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体外促进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喆 李世荣 +3 位作者 刘剑毅 戴霞 陈康 陶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75-777,共3页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CTGF)在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CTGF刺激(10ng/ml),以及CTGFASODN转染,48h后用Westernblot方法比较各组间α...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CTGF)在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CTGF刺激(10ng/ml),以及CTGFASODN转染,48h后用Westernblot方法比较各组间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的表达变化。结果刺激48h后,对照组表达少量αSMA蛋白;小剂量CTGF刺激组和大剂量CTGF刺激组作用48h后,αSMA表达量均显著增多,且成浓度依赖性变化(P<0.01);而CTGFASODN转染组αSM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CTGF在体外能促进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yoF)的转分化,阻断或者抑制其表达可能将更有效的治疗瘢痕挛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转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三瓣法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亮 李喆 +2 位作者 毋巨龙 李世荣 王珍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195-219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三瓣法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恢复上睑功能和视功能,同时达到美容的目的。方法对36例(47只眼)重度上睑下垂患者行改良三瓣法额肌瓣悬吊的手术治疗。结果 36例(47眼)中,满意38眼,占80.85%,良好8眼,占17.0... 目的探讨改良三瓣法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恢复上睑功能和视功能,同时达到美容的目的。方法对36例(47只眼)重度上睑下垂患者行改良三瓣法额肌瓣悬吊的手术治疗。结果 36例(47眼)中,满意38眼,占80.85%,良好8眼,占17.02%,失败1眼,占2.13%。半年后对失败的上睑下垂患者予以2次手术,上睑下垂得到矫正。术后获随访6个月,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无并发症。结论改良三瓣法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力度分散,并发症少,效果良好,重睑自然,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下垂 三瓣法 额肌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羟基异黄酮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侵袭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曹川 戴霞 +4 位作者 李世荣 李丹 张谊 冯智 陈艳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644-1646,共3页
目的观察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及侵袭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以25、50、100μmol/L浓度Genistein处理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3H-... 目的观察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及侵袭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以25、50、100μmol/L浓度Genistein处理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胶原合成,Transwell小室趋化运动模型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Genistein作用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作用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下降。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对细胞的这种抑制作用也增强。结论Genistein具有体外抗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纤维化与侵袭的作用,可成为治疗病理性瘢痕及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7 4’-三羟基异黄酮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表皮干细胞与HaCaT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甘露 曹川 +2 位作者 李世荣 李建福 毋巨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977-1980,共4页
目的比较人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与人永生化角质细胞HaCaT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差异。方法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选表皮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DK-SFM培养,取第2代备用;应用DK-SFM培养HaCaT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 目的比较人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与人永生化角质细胞HaCaT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差异。方法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选表皮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DK-SFM培养,取第2代备用;应用DK-SFM培养HaCaT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备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真皮等价物(dermalequivalent);将上述备用的两种种子细胞分别接种在真皮替代物的表面,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先后进行浸没培养和气-液面器官型培养,从形态学、物理特性、HE染色等方面观察比较培养物的差异。结果以ESCs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收缩快,分层分化近似于正常皮肤,具有较好的张力和韧性。以HaCaT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分层少,生长慢,张力韧性较差。两种皮肤的直径都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缩短,且在3~7d各检测时相点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SCs比永生化的HaCaT细胞更适合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HACAT细胞 组织工程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羟基异黄酮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曹川 李世荣 +4 位作者 覃霞 陈艳清 姚恒 冯智 李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8-620,共3页
目的观察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组织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HS成纤维细胞,分别以25、50、100μmol/L浓度的Genistein进行处理,流式... 目的观察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组织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HS成纤维细胞,分别以25、50、100μmol/L浓度的Genistein进行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HS成纤维细胞中α-SMA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α-SMA蛋白的表达;观察HS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组织的收缩情况。结果在Genistein作用下,α-SMA阳性细胞率及α-SM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其中50、100μmol/L组与对照相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S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组织持续收缩,加入Genistein作用后,组织块的收缩现象减弱,第48、72小时,50μmol/L与100μmol/L组收缩指数(C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呈现明显的时效-剂量关系。