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肢体枪击挫伤区的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冷渌清 郭乔楠 +3 位作者 柯振武 马宗黎 顾明 胡朝芬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 :通过狗肢体动物模型 ,观察肢体枪击挫伤区的MRI影像学改变 ,并探讨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将 16只狗随机分成 4组 ,5 4式手枪致伤大腿后 5、2 4、48和 72h 4个时相点用 0 .5TMR机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 、T2 、质子和STIR平扫... 目的 :通过狗肢体动物模型 ,观察肢体枪击挫伤区的MRI影像学改变 ,并探讨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将 16只狗随机分成 4组 ,5 4式手枪致伤大腿后 5、2 4、48和 72h 4个时相点用 0 .5TMR机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 、T2 、质子和STIR平扫与Gd DTPA增强T1 扫描。取标本行HE染色光镜检查。测量光镜下与MR图像上相同部位挫伤区的宽度 ,用SPSS 10 .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肢体枪击伤后挫伤区在MR图像上表现为原发伤道旁或远离原发伤道的组织破坏区内不规则线条样与点片状等T1 和低T2 、PD、STIR信号 ,增强扫描呈低信号。 2 4h后 ,随着时间的增加 ,挫伤区显示更清楚。病理切片上该区断裂的肌纤维以均质状凝固性坏死为主 ;2 4h后 ,其周围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包括脓细胞聚集 ,挫伤区组织溶解明显少于相邻的震荡区。病理学与MR图像上所测量的挫伤区宽度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枪击挫伤区 MRI表现 病理学基础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显示新型隐球菌的组织病理学染色方法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辛榕 郭德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685-1686,共2页
目的比较几种显示新型隐球菌的组织病理学染色方法。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PAS染色法、阿尔辛蓝染色法和六胺银染色法对我院尸体剖验的7例新型隐球菌病病例的肺、脑组织进行了染色。结果上述方法均可显示肺、脑组织中的新型... 目的比较几种显示新型隐球菌的组织病理学染色方法。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PAS染色法、阿尔辛蓝染色法和六胺银染色法对我院尸体剖验的7例新型隐球菌病病例的肺、脑组织进行了染色。结果上述方法均可显示肺、脑组织中的新型隐球菌,其中在HE染色中,新型隐球菌呈现隐约的淡粉红,轮廓不很明显,较难发现;阿尔辛蓝法显示的新型隐球菌夹膜呈蓝色;PAS法显示的新型隐球菌呈紫红色;六胺银法显示的新型隐球菌呈黑褐色,菌壁四周深黑,中间为空白区,镜下极易辨认。结论六胺银法是显示新型隐球菌效果最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 染色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非小细胞肺癌中MMP-2、MMP-9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唐春兰 杨和平 +2 位作者 卞修武 王清良 章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80例NSCLC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MMP-9表达。结果MMP-2、MM...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80例NSCLC石蜡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MMP-9表达。结果MMP-2、MMP-9在NSCLC中均有较高表达率,分别为81.25%(65/80)和73.75%(59/80),而且二者表达呈高度正相关;MMP-2、MMP-9的表达在NSCLC性别、年龄、肿块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72%(61/72)及77.78%(56/72),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4/8)及37.50%(3/8)(P<0.05);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16/28)及53.57%(15/28),Ⅲ期患者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23%(49/52)及84.61%(44/52)(P<0.05)。结论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MMP-2、MMP-9在NSCLC中的表达;MMP-2、MMP-9在NSCLC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块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关,而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且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表达明显升高;MMP-2、MMP-9的过度表达与NSCLC的发展、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估NSCLC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组织芯片 免疫组化 MMP-2 MMP-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 被引量:25
4
作者 谢文全 郭德玉 +6 位作者 阎晓初 孙慧勤 冯俊明 章容 辛榕 于冬梅 柳凤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801-1804,共4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31~62岁,平均45.3岁。发生部位包括纵隔...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31~62岁,平均45.3岁。发生部位包括纵隔、鼻腔、腮腺、口腔、眼眶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学改变:肿瘤直径1.5~25.0cm,大部分边界清楚,表面包膜完整;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细胞质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细胞排列呈束状、编制状、漩涡状、席纹状或不规则状,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瘤细胞可分布于其间,间质部分玻璃样及黏液变性,散在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阳性8例,CD34阳性7例,bcl-2阳性6例,CD99阳性7例,SMA阳性4例,S-100阳性1例。