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低温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程伟 肖颖彬 +5 位作者 陈林 钟前进 王学锋 刘梅 彭莉 胡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8-510,共3页
目的 比较浅低温体外循环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 分析 1 1 8例 3岁以下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 46例 (组 1 )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72例 (组 2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 目的 比较浅低温体外循环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 分析 1 1 8例 3岁以下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 46例 (组 1 )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72例 (组 2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浅低温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中低温组低 (P <0 .0 5 ) ;浅低温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组少 (P <0 .0 5 ) ,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而氧合指数高于中低温组 ;浅低温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明显低于中低温组 (P <0 .0 1 ) ,另外浅低温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率和收缩压相似 ,而浅低温组术后舒张压却低于中低温组。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技术。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低温 中低温 体外循环 婴幼儿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6 位作者 王学锋 钟前进 陈柏成 陈进劲 曾祥君 王咏 郝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 报道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在同期 667例瓣膜外科病例中合并巨大左心房 84例 ( 11% ) ,男 3 3例 ,女 5 1例 ,年龄 19~ 5 7( 4 6.7± 15 .2 )岁。最大左心房横径 ( 80 .3± 17.5 )mm( 70~ 15 0mm... 目的 报道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在同期 667例瓣膜外科病例中合并巨大左心房 84例 ( 11% ) ,男 3 3例 ,女 5 1例 ,年龄 19~ 5 7( 4 6.7± 15 .2 )岁。最大左心房横径 ( 80 .3± 17.5 )mm( 70~ 15 0mm)。全部患者行瓣膜置换术 ,其中 ,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 12例 ,二尖瓣置换术 72例 ,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 42例 ,左心房血栓清出 13例。本组 84例患者均作平行二尖瓣环的左心房折叠 ,同时还行左房顶折叠 19例 ,左心耳结扎 14例 ,切除右侧部分左房 4例 ,折叠房间隔 18例。结果 主要并发症为再次开胸止血或解除心包填塞 6例 ,低心输出综合征 4例 ,呼吸衰竭 2例 ,肝脏功能衰竭 2例 ;手术早期死亡 5例 (死亡率 5 .95 % ) ,其中室性心律紊乱 2例 ,呼吸衰竭 2例 ,低心输出综合征 1例 ,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 1年 ,左心房最大径 ( 5 4.6± 16.1)mm ,恢复良好 ,心功能稳定。结论 合并巨大左心房瓣膜病变患者 ,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 ,术中根据左心房扩大方向合理进行折叠 ,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瓣膜病变 合并症 巨大左心房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6 位作者 闵家新 王学峰 钟前进 刘欲团 陈柏成 陈进劲 曾祥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59-1061,共3页
目的 探讨合并心内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外科治疗 ,并就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6 3例患者 ,分别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内分离双重结扎PDA ,或体外循环辅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下缝闭PDA ,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 早期死亡 ... 目的 探讨合并心内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外科治疗 ,并就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6 3例患者 ,分别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内分离双重结扎PDA ,或体外循环辅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下缝闭PDA ,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 早期死亡 3例 (4.76 % )。发生呼吸衰竭 7例 ,肾功能衰竭 1例 ,严重室性心律紊乱 1例。 6 0例痊愈出院 ,随访 2个月至 8年 ,恢复良好。结论 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 ,浅低温心脏跳动下经肺动脉直视下缝闭PDA ,同时矫正心内畸形疗效优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心内畸形 PDA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对体外循环血清诱导的多形核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4
作者 曾祥君 肖颖彬 +2 位作者 王学锋 陈林 钟前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38-840,共3页
目的 观察N 乙酰 L 半胱氨酸 (NAC)对体外循环 (CPB)血清诱导的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表达及对多形核粒细胞 (PMN)粘附的影响 ,探讨NAC对体外循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CPB血清加NAC处理培养人... 目的 观察N 乙酰 L 半胱氨酸 (NAC)对体外循环 (CPB)血清诱导的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表达及对多形核粒细胞 (PMN)粘附的影响 ,探讨NAC对体外循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CPB血清加NAC处理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采用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模型研究HUVEC对PMN的粘附作用 ,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 1的表达。结果 NAC加入CPB血清共同处理HUVEC ,能抑制CPB血清诱导的HUVEC对PMN的粘附增加 ,下调CPB血清诱导的HUVEC表面ICAM 1表达的增高。结论 NAC通过抑制内皮细胞表面ICAM 1的表达 ,可抑制体外循环诱导的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从而可能在体外循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 内皮细胞 体外循环 N-乙酰-L-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下型空间隔缺损外科治疗
5
作者 闵家新 诸衍林 +4 位作者 史鉴运 肖颖彬 陈林 钟前进 王学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46-448,共3页
