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治疗现状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谭顺 谭文婷 +3 位作者 向小梅 刘明 毛青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35-1140,共6页
目的了解我院就诊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治疗现状。方法收集2014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hepatitis B virus serum markers,HBV M)的重庆籍儿童(年龄≤17... 目的了解我院就诊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治疗现状。方法收集2014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hepatitis B virus serum markers,HBV M)的重庆籍儿童(年龄≤17岁)共4 494例,对HBV M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查体HBs Ag、HBs Ab、HBc Ab阳性率及HBV M全阴性率分别为1.7%、49.8%、16.6%、31.9%;1~3岁组HBs Ab阳性率为65.4%,显著高于其他3组(χ2=17.0、73.3、49.4,P〈0.05);11-17岁组HBs Ag阳性率为2.6%,显著高于其他3组(χ2=5.6、12.4、8.4,P〈0.05)。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复诊儿童HBs Ag确诊阳性率为89.2%,1~3岁组最低,为53.8%;核苷类似物(LAM、Ld T、ETV)抗病毒治疗96周时,生物化学和病毒学应答率均高于85%;LAM、Ld T治疗96周和IFN-α治疗48周时血清学应答率均达到40%。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的共35例,占36.5%。结论重庆市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查体阳性率(1.7%)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国家要求的防治目标(1%);新发现HBs Ag阳性的儿童应增加监测次数,需复诊明确HBs Ag阳性情况。儿童抗病毒治疗取得了理想的应答率,但定期监测情况并不乐观,应加强其治疗方案的管理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肝炎病毒 乙型 标记物 血清 抗病毒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HCV感染的管理(推荐意见)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鹏 陈晴 +1 位作者 王丽 王宇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欧洲肝病学会(EASL)近期发布了关于HCV感染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并在线发表于((JournalofHepatology〉)。作者在此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翻译,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建议分级参考表1。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指南 欧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基因3型感染者最适疗程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邓玲 陈娟 +3 位作者 朱研 张长江 张鹏 王小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92-996,共5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3型感染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抗病毒治疗的最适疗程。方法收集PEG-IFN-α联合RBV治疗的HCV基因3型感染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3型感染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抗病毒治疗的最适疗程。方法收集PEG-IFN-α联合RBV治疗的HCV基因3型感染者临床资料,根据疗程、基因亚型分组,比较病毒学应答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纳入HCV基因3型感染者150例,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分别为78.52%、90.67%。HCV3a型感染者60例,缩短疗程组、标准疗程组及延长疗程组RVR、SV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CV 3b型感染者90例,缩短疗程组、标准疗程组及延长疗程组RVR分别为7/14(50.00%)、51/62(82.26%)、7/8(87.50%),缩短疗程组RVR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χ2=7.31,P〈0.05);SVR分别为8/15(53.33%)、63/67(94.03%)、8/8(100.00%),缩短疗程组SVR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χ2=20.14,P〈0.01)。延长疗程组较标准疗程组无明显差异。影响因素分析中,缩短疗程是获得SVR的独立不利因素(P〈0.01,OR=11.18,95%CI 3.79~32.92)。此外,延长疗程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结论 PEG-IFN-α联合RBV标准剂量,疗程24周,仍为HCV基因3型感染者最适治疗方案。缩短疗程会降低有效率,特别是HCV 3b型感染者。延长疗程疗效无显著提高,但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HCV 基因3型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病毒学应答 最适疗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茂 但芸婕 +4 位作者 周依 何韦韦 谭文婷 郭衍志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6-390,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特征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并诊断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32例进行血清HCMV...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特征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并诊断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32例进行血清HCMV抗体检测,巢式PCR法扩增外周血HCMV DNA(gB基因片段)。