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甘露 张超 +3 位作者 曾冬竹 蔡志民 靳明林 陈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668-1670,共3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方法将收治的344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170)和开腹手术组(n=174)。入院时对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同时也对2组手术后的并发症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术...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方法将收治的344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170)和开腹手术组(n=174)。入院时对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同时也对2组手术后的并发症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26.5%,其中腹腔镜组为18.8%,明显少于开腹组33.9%(P<0.01)。腹腔镜组大肠功能恢复快,且住院时间短。整宗病例的多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间、输血是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开腹组失血、输血、手术时间、体质量减轻、年龄等与手术后并发症有关;腹腔镜组的风险因素仅仅与手术时间有关。结论腹腔镜手术可避免年龄、输血、失血量等多种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手术 结直肠癌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术17例临床初步报告 被引量:13
2
作者 余佩武 王自强 +2 位作者 张超 罗华星 钱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869-1871,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和效果。方法  17例胃癌病人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术 ,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3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4例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10例。结果  17例中 ,除 2例中转开腹外 ,其余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和效果。方法  17例胃癌病人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术 ,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3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4例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10例。结果  17例中 ,除 2例中转开腹外 ,其余 15例均成功进行腹腔镜手术。手术平均用时 :全胃切除 40 1min( 3 40~ 475min) ,近端胃切除 2 5 4 3min( 2 12~ 3 40min) ,远端胃切除 3 2 4 5min( 2 70~ 3 7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全胃切除 65 0ml( 4 0 0~ 90 0ml) ,近端胃切除 12 5ml( 5 0~ 2 0 0ml) ,远端胃切除 12 5ml( 10 0~ 2 0 0ml) ,平均清扫淋巴结 15 17枚 ( 8~ 41枚 )。术后病人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3 4d( 2~ 5d) ,下床活动时间 3 5d( 2~ 5d) ,进流质时间 4 5d( 3~ 6d) ,术后近期效果良好。无 1例手术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根治效果 ,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治性 腹腔镜辅助 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 全胃切除 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 平均 时间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胃癌手术近期疗效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刘驰 唐波 +6 位作者 郝迎学 石彦 曾冬竹 罗华星 赵永亮 钱锋 余佩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近期疗效,以评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治疗胃癌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设计,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则选择手术方式,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本中心进行胃癌根... 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临床近期疗效,以评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治疗胃癌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设计,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则选择手术方式,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本中心进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胃癌根治术48例,以患者年龄、性别、BMI、肿瘤分期为协变量使用最邻配比法配对腹腔镜组手术患者48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病例指标及术后短期疗效指标。2组患者手术均由同年资医师顺利完成。结果与腹腔镜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更少[107.8±55.9)mLvs(132.7±61.5)mL,P=0.041],淋巴结清扫更彻底[(34.7±5.2)vs(32.5±4.7),P=0.026],但手术时间更长[(238.0±29.6)minvs(221.5±33.1)min,P=0.011]。结论对比腹腔镜手术系统治疗胃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术中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更小,肿瘤清扫更为彻底。因此,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胃癌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癌根治术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腹腔镜 术中术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R4在VEGF-C介导的胃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孙梯业 赵永亮 +3 位作者 颜伟 石彦 曾冬竹 余佩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VEGF-C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为研究干预胃癌淋巴转移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 mRNA的表达及VEGF-C mRNA的表达,探索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Boy... 