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大多数是良性梭形细胞肿瘤,结合临床特点和病理镜下表现以及免疫组化能做出准确诊断,少数有低度恶性可能,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构像并不能完全精确的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34 BCL-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肾腺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慧勤 郭德玉 +4 位作者 章容 赵友光 阎晓初 于冬梅 柳凤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47-2050,共4页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本所近年诊断的2例MA手术切除标本,结合相关临床资料(从病史中摘取)分析其病理特点。结果2例大体均为类圆形灰白色肿块,大小各...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本所近年诊断的2例MA手术切除标本,结合相关临床资料(从病史中摘取)分析其病理特点。结果2例大体均为类圆形灰白色肿块,大小各约1、4cm,有薄层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上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特点:瘤细胞较小,核大质少,无异型性,呈规则的小管、小团状及肾小球样等结构排列。免疫组化分析:Vimentin阳性,WT1阳性或部分阳性,CK灶性阳性,CD57有1例散在和小灶性阳性,另1例片状强阳性,EMA、CK7、CgA、CD10均为阴性。2例均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其中1例在同一肾脏的另一部位还有肾细胞癌。结论作为WHO分类中一种少见的良性肾肿瘤类型,MA在形态学上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特点,免疫表型表现为WT1、CD57、Vimentin、CK多有表达,其中Vimentin恒定出现,WT1、CD57、CK表达强度和范围各有不同,而EMA、CK7、CgA、CD10多无表达;要注意与Wlims瘤、肾乳头状细胞癌、后肾腺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肾腺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表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交系小鼠微卫星DNA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树辉 魏泓 史景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5-378,共4页
随机选择位于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引物42对 ,用PCR技术对C3H、C57、BALB/c、DBA、TA2、T739、B615、BACB/c -nu -nu和SCID等9种实验室常用近交系小鼠微卫星DNA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信息的40对引物中 ,9种近交系小鼠在各基... 随机选择位于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引物42对 ,用PCR技术对C3H、C57、BALB/c、DBA、TA2、T739、B615、BACB/c -nu -nu和SCID等9种实验室常用近交系小鼠微卫星DNA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信息的40对引物中 ,9种近交系小鼠在各基因座上均出现一条清晰条带 ,28个基因座表现为多态性。其中D3Mit22、D7Nds1、D11Mit12、D12Nds2、D15Mit17、D16Mit3、D16Mit4基因座表现为显著多态性。T739、B615和TA2的遗传背景相近 ,其相似系数分别为90 %和85 % ;其次为TA2、SCID和B615 ,其相似系数分别为80 %和82.5 %。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小鼠符合近交要求 ,筛选出的引物能典型地反映9个近交系小鼠的品系特异性和遗传背景 ,可用于常规检测小鼠品系来源和遗传背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DNA 近交系小鼠 遗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8例胎儿和围产儿尸检中先天畸形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徐承平 葛晓冬 +1 位作者 李晓林 卞修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通过病理解剖检查,探讨胎儿和围产儿先天畸形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438例产科和儿科的围产儿及胎儿尸检资料和临床资料,对先天性畸形及主要死因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解剖诊断... 目的通过病理解剖检查,探讨胎儿和围产儿先天畸形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438例产科和儿科的围产儿及胎儿尸检资料和临床资料,对先天性畸形及主要死因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解剖诊断符合率为92.00%。438例围产儿及胎儿尸检中畸形检出率85.84%(376/438),最常见为神经系统(76例)和循环系统(72例),其次为头面五官(42例)、运动骨骼(32例)、泌尿生殖(30例)、呼吸(25例)、染色体病(26例)、消化(20例)等系统畸形。其中单一畸形64.63%(243/376),多发畸形35.37%(133/376)。结论先天畸形是影响围产儿及胎儿死亡的重要因素。病理解剖检查是确诊胎儿畸形及明确死因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儿 胎儿 尸检 先天性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永生化成骨细胞hFOB1.19恶性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孟刚 李懿 +1 位作者 辛榕 郭乔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建立人胚永生化成骨细胞系(hFOB1.19)的恶性转化模型,作为骨肉瘤癌变过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型。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对hFOB1.19细胞转化浓度后... 目的建立人胚永生化成骨细胞系(hFOB1.19)的恶性转化模型,作为骨肉瘤癌变过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型。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对hFOB1.19细胞转化浓度后,以MNNG作启动剂,佛波酯(12-0-Te-tradecanoyl phorbol 13-acetate,TPA)作促进剂对hFOB1.19细胞进行转化,90d后通过细胞形态、DNA含量分析、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和裸鼠体内致瘤试验鉴定细胞恶性转化程度。结果经MNNG和TPA协同处理hFOB1.19细胞90d后,细胞中出现形态异常的转化灶,转化灶细胞失去接触抑制;高倍体细胞数,转化组(81.08%)高于对照组(55.03%);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明显增加;转化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骨肉瘤。