由肌上皮、腺上皮、鳞化上皮、基底样细胞、软骨及粘液等构成 ;细胞异型性不明显 ,罕见核分裂像及出血坏死 ,肿瘤细胞PCNA指数及间质血管数低于恶性多形性腺瘤 (P <0 0 1) ,与腺泡细胞癌相近 (P >0 0 5 ) ;此外 67例中包膜不完整 16例 ,18例有包膜浸润 ,包膜浸润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其余病例 ,部分肿瘤切除后多次复发。结论 多形性腺瘤细胞成分复杂 ,其形态无恶性指征 ,但具有浸润包膜生长、部分病例术后可复发的生物学行为。该瘤交界性行为可能与部分瘤细胞增殖活性较高 ,包膜附近血管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 包膜 生物学行为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交界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艳 朱波 +1 位作者 叶明福 陈正堂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82-186,共5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通过与其配体(VEGFR3)的结合介导肿瘤淋巴管生成,是形成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淋巴道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主要扩散途径。基于此,本研究用新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通过与其配体(VEGFR3)的结合介导肿瘤淋巴管生成,是形成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淋巴道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主要扩散途径。基于此,本研究用新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检测NSCLC组织中淋巴管,用淋巴管密度(LVD)表示淋巴管生成情况,探讨NSCLC内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66例NSCLC和8例炎性假瘤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podoplanin的表达,计算VEGFC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管密度值,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内VEGFC阳性表达率(75.8%)显著高于肺炎性假瘤(12.5%)(P<0.01),高中分化(76.3%)和低分化(75.0%)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结阳性组中VEGFC阳性率(86.5%)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62.1%)(P<0.05)。NSCLC组织内LVD(20.4±5.9)显著高于肺炎性假瘤(10.9±4.9)(P<0.01);VEGFC阳性组LVD(21.3±6.0)显著高于VEGFC阴性组(17.7±5.1)(P<0.05),淋巴结阳性组LVD(21.9±5.9)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8.5±5.5)(P<0.05)。结论淋巴管生成可能是NSCL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VEGFC参与NSCLC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DOPLANIN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14^(ARF) p16^(INK4a)蛋白共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军果 胡义德 +5 位作者 叶明福 谢启超 高丽莉 孙玉兰 杨永峰 钱海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探讨p14ARF、p16INK4a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103例NSCLC组织中p14ARF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03例NSCLC组织中p14ARF、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率分别... 目的:探讨p14ARF、p16INK4a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103例NSCLC组织中p14ARF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03例NSCLC组织中p14ARF、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率分别为70.87%和43.69%,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35例p14ARF、p16INK4a蛋白表达共阴性,共阴性率达33.98%(35/103),鳞癌中共阴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类型(P<0.01)。p14ARF、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相互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临床Ⅲ+Ⅳ期病例两种蛋白表达阴性率明显高于临床Ⅰ+Ⅱ期(P<0.05)。结论:NSCLC组织p14ARF、p16INK4a蛋白表达共阴性具有明显的组织学类型特异性,两种蛋白阴性表达是各自独立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 蛋白表达 P14^ARF P16^INK4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10
作者 郁博 何威 +4 位作者 叶明福 李顺碧 林自华 何云志 黄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34-636,共3页
报告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43岁。左面部红肿1个月余。初发时表现为左下眼睑红肿,以后红肿范围渐扩大,累及整个左侧面部,并有水疱形成甚至破溃。根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关键词 淋巴瘤 NK/T细胞 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矾明胶在脑组织制片中的粘合剂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亚丽 徐飞 +1 位作者 汤金梁 叶明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5-745,共1页
目的 选择良好的组织粘合剂 ,解决冷冻脑组织切片易脱片问题。方法 用铬矾明胶、APES、多聚赖氨酸及乳白胶四种粘合剂分别标贴冷冻脑组织切片各 3 0 0张 ,经常规制片处理 ,计数脱片数与脱片率。结果 铬矾明胶脱片率仅为 1% ,而乳白胶... 目的 选择良好的组织粘合剂 ,解决冷冻脑组织切片易脱片问题。方法 用铬矾明胶、APES、多聚赖氨酸及乳白胶四种粘合剂分别标贴冷冻脑组织切片各 3 0 0张 ,经常规制片处理 ,计数脱片数与脱片率。结果 铬矾明胶脱片率仅为 1% ,而乳白胶为 8 67%、APES为 6 67% ,多聚赖氨酸为 5 67%。结论 铬矾明胶对脑组织粘合作用强 ,防脱片效果好 ,操作简便 ,经济实用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组织冷冻切片 铬矾明胶 粘合剂 病理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坤 郭光金 +2 位作者 叶明福 余汇洋 左艳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 研究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不同时相点血管再生规律 ,探讨其对移植脾组织结构功能恢复的意义 ,为脾脏外科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 5 6只 ,随机分为 7组 ,每组中又设脾切除自体脾移植组 5只 ,假手术组 3只 ,分... 目的 研究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不同时相点血管再生规律 ,探讨其对移植脾组织结构功能恢复的意义 ,为脾脏外科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 5 6只 ,随机分为 7组 ,每组中又设脾切除自体脾移植组 5只 ,假手术组 3只 ,分别于术后 7、14、3 0、60、90、12 0、180d经大鼠左心室行主动脉插管灌注墨汁混悬液 ,取移植脾组织光镜观测并采用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密度 ,观察其再生规律。结果 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 7d即有血管从移植脾组织周围大网膜向脾组织内伸展 ,随时间延长移植脾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逐渐增大 ,至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 180d血管再生接近正常。结论 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是简便有效的脾移植方法。自体移植脾组织后可实现移植脾组织内的血管再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自体移值 血管再生 大鼠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穿组织免疫荧光检测的体会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亚丽 徐飞 +1 位作者 汤金梁 叶明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4-245,共2页
