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在上睑整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戴霞 毕胜 +1 位作者 胡晓佳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128-2128,2133,共2页
上睑整形手术是近年来国内进行最多的整形美容手术之一,因需患者术中多次睁闭眼配合,同时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故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但推注局麻药物所产生的疼痛常造成患者过度紧张或焦虑,加重术中出血,严重影响手术视野的清晰... 上睑整形手术是近年来国内进行最多的整形美容手术之一,因需患者术中多次睁闭眼配合,同时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故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但推注局麻药物所产生的疼痛常造成患者过度紧张或焦虑,加重术中出血,严重影响手术视野的清晰;因此,减轻局麻过程中的疼痛,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成功实施上睑整形手术的第1步。我们的前期临床试验发现,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有效减少面部挫裂伤清创缝合术患者对麻醉针刺的恐惧感,缓解局麻过程中的疼痛,同时麻醉相关并发症极少。本研究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应用进行了拓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以探讨其对上睑麻醉过程中痛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手术 表面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29例爱贝芙注射去除面颈部横纹的近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卓 陈亮 +7 位作者 戴霞 王珍祥 李喆 李世荣 毋巨龙 刘剑毅 毕胜 刘正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7-569,共3页
目的观察爱贝芙药物注射对面部不同部位除皱的近期效果。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整形美容科收治行面部除皱患者629例,男性45例,女性584例,平均年龄43.5(28~64)岁。应用爱贝芙进行面部除皱的患者,根据药物注射部位分为:鼻唇... 目的观察爱贝芙药物注射对面部不同部位除皱的近期效果。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整形美容科收治行面部除皱患者629例,男性45例,女性584例,平均年龄43.5(28~64)岁。应用爱贝芙进行面部除皱的患者,根据药物注射部位分为:鼻唇沟皱纹305例、眉间川字皱纹182例、颈部横纹37例、额部抬头纹54例、眼角鱼尾纹32例、鼻梁横纹19例分组观察。在注射当日,注射后1、3、6、12个月分别比较不同组别之间除皱的效果,综合分析爱贝芙注射除皱的近期效果。结果注射爱贝芙除皱当日,各种面颈部皮肤皱纹均可以消失,或明显消失;注射后1个月,仍然维持在术后当日的效果;注射后3~6个月理想的效果逐渐减弱;12个月效果明显超过注射当日。鼻唇沟皱纹、眉间川字纹、鼻梁横纹、颈部横纹去除的近期效果好于额部抬头纹和眼角鱼尾纹。结论应用爱贝芙进行注射去除面颈部横纹是一项新兴的技术,经过几年我科广泛运用,术后患者满意度高,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注射除皱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贝芙 皱纹去除 皱纹 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麻醉乳膏在清创缝合中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毕胜 李世荣 +2 位作者 杨东运 戴霞 柴琳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021-2022,共2页
目的研究表面麻醉乳膏在皮肤挫裂伤清创缝合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5例年龄>16周岁,伤口短于6 cm的面部挫裂伤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n=23)给予EMLA乳膏表面麻醉,对照组(n=22)进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 目的研究表面麻醉乳膏在皮肤挫裂伤清创缝合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5例年龄>16周岁,伤口短于6 cm的面部挫裂伤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n=23)给予EMLA乳膏表面麻醉,对照组(n=22)进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中疼痛情况进行评分,记录结果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随访2周至6个月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45例患者伤口长度为(2.1±0.6)cm,研究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3±19)mm和(29±8)mm。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1)。术后未见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乳膏用于面部挫裂伤局部麻醉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麻醉剂 挫裂伤 局部麻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激活NF-κB信号通路抑制培养成纤维细胞SDF-1α分泌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玉龙 毋巨龙 +2 位作者 杨忠 丁可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509-1513,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进行体外培养,将细胞分为TNF-α组、TNF-α+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DTC)组及对照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CCK-8方...