结论模拟人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建立了人胚永生化成骨细胞系的恶性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永生化成骨细胞 MNNG TPA 恶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枯否细胞CD14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冯俊明 史景泉 +1 位作者 刘友生 殷育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枯否细胞 (KC)中CD14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 (1μg/L - 10mg/L)或同一浓度 (10mg/L)的脂多糖 (LPS)在不同时间 (0 .5h - 2 4h)刺激培养大鼠 4 8h的KC并测定其CD1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 6 (IL - 6 )... 目的 :探讨大鼠枯否细胞 (KC)中CD14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 (1μg/L - 10mg/L)或同一浓度 (10mg/L)的脂多糖 (LPS)在不同时间 (0 .5h - 2 4h)刺激培养大鼠 4 8h的KC并测定其CD1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 6 (IL - 6 )表达的变化。结果 :LPS能明显上调KC中CD14、TLR4表达 ,且其表达量与LPS浓度及时间呈正相关 ,且在 3- 6h左右达到高峰 ;同时 ,KC产生的活性介质亦能明显上调其CD14的表达。结论 :LPS及其刺激KC后产生的活性介质能明显上调CD14的表达 ,且在CD14的表达中存在一个自身调节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类 枯否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组织芯片的构建和微血管壁组成细胞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清良 卞修武 +1 位作者 章容 蒋雪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3,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新生微血管的管壁组成成分与微血管构筑异质性(tumor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phenotype heterogeneity,T-MAPH)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标本,选择其新生微血管形态不同的“热点区域... 目的初步探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新生微血管的管壁组成成分与微血管构筑异质性(tumor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phenotype heterogeneity,T-MAPH)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标本,选择其新生微血管形态不同的“热点区域”制备组织芯片;在此基础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进行GFAP、CD34和α-SMA标记,观察微血管管壁组成细胞的免疫表型与其不同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成功构建了含幼稚微血管、厚壁微血管、肾小球样微血管及薄壁、蛇行状微血管等各种形态特征的153点组织芯片;各种形态的微血管中均可检测到呈单层排列、位于微血管最内层的CD34阳性的内皮细胞;α-SMA阳性反应可见于内皮细胞外相当于周细胞处,其阳性表达范围及数目在不同形态的微血管中呈现多样性:幼稚微血管仅见少量表达,而在厚壁和“肾小球样”微血管中α-SMA阳性细胞多呈活跃增生的单层或多层。结论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形态构筑的多样性(异质性)是由内皮细胞和α-SMA阳性周细胞共同参与形成的,而后者的作用可能更为突出和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星形细胞瘤 血管生成 周细胞 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芯片中白介素-8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承平 卞修武 +3 位作者 王清良 章容 陈春燕 叶庆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86-390,共5页
背景与目的白介素-8(IL-8)是CXC类趋化因子家族成员,研究表明其在肿瘤的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IL-8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在由114例N... 背景与目的白介素-8(IL-8)是CXC类趋化因子家族成员,研究表明其在肿瘤的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IL-8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在由114例NSCLC组织构建的组织芯片上检测IL-8蛋白的表达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NSCLC组织中IL-8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1.6%(93/114),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中为79.1%(34/43)。伴淋巴结转移组IL-8阳性表达率93.0%(40/4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4.6%(53/71)(P<0.05)。IL-8阳性表达组MVD(22.1±13.6)显著高于IL-8阴性组(14.8±11.2)(P<0.05)。IL-8的表达与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但与NSCLC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NSCLC中存在IL-8过度表达,而且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检测肺癌组织中IL-8表达对NSCLC的治疗及生物学特性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8 非小细胞肺癌 组织芯片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膜Rosai-Dorfman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小红 田玉生 +4 位作者 殷清华 阎晓初 申丽丽 卞修武 郭德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414-1415,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于脑脊膜Rosai-Dorfman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于2008年7、12月收治的2例原发于颅内和椎管内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无淋巴结病变的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原发于脑脊膜Rosai-Dorfman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于2008年7、12月收治的2例原发于颅内和椎管内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无淋巴结病变的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显示病灶分别位于脑膜和脊膜,呈T1增强强化影,临床诊断为脑脊膜瘤,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与淋巴结内的Rosai-Dorfman病改变相似,病变组织由S100(+)、CD68(+)、CD1a(-)的大组织细胞及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构成,并呈"明暗"相间的组织学特征,部分大组织细胞内有吞噬淋巴细胞征象。