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佳思 向国春 李向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3期63-64,共2页
内镜下应用金属钛夹治疗消化道急性出血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直径2~3 mm以下小血管出血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除外)[1].2001年5月至今我科应用Olympas MD-850型金属钛夹治疗15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
关键词 内镜 钛夹 治疗 急性消化道出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磊 房殿春 +3 位作者 李向红 彭贵勇 杨仕明 郭德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7-809,共3页
目的研究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特点。方法利用OlympusGIF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亚甲蓝染色对594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小凹进行观察,以黏膜红白色相间明显,白色区增多,白色区内小凹结... 目的研究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特点。方法利用OlympusGIF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亚甲蓝染色对594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小凹进行观察,以黏膜红白色相间明显,白色区增多,白色区内小凹结构紊乱、消失为标准对黏膜萎缩进行内镜诊断,并在放大观察区域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与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进行对照。结果放大色素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0.4%,准确率为84.1%;轻度萎缩的黏膜白色区中心小凹稀疏、减少,周边的小凹无明显异常,萎缩较严重的区域小凹大面积消失,形成瘢痕样改变,周边小凹延长、迂曲明显;肠上皮化生黏膜亚甲蓝染色为淡染,小凹形态主要表现为绒毛状、斑块状和粗条纹状,其中绒毛状为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胃癌都为亚甲蓝深染,小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紊乱。结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各有其特点,使用放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对病灶性质的判断和指导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色素内镜 小凹形态 黏膜萎缩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早期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内脏感觉过敏与P物质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敏 房殿春 +6 位作者 李兆申 徐晓容 邹多武 孙振兴 屠振兴 许国铭 满晓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3-606,共4页
目的研究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内脏感觉过敏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黏膜中P物质(S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31例NERD患者(NERD组)采用Synectics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测定食管对... 目的研究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内脏感觉过敏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黏膜中P物质(S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31例NERD患者(NERD组)采用Synectics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测定食管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利用食管酸灌注试验检测食管对酸的敏感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LES局部组织中S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表达。结果NERD患者食管对气囊扩张刺激的初始感知阈值、疼痛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51.6%的患者对食管机械扩张刺激感觉过敏;NERD患者对酸的敏感性较对照组亦明显增加,58.0%的患者对酸感知过敏。NERD患者感知过敏组LES黏膜中SP阳性纤维的数目和平均光密度(OD)值较正常对照组和感知正常的NERD患者明显增高(P<0.05);NERD患者SP阳性产物的OD值与食管初始感知阈值和最大疼痛阈值均呈直线负相关(分别为r=-0.74和r=-0.82,P<0.01)。结论LES局部黏膜中P物质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外周敏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内脏感觉过敏 食管酸灌注试验 P物质 食管下括约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c-met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蔡永国 房殿春 +3 位作者 杨仕明 陈陵 罗元辉 王东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76-778,共3页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对47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et蛋白的表达及其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胃癌组织中cmet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5.1%,cmet阳性率与胃...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对47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et蛋白的表达及其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胃癌组织中cmet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5.1%,cmet阳性率与胃癌肿瘤的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是否有淋巴管及静脉癌栓有关;cmet阳性组胃癌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cmet蛋白的表达促进了胃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并促进胃癌的血管生成,与胃癌预后不良及临床病理特征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蛋白质C-MET 微血管密度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蒙古沙鼠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被引量:6
5
作者 兰春慧 张渊智 房殿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85-986,990,共3页