HCMV IgM或DNA任一阳性定义为HCMV活化,依据结果分为无HCMV活化组(122例)和HCMV活化组(10例),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gB基因型并构建序列进化树。结果①患者HCMV IgG及IgM阳性率分别为100%与3.78%。2组AFP中位值分别为101.75和2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HCMV活化组,男女比例为7.7∶1,死亡2例,前者死于严重的并发症和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后者死于多种并发症和心力衰竭;HCMV活化组(10例),男女比例为4∶1,无死亡病例,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比率均比无HCMV活化组高;②2组患者MEL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783),无HCMV活化组AFP水平显著高于HCMV活化组(P<0.05);③HCMV DNA阳性率5.3%(7/132),其中gB1型占85.71%(6/7),gB3型占14.29%(1/7),未检测到gB2型和gB4型。HCMV IgM和DNA均阳性2例。结论 CSH患者HCMV DNA检出率高于血清IgM检出率,HCMV基因型以gB1型为主,存在较低比例的HCMV活化,CSH患者发生HCMV活化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糖蛋白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谭朝霞 唐玉兰 +2 位作者 高燕 孔维龙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762-1766,共5页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将血清样本分为3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HBV)30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235例和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将血清样本分为3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HBV)30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235例和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Ⅰ型(LKM-1)抗体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等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结果 (1)HBV组和AIH组ANA检出率分别为9.1%、80.4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IH组A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V组(P<0.05)。(2)HBV组ANA滴度1∶100、1∶320、1∶1 000阳性率分别为6.2%、2.6%、0.3%,以低滴度(1∶100)为主,AIH组1∶100、1∶320、1∶1 000滴度阳性率分别为22.98%、41.28%、14.47%,以高滴度(≥1∶320)为主。(3)HBV组AMA、ASMA、抗LKM-1及抗SLA/L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0.3%、0.9%、0.3%和0%,AI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6%、25.1%、23%和2.55%,明显高于HBV组。(4)AIH组荧光模型以核均质型和核仁型为主;HBV患者以颗粒型为主。(5)采用1999年诊断积分系统评估,28例自身抗体阳性乙肝患者中有1例评分超过16分,达到自身免疫性肝炎确诊标准(≥16分)。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具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不构成自身免疫性肝炎,高滴度的自身抗体要结合临床资料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型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慧敏 张绪清 +2 位作者 郭艳 刘明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412-2417,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研究所住院的早期HBV-ACLF患者618例,其中男性568例,女性50例,年龄12~77(41.29±11.38)岁。根据有无联合NAs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抗病毒组(546例)和对照组(7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比较基线特征和治疗6个月后的自然生存率。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抗病毒治疗、性别、年龄、血浆Na+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是影响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病毒组的自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0%vs36.1%,P<0.05)。不同抗病毒方案的自然生存率依次为:恩替卡韦(56.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55.2%)>拉米夫定(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HBV-ACLF患者使用NAs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自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核苷(酸)类似物 抗病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降钙素原联合中性粒细胞比例对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娟 孙伟 +5 位作者 张维 向小梅 谭文婷 胡秀林 吴力克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59-1164,共6页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对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对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且入院后同时检测PCT、血常规、腹水常规和腹水培养的130例肝病腹水患者临床资料,SBP确诊组89例,其中培养阳性且多形核细胞(polyremorphonuclear,PMN)≥250×10~6/L患者10例(SBP1组),培养阳性但PMN<250×10~6/L患者11例(SBP2组),培养阴性但PMN≥250×10~6/L患者68例(SBP3组);非感染性腹水组41例。