目的探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VEGF-C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为研究干预胃癌淋巴转移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 mRNA的表达及VEGF-C mRNA的表达,探索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Boyden趋化小室法检测CXCR4不同表达状态胃癌细胞的趋化活性和趋化抑制性。结果86例胃癌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CXCR4 mRNA和VEGF-C mRNA的表达。53例CXCR4 mRNA呈高表达,表达率为61.63%,VEGF-C mRNA高表达率为56.98%(49/86);VEGF-C mRNA高表达组中的CXCR4 mRNA的表达率也较高;CXCR4 mRNA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CXCR4的配体SDF-l对胃癌细胞的平均趋化率为81%,经抗CXCR4单克隆抗体处理后癌细胞的平均趋化率下降至30%,CXCR4被特异性抗体封闭前后的癌细胞趋化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CXCR4的表达和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XCR4的功能状态影响胃癌细胞的迁移活性。通过干预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VEGF-C的活性可能成为阻断胃癌淋巴转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XCR4 VEGF—C 淋巴转移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苯蒽诱导大鼠乳腺癌发生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姜军 陈意生 +2 位作者 柳凤轩 詹新恩 马宏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36-438,共3页
用化学致癌剂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大鼠实验性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动物模型。研究在实验性乳腺癌发生过程中乳腺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结果发现雌性大鼠在给予致癌剂DMBA后乳腺上皮细胞逐渐发生增生、不典型增生... 用化学致癌剂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大鼠实验性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动物模型。研究在实验性乳腺癌发生过程中乳腺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结果发现雌性大鼠在给予致癌剂DMBA后乳腺上皮细胞逐渐发生增生、不典型增生,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乳腺癌。至实验第24周,70%的大鼠发生乳腺癌,其组织形态学特点与人体乳腺癌相似。雄性致癌组未发生乳腺癌。结果提示,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发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与人体乳腺部分良性疾病癌变过程相似。DMBA诱发大鼠实验性乳腺癌及癌前病变可做为模拟人体乳腺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二甲基苯蒽 诱导 组织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I1基因对MHCC97-H肝癌细胞粘附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彭志红 唐波 +4 位作者 杨建民 司遂海 陈文生 房殿春 罗元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2311-2313,共3页
目的探讨KAI1基因对MHCC97-H肝癌细胞粘附力的影响,从而推测KAI1基因影响MHCC97-H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我们前已转染人类KAI1全长正、反义结构基因的人肝癌MHCC97-H细胞粘附力。结果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 目的探讨KAI1基因对MHCC97-H肝癌细胞粘附力的影响,从而推测KAI1基因影响MHCC97-H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我们前已转染人类KAI1全长正、反义结构基因的人肝癌MHCC97-H细胞粘附力。结果在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裱衬表面,利用微管吸吮系统测得的各组肝癌细胞的粘附力分别为MHCC97-H-S组(678·4±101·8),MHCC97-H-AS组(1083·6±113·8),MHCC97-H-pCI组(853·0±105·4)及MHCC97-H亲本细胞组(834·6±130·5)(单位为10-10N,细胞数为25)。与MHCC97-H亲本细胞组比较,MHCC97-H-S组细胞对FN的粘附力显著下降(P<0·01),MHCC97-H-AS组细胞对FN的粘附力显著增加(P<0·01),而MHCC97-H-pCI组细胞对FN的粘附力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KAI1基因可能降低肝癌细胞对细胞外基质FN的粘附力,从而抑制转移的初始步骤,进而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侵袭转移 粘附力 KAIL基因 MHCC97-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罗华星 余佩武 +3 位作者 王自强 钱锋 青廉 周立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10-912,共3页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2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 =2 2 )和开腹组(n =2 0 ) ,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2天、1、2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 + 、CD4+ 、CD8+ 及NK细胞活性。结...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2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 =2 2 )和开腹组(n =2 0 ) ,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2天、1、2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 + 、CD4+ 、CD8+ 及NK细胞活性。结果 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外周血CD3 + 、CD4+ 、CD4+ /CD8+ 及NK细胞活性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 <0 0 5 ) ,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周上述指标迅速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而开腹组术后1周内持续处于低水平,术后2周才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开腹组患者上述指标术后1、2周均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 0 5 )。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且恢复较开腹手术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镜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46
8
