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鼻疽杆菌毒素分子BLF1的重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 被引量:2
1
作者 任春艳 方瑶 +8 位作者 李倩 胡艺 马腾飞 胡治强 袁顺翎 周杰 汪黎鸿 何晓奕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15-1219,共5页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毒素BLF1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运用DNA重组技术,以p GEX为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BLF1蛋白;以纯化重组蛋白r BLF1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r BLF1血清,Western blot及ELISA鉴定抗血清;不同浓度r BLF1蛋白...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毒素BLF1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运用DNA重组技术,以p GEX为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BLF1蛋白;以纯化重组蛋白r BLF1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r BLF1血清,Western blot及ELISA鉴定抗血清;不同浓度r BLF1蛋白腹腔注射BALB/c小鼠,观察小鼠生存率;A549细胞模型中,通过CCK-8实验研究目的蛋白的细胞毒性效应及抗体阻断作用。结果从类鼻疽杆菌基因组DNA中PCR得到了BLF1目的基因,连接到p GEX-6p-2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GST-BLF1蛋白经诱导表达、酶切纯化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为23×103的高纯度r BLF1,免疫家兔抗血清ELISA效价达1∶1 280 000,Western blot鉴定在目的蛋白位置处出现特异印记条带。重组r BLF1蛋白腹腔注射BALB/c小鼠,小鼠死亡率与蛋白剂量呈正相关。r BLF1蛋白能明显杀伤A549细胞,抗体可有效阻断其杀伤作用。结论成功重组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r BLF1,该蛋白具有明显杀伤A549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能够导致小鼠死亡但表现出一定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杆菌 BLF1蛋白 毒素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胞内运动相关蛋白Bim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胡艺 方瑶 毛旭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6-289,294,共5页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热带医学病原体,现被美国CDC提升为I类致病菌严加防范。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导致的疾病称为类鼻疽,致死率和复发率都很高,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及我国南海周边地区,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种兼性胞内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热带医学病原体,现被美国CDC提升为I类致病菌严加防范。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导致的疾病称为类鼻疽,致死率和复发率都很高,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及我国南海周边地区,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种兼性胞内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胞内运动能力为其逃逸机体免疫和细胞间的扩散提供了重要基础。胞内动力相关蛋白A(BimA)是一种类鼻疽菌自分泌的、与其胞内运动相关的关键分子,它通过操控肌动蛋白实现干预细菌的胞内运动,在类鼻疽菌的感染和致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深入地了解BimA在类鼻疽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对寻找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原的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综述了BimA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结合研究报道探讨其主导细菌胞内运动、干扰宿主胞内免疫、实现细菌胞间传播的机制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类鼻疽菌) BimA 肌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Ⅲ型分泌系统蛋白BsaL的制备和免疫反应性分析
3
作者 方瑶 胡艺 +4 位作者 朱攀 任春艳 马腾飞 王昆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5-588,共4页
目的构建表达重组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Ⅲ型分泌系统结构蛋白Bsa L的大肠工程菌,制备高纯度、高质量的重组Bsa L蛋白样品,探讨其作为类鼻疽菌检测的候选抗原的可行性。方法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表达重组Bsa L蛋白的大肠工程菌,通过亲和层析... 目的构建表达重组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Ⅲ型分泌系统结构蛋白Bsa L的大肠工程菌,制备高纯度、高质量的重组Bsa L蛋白样品,探讨其作为类鼻疽菌检测的候选抗原的可行性。方法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表达重组Bsa L蛋白的大肠工程菌,通过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纯化方法得到高纯度的Bsa L蛋白。包被Bsa L蛋白于96孔板,分析其用于检测临床类鼻疽菌株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重组Bsa L蛋白的大肠工程菌,诱导、表达及纯化后得到高纯度(>99%)、高浓度(20 mg/m L)的重组Bsa L蛋白。该蛋白在类鼻疽菌检测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灵敏度(85%)和特异性(89%)。结论成功表达了重组的Bsa L蛋白,获得了高纯度的Bsa L蛋白样品,在类鼻疽菌的诊断方面展示出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Ⅲ型分泌系统(TTSS) BsaL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杆菌Ⅲ型分泌系统BPSS1395蛋白表达及其抗体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胡艺 胡志强 +4 位作者 马腾飞 韩丹 李倩 方瑶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1-945,共5页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Ⅲ型分泌系统蛋白BPSS1395,利用其抗体检测该蛋白在细菌中的分布。方法以pET-22b为表达系统,采用DNA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BPSS1395蛋白;用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Western blot及ELISA法鉴定其免疫学性...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Ⅲ型分泌系统蛋白BPSS1395,利用其抗体检测该蛋白在细菌中的分布。方法以pET-22b为表达系统,采用DNA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BPSS1395蛋白;用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Western blot及ELISA法鉴定其免疫学性质;以制备的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从类鼻疽杆菌BPC006株基因组DNA中PCR得到了BPSS1395目的基因,并成功构建pET-22b-BPSS1395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宿主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纯化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为32×10~3的高纯度BPSS1395蛋白,制备的兔抗血清ELISA效价均高达1∶1 280 000,并能与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亚细胞分离后BPSS1395在类鼻疽杆菌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结论重组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BPSS1395蛋白,制备了其特异性多克隆抗体,证明了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杆菌 Ⅲ型分泌系统蛋白 抗体制备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输入性类鼻疽病例的溯源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方瑶 陈建国 +1 位作者 朱叶飞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24-1225,共2页
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热带感染性疾病,主要流行于澳洲北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等地。类鼻疽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似百样病"之称,可潜伏感染,也可急性起病,复发率高,耐药广泛,死亡率在20%-50%。
关键词 输入性类鼻疽 新几内亚 关节脓肿 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方法对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康琳 高姗 +5 位作者 周阳 辛文文 杨浩 方瑶 毛旭虎 王景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05-1209,共5页