目的 通过建立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蒙古沙鼠的动物模型 ,观察H pylori及H pylori与N 甲基 N’ 硝基 N 亚甲基胍 (MNNG)联用作用后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 ,并观察了维生素C的预防作用。方法  16 0只SPF级蒙古沙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目的 通过建立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蒙古沙鼠的动物模型 ,观察H pylori及H pylori与N 甲基 N’ 硝基 N 亚甲基胍 (MNNG)联用作用后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 ,并观察了维生素C的预防作用。方法  16 0只SPF级蒙古沙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32只。A组单用H pylori菌液灌胃 ;B组在接种H pylori后 4周 ,摄入MNNG水 (2 0 μg/ml) ,连续 30周 ;C组单用MNNG水 (2 0 μg/ml) ,连续 30周 ;D组在B组基础上同时摄入加维生素C的食料 ;E组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实验后 12、36、4 8、5 2周各处死 8只 ,取胃黏膜行组织学检查 ,用Warthin Starry银染、PCR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 pylori。 结果 累计至 5 2周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A组(87 5 % ,6 2 5 % )、B组 (78 1% ,5 6 3% )显著高于C组 (6 2 % ,6 3% )、D组 (15 6 % ,9 4 % )和E组 (0 % ,0 % ) ,P <0 0 1。B组的H pylori感染率从接种后 12周的 10 0 %下降到 5 2周的 6 6 7%。结论 H 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肿瘤 化学预防 N-甲基-N'-硝基-N-亚甲基胍 维生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cagA长度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建嫦 张建中 +1 位作者 徐采朴 何利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幽门螺杆菌(Hp)分离株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基因的分布和多态性情况与Hp感染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设计针对cagA基因中一段297bp保守序列以及cagA基因3′端可变区两侧保守序列PCR引物,通过PCR检测82株我国Hp菌... 目的探讨我国幽门螺杆菌(Hp)分离株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基因的分布和多态性情况与Hp感染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设计针对cagA基因中一段297bp保守序列以及cagA基因3′端可变区两侧保守序列PCR引物,通过PCR检测82株我国Hp菌株的cagA基因分布情况,及其中77株HpcagA基因3′端可变区长度多态性。结果82株Hp中,77株(93.9%)297bpcagA基因片段扩增阳性;包括297bp片段扩增阴性的2株在内,71(92.2%)株可扩增出cagA基因3′端可变区,其中主要为PCR产物长度约825bp的Ⅰ型。结论我国Hp菌株cagA阳性率极高,其3′端可变区主要为较短的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Aza-CdR增强TRAIL对胃癌细胞的抗瘤活性与caspase-8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汝钢 房殿春 +1 位作者 杨柳芹 罗元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 探讨 5 Aza CdR对凋亡诱导分子TRAIL抗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方法检测TRAIL蛋白的抗癌活性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caspase 8mRNA的表达。结果 TRAIL 2 0 0ng/ml作用 72h对SGc 790 1、Kato 3和AGS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 目的 探讨 5 Aza CdR对凋亡诱导分子TRAIL抗胃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方法检测TRAIL蛋白的抗癌活性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caspase 8mRNA的表达。结果 TRAIL 2 0 0ng/ml作用 72h对SGc 790 1、Kato 3和AGS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9 83 %、11 94%和 4 0 4% ;经 5 Aza CdR处理后 ,对 3株胃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提高到3 8 98%、5 2 42 %和 3 0 72 % ;用 5 Aza CdR处理后 3株胃癌细胞caspase 8mRNA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5 Aza CdR能增强胃癌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 ,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 8的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5-AZA-CDR TRAIL CASPASE-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合酶-2抑制剂西乐葆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与线粒体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兰春慧 房殿春 +3 位作者 向德兵 贺志高 陈东风 樊丽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82-784,共3页
目的观察西乐葆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和胞内游离Ca2+含量。结果SGC7901细胞经25、50、100、200μmol/L... 目的观察西乐葆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和胞内游离Ca2+含量。结果SGC7901细胞经25、50、100、200μmol/L西乐葆处理4、8、12、24h后,细胞增殖均明显受到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50μmol/L西乐葆处理SGC7901细胞4、8、12、24h后,实验组的凋亡率分别为9.2%±0.6%、16.7%±1.6%、20.4%±2.8%和23.9%±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4%、7.2%±0.3%、7.6%±0.6%和8.3%±0.8%(P<0.05);实验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呈下降的趋势,而胞内游离Ca2+含量则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结论西乐葆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可能涉及到线粒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乐葆 细胞凋亡 线粒体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MLH1和APC基因突变及hMLH1甲基化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房殿春 汪荣泉 +2 位作者 杨仕明 方丽 刘为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74-977,共4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hMLH1和APC突变及甲基化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H .pylori;采用二维DNA电泳、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和APC突变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启动子区...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hMLH1和APC突变及甲基化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H .pylori;采用二维DNA电泳、DGGE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和APC突变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 (MSI)。结果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 3例 ,突变率为 4 4 %。APC基因突变 15例 ,突变率为 2 2 1%。hMLH1突变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APC突变率在肠型胃癌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 (P <0 0 5 )。