比较4组患者入院时的血PCT、Neu%、腹水PMN等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PCT、Neu%对SBP的诊断价值及效能。结果 PMN≥250×10~6/L的SBP患者培养阳性率为12.8%。PCT在培养阳性的腹水患者中显著高于培养阴性的患者[中位数(四分位距)]:[4.51(1.54,8.46)vs 0.77(0.21,1.69),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PCT诊断SBP1、SBP2、SBP3的最佳界值分别为:0.795、0.265、0.405 ng/m L;AUC值依次为:0.963、0.767、0.714;敏感度依次为:100.00%、90.00%、62.30%;特异度依次为:92.70%、63.40%、80.50%;血常规Neu%诊断的最佳界值分别为:68.45%、62.65%、65.00%;AUC值依次为:0.878、0.756、0.669。依据上述界值,降钙素原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两者串联诊断SBP1、SBP2、SBP3的AUC值依次为:0.976、0.865、0.706。结论血降钙素原和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例在SBP中均具有一定的预警效果和诊断价值,不同类型SBP其CUT-OFF值不同,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比例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患者停药复发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袁婧 张长江 +1 位作者 朱研 王小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1-815,共5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复发的临床特征、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西南医院感染病科HBV感染相关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符合以下入组条件:年龄18—65岁、既往服用核苷(酸)...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复发的临床特征、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西南医院感染病科HBV感染相关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符合以下入组条件:年龄18—65岁、既往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时间≥6个月、各种原因停药后病情再次发作的入院患者。观察停药复发住院患者的好转、恶化率,既往抗病毒疗程、停药至病情发作时间、病情发作至入院时间,检测入院后的血清学、生化学、病毒学等指标,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非参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纳入研究,98%为自行停药。好转率82.2%(125/152),恶化率17.8%(恶化出院25例,死亡2例)。17.8%患者发生肝病相关的并发症。69.1%患者在服用核苷(酸)类似物1—3年后停药,停药后病情再次发作的中位时间为6(1—96)个月,74.3%患者在停药后1年内复发。入院后ALT均呈下降趋势,TBIL和PT在各组呈平行改变,好转组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两者稳定后下降,另一种是两者进行性下降;恶化/死亡组仅呈现一种模式:两者进行性升高。分析显示人院即诊断重型肝炎、停药至病情发作时间越短、复发时TBIL及胛值越高患者的临床转归越差(P〈0.05),既往服用核苷(酸)类似物种类、HBeAg状态及反弹HBVDNA水平对患者的临床转归未见影响(P〉0.05)。结论乙肝相关肝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复发的住院患者中近1/5病情恶化或死亡出院,TBIL与PT的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可预测其临床转归,停药至病情复发时间越早临床转归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苷(酸)类似物 停药 复发 临床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阳性感染孕妇妊娠期中晚期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对HBsAg、HBeAg及抗-HBc胎盘透过率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全新 邓国宏 +11 位作者 李俊男 李利 孙小雯 潘美明 黄鸿菲 何登明 晏泽辉 徐城 李茂仕 唐薇 刘明栋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5-668,共4页
目的观察HBeAg阳性、HBV DNA高复制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sAg、HBeAg和抗-HBc胎盘透过率,进一步明确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例行孕期检查以及产科分娩的HBeAg阳性、HBVDNA≥106IU/mL的慢性HBV感染孕妇84例,根... 目的观察HBeAg阳性、HBV DNA高复制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sAg、HBeAg和抗-HBc胎盘透过率,进一步明确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例行孕期检查以及产科分娩的HBeAg阳性、HBVDNA≥106IU/mL的慢性HBV感染孕妇84例,根据阻断HBV母婴传播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双重免疫阻断组(常规组,15例)和双重免疫+替比夫定阻断组(替比夫定组,69例)。检测妊娠中晚期、分娩时母亲和新生儿脐带血清HBsAg、HBeAg及抗-HBc水平。结果两组之间母亲及新生儿HBsAg、HbeAg和抗-H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孕妇分娩时:HBsAg P=0.058,HBeAg P=0.065,抗-HBc P=0.727;新生儿脐血:HBsAg P=0.761,HBeAg P=0.225,抗-HBc P=0.924),且两组之间的HBsAg和HBeAg胎盘透过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172,0.163)。两组新生儿脐带血抗-HBc透过率均为阳性。结论妊娠中晚期替比夫定不能降低孕妇HBsAg、HBeAg水平和HBsAg、HBeAg的胎盘透过率,其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机制可能主要与有效降低孕妇HBV DNA水平有关。