结论 原发于脑脊膜的Rosai-Dorfman病少见,在术前很难通过影像学或其他手段与脑脊膜瘤进行鉴别,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脑脊膜 中枢神经系统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分级方法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发贵 吴晋蓉 +1 位作者 王清良 卞修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采用反映血管新生状态的指标经模糊C均值聚类对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学分级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含有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及阳性对照组织的168点矩阵的组织芯片... 目的采用反映血管新生状态的指标经模糊C均值聚类对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学分级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含有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及阳性对照组织的168点矩阵的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双标法标记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Image-Pro Plus 5.1中文版图像分析软件对染色结果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单位、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平均周长等指标进行测定。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与星形细胞肿瘤病理级别相关的参数,以矩阵实验室数学软件提供的模糊C均值聚类函数参数作为聚类对象,将不同的组织切片参数值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所得聚类值分别赋值为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分级值。结果(1)在不同病理分级组之间,星形细胞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单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病理分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不同病理分级组之间,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3)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平均周长,Ⅱ级组与Ⅲ级组、Ⅱ级组与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Ⅲ级组与Ⅳ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与WHO病理分级相比,模糊C均值聚类产生的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分级值对Ⅱ、Ⅲ、Ⅳ级等级别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71%、48.39%和78.95%,总体正确率达68.46%。结论星形细胞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单位、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平均周长等项指标的模糊C均值聚类值与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分级值比较符合,可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进行辅助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成骨细胞株HOS TE85致瘤性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刚 李懿 +1 位作者 郭乔楠 肖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51-1153,共3页
目的建立人成骨细胞株HOS TE85致瘤性转化的模型,作为骨肉瘤癌变过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型。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 ethyl-N-′n itro-N-n itrosoguan id ine,MNNG)对HOS TE85细胞转化浓度后,以... 目的建立人成骨细胞株HOS TE85致瘤性转化的模型,作为骨肉瘤癌变过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型。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 ethyl-N-′n itro-N-n itrosoguan id ine,MNNG)对HOS TE85细胞转化浓度后,以MNNG作启动剂,佛波酯(12-0-Te-tradecanoyl phorbol 13-acetate,TPA)作促进剂对其进行转化,66 d后通过细胞形态、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致瘤实验鉴定细胞转化程度。结果经MNNG和TPA协同处理HOS TE85细胞66 d后,细胞中出现形态异常的转化灶,转化灶细胞失去接触抑制;转化细胞凝集性增强;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明显增加;转化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骨肉瘤。结论模拟人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建立了HOSTE85的恶性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S TE85 MNNG TPA 恶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肿瘤研究前沿之肿瘤干细胞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9
15
作者 卞修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95-997,共3页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细胞疾病 间接致癌物 肿瘤病因学 遗传性疾病 临床诊断 医学技术 相关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氨基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邹佳 葛晓冬 +1 位作者 杨艳丽 刘友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308-1311,共4页
