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余涛 阴正勤 +1 位作者 李灿 杨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评价二期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其中8例因化脓性眼内炎、8例因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行手术)的无晶状体眼行四襻折叠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术中全... 目的评价二期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其中8例因化脓性眼内炎、8例因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行手术)的无晶状体眼行四襻折叠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术中全程均使用前房维持器。患者平均年龄为(7.62±2.02)岁(5~11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25±0.24,患儿平均眼压为(13.14±0.33)mmHg(1kPa=7.5mmHg),其中10眼有角膜瘢痕。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2.56±5.73)个月。结果术后早期原发病为眼内炎者有5眼出现低眼压,平均为(6.02±1.34)mmHg,一般在术后7d恢复正常眼压。末次随访时,尚未出现缝线暴露、人工晶状体脱位与偏斜和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患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29±0.21,其中最佳矫正视力<0.05者2眼,0.05~0.3者5眼,≥0.3者9眼。结论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二期人工晶状体行经巩膜缝线固定术,是矫正儿童单侧无晶状体眼的较好方法,但如何预防和处理患者术后早期低眼压以及对其远期疗效和并发症的评价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玻璃体切割 眼内炎 折叠人工晶状体 巩膜缝线固定 低眼压 前房维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型特征调查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敏芳 徐海伟 +1 位作者 孟晓红 阴正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0-453,共4页
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aP)是一种累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的单基因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复杂,目前对其临床表型特征及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散发性RP患者。目的了解散发性RP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 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aP)是一种累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的单基因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复杂,目前对其临床表型特征及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散发性RP患者。目的了解散发性RP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型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11月10日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确诊为散发性RP的患者130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包括检眼镜下眼底检查、验光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视网膜电图(ERG)和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对各种类型的RP临床特征进行分型。结果共收集散发性RP患者130例,其中男66例,女64例;平均年龄(36.9±14.4)岁,平均发病年龄(21.2±18.4)岁;有家族近亲结婚史者7例,占5.38%;合并全身疾病者13例,占10.00%;RP病例中从事户外工作者44例,占33.85%;从事户内工作者86例,占66.15%;眼底分型中最常见的是典型型RP89例,占68.5%,其次是中心性RP16例,占12.3%,无色素性RP16例,占12.3%;全视野ERG检查五项反应均记录不到波形99例,占76.15%。发现典型型RP患者夜盲史最长,中心性RP患者BCVA最差。结论本研究结果发现散发性RP发病年龄以≤10岁组最高,其主要临床表型变异大、分型多、诊断特异性差,但全视野ERG结果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散发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型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记录双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瑶 余涛 阴正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6-1110,共5页
背景视觉诱发电位(VEP)是记录大鼠成年后视皮层可塑性变化的主要功能性评价指标,单眼形觉剥夺(MD)模型是研究哺乳动物视皮层可塑性存在与否的经典模型,应用上述技术研究成年大鼠模型眼优势移动情况对研究弱视眼的治疗时机有重要... 背景视觉诱发电位(VEP)是记录大鼠成年后视皮层可塑性变化的主要功能性评价指标,单眼形觉剥夺(MD)模型是研究哺乳动物视皮层可塑性存在与否的经典模型,应用上述技术研究成年大鼠模型眼优势移动情况对研究弱视眼的治疗时机有重要的意义。目的应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方法评估各周龄正常大鼠和双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变化。方法健康SPF级Long—Evens大鼠按其出生后周龄分为3、4、5、6、7周组,3、4、5、6周组每组9只,7周组36只。各周龄大鼠左眼分别遮盖3、5、7d,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记录大鼠左眼、右眼PVEPP。波振幅,观察左右眼遮盖前后P100波振幅变化,评价眼优势移动情况,确定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结束的周龄。7周龄SPF级Long—Evens大鼠行双眼PVEP检测,利用眼睑缝合法分别行双眼形觉剥夺7、10、14d,然后打开右眼,分别于3、5、7d后再打开左眼,再次行双眼PVEP检测,观察眼优势是否发生移动。结果出生后3周龄大鼠,左眼遮盖后3—7d,左眼P100波振幅逐渐下降,而右眼P100波振幅逐渐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后6周龄大鼠左眼遮盖3d,左眼、右眼P100波振幅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眼遮盖后5d、7d,左眼P100波振幅明显下降,右眼P100波振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后7周龄大鼠左眼遮盖后3~7d,左眼、右眼大鼠P100波振幅与遮盖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5周龄大鼠术前C/I比值分别为2.69~0.45、2.58±0.41和2.62±0.32,左眼遮盖后的对侧眼振幅值/同侧眼振幅值(C/I)比值分别为1.07±0.15、1.16±0.16和1.14±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6周龄、7周龄大鼠C/I比值分别为2.80±0.48和2.59±0.36,与术前(2.90±0.46)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皮层可塑性消失。7周龄大鼠行双眼形觉剥夺14d,再行左眼遮盖3d后C/I比值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3±0.18口s2.70±0.45,P〈0.01),视皮层可塑性被再激活。结论PVEP可以在大鼠动物模型上进行记录,并可以作为检测视皮层眼优势移动的指标;双眼形觉剥夺模型可以再激活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诱发电位/图形刺激 视皮层 眼优势 形觉剥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与Th1/Th2免疫平衡 被引量:7