作者 钱锋 孙刚 +5 位作者 唐波 王自强 石彦 赵永亮 罗华星 余佩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6年2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10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4组(A、B、C、D),每组25例,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中转开...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6年2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10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4组(A、B、C、D),每组25例,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中转开腹率、并发症。A组手术在8个月内完成,平均每月3.1例,B组平均每月4.2例,C组平均每月6.3例,D组平均每月8.3例。结果4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理分期和手术方式等方面有可比性。A、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30±45)min、(210±42)min,显著长于C组(180±38)min和D组(165±34)min(P<0.05);A、B组的出血量分别为(328±150)ml、(278±137)ml,显著多于C组(150±90)ml和D组(140±83)ml(P<0.05)。中转开腹率由A组的24%(6/25)、B组的20%(5/25)下降到C组的8%(2/25)、D组的4%(1/25)(χ2=5.446,P=0.155)。4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学习曲线大致为5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手术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根治术后化疗患者情绪状态评定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10
9
作者 宋爽 石彦 +1 位作者 陈显春 姜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2,55,共2页
关键词 根治术后 护理干预 化疗患者 癌症 抑郁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负性情绪 情绪状态 试行 客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血浆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志刚 石彦 +3 位作者 余佩武 曾冬竹 钱峰 赵永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1-462,46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血浆胃肠激素和胃肠运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8月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56例,其中,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30例,开腹手术(开腹组)26例,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2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血浆胃肠激素和胃肠运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8月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56例,其中,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30例,开腹手术(开腹组)26例,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24、48、72h血浆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水平,并观察术后肠鸣音恢复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术前两组间血浆MTL、VIP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血浆MTL水平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术后72h内开腹组血浆MTL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间腹腔镜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VIP水平与术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术后48h内开腹组血浆VIP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时间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早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显著快于开腹手术,可能与手术后血浆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镜 促胃动素 血管活性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0
11
作者 饶芸 程琳 +1 位作者 徐春霞 余佩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905-1905,1908,共2页
关键词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围手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2/STAT3通路在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建华 张超 +4 位作者 唐波 郝迎学 刘涛 陈军 崔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38-641,共4页
目的探讨JAK2/STAT3通路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诱导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方法以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组(EGF组)、表皮生长因子与JAK2激酶抑制剂AG490共处理组(EGF+... 目的探讨JAK2/STAT3通路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诱导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方法以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组(EGF组)、表皮生长因子与JAK2激酶抑制剂AG490共处理组(EGF+AG490组)。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LoVo细胞E钙粘素蛋白、磷酸化STAT3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细胞划痕实验对照组细胞划痕闭合约38%,EGF+AG490组细胞划痕闭合约40%,而EGF组闭合约80%。EGF组显著高于另2组(P<0.05);体外侵袭实验显示对照组透膜细胞数为(21.24±2.65)/视野,EGF+AG490组为(23.19±3.50)/视野,EGF组为(55.08±2.14)/视野。EGF组显著高于另2组(P<0.05);与EGF+AG490组结肠癌LoVo细胞相比,EGF组细胞P-STAT3表达增加72.4%,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68.5%(P<0.05);免疫荧光显示EGF组细胞E-cadherin向细胞质内移位。结论EGF可通过JAK2/STAT3通路调节E-cadherin在结肠癌LoVo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增强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表皮生长因子 JAK2/STAT3通路 E钙粘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移植瘤肝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超 郝迎学 +2 位作者 刘伟 刘占奎 吕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1-453,共3页