关键词 肾穿组织 免疫荧光检测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冬 徐维帮 +5 位作者 邹利光 王文献 张哉根 戴书华 孙清荣 程相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422-424,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 8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标记微血管 ,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 ,并分析MV... 目的 :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 8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标记微血管 ,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 ,并分析MVD与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星形细胞瘤的MVD越大 ,恶性程度越高 ,预后越差。星形细胞瘤CT密度的不均匀性、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及增强程度与MVD明显相关 ,但星形细胞瘤的大小、部位与MVD无明显关系。结论 :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能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活性 ,术前分析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与MVD的关系 ,能更好的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血管生成 CT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诊断食管血管瘤1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玉锦 孙清荣 +1 位作者 张冬 张哉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80-1480,1483,共2页
关键词 CT MRI 诊断 食管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化油肝动脉注射肝脏及邻近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邹利光 李江 +2 位作者 易习之 张载根 高广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5-366,共2页
碘化油肝动脉注射肝脏及邻近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Experimentalstudyontheefectsofiodizedoiltotheliverandadjacentorgansafterhepaticarteryi... 碘化油肝动脉注射肝脏及邻近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Experimentalstudyontheefectsofiodizedoiltotheliverandadjacentorgansafterhepaticarteryinjection邹利光李江易习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化油 肝肿瘤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肿瘤PCNA,FN表达和超微结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桃元 谢青 +3 位作者 高广正 张敏 徐飞 王亚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6-167,共2页
目的:了解脑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及脑瘤微血管病变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观察PCNA标记率,FN表达情况,电镜观察脑肿瘤微血管病变。结果:PCNA在髓母细胞瘤标记率最高,其次为胶质瘤Ⅳ、Ⅲ级,恶... 目的:了解脑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及脑瘤微血管病变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观察PCNA标记率,FN表达情况,电镜观察脑肿瘤微血管病变。结果:PCNA在髓母细胞瘤标记率最高,其次为胶质瘤Ⅳ、Ⅲ级,恶性脑膜瘤,Ⅰ、Ⅱ级标记率低,良性脑膜瘤为0。FN在各肿瘤表达不一。胶质瘤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变明显。结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与FN表达,微血管病变同步相关,能反应肿瘤细胞分化、组织学分级和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PCNA 纤维连接蛋白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叶状肿瘤3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艳 姜军 叶明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090-2093,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的 3 0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中良性叶状肿瘤 16例 ,交界性叶状肿瘤 9例 ,恶性 5例。行局部肿块切除 8例 ,单纯乳房切除术 8例 ,改良...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的 3 0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中良性叶状肿瘤 16例 ,交界性叶状肿瘤 9例 ,恶性 5例。行局部肿块切除 8例 ,单纯乳房切除术 8例 ,改良根治术 13例 ,姑息性肿块切除术 1例。其中 2 0例获随访 1~ 2 4年 ,随访期间死亡 1例 ,其余患者均存活 ,其中 4例因肿瘤复发再行乳房单纯切除或改良根治术。结论 手术方式的选择对预后影响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状肿瘤 局部复发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文利 王文献 +4 位作者 张冬 张哉根 孙清荣 邹利光 戴书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MRI表现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2例,分析其MRI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VEGF,并分析其表达程度与MRI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的VEGF表达与其病理...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MRI表现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2例,分析其MRI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VEGF,并分析其表达程度与MRI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的VEGF表达与其病理分级、患者复发密切相关。星形细胞瘤MRI信号的不均匀性、边界清楚与否、瘤周水肿范围、占位效应及增强程度与VEGF表达明显相关,但星形细胞瘤的大小、部位与VEGF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的MRI征象能反映星形细胞瘤的VEGF表达。术前分析星形细胞瘤的MRI征象与VEGF表达的关系,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星形细胞瘤 MRI表现 VEGF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MRI征象 MRI信号 病理证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V/GBV-C感染在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聂青和 胡大荣 +1 位作者 李梦东 谢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17-719,共3页
目的 研究单一HGV GBV C感染者肝组织中该病毒核酸定位及相关抗原表达 ,探讨HGV GBV C感染在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2例单一HGV GBV C感染者经肝穿获取肝组织常规病理诊断 ,采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病毒RNA ,并用免疫... 目的 研究单一HGV GBV C感染者肝组织中该病毒核酸定位及相关抗原表达 ,探讨HGV GBV C感染在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2例单一HGV GBV C感染者经肝穿获取肝组织常规病理诊断 ,采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病毒RNA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毒相关抗原表达。结果 病理诊断急性肝炎 8例 ,慢性肝炎 4例。HGV GBV CNS5抗原检出阳性率为 66.67% ( 8 12 ) ,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肝细胞胞浆中 ;HGV GBV CRNA检出阳性率为 58.33% ( 7 12 ) ,阳性信号位于胞浆 ,分布无一定规律 ,阳性细胞与肝细胞变性、淤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坏死程度等并无相关联系。单一HGV GBV C感染者临床表现轻 ,不易被发现。结论 HGV GBV CRNA并不直接损害肝细胞 ;肝细胞中存在HGV GBV C相关抗原表达 ,其编码产物可能作为一种靶抗原 ,诱发免疫病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病毒性肝炎 HGV/GB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