4
作者 杨于力 罗清礼 吕红彬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71-977,共7页
背景 甲状腺相关眼病(GO)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Th2型免疫平衡反应的失调是导致GO的主要原因. 目的 采用脂质体包裹的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hTSHR)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 背景 甲状腺相关眼病(GO)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h1/Th2型免疫平衡反应的失调是导致GO的主要原因. 目的 采用脂质体包裹的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hTSHR)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以建立GO动物模型,研究关于在GO小鼠模型血清Th1/Th2型免疫反应平衡状态,探讨GO的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同系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32只分为重组质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空质粒注射组和脂质体注射组.重组质粒注射组分别于实验的0、3、6周采用脂质体包裹的重组质粒pcDNA3.1 +/hTSHR289各30 μg行双胫前肌内注射,再于腹腔内注射40 μg以免疫小鼠,空质粒注射组和脂质体注射组分别采用pcDNA3.1+和脂质体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免疫,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注射前及各次注射后第4天及第17周末处死小鼠行心脏采血,采用ELISA法检查各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及IL-4质量浓度,计算IL-2/IL-4值.于初次免疫后17周末处死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取甲状腺及眼眶组织制作病理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标本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对有炎性细胞浸润的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计算B细胞特异标志物CD20阳性细胞(B)与T细胞特异标志物CD3ε阳性细胞(T)的比值,B∶T>1.0者为Th2反应,相反者为Th1反应.结果 在第2次和第3次注射后,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血清中IL-2质量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脂质体注射组、空质粒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小鼠血清IL-4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在第2次、第3次免疫后血清IL-2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免疫前及第1次免疫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注射前:P=0.009、0.019;第1次注射后:P=0.002、0.004),而处死时小鼠血清IL-2质量浓度有所回升,明显高于第3次免疫后IL-2质量浓度[(44.31±1.77) pg/ml与(42.43±2.2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空白对照组、空质粒注射组、脂质体注射组、重组质粒注射组第2次、第3次注射后血清IL-4质量浓度及IL4/IL2值均明显高于注射前和第1次注射后,其处死时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血清IL-4质量浓度明显高于第3次注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处死时重组质粒注射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有炎性细胞浸润的7只小鼠12个眼眶标本中4个眼眶B∶T值>1.0. 结论 采用脂质体包裹的TSH受体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可成功建立GO动物模型,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在初次免疫后17周内以Th1型反应为主,小鼠第2次免疫后免疫平衡开始向Th2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Th1/Th2免疫平衡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动物模型 近交系 BALB/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经三种途径给药后在角膜和房水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瞿玲辉 李良毛 +1 位作者 谢汉平 潘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6-680,共5页
背景角膜基质内注射或前房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顽固的真菌性角膜炎取得较好疗效,但通过这2种途径给药后,药物在角膜和房水的浓度变化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质量分数0.25%两性霉素B滴眼液点眼、1%两性霉素B注射液角膜基质内注射及1%... 背景角膜基质内注射或前房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顽固的真菌性角膜炎取得较好疗效,但通过这2种途径给药后,药物在角膜和房水的浓度变化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质量分数0.25%两性霉素B滴眼液点眼、1%两性霉素B注射液角膜基质内注射及1%两性霉素B注射液前房内注射3种途径给药后兔眼角膜和房水中的药物质量浓度变化。方法健康家兔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每组15只。A组、B组分别在角膜基质内和前房内单次注射10¨g两性霉素B注射液,C组兔眼机械法去除角膜上皮后用0.25%两性霉素B滴眼液点眼,每次50仙l,共6次,每次间隔5rain。分别于用药后30min、6h、1d、3d、7d各处死3只实验兔,获取房水和角膜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两性霉素B质量浓度的定量检测。结果在质量浓度0.10~100.00mtg/L范围内,两性霉素B的峰面积与吸收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0.10mg/L为其定量限质量浓度;药物在房水的回收率为89.1%~95.7%,在角膜中为81.4%~83.6%。用药后30rain、6h、1dA组角膜中的药物质量分数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药物质量浓度可持续7d,超出绝大多数敏感真菌的MIC。。。