正常胃黏膜未见hMLH1高甲基化。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高甲基化 11例 ,占 16 2 % ,均为去甲基化和高甲基化并存。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 H ,≥ 2个位点 ) 8例、低频率MSI(MSI L ,仅为 1个位点 ) 9例和MSI阴性 (MSS) 5 1例三组 ,结果 3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 H组 ,而MSI L和MSS组未见 ;APC突变均发生于MSI L和MSS组 ,而MSI H组未发现有APC突变者 ;MSI H组hMLH1高甲基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SI L和MSS组 (P <0 0 1)。hMLH1和APC基因突变及hMLH1甲基化在H pylori阳性组和H pylori阴性组及CagA+ 组和CagA-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HMLH1基因 APC基因 突变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端粒酶活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国安 刘海峰 +3 位作者 房殿春 腾小春 何俊堂 陈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85-787,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揭示端粒酶活化和细胞凋亡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4例慢性胃炎及胃癌患者,其中慢性胃炎伴萎缩者16例,伴肠上皮化生者15例,伴中、重度异... 目的研究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揭示端粒酶活化和细胞凋亡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4例慢性胃炎及胃癌患者,其中慢性胃炎伴萎缩者16例,伴肠上皮化生者15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者14例,胃癌19例。采用SP法检测hTERT蛋白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hTERT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5.0%、46.7%、64.4%和78.9%,呈递增趋势,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1.54±2.28、17.05±2.88、7.41±1.32和5.03±2.23,呈递减趋势,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TERT蛋白阳性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8.45%±5.30%,显著低于hTERT蛋白阴性患者(11.86%±4.24%,P<0.05)。结论胃癌前病变至胃癌的演化过程中,端粒酶激活并诱导细胞凋亡异常,二者同时存在,破坏了胃黏膜上皮的稳定性,这可能是胃黏膜细胞癌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端粒 末端转移酶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植入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巩艳 房殿春 +2 位作者 罗元辉 帖君 陈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88-791,共4页
目的研究外源端粒片段植入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端粒影响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大规模制备含有端粒片段的质粒pSXneo1.6T2AG3,采用LipofectAMINTM2000介导的转染方式,将质粒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检测细胞周期... 目的研究外源端粒片段植入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端粒影响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大规模制备含有端粒片段的质粒pSXneo1.6T2AG3,采用LipofectAMINTM2000介导的转染方式,将质粒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形态、细胞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端粒片段能够成功导入SGC7901细胞,获得稳定的细胞株。端粒片段植入后细胞生长变慢,异型性减少,S期细胞减少,G0/G1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增殖指数减小,P21mRNA表达明显高于SGC7901细胞(P<0.05),caspase3mRNA在各组细胞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携带了1600bp端粒TTAGGG重复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pSXneo1.6T2AG3能够稳定转染至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使细胞增殖减慢,P21mRNA表达上调,但对caspase3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植入 胃肿瘤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生育酚对TRAIL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柳芹 房殿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79-781,共3页
目的研究α生育酚对TRAIL凋亡诱导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28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NFκB、bcl2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单用TRAIL300ng/ml作用24h,... 目的研究α生育酚对TRAIL凋亡诱导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28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NFκB、bcl2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单用TRAIL300ng/ml作用24h,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28的凋亡率分别为11.80%和36.05%;单用α生育酚60μmol/L作用24h,SGC7901和MKN28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8.5%和9.0%。α生育酚60μmol/L与TRAIL300ng/ml联用24h后,SGC7901和MKN28细胞的凋亡率分别升高至48.1%和63.7%。Westernblot显示TRAIL可使SGC7901和MKN28细胞survivin及NFκB表达下调,但对bcl2的表达无影响;α生育酚对bcl2和survivin的表达无明显影响;TRAIL与α生育酚联用可使细胞中NFκB、survivin和bcl2的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α生育酚可增强TRAIL对胃癌细胞的凋亡诱导能力,其机制可能与survivin、NFκB和bcl2的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Α-生育酚 TRAIL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黏蛋白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87-990,共4页
