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缺血再灌流对其血流量变化及其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伍亚民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廖维宏 陈恒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75-478,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改变间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60min组和缺血90min组,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SCBF),尼氏染色观察受损脊髓病理变化。...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改变间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缺血60min组和缺血90min组,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SCBF),尼氏染色观察受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完全缺血时SCBF为0ml·100g-1·min-1,再灌流过程中各组SCBF较缺血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较伤前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以缺血60min、90min组下降明显;脊髓病理改变以灰质受损最明显,病变严重程度为缺血90min组>缺血60min组>缺血30min组>对照组。结论;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流后SCBF下降越明显,病理损害也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血流量 病理学 家兔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脱钙骨基质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赵建华 廖维宏 +1 位作者 刘鹏 柳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943-1946,共4页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和骨组织 骨移植 骨缺损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再灌注后两种胶质细胞凋亡规律比较研究
3
作者 马海涵 伍亚民 +5 位作者 廖维宏 刘媛 邵阳 杨恒文 曾林 龙在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4,57,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细胞凋亡 胶质细胞 钙离子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脊髓横断自体免疫变化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杨恒文 朱建华 +1 位作者 丁珍明 伍亚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186-1187,共2页
目的 探讨脊髓横断 (SCT)后自体免疫反应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素 亲和素 (ABC)染色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及微量血清 (CH5O)溶血法分别检测脊髓下胸段 (T10~ 12 )完全横断后血清中抗脊髓抗体、损伤局部免疫复合... 目的 探讨脊髓横断 (SCT)后自体免疫反应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素 亲和素 (ABC)染色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及微量血清 (CH5O)溶血法分别检测脊髓下胸段 (T10~ 12 )完全横断后血清中抗脊髓抗体、损伤局部免疫复合物、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抗体及总补体活性。结果 SCT后第 5天 ,血清中出现抗脊髓抗体 ,第 7天横断局部出现免疫复合物 ,此时血清及脑脊液中开始产生髓鞘碱性蛋白抗体 (MBPAb) ,其Dλ 值伤后明显升高 (P <0 .0 1 )。上述变化持续至伤后 2 0d。血清补体于伤后第 3天开始升高 ,7d达高峰 ,9~ 1 4d显著下降。病理检查发现伤后 3d开始有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SCT后动物运动功能毫无恢复 ,而其自体免疫发生了明显改变 ,这可能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CNS)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横断 髓鞘碱性蛋白 自体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HRP电镜示踪技术在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刚 廖维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4-166,共3页
CB-HRP电镜示踪技术在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实验研究中的应用ApplicationofneuroanatomicaltracingtechniqueofelectronmicroscopicCB-HRPhistoche... CB-HRP电镜示踪技术在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实验研究中的应用ApplicationofneuroanatomicaltracingtechniqueofelectronmicroscopicCB-HRPhistochemistryinexperi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移植 电镜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腰髓与损伤神经MBP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曾琳 杨恒文 +1 位作者 邵阳 伍亚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6-327,共2页
目的 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应神经与脊髓组织髓鞘碱性蛋白 (Myelinbasicprotein ,MBP)含量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行单侧坐骨神经切断 ,断端采用硅胶管桥接 ,管内注入NGF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腰段... 目的 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应神经与脊髓组织髓鞘碱性蛋白 (Myelinbasicprotein ,MBP)含量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行单侧坐骨神经切断 ,断端采用硅胶管桥接 ,管内注入NGF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腰段脊髓和损伤坐骨神经组织MBP含量的变化 ,实验分为Ⅰ组 :生理盐水对照 ;Ⅱ组 :硅胶管内给NGF ;Ⅲ组 :硅胶管内给NGF +每日肌肉注射NGF(5 0 0ng/kg连续 2周 )。结果 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治疗组2 4h、2周时MBP含量较伤前显著升高 (P <0 0 1) ,4周恢复到伤前水平。