用药后30min、6h、1dB组兔眼房水中的药物质量浓度高于A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1d内角膜和房水中均检测到明显药物浓度。结论兔眼角膜基质内注射及前房内注射两性霉素B可以提高药物在角膜及房水中的质量浓度,清除角膜上皮可以提高两性霉素B的角膜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色谱法 高效液相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形觉剥夺对成年大鼠视皮层兴奋性递质受体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余涛 阴正勤 +1 位作者 翁传煌 曾玉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探索大鼠视皮层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表达和分布的发育特征以及双眼形觉剥夺(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B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型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分别对生后1~9周... 目的探索大鼠视皮层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表达和分布的发育特征以及双眼形觉剥夺(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B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型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分别对生后1~9周正常大鼠和自生后7周开始BFD14d后模型大鼠的视皮层中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型进行标记和检测。结果N-甲基-D-天冬氨酸(N-me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单位NR2A(NMDA-NR2A)在大鼠未睁眼时少量表达,可塑性关键期高峰时最明显;之后表达减少,至成年期维持一定水平,BFD 14 d可以造成成年大鼠视皮层NM-DA-NR2A阳性表达减弱。NMDA-NR2B在未睁眼时表达较明显,可塑性关键期高峰时表达最多;之后表达下降稳定在成年期低水平,BFD14d可造成其在成年大鼠视皮层中表达增强。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受体GluR-1亚基平均分布在视皮层各层,在出生后少量表达,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强,其表达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时达到高峰并在成年期维持较高水平,BFD14d对其在成年大鼠视皮层表达没有影响。结论由BFD诱导的NMDA-NR2A或NMDA-NR2B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成年大鼠 双眼形觉剥夺 神经递质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受体σ在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慧 徐海伟 +2 位作者 余涛 刘瑶 阴正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4,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是促进视皮层可塑性终止的关键因子,而最新发现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受体盯(PTPa)是CSPGs发挥抑制性作用的受体,但PTPσ及其下游分子是否参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再激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 背景研究表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是促进视皮层可塑性终止的关键因子,而最新发现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受体盯(PTPa)是CSPGs发挥抑制性作用的受体,但PTPσ及其下游分子是否参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再激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后PTPσ、神经元周围网络(PNNs)及其下游分子N—cadherin和B—catenin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健康SPF级LongEvans大鼠54只,按出生后周龄分为出生后1、3、5、7、9周组,各组分别有6、6、6、24、12只大鼠,其中出生后7周组12只大鼠双眼上下睑缝合14d建立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皮层中PTPσ、PNNs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PCR)法分别观察PTPσ、N—cadherin和B—cateninmRNA随大鼠发育以及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后的表达变化。结果出生后9周组大鼠视皮层PTPcr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出生后7周组和同龄双眼形觉剥夺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5、3.526,P〈0.01)。大鼠视皮层中PTPσ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膜、细胞质及轴突,出生后9周组大鼠视皮层Ⅱ-Ⅲ层、Ⅳ层及V~Ⅵ层PTPσ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出生后7周组大鼠(t=24.593、23.444、13.556,P〈0.01)及双眼形觉剥夺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111、43.000、16.556,P〈0.01)。出生后9周组大鼠视皮层Ⅳ层、V~Ⅵ层PNNs阳性细胞密度值较出生后7周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26,P〈0.01;t=1.370,P〈0.05),而Ⅱ~Ⅲ层PNNs阳性细胞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9,P〉0.05)。双眼形觉剥夺组大鼠视皮层Ⅱ-Ⅲ层、Ⅳ层PNNs阳性细胞密度较出生后9周组大鼠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6、4.185,P〈0.01),但V~Ⅵ层的PNNs阳性细胞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7,P〉0.05)。与出生后1周组大鼠比较,出生后3、5、7、9周组大鼠视皮层组织中的N—cadherin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32、28.988、27.083、28.908,P〈0.01),出生后7周组大鼠N—cadherinmRNA表达量升高,与出生后3、5、9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8、1.904、1.825,P〈0.01)。出生后9周组和同龄双眼形觉剥夺组比较,N—cadherin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2,P〉0.05)。出生后1周组大鼠视皮层β—catenin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18、3.534、2.645、4.652,P〈0.01),双眼形觉剥夺组B—cateninmRNA表达量较出生后9周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70,P〈0.01)。结论PTP盯、PNNs及其下游通路分子β—catenin参与了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受体σ 可塑性 双眼形觉剥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形觉剥夺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余涛 阴正勤 翁传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1-484,共4页