目的:探讨干下型空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191例,直接缝合18例,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死亡4例.存活205例效果满意,无残余宏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 目的:探讨干下型空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191例,直接缝合18例,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死亡4例.存活205例效果满意,无残余宏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应扑片修补为主,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下型 室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SCV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9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6
作者 钟前进 肖颖彬 +3 位作者 王学锋 陈林 陈柏成 陈劲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59-1561,共3页
目的 分析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期间 12 9例小于 1岁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的体会。方法 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2 6例 ( 2 0 2 % )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97例 ( 75 2 % ) ,6例简单动脉导管未闭在非体外循... 目的 分析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期间 12 9例小于 1岁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的体会。方法 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2 6例 ( 2 0 2 % )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97例 ( 75 2 % ) ,6例简单动脉导管未闭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 全组死亡 11例 ,死亡率 8 5 % ,其中复杂畸形 7例。小于 6月患儿 4例 ,死亡率 12 5 % ( 4 3 2 ) ,大于 6月患儿 7例 ,死亡率 7 2 % ( 10 97) ,相差显著 (P <0 0 5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死亡率为 3 1% ( 3 97)。结论 低月龄和畸形复杂是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作为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应用于简单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10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6
7
作者 肖颖彬 陈林 +9 位作者 王学锋 钟前进 刘梅 彭莉 陈劲进 陈柏成 刘兵 刘晓莉 胡卫 曾祥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2-504,共3页
目的 探讨完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 ,报告 1 0 32例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1 997年 1 1月至2 0 0 0年 9月间 ,改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 ,建立同期左心房左心室引流和综合序贯排气技术 ,改善... 目的 探讨完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 ,报告 1 0 32例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1 997年 1 1月至2 0 0 0年 9月间 ,改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 ,建立同期左心房左心室引流和综合序贯排气技术 ,改善手术野显露 ,完善术中排气。应用该技术实施心脏手术 1 0 32例 ,男 5 0 3例 ,女 5 2 9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 71 4例 ,心脏瓣膜病 31 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为 2 .33% (2 4/1 0 32 )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死亡率 2 .7% (1 9/71 4) ,心脏瓣膜病手术死亡率为 1 .6 % (5 /31 8)。全组无体循环气栓和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 ,可有效减轻低温和缺血再灌注对心肺等脏器的损伤作用 ,有利于避免术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 体外循环 浅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5 位作者 王学峰 钟前进 陈柏成 陈进劲 刘兵 曾祥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 对比分析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疗效。方法 5 5 8例患者分别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2 31例 ,不停跳手术 32 7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仍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 目的 对比分析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疗效。方法 5 5 8例患者分别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2 31例 ,不停跳手术 32 7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仍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 (32± 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 8kPa左右 ,心脏跳动下进行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 不停跳组早期死亡 7例 (死亡率 2 .14 % ) ,停跳组早期死亡 5例 (死亡率 2 .17% ) ,其余均痊愈出院 ,随访 3~ 2 3月 ,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并可简化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体外循环比较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梅 肖颖彬 +7 位作者 陈林 王学峰 彭莉 胡卫 王惠春 陈柏成 陈劲进 廖晓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5-387,共3页
目的比较心脏停跳 (AH)和不停跳 (BH)瓣膜置换术 (VR)体外循环 (CPB)管理及效果的异同。方法观察201例VR患者 ,其中AH90例 ,BH111例。比较两组在CPB期间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两组相比 ,BH组转流时间和阻断时间较短、使用库血例数... 目的比较心脏停跳 (AH)和不停跳 (BH)瓣膜置换术 (VR)体外循环 (CPB)管理及效果的异同。方法观察201例VR患者 ,其中AH90例 ,BH111例。比较两组在CPB期间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两组相比 ,BH组转流时间和阻断时间较短、使用库血例数和库血用量、钾和碳酸氢钠用量、术中失血量等均较少(P<0.05)。结论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在CPB管理方面优于心脏停跳瓣膜置换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跳 不停跳 心脏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秦川 肖颖彬 +2 位作者 陈林 王学锋 钟前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7-558,共2页
关键词 抗凝治疗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国际标准化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2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学锋 肖颖彬 +5 位作者 陈林 钟前进 陈劲进 陈柏成 刘兵 曾祥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1-512,共2页