目的 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黏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 4 6例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 ,其中 39例癌旁组织 ,另有 10例正常人胃黏膜。采用H .pylori的检测采用Warthin Starry银染法 ,黏蛋白的检测采用免疫组... 目的 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与黏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 4 6例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 ,其中 39例癌旁组织 ,另有 10例正常人胃黏膜。采用H .pylori的检测采用Warthin Starry银染法 ,黏蛋白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2 1例H .pylori感染者中有 14例 (6 6 7% )癌旁黏膜中呈现MUC2黏蛋白的表达 ,18例无H .pylori感染者黏膜中有 6例 (33 3% )呈现MUC2黏蛋白的表达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 2 1例H .pylori感染者中有 7例 (33 3% )癌旁胃黏膜组织中MUC1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 ) ,而 16例胃癌H .pylori感染阴性者中有 12例 (75 % )癌旁胃黏膜组织中MUC1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2 1例H .pylori感染者中有 7例(33 3% )癌旁胃黏膜组织中MUC6黏蛋白呈阳性表达 ,而 16例H .pylori感染阴性者中有11例(6 8 8% )癌旁胃黏膜组织MUC6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0例H .pylori感染者中有 5例(2 5 % )癌旁胃黏膜组织MUC5AC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而 14例H .pylori感染阴性者中有 10例 (71 4 % )癌旁胃黏膜组织MUC5AC黏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胃癌患者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黏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Bcl-2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浩 房殿春 +1 位作者 刘海峰 罗元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71-973,共3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Bcl 2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 9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 ,应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Bid、Bax和Bcl 2mRNA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Bid和BaxmRNA表达按H .pylori阴性组、Ca ...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Bcl 2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 9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 ,应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Bid、Bax和Bcl 2mRNA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Bid和BaxmRNA表达按H .pylori阴性组、Ca gA-H .pylori感染组和CagA+ H .pylori感染组顺序依次增高 (P <0 0 5 ) ,H .pylori阴性组的Bcl 2mRNA表达低于H .pylori阳性组 (P<0 0 5 ) ;癌旁组织中 ,Bid、Bax和Bcl 2表达按H .pylori阴性组、CagA-H .pylori感染组和CagA+ H .pylori感染组顺序均依次递增 (P <0 0 5 )。H .pylori阴性组中 ,胃癌组织的Bid和Bax表达与Bcl 2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 ,而在H .pylori感染组中 ,胃癌组织的Bid和Bax表达与Bcl 2表达无相关性 ;癌旁组织的Bid和Bax表达与Bcl 2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H .pylori有促进Bid、Bax和Bcl 2表达的作用 ,并且能够诱发这些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紊乱 ,这也许是H .pylori诱导胃癌发生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肿瘤 BCL-2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线粒体基因组不稳定与Bcl-2和BaxmRNA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房殿春 凌贤龙 罗元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82-984,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 (mtMSI)与Bcl 2、Bax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SS CP方法检测mtMSI,并采用RT PCR方法检测了Bcl 2和BaxmRNA的表达。结果 胃黏膜肠化 (5 3 3% )、异型增生 (70 % )组织Bcl 2mRN...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 (mtMSI)与Bcl 2、Bax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SS CP方法检测mtMSI,并采用RT PCR方法检测了Bcl 2和BaxmRNA的表达。结果 胃黏膜肠化 (5 3 3% )、异型增生 (70 % )组织Bcl 2mRNA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10 % )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 (5 0 % )和胃癌 (30 % )Bcl 2mRNA表达率与浅表胃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胃黏膜异型增生组织Bcl 2mRNA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 (P <0 0 5 )。异型增生 (6 0 % )组BaxmRNA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胃炎组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5 0 % )、肠化 (4 6 7% )和胃癌 (33 3% )的BaxmRNA表达率与浅表性胃炎组 (10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mtMSI(+)组Bcl 2mRNA表达率为 5 0 % ,mtMSI(- )组为 4 0 5 % ;mtMSI(+)组BaxmRNA表达率为 4 4 4 % ,mtMSI(- )组为 4 0 5 % ,mtMSI(+)组Bcl 2和BaxmRNA表达率与mtMSI(-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mtMSI可能在部分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胃癌发生过程中出现的mtMSI与Bcl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线粒体 BCL-2基因 BAX基因 基因表达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677CT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司佩任 房殿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78-981,共4页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胃癌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及其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 RFLP) ,检测 6 6例胃癌和 10 1例正常人组织的 6 77CT多态...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胃癌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及其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 RFLP) ,检测 6 6例胃癌和 10 1例正常人组织的 6 77CT多态性 ,采用PCR和Warthin Starry银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可分为 3种基因型 ,即 6 77CC、6 77CT和 6 77TT。胃癌组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 5 5 %、4 0 9%和 13 6 %。