目的建立成年大鼠双眼形觉剥夺(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BFD)后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方法记录出生后3周龄(postnatal 3 weeks old,PW3)至PW7的Long-Evans大鼠的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然后将右眼进行... 目的建立成年大鼠双眼形觉剥夺(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BFD)后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方法记录出生后3周龄(postnatal 3 weeks old,PW3)至PW7的Long-Evans大鼠的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然后将右眼进行单眼剥夺3d、5d和7d后再次检测双眼VEP。采用PW7大鼠进行BFD7d、10d和14d,在下次检测VEP前将左眼打开3d、5d和7d。结果3d的单眼剥夺降低了PW3、PW4和PW5大鼠的C/I比值(被遮盖眼对侧眼的VEP振幅/同侧眼VEP振幅),分别为0.71±0.13(P<0.01)、1.21±0.17(P<0.05)和1.06±0.19(P<0.01);但PW6和PW7大鼠的C/I比值没有变化(1.63±0.18,P>0.05和1.55±0.13,P>0.05),证实成年大鼠眼优势可塑性的消失。然而,对于BFD14d后的PW7大鼠,我们可以观察到3d的单眼剥夺可以造成C/I比值的明显降低(0.77±0.17,P<0.01),说明成年大鼠眼优势可塑性的再激活。结论BFD可成功激活成年大鼠视皮层眼优势可塑性,此模型的建立为成年弱视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 弱视 双眼形觉剥夺 眼优势 视皮层 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灿 邓江稳 +1 位作者 陈少军 王一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四袢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1例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在前房灌注下通过角膜缘隧道小切口行四袢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无需做巩膜瓣而... 目的探讨采用四袢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1例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在前房灌注下通过角膜缘隧道小切口行四袢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无需做巩膜瓣而行改良埋线法,术后观察视力变化、散光、内皮细胞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术后早期视力大多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视力稳定;12眼裸眼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2行(57.1%),9眼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或稍差。术后裸眼视力:0.1-0.3者3眼,0.3-0.5者10眼,大于0.5者8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3眼,0.3-0.5者8眼,≥0.5者10眼;术后6个月散光、内皮细胞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无术中及术后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在前房灌注下行四袢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的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折叠人工晶状体 缝线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大鼠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的频谱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加满 陈莹迪 +2 位作者 李世迎 阴正勤 翁传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9-921,共3页
背景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的振荡电位(OPs)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视功能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波形的确切起源尚未完全明确。OPs波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OPs的发生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正常大鼠... 背景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的振荡电位(OPs)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视功能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波形的确切起源尚未完全明确。OPs波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OPs的发生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正常大鼠的暗适应ERGOPs与刺激光强度和动物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出生后21、25、32、35、37、46、60及90d的RCS—rdy^+-P^+大鼠各3只,采用RETI—scan记录系统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OPs波记录,记录电极为环形角膜电极,参考电极为不锈钢针状电极,刺激强度分别为-20、-10、-5、0、5dB,通过Matlab提取OPs成分,分析其频谱特性。结果上述各种刺激强度下不同年龄组大鼠OPs的最大能量振幅值对应的频率值(即主频)范围为80~120Hz。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开始出现高频(200—250Hz)成分,对应的振幅值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低频成分,即主频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其对应振幅值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刺激光强度达到0dB时,低频成分出现双峰现象。25日龄大鼠OPs主频振幅最小,60日龄大鼠OPs主频振幅最大;25日龄大鼠OPs主频的带宽最窄,60日龄大鼠OPs主频的带宽最宽。