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康复医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9
1
作者 吴宗耀 郭铁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2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康复医学 中国 日本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672
2
作者 周谋望 岳寿伟 +23 位作者 何成奇 张长杰 马诚 王惠芳 王楚怀 田峻 白跃宏 朱珊珊 刘宏亮 牟翔 李建华 杨卫新 宋林 唐金树 梁英 谢青 张芳 周云 黄澎 潘钰 谷莉 李涛 邢华医 刘小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康复医学科与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共识起草小组于2013年进行文献检索和初筛,并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再次检索和筛选。阅读其中具有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级别的研究文献,并参考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形...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康复医学科与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共识起草小组于2013年进行文献检索和初筛,并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再次检索和筛选。阅读其中具有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级别的研究文献,并参考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形成初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证据级别 中国专家共识 康复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 康复医师 腰痛患者 急性腰痛 慢性腰痛 肌力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识 被引量:54
3
作者 燕铁斌 +8 位作者 陈文华 冯珍 赵正全 刘惠林 李奎成 王于领 闫彦宁 单春雷 武继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5-1097,共3页
现代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初期由于缺乏专业康复治疗人员,医生、护士均参与康复治疗。2001年,教育部正式确定在高等学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从而开启了中国康复治疗师的学历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高等学校中有... 现代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初期由于缺乏专业康复治疗人员,医生、护士均参与康复治疗。2001年,教育部正式确定在高等学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从而开启了中国康复治疗师的学历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高等学校中有近两百所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科教育,近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本科学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师 规范化培训 中国 专家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专业 高等学校 康复治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从纪 李慧增 +2 位作者 舒彬 杨军 麦跃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对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能量密度(500J/cm~2、1000 J/cm~2、1500 J/cm~2和2000 J/cm~2)Nd:YAG激光照射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和正常... 目的:探讨激光对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能量密度(500J/cm~2、1000 J/cm~2、1500 J/cm~2和2000 J/cm~2)Nd:YAG激光照射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和正常成纤维细胞,照射后24h分别用~3H-脯氨酸掺入法和斑点杂交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结果:培养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 Ⅰ型前胶原mRNA相对量在 500 J/cm2激光照射后无明显改变(P>0.05),1500 J/cm~2和 2000 J/cm~2照射后显著降低(P<0. 001),1000 J/cm~2能量密度激光照射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与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01),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无变化。结论:以1000J/cm~2脉冲Nd:YAG激光照射能选择性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激光 胶原合成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EN1在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脑表达中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晓明 刘宏亮 +3 位作者 高宇 姚忠祥 詹晓黎 吴永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研究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急性期中脑转录因子EN1表达变化的特点及小鼠的自发性活动改变。方法:应用6-羟多巴胺(6-OHDA)纹状体注射制备小鼠PD模型;旷场试验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检测注药后24h内中脑EN1、酪氨酸... 目的:研究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急性期中脑转录因子EN1表达变化的特点及小鼠的自发性活动改变。方法:应用6-羟多巴胺(6-OHDA)纹状体注射制备小鼠PD模型;旷场试验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检测注药后24h内中脑EN1、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运动方式明显异常,7d内基本恢复正常;运动总量随注药后时间延长呈恢复趋势,但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中央区域活动时间逐渐减少,反映了焦虑指数增高。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中脑EN1免疫阳性细胞数在3—9h时已出现减少,12—18h时已较显著,18h为65.2±22.3%(P<0.05),21h时减少非常显著。TH阳性的多巴胺能(DA)神经元数目也随时间逐渐减少,但时间上略晚于EN1,15h才可见减少,18h时减少明显,为68.3±1.2%(P<0.05)。EN1在中脑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但也可见于细胞浆。结论:注射6-OHDA后,小鼠出现行为学改变,焦虑指数增高;实验侧中脑EN1和TH阳性细胞数均随时间逐渐减少且EN1变化早于TH,提示转录因子EN1的减少可能是诱导DA神经元凋亡及PD部分症状出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转录因子EN1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胺能神经元 旷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