结论Genistien能抑制HS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可能是其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分化 三羟基异黄酮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下颌角缩小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正茂 杨东运 +2 位作者 刘剑毅 柴琳琳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046-205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下颌角缩小术的临床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方法将95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型:下颌角轻度肥厚型、下颌角肥大伴内翻型、下颌角肥大伴外翻型。对下颌角轻度肥厚型,行口内入路单纯下颌角磨削术,对下颌角肥大伴内翻型,在磨...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下颌角缩小术的临床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方法将95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型:下颌角轻度肥厚型、下颌角肥大伴内翻型、下颌角肥大伴外翻型。对下颌角轻度肥厚型,行口内入路单纯下颌角磨削术,对下颌角肥大伴内翻型,在磨削的基础上,加下颌角的弧线截骨术,对下颌角肥大伴外翻型,在磨削的基础上,加下颌角的矢状截骨术。结果在95例手术患者中,术后12个月内得以随访者57例,大部分患者术后脸形变尖、变小,患者均自觉满意。其中4例因咬肌较肥厚,术后行肉毒素咬肌内注射后自觉效果满意;有3例患者因术中损伤面动脉出血,术后引流不畅,出现下颌角处积血、肿大,其中2例经穿刺抽出积血,1例经口外切开小口,清除积血引流后肿胀消除,3个月后自觉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患者下颌角肥大的不同临床表现,分别选择单纯下颌角磨削术、下颌角弧线截骨术或下颌角矢状截骨术,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缩小术 临床分型 整形 美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大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洋 李建福 +3 位作者 付小兵 孙同柱 郭建军 李海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557-1559,共3页
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大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36只W istar大鼠分为干预侧和假手术侧,制作皮肤扩张动物模型,利用表皮干细胞表达角蛋白(keratin 19,K19)、短暂扩充细胞表达K14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 l... 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大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36只W istar大鼠分为干预侧和假手术侧,制作皮肤扩张动物模型,利用表皮干细胞表达角蛋白(keratin 19,K19)、短暂扩充细胞表达K14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 lear antigen,PCNA)的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 isionTM二步法检测扩张皮肤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扩张皮肤的表皮层明显增厚,不仅其基底层K19、K14和PCNA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在棘层和颗粒层也可见K19、K14及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应力能诱导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其可能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表皮干细胞 短暂扩充细胞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Pa光动力作用对鼻咽癌细胞生长抑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许川山 Albert Wing Nang Leung 杨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457-1460,共4页
目的观察MPPa光动力作用对人鼻咽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和MTT法检测MPPa光动力作用后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生长状况;应用膜联蛋白Anne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细胞核染色观察MPPa光动力作... 目的观察MPPa光动力作用对人鼻咽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和MTT法检测MPPa光动力作用后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生长状况;应用膜联蛋白Anne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细胞核染色观察MPPa光动力作用后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罗丹明123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MPPa光动力作用后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MPPa光动力作用显著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的生长,在低浓度MPPa和低能量密度光照条件下其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MP-Pa光动力作用组癌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细胞脱落、固缩;MPPa光动力作用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发生凋亡和继发性坏死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单纯光照射组、单纯MPPa光敏剂处理组和假照射组(P<0.01),而单纯光照组、单纯MPPa光敏剂处理组和假照射组三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Hoechst33258细胞核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MPPa光动力作用后癌细胞核固缩、碎裂,可见凋亡小体。MPPa光动力作用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结论MPPa光动力作用不仅能有效抑制诱导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生长,而且可诱导其发生凋亡,且MPPa光动力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MPPa 鼻咽癌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亮 李世荣 丛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41-843,共3页
目的定量分析P物质(substanceP,SP)作用时间对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中肥大细胞(mastcell,MC)组织胺释放的影响,探讨HS中二者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时间条件。方法人HS活体组织块切下后立即处理,修剪成0.5~1mm3大小,测定在相... 目的定量分析P物质(substanceP,SP)作用时间对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中肥大细胞(mastcell,MC)组织胺释放的影响,探讨HS中二者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时间条件。方法人HS活体组织块切下后立即处理,修剪成0.5~1mm3大小,测定在相同浓度的SP、不同的SP作用时间下,MC的脱颗粒情况。荧光法测定作用后上清液中组胺含量,计算组胺释放率。结果在HS中,SP以时间依赖方式刺激MC组胺的释放,且HS中SP对MC作用强于正常皮肤。结论HS中的SP与MC的关系非常密切,存在作用时间依赖性,有利于研究SP作用与HS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P物质 肥大细胞 组胺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血浆和皮肤中P物质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流沙 陈亮 +1 位作者 蔡红卫 陈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38-1039,共2页