目的制备抗人氨基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N-terminal fragment of human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NH-LBP)的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Fv fragment,dsFv),并初步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将含有dsFv-VL与dsFvVH... 目的制备抗人氨基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N-terminal fragment of human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NH-LBP)的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Fv fragment,dsFv),并初步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将含有dsFv-VL与dsFvVH包涵体蛋白经复性、折叠和纯化,获得完整的dsFv抗体。通过ELISA、TNF-α分泌等方法,初步测定dsFv抗体在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获得dsFv抗体蛋白约2.1mg,dsFv与NH-LBP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并在动物体内减轻了LPS所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了一定的保护活性。结论通过分别表达VL和VH片段,再制备dsFv抗体是可行的,dsFv能部分抑制LBP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氨基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 包涵体 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病理检验常用骨组织脱钙液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2
17
作者 曹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399-2400,共2页
目的比较几种骨组织的脱钙溶液与脱钙方法的效果,获得快捷、简便、适用于临床病理检验的脱钙技术。方法考察在常温、恒温、搅拌状态下,几种常用的脱钙液对猪干骨中段脱钙、染色效果。结果40℃恒温搅拌条件下,盐酸-氯化钠脱钙液(脱钙液Ⅰ... 目的比较几种骨组织的脱钙溶液与脱钙方法的效果,获得快捷、简便、适用于临床病理检验的脱钙技术。方法考察在常温、恒温、搅拌状态下,几种常用的脱钙液对猪干骨中段脱钙、染色效果。结果40℃恒温搅拌条件下,盐酸-氯化钠脱钙液(脱钙液Ⅰ)、高浓度盐酸-甲酸-氯化钠脱钙液(脱钙液Ⅳ)、低浓度盐酸-甲酸-氯化钠脱钙液(脱钙液Ⅶ)、Plank-Rycho脱钙液(脱钙液Ⅸ),都具有脱钙时间短、组织损伤小、不影响染色效果。结论恒温搅拌条件下,脱钙液Ⅰ是最适合于临床病理检验的脱钙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钙液 骨组织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细胞分化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东 史景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骨细胞分化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 软骨细胞 骨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兔源内毒素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对比研究
19
作者 刘友生 葛晓冬 +1 位作者 王晓东 潘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00-306,共7页
目的 从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致多器官损害家兔血清中分离纯化内毒素结合蛋白 ,并初步对比研究它们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兔血清蛋白质通过二步离子交换层析 (Bio Rex 70Resin、Mono Q)及凝胶过滤分离纯化 ,并经流式细胞分析实验、绵羊红... 目的 从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致多器官损害家兔血清中分离纯化内毒素结合蛋白 ,并初步对比研究它们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兔血清蛋白质通过二步离子交换层析 (Bio Rex 70Resin、Mono Q)及凝胶过滤分离纯化 ,并经流式细胞分析实验、绵羊红细胞凝聚实验、氨基末端氨基酸残基测序等方法鉴定 ,再将所获蛋白质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 (U937) ,观测其分泌TNFα等细胞因子的生物效应。结果 获得两种具有促进内毒素 (LPS)与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结合的蛋白质 ,其中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 6 0× 10 4 ,其N端 10个氨基酸序列为TNPGLITRIT ,证实为兔内毒素结合蛋白 (LBP) ;另一种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 4 8× 10 4 ,其N端 10个氨基酸序列为GSQGTFTSEE ,与NCBI蛋白质库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 ,未发现相同序列 ,命名为p48。结论 p48与LBP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 ,p48的生物学活性稍弱于LBP。提示体内除LBP外 ,p48也同样起着介导LPS的毒性作用。这可能是近年国外研究中阻断LBP的活性后 ,机体毒性反应并无明显减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蛋白 分离纯化 生物学活性 脂多糖 二步离子交换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结合蛋白样分子p48体内外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葛晓冬 杨艳丽 +4 位作者 段光杰 陈锐 潘峰 朱江 刘友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以LBP为对照,对比研究p48的体内、外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p48与LPS及Lipid A的结合力。通过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U937)和小鼠体内TNF-α的分泌实验,研究p48的生物学功能。采用ELISA方法初步探索p48... 目的以LBP为对照,对比研究p48的体内、外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p48与LPS及Lipid A的结合力。通过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U937)和小鼠体内TNF-α的分泌实验,研究p48的生物学功能。采用ELISA方法初步探索p48与LBP是否具有一定相似的空间结构。结果p48能促进LPS与PBMC结合,其活性为LBP的81%。p48能与LPS及Lipid A结合,其亲和常数(KD)分别为1.59×10-6、1.48×10-6mol/L。体内外实验中p48均能促进TNF-α的分泌,其生物学活性约为LBP的77%。高浓度抗NH-LBP Fab抗体能与p48特异性结合,p48部分空间结构与LBP可能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p48具有与LBP相近似的生物学功能,在机体炎症反应中也发挥较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结合蛋白样分子p48 生物传感器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TNF-α分泌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