目的 报告 2 3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替换术经验 ,完善手术技术。方法 浅低温体外循环 (30~32℃ ) ,不阻断主动脉 ,不灌注心脏停搏液 ,保持心脏缓慢空跳进行二尖瓣替换术。结果 全组 2 3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早期死... 目的 报告 2 3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替换术经验 ,完善手术技术。方法 浅低温体外循环 (30~32℃ ) ,不阻断主动脉 ,不灌注心脏停搏液 ,保持心脏缓慢空跳进行二尖瓣替换术。结果 全组 2 3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早期死亡 2例 ,手术死亡率 0 .85 %。结论 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可有效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不停跳 二尖瓣置换术 体外循环 浅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手术矫治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5 位作者 王学锋 钟前进 陈柏成 陈进劲 刘兵 曾祥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 对比分析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1 5 3例术中测量肺动脉压 /体循环压 >0 .75的患者 ,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95例 (停跳组 ) ,其中室间隔缺损 (VS... 目的 对比分析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1 5 3例术中测量肺动脉压 /体循环压 >0 .75的患者 ,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95例 (停跳组 ) ,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79例 ,房间隔缺损 (ASD) 1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心脏跳动中手术 5 8例 (跳动组 ) ,其中VSD 43例 ,ASD 1 0例 ,PDA 5例。结果 停跳组早期死亡 1 2例 (病死率 1 2 .6 % ) ,呼吸衰竭作气管切开 8例 (8.4% )。跳动组无早期死亡和气管切开病例。痊愈出院 1 41例 ,随访 3月至 1 0年 ,停跳组 2例术后 6年发生顽固右心衰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跳动组手术矫治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明显优于心脏停跳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 体外循环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简单快速制备动物线粒体DNA的方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戴纪刚 吴宇格 +1 位作者 魏泓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1-392,共2页
目的探索通过核质分离的方法制备mtDNA。方法利用TritonX 100等非离子型去污剂能溶解除核被膜以外的所有细胞膜的特点 ,通过适当离心 ,分离细胞核/细胞质来获取mtDNA。结果所得mtDNA样品纯度产率较高 ,且无核DNA污染。结论此方法简单快... 目的探索通过核质分离的方法制备mtDNA。方法利用TritonX 100等非离子型去污剂能溶解除核被膜以外的所有细胞膜的特点 ,通过适当离心 ,分离细胞核/细胞质来获取mtDNA。结果所得mtDNA样品纯度产率较高 ,且无核DNA污染。结论此方法简单快速 ,方法重复性好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DNA 制备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体外循环后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变化与肠屏障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商宏伟 肖颖彬 +1 位作者 陈林 刘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6-397,共2页
目的:观察探讨体外循环(CPB)过程中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损伤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按时点采血测定血浆DAO活性和D-乳酸、脂多糖(LPS)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PB后血浆DAO活性呈现双... 目的:观察探讨体外循环(CPB)过程中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损伤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按时点采血测定血浆DAO活性和D-乳酸、脂多糖(LPS)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PB后血浆DAO活性呈现双峰升高,第1峰值在CPB转流结束后即刻,时相上早于血浆LPS和D-乳酸的升高;第2峰值在CPB结束后3h,在肠损伤指标变化峰值之后。结论:CPB过程中肠粘膜屏障受到缺血和再灌注二次损伤的打击,血浆DAO活性作为反映肠损伤的指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对CPB术后病情判断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胺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加N-乙酰半胱氨酸心停搏液对低温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肖颖彬 杨素娟 +3 位作者 韩本立 任建平 汤仲明 刘欲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附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心停搏液对低温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左心做功模型,观察附加NAC液和St.Thomas液灌注对大鼠全心低温缺血180min再灌注60min的作用,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附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心停搏液对低温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左心做功模型,观察附加NAC液和St.Thomas液灌注对大鼠全心低温缺血180min再灌注60min的作用,比较两组心脏功能和心肌能量代谢的恢复状况。结果:附加NAC组再灌注后心脏功能和高能磷酸腺苷酸代谢的恢复状况明显优于St.Thomas液灌注组。结论:附加NAC可显著改善St.Thomas液心肌保护作用,NAC可能是有价值的心脏停搏液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保护 N-乙酰半胱氨酸 低温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4v3、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秋平 向明章 +1 位作者 钟前进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1-543,共3页
目的 研究CD44v3、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测定5 2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和 1 2例正常肺组织的CD44v3、CD44v6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 目的 研究CD44v3、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测定5 2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和 1 2例正常肺组织的CD44v3、CD44v6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织CD44v3、CD44v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 (P <0 .0 5 )。CD44v3、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结论 CD44v3、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CD44v6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更密切 ,表达CD44v6的肺癌更易向周围淋巴结转移。