结论大鼠ERG的OPs频域特性分析说明,刺激光强度对大鼠OPs振幅产生正向的影响,而大鼠的年龄主要影响OPs的主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电生理 振荡电位 频谱 刺激光强度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OCT图像特征及与视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敏芳 孟晓红 +1 位作者 陈军 冉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评估其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在我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 目的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评估其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在我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为黄斑部典型性CNV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及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患者共34例36眼,经验光检查得到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OCT仪检查并分析CNV的图像特征,并测量CNV突破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的基底部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及中心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厚度,分别评估其与视力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CNV的OCT图像特征: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下见大小不等局限性增强隆起反射带;合并病灶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下局限性无反射暗区或组织内反射增厚。AMD所引起的CNV基底部宽度、高度及中心处神经上皮层组织厚度值均最大。经直线相关分析统计显示:AMD和CEC所引起CNV的基底部宽度及中心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厚度均与BCVA具有负相关性(均为P<0.05),而HM所引起的CNV仅中心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厚度与BCVA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OCT能有效测量CNV的长度及黄斑水肿程度,在有效评估其与BCVA的相关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包裹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法构建小鼠甲状腺相关眼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于力 罗清礼 吕红彬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74-980,共7页
背景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眼科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在眼眶疾病中居首位。目前对于TAO的研究缺乏可复制的动物模型,在疾病早期阶段难以获得眼眶组织,具体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得到阐明。要详细了解TAO的发病机制,探... 背景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眼科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在眼眶疾病中居首位。目前对于TAO的研究缺乏可复制的动物模型,在疾病早期阶段难以获得眼眶组织,具体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得到阐明。要详细了解TAO的发病机制,探寻有效防治措施,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动物模型。目的采用脂质体包裹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探讨该方法建立TAO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将32只同系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质粒注射组、脂质体注射组和重组质粒注射组。分别于0、3、6周免疫各组小鼠,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经双胫前肌和腹腔内分别注射阳离子脂质体包裹的pcDNA3.1+/hTSHR28930txg和40μg;脂质体注射组小鼠分别经双胫前肌和腹腔内分别注射未包裹重组质粒的阳离子脂质体30μg和40μg;空质粒注射组小鼠分别经双胫前肌和腹腔内分别注射pcDNA3.1+空质粒30μg和40μg;空白对照组小鼠未行任何干预。分别于初次免疫前及初次免疫后1、2、3、4个月测量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观察小鼠外眼表现。于初次免疫后17周末处死小鼠,取甲状腺及眼眶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收集各组小鼠心脏血0.6~0.8ml,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总甲状腺素4(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质量浓度。结果重组质粒注射组6只小鼠12只眼出现眼球突出、眼睑肿胀和角膜溃疡。空白对照组、脂质体注射组、空质粒注射组小鼠随着时间的延长体质量逐渐增加,而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体质量则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838,P=0.023),不同组间小鼠体质量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425,P=0.028),其中注射后2、3、4个月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空质粒注射组和脂质体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空白对照组、脂质体注射组、空质粒注射组和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血清TT4质量浓度分别为(7.75±1.00)、(7.96±0.76)、(6.76±1.10)和(4.43±2.88)μg/dl,TSH质量浓度分别为(6.36±2.58)、(4.83±3.96)、(6.63±1.71)和(1.60±1.76)ng/m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50,P〈0.001;F=5.521,P〈O.01),其中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血清中TT4和TSH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脂质体注射组、空质粒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6只重组质粒注射组小鼠甲状腺出现淋巴细胞浸润,15只眼小鼠眼眶组织出现眼眶内脂肪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透明质酸沉积以及眼外肌肌纤维肿胀、变性和断裂,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采用脂质体包裹的TSHR胞外段基因重组质粒免疫同系雌性BALB/c小鼠建立TAO动物模型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该模型与人TAO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相似,成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病 动物模型 免疫/方法 近交系BALB/c小鼠 促甲状腺素受体/血 甲状腺素/ 重组质粒 甲状腺相关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球震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红 阴正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眼球震颤是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治困难。