目的研究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P,SP)在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血浆及皮肤组织中含量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糖尿病大鼠(20只)和正常大鼠(20只)血浆和皮肤组织中SP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法观测动物模型建立后SP神经纤维数量变化。结... 目的研究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P,SP)在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血浆及皮肤组织中含量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糖尿病大鼠(20只)和正常大鼠(20只)血浆和皮肤组织中SP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法观测动物模型建立后SP神经纤维数量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血浆和皮肤组织中S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皮肤组织中SP含量变化与糖尿病伤口难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P物质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丹 李世荣 曹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272-1275,共4页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获得表皮单细胞悬液,采用Ⅳ型胶原铺板选择性黏附、分离和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培养表皮...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从手术切除的人包皮组织中分离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获得表皮单细胞悬液,采用Ⅳ型胶原铺板选择性黏附、分离和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培养表皮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标志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以角质形成细胞作为对照。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所分离、培养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高于对照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组化染包显示,培养细胞β1整合素及K19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运用Ⅳ型胶原黏附结合K-SFM培养可以实现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快速分离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化BPD-MA后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川山 吴士明 +3 位作者 虞乐华 王志刚 周媛 杨青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为了研究光动力抑癌作用机制,采用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激光光敏化BPD-MA后人膀胱癌细胞株B IU-87细胞凋亡的发生状况。激光光敏化BPD-MA后人膀胱癌细胞株B IU-87组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增高,许多细胞核呈棕黄色,高倍镜下可见细胞核内... 为了研究光动力抑癌作用机制,采用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激光光敏化BPD-MA后人膀胱癌细胞株B IU-87细胞凋亡的发生状况。激光光敏化BPD-MA后人膀胱癌细胞株B IU-87组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增高,许多细胞核呈棕黄色,高倍镜下可见细胞核内有大量棕褐色颗粒,与阳性对照中凋亡细胞核的特征相符合,而对照组此种细胞少见。TUNEL阴性对照中细胞核均呈蓝色。结果表明,激光激活BPD-MA光动力作用明显诱导人膀胱癌细胞株B IU-87细胞发生凋亡,这可能是其抑癌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与生物技术 BPD-MA 光动力作用 膀胱癌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中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关联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亮 流沙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79-981,共3页
目的对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探讨增生性瘢痕中二者的相互作用情况。方法对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及肥大细胞分别行免疫组化及甲苯胺蓝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 目的对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探讨增生性瘢痕中二者的相互作用情况。方法对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及肥大细胞分别行免疫组化及甲苯胺蓝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分支多且交错连接,正常皮肤中多为单根走形;瘢痕中肥大细胞数(7.22)显著多于正常皮肤(4.64),有统计学意义;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与肥大细胞密切关联,呈“串珠”样形态。结论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的密切关联,可能与瘢痕的增生和瘙痒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P物质 肥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通过活化PKC-ζ趋化人表皮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锐 曹川 +4 位作者 王珍祥 李喆 甘露 柴琳琳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信号蛋白PKC-ζ在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erived factor 1,SDF-1)趋化人表皮干细胞定向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Ⅳ型胶原快速分选,无血清培养基(DK-SFM)培养表皮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β1整合素(β1 integrin... 目的探讨信号蛋白PKC-ζ在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erived factor 1,SDF-1)趋化人表皮干细胞定向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Ⅳ型胶原快速分选,无血清培养基(DK-SFM)培养表皮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β1整合素(β1 integrin)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Transwell实验观察SDF-1对钙和DAG依赖性和非依赖性PKC亚型抑制剂(chelerythrine chloride)、钙和DAG依赖性PKC亚型抑制剂(staurosporine)和PKC-ζ特异性抑制剂(PS-ζ)处理后人表皮干细胞的趋化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诱导后不同时段的人表皮干细胞PKC-ζ的磷酸化水平变化;采用Phal-loidin-Rhodamine显示细胞骨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ζ对人表皮干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体外分离培养出人表皮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质中β1整合素及K19均呈阳性表达。Transwell实验表明chelerythrine chloride和PS-ζ能够抑制SDF-1趋化的表皮干细胞运动,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DF-1作用表皮干细胞能够引起PKC-ζ的磷酸化水平变化,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强;激光共聚焦扫描显示SDF-1处理过的表皮干细胞骨架明显变化,经PS-ζ预处理后细胞骨架变化不明显。结论 SDF-1通过诱导信号蛋白PKC-ζ的磷酸化,影响细胞肌动蛋白的极化,趋化人表皮干细胞的定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C- ζ趋化运动 人表皮干细胞 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快速原型技术进行下颌角肥大矫正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川 徐铎 +5 位作者 李世荣 戴霞 毕胜 陈华 覃霞 何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快速原型技术辅助下颌角肥大(prominentm and ibular angle,PMA)矫正术的临床应用。方法15例PMA方脸型患者,行下颌骨电子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下颌骨实体模型,根据模型设计手术方案。手术...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快速原型技术辅助下颌角肥大(prominentm and ibular angle,PMA)矫正术的临床应用。方法15例PMA方脸型患者,行下颌骨电子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下颌骨实体模型,根据模型设计手术方案。手术方法包括下颌角部分截除、外板矢状劈开切除及自体下颌骨移植隆颏等,其中下颌角部分截除5例,外板矢状劈开切除6例,下颌角部分截除+外板切除4例,另3例颏部短小者行自体下颌骨移植隆颏,均按照模型上确定的截骨部位及范围进行操作。结果所有患者快速成型制作的下颌骨模型外形完整,真实反映患者的下颌骨形态。