结论 NGF治疗能减少MBP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NGF 髓鞘碱性蛋白 MBP 含量 影响 腰髓 损伤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半切损伤后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子明 杨恒文 +1 位作者 李芳 曾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半切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半切致伤方法 ,按给药剂量将动物分成 :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 ,每组10只 ,观察时间为10d。结果 :10d治疗...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半切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半切致伤方法 ,按给药剂量将动物分成 :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 ,每组10只 ,观察时间为10d。结果 :10d治疗组动物的感觉诱发电位(SEP)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潜伏时缩短(P<0.05) ,运动诱发电位(MEP)治疗各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N1、P1、N2、P2各波的峰潜时均缩短(P<0.05 ,P<0.01) ,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低剂量与中、高剂量相比潜伏时缩短(P<0.05)。结论 :NGF对周围神经损伤有促进神经传导功能 ,减轻神经继发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骨神经损伤 诱发电位 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龙在云 伍亚民 +1 位作者 陈恒胜 廖维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对损伤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5只 ,制备坐骨神经夹损模型。术后每日分别局部给予一定量的NGF和等渗盐水共14d ,检测大鼠趾间距和诱发电位 ,以观察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NGF...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对损伤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5只 ,制备坐骨神经夹损模型。术后每日分别局部给予一定量的NGF和等渗盐水共14d ,检测大鼠趾间距和诱发电位 ,以观察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NGF治疗组大鼠的趾间距及诱发电位在2~3周就已全部恢复正常 ,而单纯损伤组和盐水治疗组则到术后4周才恢复正常。结论外源性NGF能明显改善损伤坐骨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冲击致大鼠脑损伤后组织血管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禾 鲁晓滨 +5 位作者 廖维宏 吴宝明 刘彦 肖剑 杨诗球 李向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1-182,共2页
流体冲击致大鼠脑损伤后组织血管密度的变化Thechangesofangioarchitectureareadensityfollowingfluidpercussivebraininjuryintherats王禾,鲁... 流体冲击致大鼠脑损伤后组织血管密度的变化Thechangesofangioarchitectureareadensityfollowingfluidpercussivebraininjuryintherats王禾,鲁晓滨,廖维宏,吴宝明,刘彦,肖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组织血管密度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心肌营养素-1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纯化及表达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正丰 廖维宏 +1 位作者 杨青峰 李红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31-1535,共5页
目的 构建人心肌营养素 1重组腺病毒载体 ,以期用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及损伤的在体研究。方法 构建穿梭质粒pDC3 16 huCT1和pDC3 16 eGFP ,CsCl梯度离心制备高纯度的病毒基因组质粒pBHloxdeltaE1,3Cre、pHG14 0。培养2 93细胞 ,CaC... 目的 构建人心肌营养素 1重组腺病毒载体 ,以期用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及损伤的在体研究。方法 构建穿梭质粒pDC3 16 huCT1和pDC3 16 eGFP ,CsCl梯度离心制备高纯度的病毒基因组质粒pBHloxdeltaE1,3Cre、pHG14 0。培养2 93细胞 ,CaCl2 法质粒共转染 2 93细胞构建并筛选腺病毒AdCMV huCT1和AdCMV eGFP。病毒原液转染 2 93细胞及NIH3T3细胞 ,PCR、RT PCR及免疫组化鉴定。CsCl梯度离心纯化病毒 ,空斑试验检测病毒滴度。纯化病毒注入大鼠颈脊髓 ,RT PCR及免疫组化检验AdCMA huCT的在体表达。结果 采用双质粒共转染 2 93细胞Cre loxP位点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E1和E3缺失的含MCMV启动子、外源基因和SV40PloyA的AdCMV huCT1和AdCMV eGFP载体。经过PCR、RT PCR和免疫组化证实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经过CsCl梯度离心纯化后 ,AdCMV huCT1滴度达到 3 .0× 10 1 0 pfu。RT PCR及免疫组化显示AdCMV huCT1在大鼠脊髓中特异性表达。结论 构建并纯化了体外及体内高效表达的AdCMV huC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营养素—1 重组腺病毒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脊髓移植兼用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强 廖维宏 +3 位作者 王正国 伍亚民 陈恒胜 李应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35-638,共4页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移植并神经营养因子防止成年大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腰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 ,将实验动物分为 6组 :A组 :单纯脊髓损伤组 ;B组 :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 ;C组 :损伤 +移植 +NGF组 ;D组 :损...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移植并神经营养因子防止成年大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腰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 ,将实验动物分为 6组 :A组 :单纯脊髓损伤组 ;B组 :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 ;C组 :损伤 +移植 +NGF组 ;D组 :损伤 +移植 +CNTF组 ;E组 :损伤 +移植 +NT 3组 ;F组 :损伤+移植 +BDNF组。手术后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 ,应用Nissl染色方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大小 ,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神经营养因子都可以防止成年大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萎缩 ,图像分析发现其作用为F >E >D >C >B >A ,F组效果最好 ,可以较好地恢复损伤神经元的形态。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出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兼用神经营养因子能维持神经元的细胞形态 ,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 胚胎脊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诱导海马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国强 廖维宏 +1 位作者 李芳 沈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26-830,共5页