目的研究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结肠癌肝转移瘤微血管生成以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COX-2对结肠癌肝转移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建立稳定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16,利用脾切除法建立结肠癌... 目的研究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结肠癌肝转移瘤微血管生成以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COX-2对结肠癌肝转移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建立稳定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16,利用脾切除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肝转移瘤MVD、VEGF、bFGF蛋白表达。结果结肠癌肝脏转移率,HT29组、HCT-116组和塞来昔布组分别为83.33%、16.67%和33.33%。肝脏转移瘤MVD、VEGF、bFGF的表达,HT29组与HCT-116组、塞来昔布组比较治疗组表达减弱,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塞来昔布组与HCT116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的表达,进而抑制了结肠癌肝转移瘤新生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手术腹腔冲洗液中IL-1β浓度的变化及其对腹膜间皮细胞与胃癌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歌 唐波 +3 位作者 余佩武 钱锋 孙刚 牛嫣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手术腹腔冲洗液中白介素1β(IL-1β)浓度的变化,并于体外观察其对腹膜间皮细胞与胃腺癌细胞AGS、SGC-7901黏附的影响,初步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膜种植转移的影响。方法将39例胃癌手术患者分为开腹组(n=19)及...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手术腹腔冲洗液中白介素1β(IL-1β)浓度的变化,并于体外观察其对腹膜间皮细胞与胃腺癌细胞AGS、SGC-7901黏附的影响,初步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膜种植转移的影响。方法将39例胃癌手术患者分为开腹组(n=19)及腹腔镜组(n=20),均行远端胃癌根治术。于术前及术后24、48h分三次采集腹腔冲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腹腔冲洗液中IL-1β的浓度。同时以体外原代培养腹膜间皮细胞为实验对象,观察不同浓度IL-1β对腹膜间皮细胞与胃腺癌细胞黏附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48h腹腔冲洗液中IL-1β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开腹组高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10ng/ml随IL-1β处理浓度的增加,人腹膜间皮细胞与胃癌细胞的黏附率逐渐升高,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β可特异性地增强腹膜间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并促进其与胃癌细胞黏附。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腹腔内免疫功能影响小,其微创优势可能在减少创伤性炎症因子介导的肿瘤腹膜转移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肿瘤 白细胞介素1Β 细胞黏附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 被引量:23
15
作者 兰远志 曾冬竹 +6 位作者 张超 钱锋 甘露 陈华 雷晓 罗华星 余佩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490-493,共4页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微创胃肠外科中心2010年3月~2012年5月完成的60例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成A、B、C3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机器人安装时间、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微创胃肠外科中心2010年3月~2012年5月完成的60例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成A、B、C3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机器人安装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A组机器人安装时间(66±6)min,显著长于B组(35±5)min和c组(32±4)min(q=27.365,P〈0.05;q=30.013,P〈0.05),B、C2组无统计学差异(q=2.648,P〉0.05)。3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F=1.28,P=0.286),总手术时间差异(F=8.82,P=0.000)主要由于机器人安装时间差异,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学习曲线为20例。3组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熟练掌握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外科医生,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约为2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术44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自强 余佩武 +3 位作者 吴淼 钱锋 青廉 罗华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7期519-52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及D2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2004年3月~2005年5月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44例,除1例中转开腹外,行D1+α淋巴结清扫6例,D1+β清扫2例,D2/D2+清扫35例.毕Ⅰ式胃肠道重建14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及D2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2004年3月~2005年5月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44例,除1例中转开腹外,行D1+α淋巴结清扫6例,D1+β清扫2例,D2/D2+清扫35例.毕Ⅰ式胃肠道重建14例,毕Ⅱ式27例,Roux-en-Y 3例. 结果 43例成功进行腹腔镜手术.1例因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融合而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282.8±32.8)min,出血量(139.3±82.7)ml,清扫淋巴结(30.1±17.0)枚,肿瘤近残端(6.0±1.3)cm,远残端(6.4±1.1)c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4.1±0.8)d,下床活动时间(3.2±0.8)d.无术后死亡,无吻合口漏,术后并发症6例均经内科治疗痊愈或好转.术后随访1~15月,平均6.8月,1例Ⅳ期患者腹腔复发伴trocar穿刺道转移. 