随着近年眼球运动记录方法的进步和药物、手术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眼球震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该病诊断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 眼球震颤是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治困难。随着近年眼球运动记录方法的进步和药物、手术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眼球震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该病诊断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震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部缺血综合征患者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和震荡电位的变化特点
14
作者 杨于力 刘勇 +1 位作者 阴正勤 王一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2-364,共3页
目的观察眼部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c syndrome,OIS)患者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和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OIS患者12例15眼行常... 目的观察眼部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c syndrome,OIS)患者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和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OIS患者12例15眼行常规闪光ERG检查,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眼15人15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患者15例15眼行闪光ERG检查。比较OIS患眼与正常对照眼、CRVO患眼的PhNR和OPs,及其余各项ERG指标的振幅变化差异。采用Stata11统计学软件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OPs及PhNR区分正常眼及OIS眼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PhNR振幅在OIS组为(49.36±12.20)μV、CRVO组为(25.62±6.72)μV、正常组为(59.79±11.83)μV。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41.287,P<0.01)。OPs振幅在OIS组为(128.44±23.86)μV、CRVO组为(102.69±10.55)μV、正常组为(154.01±15.08)μV。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78.098,P<0.01)。PhNR指标的AUC为0.7240±0.0945,95%的可信区间为(0.53871,0.90925),其敏感度为73.3%,特异性为86.7%。OPs指标的AUC为0.8170±0.0810,95%的可信区间为(0.65814,0.97579),其敏感度为86.7%,特异性为80.0%。结论 OIS患者PhNR、OPs振幅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但较CRVO患者降低程度轻,表明OIS患者视网膜组织存在缺血的现象,但其缺血程度较CRVO患者轻。OPs在评估OIS患者内层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功能方面比PhNR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图 明视负向反应 震荡电位 眼部缺血综合征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4V2基因突变在结晶样视网膜变性中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瞿玲辉 徐海伟 阴正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56-759,共4页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CYP4V2,常见的突变位点是C.802- 810dell7insGC(Exon7del)、C.992A〉C(P.H331P)和C.1091-2A〉G(Exon9del),基因突变形式多样。GYP4V2基因...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CYP4V2,常见的突变位点是C.802- 810dell7insGC(Exon7del)、C.992A〉C(P.H331P)和C.1091-2A〉G(Exon9del),基因突变形式多样。GYP4V2基因属于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家族,编码蛋白CYP4V2,主要发挥脂肪酸的ω氢基化作用。CYP4V2是眼部最主要的发挥多不饱合脂肪酸催化作用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其内源性的底物是ω-3族多不饱合脂肪酸,在眼部主要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了解和研究CYP4V2基因突变导致BCD的发病机制在该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就BCD的分子病因学、CYP4V2酶的生化特性和CYP4V2基因突变导致BC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 细胞色素P450酶系 基因学 DNA突变 脂质代谢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大鼠随生长发育的视网膜电图改变
16
作者 陈莹迪 阴正勤 +1 位作者 翁传煌 戴加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9-392,共4页
背景RCS—rdy-P’大鼠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发生视网膜色素变性(RP),记录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视网膜电图(ERG)改变可为该模型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目的观察RCS—rdy-P’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ERG变化,研究ERG随发育的变化特点... 背景RCS—rdy-P’大鼠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发生视网膜色素变性(RP),记录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视网膜电图(ERG)改变可为该模型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目的观察RCS—rdy-P’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ERG变化,研究ERG随发育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RETI-port系统、环形角膜电极和不锈钢针状电极分别记录生后21、32、37、45、60d的RCS-rdy-P’大鼠的系列暗适应ERG,每个年龄组6只鼠。