手术过程顺利,所有患者术后下面部外形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面部宽度明显减小,双侧对称,达到术前设计的预期效果。其中12例随访3个月至1年,面部外形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快速原型技术能真实再现下颌骨的形态,为准确评估PMA程度、设计手术方案与指导手术操作提供理想的外科模型,是面部轮廓整形手术良好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原型技术 模型外科 下颌角肥大 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皮肤移植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东运 李世荣 +4 位作者 李钢 刘剑毅 陈艳清 毕胜 戴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99-901,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具有人增生性瘢痕 (hypertrophicscar ,HS)的组织学特性 ,且能反映HS发展规律的HS动物模型 ,为HS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手段。方法 在裸鼠背部做 2 0cm× 1 5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移植人的全厚皮肤 ,并移植裸... 目的 建立一种具有人增生性瘢痕 (hypertrophicscar ,HS)的组织学特性 ,且能反映HS发展规律的HS动物模型 ,为HS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手段。方法 在裸鼠背部做 2 0cm× 1 5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移植人的全厚皮肤 ,并移植裸鼠的自体皮肤做对照。皮片存活后不给予烧伤 ,观察皮片干痂脱落后瘢痕增生的情况 ,然后进行增生瘢痕的组织学检查 ,并用PCR技术对其DNA进行扩增 ,鉴定其组织来源。结果  60只裸鼠中有 5 4只出现明显的、持续的瘢痕增生 ( 90 .0 %) ,增生的瘢痕色红质硬 ,明显高出皮面 ,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的胶原沉积和炎细胞浸润 ,PCR结果显示该瘢痕可以扩增出与正常人皮肤组织及人HS组织同等大小的特异性PCR产物。结论 该模型制作简单 ,所产生的瘢痕增生明显 ,增生持续时间长 ,大体外观和组织学特点都和人的HS相似 ,且可观察自创面愈合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全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动物模型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甙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文 刘剑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542-544,552,共4页
目的:观察三七总甙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以400μg/mL和800μg/mLPNS处理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和空白对... 目的:观察三七总甙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以400μg/mL和800μg/mLPNS处理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均有所下降(P<0.05),两给药组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总甙能够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并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成纤维细胞 三七总甙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_1刺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平 李世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体外构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表达载体,研究其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基因和蛋白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CTGF序列特异性siRNA质粒表达载体,Dosper脂质体转染人瘢痕疙瘩... 目的体外构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表达载体,研究其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基因和蛋白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CTGF序列特异性siRNA质粒表达载体,Dosper脂质体转染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用10ng/ml剂量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刺激细胞,采用RQ-PCR和Western blot观察CTGF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经TGF-β1刺激后,重组质粒组CTGF mRNA仅为正常表达的56.6%(P<0.05),CTGF蛋白仅为正常表达的基线水平(P<0.05)。结论siRNA质粒表达载体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TGF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即使在TGF-β1刺激条件下,其分泌功能仍明显受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RNA干扰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和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剑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2070-2071,共2页
目的 比较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和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 应用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治疗腋臭 40例 ,应用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 10 2例 ,术后 6个月随访。结果 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 目的 比较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和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 应用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治疗腋臭 40例 ,应用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 10 2例 ,术后 6个月随访。结果 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和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均为 10 0 %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7 5 %和 15 7% ,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后者的美容效果优于前者。结论 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 ,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美容效果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手术方法 临床疗效 美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er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与意义
20
作者 王珍祥 李世荣 吴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 原癌基因C mer与增生性病变关系密切。本研究探讨它在增生性瘢痕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瘢痕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原癌基因C mer的基因特异片段制成寡核苷酸探针 ,与瘢痕组织切片和成纤维细胞爬片原位杂交 ,统计学处理后分... 目的 原癌基因C mer与增生性病变关系密切。本研究探讨它在增生性瘢痕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瘢痕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原癌基因C mer的基因特异片段制成寡核苷酸探针 ,与瘢痕组织切片和成纤维细胞爬片原位杂交 ,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早期增生性瘢痕中C mer基因的探针在组织细胞中有较强阳性的反应 ,而非增生瘢痕则阳性反应较低 ,正常皮肤则更少。将增生性瘢痕与非增生瘢痕对比 ,二者差别特别显著。成纤维细胞爬片杂交结果存在相同的结果。结论 原癌基因C mer与瘢痕增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 ,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有望实现减轻瘢痕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细胞骨架基因 原癌基因 C-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