检测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 ,可能作为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一个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CD44基因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超声评价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骐 肖颖彬 +5 位作者 钟前进 陈林 王学锋 陈柏成 陈劲进 高云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7-519,共3页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与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病变程度的联系 ,探讨手术矫治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合理指征。方法 总结 1 996年 8月至 1 999年 3月我科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且资料完整患者 41例 ,用统计...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与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病变程度的联系 ,探讨手术矫治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合理指征。方法 总结 1 996年 8月至 1 999年 3月我科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且资料完整患者 41例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程度与右心室大小 ,肺动脉压力 ,肺动脉阻力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 三尖瓣返流面积的增加与右心室大小 ,肺动脉压力 ,肺动脉阻力病变的加重明显正相关 ;当右室左右径 >40mm ,肺动脉阻力 (PAR) >48kPa·s/L ,肺动脉压力 (PAP) >8kPa时三尖瓣返流明显 ,需行三尖瓣成形术。结论 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右心室功能不全及肺血管明显病变的结果。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病变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 三尖瓣DeVega成形术 超声心动图 三尖瓣关闭不全 风湿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学锋 肖颖彬 +5 位作者 陈林 钟前进 陈柏成 陈劲进 刘兵 曾祥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8-329,共2页
目的 报告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 77例的治疗经验。方法  77例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 5 6例 ,生物瓣替换术后瓣膜毁损 15例 ,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功能障碍 4例 ,部分房室管畸形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 ,房间隔缺损术后风湿性... 目的 报告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 77例的治疗经验。方法  77例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 5 6例 ,生物瓣替换术后瓣膜毁损 15例 ,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功能障碍 4例 ,部分房室管畸形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 ,房间隔缺损术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1例。 5 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 ,2 2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 4例 (死亡率 5 2 % )。晚期死亡 2例。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病人术前心功能是导致再次手术二尖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可简化手术过程 ,改善心肌保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心脏手术 二尖瓣替换 心脏不停跳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儿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方法和效果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咏 肖颖彬 +6 位作者 陈林 钟前进 王学锋 刘梅 彭莉 刘晓莉 朱学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4-536,共3页
目的 总结我院 79例 18岁以下少儿心脏瓣膜置换术经验 ,探讨少儿瓣膜置换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从 1982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间 79例接受瓣膜置换术的少儿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年龄 9~ 18( 12 .5± 4.4)岁 ,<14... 目的 总结我院 79例 18岁以下少儿心脏瓣膜置换术经验 ,探讨少儿瓣膜置换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从 1982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间 79例接受瓣膜置换术的少儿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年龄 9~ 18( 12 .5± 4.4)岁 ,<14岁 2 4例。先天性 2 2例 ( 2 7.8% ) ,心内膜炎 6例 ( 7.6% ) ,有合并畸形者 2 0例 ( 2 5 .3 % ) ,风湿性 5 1例 ( 64 .6% )。二尖瓣置换 5 0例 ,主动脉瓣置换 15例 ,三尖瓣置换 6例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8例。生物瓣置换 2例 ,机械瓣置换 77例。所有机械瓣置换病人均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结果 早期死亡 3例 ( 3 .8% ) ;随访 3~ 2 4( 12 .6± 6.4)个月 ,晚期死亡 1例 ( 1.3 % )术后 2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少儿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对于瓣膜病变严重 ,不能进行成形手术的患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同期处理合并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少儿 术式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前后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及尿微量白蛋白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程伟 肖颖彬 +5 位作者 王学锋 陈林 刘梅 彭莉 胡卫 王惠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103-1105,共3页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前后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尿微量白蛋白 (U Mal)的变化 ,探讨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于诱导麻醉...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前后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尿微量白蛋白 (U Mal)的变化 ,探讨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于诱导麻醉期间、体外循环结束、停机 2、4h、术后第 1天清晨取血及尿标本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ICAM 1和放射免疫法测定TNF α及U Mal的浓度。结果 体外循环结束后2、4h及术后第 1天清晨sICAM 1和U Mal浓度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TNF α浓度只在体外循环结束及停机后 2h显著高于体外循环前 (P <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可诱导炎症反应致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SICAM-1 TNFΑ 尿微量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