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进行体外培养,将细胞分为TNF-α组、TNF-α+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DTC)组及对照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IκBα蛋白表达与定位、ELISA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分泌。结果 TNF-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成纤维细胞起到明显的促增殖作用,CCK-8检测显示TNF-α组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相点MEF的光密度值与TNF-α+PDTC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κBα主要分布于细胞质,TNF-α组与对照组和TNF-α+PDTC组相比,IκBα荧光强度明显减弱。Western blot结果发现TNF-α刺激后30 min,TNF-α组和TNF-α+PDTC组IκBα蛋白表达[(3 070.0±39.0)vs(1 421.7±75.3),(3 212.2±57.5)vs(1 468.2±45.8),P<0.05]均降至最低值,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TNF-α+PDTC组IκBα蛋白表达显著高于TNF-α组[(3 112.3±89.7)vs(2 610.4±26.9),P<0.05];ELISA检测发现TNF-α作用后成纤维细胞SDF-1α的分泌呈减少趋势[(15.9±1.6)vs(12.7±0.6),P<0.05],TNF-α+PDTC组则能显著逆转TNF-α作用[(23.5±3.2)vs(15.0±1.2),(21.6±0.4)vs(12.7±0.6),P<0.05],促进SDF-1α分泌。结论 TNF-α能通过激活NF-κB通路,影响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抑制SDF-1α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因子-ΚB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提/切眉切口祛除眶脂及部分轮匝肌下脂肪垫在肿泡眼整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戴霞 陈卓 +1 位作者 胡晓佳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535-1537,共3页
目的探讨经提/切眉切口祛除眶脂及部分轮匝肌下脂肪垫在肿泡眼整复术中的应用。方法 32例患者采用经提/切眉切口,祛除眶脂及部分轮匝肌下脂肪垫,合并泪腺脱垂者同期还纳复位,术后5~7 d拆线,随访3~18个月,观察术毕停工期、术后肿胀情... 目的探讨经提/切眉切口祛除眶脂及部分轮匝肌下脂肪垫在肿泡眼整复术中的应用。方法 32例患者采用经提/切眉切口,祛除眶脂及部分轮匝肌下脂肪垫,合并泪腺脱垂者同期还纳复位,术后5~7 d拆线,随访3~18个月,观察术毕停工期、术后肿胀情况、切口瘢痕、手术效果。结果术后上睑肿胀较轻微,停工期1~5 d,平均2.3 d。术后5~7 d拆除缝线时水肿基本消退。术后随访3~18个月,入组患者上睑松弛均得到明显改善,17例鱼尾纹同时减轻。所有患者切口位于眉下或重新设计之文眉范围内,瘢痕几乎不可见,上睑中外1/3处膨隆消失,眼周显著年轻化。结论经提切眉/切口祛除眶脂及部分轮匝肌下脂肪垫,并矫正脱垂泪腺组织,从解剖学基础上彻底矫正肿泡眼畸形,损伤轻,恢复快,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眉下切口 肿泡眼 眶脂 轮匝肌下脂肪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转录因子A对表皮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
6
作者 袁希 李世荣 +2 位作者 柴琳琳 曹川 毕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2253-2258,共6页
目的探讨下调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也称为m TFA)对人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ESC)增殖、凋亡等的影响。方法将TFAM基因干扰慢病毒转染至ESC中,得到目标ESC为干扰组,并取对照病毒转染ESC... 目的探讨下调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也称为m TFA)对人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ESC)增殖、凋亡等的影响。方法将TFAM基因干扰慢病毒转染至ESC中,得到目标ESC为干扰组,并取对照病毒转染ESC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中ESC的增殖与克隆成型率、凋亡以及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等生物学特征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干扰组ESC克隆形成率及凋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增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水平测定中,两组均为阳性,但干扰组经定量分析,其平均光密度与阳性面积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FAM基因的沉默可导致ESC体外增殖活性降低,促进其凋亡过程,通过增加克隆形成效率而利于维持干细胞特性,并可能进一步抑制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转录因子A 人表皮干细胞 慢病毒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
7
作者 张玉龙 毋巨龙 +4 位作者 高晓康 戴霞 杨忠 刘彦龙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325-2330,共6页