目的 建立用于研究创伤性脑损伤诱导海马细胞凋亡的模型。方法 Wistar大鼠单侧大脑皮质承受不同高度 ( 2、5、和 10cm)下落的 10g重锤打击 (皮质压缩幅度 3mm) ,致轻、中、重度脑损伤。观查 1~7d脑含水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原位末端... 目的 建立用于研究创伤性脑损伤诱导海马细胞凋亡的模型。方法 Wistar大鼠单侧大脑皮质承受不同高度 ( 2、5、和 10cm)下落的 10g重锤打击 (皮质压缩幅度 3mm) ,致轻、中、重度脑损伤。观查 1~7d脑含水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原位末端标记法 (TUENL)检测伤侧海马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 伤侧皮质和海马损伤程度与重锤下落的高度有关 ,轻、中度损伤各时相点脑含水量无明显变化 ,重度损伤组 3~ 7d脑含水量显著高于轻、中度损伤组。 2cm·10g仅致皮质轻微挫伤 ;5cm·10g致皮质挫裂伤 ,而海马结构正常 ;10cm·10g使皮质及海马均发生挫裂伤。电镜下凋亡小体的呈现以及海马TUNEL阳性呈色反应出现于中度损伤组的各时相点 ,而轻度和重度损伤组凋亡小体及TUNEL阳性反应的呈现则不明显。结论 中度重锤打击损伤可有效诱导伤侧海马发生凋亡样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海马 动物模型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肢功能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可塑性变化功能恢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宗兆文 廖维宏 +5 位作者 伍亚民 张正丰 龙在云 杨恒文 李应玉 曾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52-1555,共4页
目的 观察前肢功能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可塑性变化、功能恢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作用。方法 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 ,致伤大鼠双侧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后 ,对大鼠行前肢功能训练 8周。改进后的大鼠前... 目的 观察前肢功能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可塑性变化、功能恢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作用。方法 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 ,致伤大鼠双侧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后 ,对大鼠行前肢功能训练 8周。改进后的大鼠前肢食物小球抓取动作评分标准评定大鼠前肢功能 ,生物素化葡聚糖胺示踪皮质脊髓腹侧束 (vCST)的出芽情况 ,同时行运动诱发电位 (MEP)检测。结果 大鼠前肢功能训练可诱导vCST出芽增加 ,同时伴有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和MEPP1、N1波波幅的恢复。结论 大鼠前肢功能训练可增强SCI后的可塑性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可塑性 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模式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青峰 范明 万选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0-402,共3页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 作用模式 靶源性 自分泌 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的量效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恒胜 曾琳 +3 位作者 龙在云 邵阳 王永堂 伍亚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1349-1351,共3页
目的 研究蛇毒神经生长因子 (Snakenervegrowthfactor,sN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量效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模型 ,术后肌注不同剂量 ( 3 0 0、90 0、2 70 0U kg)的sNGF ,通过展爪反射 ,趾间距 ,脊髓诱发电位、运动诱... 目的 研究蛇毒神经生长因子 (Snakenervegrowthfactor,sN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量效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模型 ,术后肌注不同剂量 ( 3 0 0、90 0、2 70 0U kg)的sNGF ,通过展爪反射 ,趾间距 ,脊髓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观察 ,评定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量效作用。结果 不同剂量sNGF明显促进受损周围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 ,sNGF的上述作用与NGF的剂量有关。中剂量 90 0U kg效果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挤压伤 蛇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红核和颈段皮质脊髓背侧束联合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6
作者 宗兆文 廖维宏 +4 位作者 伍亚民 龙在云 曾琳 杨恒文 李应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115-2118,共4页