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腹手术耗时长,能达到胃癌标准根治术(D2)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根治性胃切除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胃癌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汪灏 余佩武 +4 位作者 赵永亮 石彦 吴淼 曾冬竹 蔡志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应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疫苗治疗后机体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变化。方法采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自体肿瘤抗原在体外制备DCs疫苗,皮下注射胃癌术后患者,每周1次,共治疗4次。在治疗前后相应各时相点检测...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患者应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疫苗治疗后机体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变化。方法采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自体肿瘤抗原在体外制备DCs疫苗,皮下注射胃癌术后患者,每周1次,共治疗4次。在治疗前后相应各时相点检测针对自体肿瘤抗原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reacion,MLR)及细胞上清IFNγ及IL4的水平。结果疫苗治疗后可以明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强度。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cytecell,PBMC)分泌IFNγ的水平分别为(184±20)、(467±55)、(700±88)、(257±38)pg/ml,各组差异显著;而分泌IL4的水平分别为(66±8)、(69±9)、(66±7)、(61±7)pg/ml。各组之间无明显变化。有16例疫苗注射后患者DTH反应呈阳性。结论树突状细胞疫苗可改善胃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并诱导出了肿瘤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胃肿瘤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型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9
18
作者 姜军 詹新恩 王代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83-285,共3页
小肠型肠套叠临床上较少见,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与婴幼儿回结型肠套叠有很大差别,在外科急腹症中诊断常较困难。我院自1959年1月到1989年1月30年间共收治14例,报告如下,着重对其病因和诊断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肠套叠 小肠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RNA沉默VEGF基因表达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伟 张超 +3 位作者 郝嘉 刘伟 郝迎学 余佩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7-450,共4页
目的观察Pavu6+27VEGFsiRNA重组体在细胞体内表达的VEGF短发夹状RNA(shorthairpinRNA,shRNA)对人大肠癌HCT116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自行构建的表达短发夹状RNA的重组质粒转染到大肠癌HCT116细胞株中,以空质粒Pavu6+27转染为对... 目的观察Pavu6+27VEGFsiRNA重组体在细胞体内表达的VEGF短发夹状RNA(shorthairpinRNA,shRNA)对人大肠癌HCT116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自行构建的表达短发夹状RNA的重组质粒转染到大肠癌HCT116细胞株中,以空质粒Pavu6+27转染为对照,经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shRNA细胞,行RTPCR检测VEGFmRNA表达的改变,Westernblot检测VEGF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成功转染重组体的HCT116细胞中VEGFmRNA表达明显下降,约降低为对照组的61.2%(P<0.05)。VEGF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光密度分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另一方面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实验组细胞增殖指数为(25.63±4.54)%,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指数为(31.90±2.19)%(P<0.05)。结论Pavu6+27VEGFsiRNA重组体在细胞内表达的短发夹状RNA能有效抑制人大肠癌细胞VEGFmRNA和VEGF蛋白表达,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为质粒介导的RNAi技术运用于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短发夹状RNA VEGF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融合疫苗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坤 余佩武 +1 位作者 高朋芬 饶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对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titiccells,DCs)融合疫苗激活杀伤性T淋巴细胞体内外肿瘤细胞杀伤活性进行研究,为胃癌DC疫苗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TNFα定向诱导获取DC。DC与SGC7901胃癌细胞... 目的对胃癌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titiccells,DCs)融合疫苗激活杀伤性T淋巴细胞体内外肿瘤细胞杀伤活性进行研究,为胃癌DC疫苗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TNFα定向诱导获取DC。DC与SGC7901胃癌细胞经PEG诱导融合、HAT/HT筛选培养获得纯净融合细胞。MTT比色法检测融合疫苗体外杀伤胃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观察融合疫苗对胃癌裸鼠种植瘤模型肿瘤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瘤细胞凋亡,观察融合疫苗对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①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可获得具备典型形态特征及表型的DC。②DC与SGC7901细胞经PEG诱导融合,HAT/HT筛选培养,可获得纯净融合细胞。③体外MTT比色检测,融合疫苗胃癌细胞杀伤率为(81.47±5.25)%,与混合培养DC组(70.53±2.46)%差异显著(P<0.05),与单纯T细胞组(21.67±2.55)%差异非常显著(P<0.01)。④融合疫苗组荷瘤裸鼠终末肿瘤体积平均(1.298±0.021)cm3,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抑瘤率为57.8%。⑤融合疫苗组肿瘤细胞凋亡率(54.9±1.38)%,坏死率为(21.04±1.47)%;与对照组瘤细胞凋亡百分率(20.02±0.39)%,坏死百分率(1.23±0.03)%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⑥融合疫苗组肿瘤组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出血、坏死,瘤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融合细胞疫苗激活T淋巴细胞体内外均可诱导显著胃癌细胞杀伤细胞毒活性;其应用于荷瘤动物体内,可以明显减慢肿瘤生长速度,诱导更多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树突状细胞 融合疫苗 瘤细胞杀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