目的观察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GFP+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链脲佐菌素诱导C57小鼠糖尿病。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皮肤缺损创面。实验动物分为4... 目的观察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GFP+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链脲佐菌素诱导C57小鼠糖尿病。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皮肤缺损创面。实验动物分为4组:①NC组:正常小鼠对照;②DC组:糖尿病小鼠对照;③MSC1组:糖尿病小鼠移植MSCs(每个创面2.5×105个细胞注射于创缘皮下);④MSC2组:糖尿病小鼠移植MSCs,同时腹腔注射PDTC(50 mg/kg)。细胞移植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同时切取创面组织制备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SC2组小鼠创面的愈合率明显高于MSC1组和DC组(P<0.05)。HE染色发现MSC2组创面愈合过程及血管形成优于MSC1组和DC组。免疫组织化学VEGF检测显示创面形成第11天,MSC2组(33.51±2.40)的表达明显增强,与DC组(26.07±4.50)和MSC1组(18.71±7.14)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MSC2组NF-κB p65荧光强度(35.20±18.77)明显减弱,与DC组(130.64±16.35)和MSC1组(56.80±16.35)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14天创面中GFP荧光信号显示MSC2组创面中GFP+阳性细胞IOD值(135.20±11.84)明显大于MSC1组(46.81±22.37),差异显著(P<0.05)。结论PDTC阻断NF-κB通路,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加速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核因子-ΚB 糖尿病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4例太田痣患者发病特征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管青 李喆 +3 位作者 曹川 魏红 陈亮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6-638,共3页
目的描述重庆及周边地区太田痣患者发病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美容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临床确诊的太田痣患者434例(男性74例,女性360例;平均年龄24岁),对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皮损颜色... 目的描述重庆及周边地区太田痣患者发病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美容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临床确诊的太田痣患者434例(男性74例,女性360例;平均年龄24岁),对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皮损颜色、分布及面积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调查患者男女比例为1∶4.86,后天患病者比例约为54.61%。后天患病者中,男性发病高峰出现在儿童早期(3~5岁),女性发病的两个高峰分别是5岁以前、10~14岁。近年来后天患者比例明显升高,病程长的患者黑色皮损比例较高。结论重庆及周边地区近年太田痣的先后天发病比例随患病时间推移出现变化,皮损颜色与病程长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田痣 发病特征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固醇转运相关基因NPC1、NPC2调节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9
作者 李晶 邹云丁 +7 位作者 王静 刘婷婷 刘进 张楚楚 姬凌 陈洁平 陈亮 叶治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91-1199,共9页
目的采用NPC1、NPC2基因敲低的造血前体细胞(erythroid myeloid lymphoid,EML)作为模型,探讨NPC1、NPC2对EML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NPC1 shRNA、NPC2 shRNA重组慢病毒感染EML细胞获得NPC1、NPC2基因有效沉默的EML细胞模型。利... 目的采用NPC1、NPC2基因敲低的造血前体细胞(erythroid myeloid lymphoid,EML)作为模型,探讨NPC1、NPC2对EML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NPC1 shRNA、NPC2 shRNA重组慢病毒感染EML细胞获得NPC1、NPC2基因有效沉默的EML细胞模型。利用该模型以Filipin染色检测NPC1、NPC2基因敲低后对EML细胞内胆固醇分布的影响,采用CCK-8和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PC1、NPC2基因沉默后EML细胞干性标志物CD34、sca-1、c-kit及TER-119、CD11b、B220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造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刺激细胞后c-kit磷酸化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NPC1、NPC2基因沉默的EML细胞模型,NPC1、NPC2基因在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NPC1、NPC2敲低的EML细胞中出现胆固醇蓄积,且在NPC1敲低的EML细胞模型中胆固醇蓄积更显著。沉默NPC1、NPC2基因后使得EML细胞增殖减慢(P<0.01),并且能够降低EML细胞CD34、sca-1和TER-119、B220的阳性率(P<0.01)。经SCF刺激后NPC1基因沉默的EML细胞中c-kit的磷酸化降低显著(P<0.01),但在NPC2基因沉默的EML细胞中c-kit磷酸化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固醇转运相关基因NPC1通过调节细胞胆固醇流动参与了EML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C1 NPC2 EML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