目的 为研究脊髓损伤后的可塑性变化 ,建立大鼠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联合损伤模型。方法 立体定位仪下 ,致伤颈 3dCST和双侧红核 ,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损伤范围。示踪剂观测皮质脊髓腹侧束 (vCST)的出芽情况 ;同时 ,评定大鼠前肢... 目的 为研究脊髓损伤后的可塑性变化 ,建立大鼠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联合损伤模型。方法 立体定位仪下 ,致伤颈 3dCST和双侧红核 ,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损伤范围。示踪剂观测皮质脊髓腹侧束 (vCST)的出芽情况 ;同时 ,评定大鼠前肢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精确地致伤红核和dCST后 ,vCST的出芽数量和大鼠前肢功能评分成显著负相关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可塑性 模型 功能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恒文 杜晓兰 +1 位作者 曾琳 廖维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39-1041,共3页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 (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 (I/R)损伤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48只随机分为I/R组和IPC组。观测缺血后的肝脏谷丙转氨酶 (ALT)、乳酸脱氢酶 (LDH )、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ALT在I/R组各...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 (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 (I/R)损伤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48只随机分为I/R组和IPC组。观测缺血后的肝脏谷丙转氨酶 (ALT)、乳酸脱氢酶 (LDH )、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ALT在I/R组各时相点比缺血前升高 47%~ 5 8% ,而IPC组仅在缺血后2 4h升高 2 0 % ;LDH在I/R组与缺血前比较 1、6、2 4h均升高 (P <0 .0 1) ,IPC组仅在缺血 6h较缺血前升高 (P<0 .0 5 ) ;I/R组MPO与IPC组比较有显著增高 (P <0 .0 5 )。病理检查IPC组比I/R组肝细胞损伤减轻、坏死范围小。结论 IPC可以减轻再灌注对肝脏的损伤 ,减少LDH的漏出和MPO的生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ALT LD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强 廖维宏 +2 位作者 伍亚民 陈恒胜 李应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71-480,共10页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是否能够影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和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脊髓损伤 +CNTF注射组 (A组 )、脊髓损伤 +灭活的CNTF注射组 (B组 )。手术后 1、3、7、14...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是否能够影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和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脊髓损伤 +CNTF注射组 (A组 )、脊髓损伤 +灭活的CNTF注射组 (B组 )。手术后 1、3、7、14、2 8d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GFAP的表达 ,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进行定量分析 ;并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的表达A组明显高于B组 ,A组损伤脊髓高表达GFAP持续到术后 2 8d ,B组仅持续到术后 14d。增加的GFAP阳性细胞数目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平行关系。结论 CNTF能诱导大鼠损伤脊髓高表达GFA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维生素B_(12)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戎健 杨诗球 李飞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219-1221,共3页
观察和评价甲基维生素B12 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病程在 1 0年以内的 2型糖尿病患者 82例 ,配对分为两组 ,即胰岛素加甲基维生素B12 治疗组 (治疗组 )和胰岛素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 (对照组 ) ,同时选择健康者... 观察和评价甲基维生素B12 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病程在 1 0年以内的 2型糖尿病患者 82例 ,配对分为两组 ,即胰岛素加甲基维生素B12 治疗组 (治疗组 )和胰岛素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 (对照组 ) ,同时选择健康者 3 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呼气 /吸气 (E/I)比值、卧 立位血压改变 (△BP)、体感诱发电位 (SEP)潜伏期和体感神经传导速度 (SCV)的检查。结果 患者E/I比值、△sBP、SEP潜伏期和部份体感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者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 5) ,甲基维生素B12 可显著改善SEP潜伏期和SCV(P <0 .0 5) ,但对E/I比值和△sBP无显著作用 (P >0 .0 5)。结论 虽然短期使用甲基维生素B12 对自主神经病变无明显治疗作用 ,但可显著改善外周体感神经病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外周神经病变 甲基维生素B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F、GM-1对脊髓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媛 杨恒文 +2 位作者 陈恒胜 伍亚民 廖维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 G F)、神经节甘酯( G M1)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家兔3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 N S)组、 N G F组、 G M1 组、 N G F+ G M1 组。采用清醒家兔肾动脉下腹主动脉...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 G F)、神经节甘酯( G M1)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家兔3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 N S)组、 N G F组、 G M1 组、 N G F+ G M1 组。采用清醒家兔肾动脉下腹主动脉( I R A)阻断血流,造成脊髓缺血损伤,观测脊髓血流量( S C B F)、运动诱发电位( M E P)和感觉诱发电位( S E P)的变化。结果: N G F+ G M1 组在伤后1、4 h 的 S C B F较 N G F组、 G M1 组和 N S组明显增加( P< 0.05)。 M E P、 S E P峰潜时均比伤前延长,但 N G F+ G M1 组的峰潜时较 N G F组、 G M1 组和 N S组明显缩短( P< 0.05)。结论: N G F、 G M1 联合用药对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缺血性 治疗 NGF G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