目的用3种检测方法对同源性较高的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比较该3种检测方法的鉴定效果。方法分别利用基于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5株鼻疽伯克霍尔... 目的用3种检测方法对同源性较高的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比较该3种检测方法的鉴定效果。方法分别利用基于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5株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5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综合判断鉴定结果,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鉴定结果比较,寻找更适合于该两种菌的鉴定方法。结果在10株受试菌株中,2株排除是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可能,剩余8株之中,MALDI-TOF-MS方法正确鉴定了6株,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正确鉴定了8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正确鉴定4株。结论 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很好的鉴定能力,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不适合用于该2种菌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MALDI-TOF-MS FQ-PCR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治强 方瑶 +4 位作者 朱攀 任春艳 胡艺 马腾飞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BP(△BPSL1549)],建立有效的类鼻疽菌毒力基因敲除平台。方法设计引物扩增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连接至p K18mob Sac B自杀质粒上,通过大肠杆菌S17-1λpir以接合方式将其转入类鼻疽菌... 目的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BP(△BPSL1549)],建立有效的类鼻疽菌毒力基因敲除平台。方法设计引物扩增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连接至p K18mob Sac B自杀质粒上,通过大肠杆菌S17-1λpir以接合方式将其转入类鼻疽菌中。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替换野生株中的BPSL1549基因,经过蔗糖筛选靶标基因敲除株,并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方法鉴定敲除株,利用动物模型评价敲除株表型变化。结果 BP(△BPSL1549)菌株与野生株的BPSL1549基因两侧同源臂片段PCR产物相比缺少600 bp,Western blot检测敲除株不表达BPSL1549基因编码蛋白,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动物实验证实敲除株相比野生株毒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SL1549基因敲除株,完善了类鼻疽菌敲除平台和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基因敲除 BPSL1549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毛旭虎 胡治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00-1204,共5页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简称类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热带医学疾病,流行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澳洲北部地区。国内类鼻疽疫源地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南部的边缘热带地区。类鼻疽杆菌是一种腐生菌,主...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简称类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热带医学疾病,流行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澳洲北部地区。国内类鼻疽疫源地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南部的边缘热带地区。类鼻疽杆菌是一种腐生菌,主要存在于疫区的污水和土壤中。它可通过接触方式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造成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实验室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马腾飞 胡艺 +6 位作者 方瑶 朱攀 胡治强 韩丹 康少雄 李倩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39-1244,共6页
目的建立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采用0.01 m L洗涤后的高、中、低剂量的类鼻疽杆菌液(菌量分别为3.3×104、3.3×103、3.3×102CFU)滴鼻感染BALB/c小鼠,密切监测... 目的建立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采用0.01 m L洗涤后的高、中、低剂量的类鼻疽杆菌液(菌量分别为3.3×104、3.3×103、3.3×102CFU)滴鼻感染BALB/c小鼠,密切监测42 d,记录小鼠的生存率,探索合适的攻毒剂量。在低剂量细菌(3.3×102CFU)感染小鼠后21、28、35、42 d,计数小鼠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的细菌定植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和血清类鼻疽杆菌特异性Ig G抗体滴度,观察肝脏、脾脏和肺脏等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评价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低剂量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42 d生存率为60%。期间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均有细菌定植,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灶性坏死和脓肿等病理改变;类鼻疽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 G抗体滴度从感染后21 d起持续增高;实验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杆菌 动物模型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类鼻疽菌的耐药谱调查及耐药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杨久齐 胡春雨 +1 位作者 方瑶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20-1223,共4页
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导致的热带医学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也有"似百样病"之称,其病原已被美国CDC列为生物恐怖剂。类鼻疽在中国的海南、广西以及福建等地都有过报道,但由于其误诊率高,也未被列为法定报告的传染... 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导致的热带医学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也有"似百样病"之称,其病原已被美国CDC列为生物恐怖剂。类鼻疽在中国的海南、广西以及福建等地都有过报道,但由于其误诊率高,也未被列为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对类鼻疽的研究并未得以重视。类鼻疽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天然的耐药性,同时其基因组变异迅速,能产生新的耐药特性,造成的感染极易复发,治疗困难。目前临床上对类鼻疽的耐药检测还未建立统一的检测指标和判断标准,国内也还没有规范的类鼻疽抗生素用药指南。我们总结了中国2006-2014年公开发表文献中的类鼻疽临床用药及耐药结果,结合本室的类鼻疽临床资源库数据,对中国类鼻疽菌的耐药谱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用药规律,以期寻找合适的用药方案;同时,还分析了类鼻疽菌的可能耐药机制,探讨了类鼻疽耐药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后续类鼻疽的治疗及用药指南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临床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耐药谱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P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颖 张竹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4结合蛋白(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4 binding protein,IBP)能否影响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发生,观察IBP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作用。方法干预结肠...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4结合蛋白(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4 binding protein,IBP)能否影响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发生,观察IBP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作用。方法干预结肠癌细胞中IBP的表达,构建IBP过表达的HT-29-IBP细胞株与IBP沉默的HCT116-sh IBP细胞株;干预IBP表达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癌细胞EMT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改变;MTT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 HT-29-IBP细胞中上皮相关分子E-cadherin和ZO-1表达水平降低,间质相关分子Fibronectin表达升高,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0.05);HCT116-sh IBP细胞则E-cadherin、ZO-1表达水平升高,Fibronectin及Snail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0.05)。结论 IBP通过调节EMT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4结合蛋白 结肠癌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