等位基因频率 6 77C为 6 9 8% ,6 77T为 30 2 %。对照组中 6 77CC、6 77CT和 6 77TT频率分别为 4 8 5 %、4 2 6 %和 8 9% ,等位基因频率 6 77C为 6 8 8% ,6 77T为 31 2 % ,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以 6 77CC基因型作为参考 ,胃贲门癌 6 77CT基因型OR为 0 2 1,95 %CI(0 0 3~ 0 99) ,6 77CT +TT基因型OR为 0 2 6 ,95 %CI(0 0 7~ 0 98) ;胃体癌6 77TT基因型OR为 3 6 3,95 %CI(1 0 2~12 72 )。3种基因型胃癌中H .pylori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重庆地区人群中 ,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是胃贲门癌的保护因素 ,是胃体癌的危险因素 ;胃癌MTHFR基因 6 77CT多态性与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c3羧基端SEA组件完整性与蛋白酶切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26-728,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黏蛋白3(Muc3)羧基端SEA组件的完整性与蛋白酶切的关系。方法对截断了的大鼠Muc3的羧基端(p20t和p20SEA)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在所要求的位点插入终止密码子,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表达,N-glycosidase F消... 目的探讨大鼠黏蛋白3(Muc3)羧基端SEA组件的完整性与蛋白酶切的关系。方法对截断了的大鼠Muc3的羧基端(p20t和p20SEA)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在所要求的位点插入终止密码子,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表达,N-glycosidase F消化法对表达蛋白质行脱N型糖链。结果Muc3完整的羧基端产物翻译后经蛋白酶切产生30kD的氨基端酶切片段和49kD的羧基端酶切片段,30kD的氨基端酶切片段经脱N型糖链后分子量变为22kD;含完整SEA组件但不含SEA组件后续氨基酸的截断大鼠Muc3羧基端用V5抗体可以检测到30kD的表达产物,脱N型糖链后分子量变为22kD;含不完整SEA组件的截断的大鼠Muc3羧基端用V5抗体可以检测到26~30kD的表达产物,脱N型糖链后分子量变为26kD。结论Muc3完整的羧基端产物和SEA组件完整但不含SEA组件后续氨基酸的大鼠Muc3羧基端均在翻译后经历了蛋白酶切,但是SEA组件不完整的大鼠Muc3羧基端在翻译后未能出现蛋白酶切,提示SEA组件完整性是Muc3羧基端蛋白酶切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类 蛋白酶切 SEA组件 脱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致胃黏膜癌变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房殿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66-970,共5页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 .pylori)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学因素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原。H .pylori导致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日益增多的资料显示 ,H .pylori导致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涉及到细胞的增殖与凋...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 .pylori)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学因素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原。H .pylori导致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日益增多的资料显示 ,H .pylori导致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涉及到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端粒酶活性的改变 ,基因不稳定性和甲基化状态的异常改变等。本文介绍了H .pylori相关胃癌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肿瘤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三叶因子在熟龄和胚胎期大鼠的表达谱及其分子存在模式
19
作者 冯早明 房殿春 汪荣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利用自制的rTFF3多克隆抗体明确其表达谱,探讨rTFF3是否参与大鼠的早期发育过程,并分析大鼠肠黏膜组织中rTFF3的分子存在模式。方法用rTFF3N端合成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rTFF3多克隆抗体,组织中rTFF3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TFF... 目的利用自制的rTFF3多克隆抗体明确其表达谱,探讨rTFF3是否参与大鼠的早期发育过程,并分析大鼠肠黏膜组织中rTFF3的分子存在模式。方法用rTFF3N端合成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rTFF3多克隆抗体,组织中rTFF3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TFF分子的存在模式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分析。结果抗rTFF3多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rTFF3在整个小肠、大肠以及胆管上皮中广泛表达,在大鼠孕晚期胚胎肠道黏膜中已出现其表达。rTFF3主要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复合物分子量分别是250、55kD,少量以6kD的单体存在。结论rTFF3是肠道杯状细胞内的特异性蛋白质,可能参与胚胎发育,其活性成分绝大部分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少量以单体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胚胎 杯状细胞 基因表达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介导的siRNA对SGC-7901胃癌细胞中hPOT1表达的抑制作用
20
作者 帖君 房殿春 宁晓燕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73-775,共3页
目的构建人端粒保护蛋白(hPOT1)基因的短链干扰核糖核酸(siRNA)表达载体,观察其在胃癌细胞中抑制hPOT1基因表达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POT1在胃癌细胞生长增殖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64nt编码hPOT1siRNA基因片段的寡核苷酸... 目的构建人端粒保护蛋白(hPOT1)基因的短链干扰核糖核酸(siRNA)表达载体,观察其在胃癌细胞中抑制hPOT1基因表达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POT1在胃癌细胞生长增殖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64nt编码hPOT1siRNA基因片段的寡核苷酸,退火成双链后将其连接到pSUPER质粒的H1RNA启动子下游,构建psiRNAhPOT1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转入SGC7901胃癌细胞,用半定量RTPCR检测hPOT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siRNAhPOT164个碱基成功插入到预定位置,并且序列完全一致。hPOT1siRNA表达载体psiRNAhPOT1转入胃癌细胞后,可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hPOT1的表达。结论构建的hPOT1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psiRNAhPOT1重组质粒能显著抑制hPOT1基因在SGC7901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端粒保护蛋白 RNA干扰 胃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