取相同时间点及数量的同种系正常的RCS-rdy-P’大鼠作为正常对照。暗适应不同时间的ERG对比采用RCS-rdy+P’生后60d大鼠共9只,每组3只。结果在刺激光强、刺激频率、体温相同的情况下,RCS-rdy-P’大鼠ERGb波振幅与暗适应时间有关,随着暗适应时间的延长,b波振幅增加,当暗适应时间超过12h时,即使暗适应时间增加,b波振幅不再增长,说明暗适应超过12h可以得到RCS-rdy+-P’大鼠一个较为稳定的ERG波形。与RCS—rdy+一P’大鼠比较,RCS—rdy-P’大鼠在生后21d时ERG已出现a波、b波振幅的下降,同时隐含时明显延长,以a波改变为主。随着RCS—rdy-P’大鼠年龄增长及RP的进展,ERGa波、b波振幅进一步下降,隐含时延长,RCS—rdy-P’大鼠生后60d时,其ERG反应记录不到。对照组大鼠在21d时,ERG的a波、b波均振幅较低;生后32d时RCS—rdy-P’大鼠b波振幅增加,但隐含时缩短;到生后45d仅小幅增加,45~60d再次出现b波振幅显著增加,隐含时缩短。结论RCS—rdy一一P’大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视网膜功能的变化,其暗适应ERG改变符合RP的进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色素变性 RCS大鼠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gen-Reese综合征一例
17
作者 谢汉平 李晶 戴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34,共2页
关键词 Chandler综合征 虹膜角膜内皮 前房角粘连 虹膜萎缩 角膜水肿 虹膜组织 临床特点 眼压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视皮层神经元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昌鹏 阴正勤 +1 位作者 秦伟 曾玉晓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7期481-485,共5页
目的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对正常大鼠视皮层内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的发育变化进行了研究。方法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标记生后3-8周的正常大鼠视皮层内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结果(1)GluR2免... 目的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对正常大鼠视皮层内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的发育变化进行了研究。方法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标记生后3-8周的正常大鼠视皮层内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结果(1)GluR2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大部分出现在视皮层Ⅱ-Ⅲ层和Ⅴ-Ⅵ层内,并且GluR2主要在锥体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表面表达,Ⅳ层内少量非锥体神经元表面有微弱的GluR2标记;(2)视皮层Ⅱ-Ⅲ层和Ⅴ-Ⅵ层内,GluR2阳性神经元数量随发育逐渐增加,生后5周时达顶峰,随后保持稳定的水平;(3)视皮质Ⅱ-Ⅲ层和Ⅴ-Ⅵ层内,GluR2免疫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随发育逐渐增加,生后6周时达顶峰,随后保持稳定的水平。结论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到终止阶段,大鼠视皮层II-III层和V-VI层内GluR2表达逐渐增加,关键期终止时达顶峰;包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可能通过稳定突触结构参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免疫荧光 发育 AMP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视皮层AMPA受体电流的发育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昌鹏 阴正勤 +1 位作者 秦伟 翁传煌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9期641-645,共5页
目的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对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acid,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进行了研究。方法采... 目的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对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acid,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生后3~8周正常大鼠视皮层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结果在大鼠视皮层Ⅱ—Ⅳ层,95倒神经元形成全细胞记录,其中记录到AMPA受体电流43例;生后3~8周,视皮层神经元的输入阻抗、静息膜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3—8周,AMPA受体电流的潜伏期、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及半波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3~6周AMPA受体电流的幅值随发育逐渐增加,6~8周幅值变化不显著。结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到成年阶段,大鼠视皮层神经元被动膜学特性无明显变化;AM—PA受体电流幅值随发育逐渐增加,关键期终止时达顶峰;突触后AMPA受体的功能变化可能参与了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记录 AMPA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正常人简单图形视觉刺激的视皮层功能定位及定量研究
20
作者 王浩 郭冰冰 +2 位作者 陈丽峰 侯文生 阴正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定位、定量研究视觉正常人简单图形视觉刺激时的视皮层反应模式,为视皮层假体的刺激位置和强度提供参考。方法对3名视觉正常成年志愿者进行圆环形棋盘格视觉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同一任务对每位志愿...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定位、定量研究视觉正常人简单图形视觉刺激时的视皮层反应模式,为视皮层假体的刺激位置和强度提供参考。方法对3名视觉正常成年志愿者进行圆环形棋盘格视觉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同一任务对每位志愿者重复3次,以SPM2脑功能专业分析软件包作后期处理,显示视皮层反应模式。结果3名受试者均较好完成视觉任务,平均体素反应总数为5217.3±1110.6。反应最强点坐标x值为(-4.3±8.7)mm,y值为(-83.3±3.7)mm,z值为(-4.0±4.7)mm。平均最大反应强度为15.99±1.58,最大反应脑区为双侧的Brodmann 18区即初级视皮层V2区,解剖上的舌回附近。结论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可以定位、定量的研究视皮层反应模式,这些反应模式信息可以为视皮层假体的刺激位置、强度等参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简单图形 Brodmann 18区 视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