透过率与母亲HBsAg和HBeAg水平不成平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HBsAg HBEAG 宫内传播 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增强L02细胞P-糖蛋白的表达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陈晴 谢桂娟 +3 位作者 李锐锋 赵博 张辉艳 张绪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8-862,共5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02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及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途径在调控P-gp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体外培养L02细胞P-gp与Akt的表达水平,比较经地塞米松、PI3K/Akt酶...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02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及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途径在调控P-gp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体外培养L02细胞P-gp与Akt的表达水平,比较经地塞米松、PI3K/Akt酶抑制剂LY294002及两者联合处理24 h前后L02细胞P-gp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地塞米松处理24 h前后L02细胞Akt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L02细胞P-gp表达与PI3K/Akt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10μmol/L地塞米松刺激24 h后L02细胞P-gp及Akt表达水平较刺激前分别显著增加60.8%(P=0.026 7)和25.0%(P=0.035 8);L02细胞中P-gp表达水平与Akt表达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系数=0.87,P<0.01);LY294002(20μmol/L)处理组L02细胞P-g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未处理组)显著降低33.8%(P=0.018 4);地塞米松单独处理组和地塞米松与LY294002联合处理组L02细胞P-gp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163.5±18.4)%和(130.1±22.0)%,两者间相差显著(P=0.031 3)。结论地塞米松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诱导L02细胞P-gp增强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02细胞 PI3K/AKT P-糖蛋白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模型研究
11
作者 谢桂娟 张辉艳 +3 位作者 陈晴 李锐锋 赵博 张绪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64-1869,共6页
目的构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短期预后模型并与MELD、MELD-Na、IMELD和UKELD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其有效性。方法筛选234例ALF患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达到ALF诊断标准时的... 目的构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短期预后模型并与MELD、MELD-Na、IMELD和UKELD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其有效性。方法筛选234例ALF患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达到ALF诊断标准时的实验室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以上指标构建预测ALF患者短期死亡危险性的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ROC)检验模型预测有效性。结果 ALF 3个月死亡率为76.50%,筛选出与ALF预后相关变量分别是达到ALF诊断标准时的总胆红素(TB)(OR1.077,95%CI 1.028~1.130,P=0.002),国际标准化比率(INR)(OR 2.555,95%CI 1.561~4.182,P=0.000),血钠(Na+)(OR 0.938,95%CI 0.883~0.996,P=0.037),腹水(OR 2.804,95%CI 1.140~6.892,P=0.025)和感染(OR 5.348,95%CI 2.268~12.610,P=0.000)。建立ALF短期预后模型(model for acute liver failure,MALF)为:P=1/[1+exp(-y)],y=4.448+0.074×TB+0.938×INR-0.064×Na++1.031×腹水+1.677×感染。模型敏感度为98.03%,特异度为97.26%。MALF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OC,AUC)为0.952(95%CI 0.907~0.997),高于MELD 0.783(95%CI0.720~0.845)、MELD-Na 0.825(95%CI 0.762~0.887)、IMELD 0.793(95%CI 0.726~0.860)、UKELD 0.841(95%CI 0.781~0.901),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构建模型MALF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对ALF患者短期死亡危险性评估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预测能力优于MELD、MELD-Na、IMELD和UKELD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 LOGISTIC回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A、IL-1B、IL-17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的遗传关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俊秋 何登明 +4 位作者 晏泽辉 陶诗奇 徐城 朱鹏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9-844,共6页
目的通过遗传关联研究观察慢性HBV感染免疫相关重要细胞因子IL-12、IL-1B、IL-17的基因多态性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HBe Ag血清学转换之间的关联。方法对109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3个月进行肝功能、乙肝标... 目的通过遗传关联研究观察慢性HBV感染免疫相关重要细胞因子IL-12、IL-1B、IL-17的基因多态性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HBe Ag血清学转换之间的关联。方法对109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3个月进行肝功能、乙肝标志物、HBV DNA检测,进行HBe Ag血清学转换评估,治疗24个月时的应答情况作为判定应答与否的标准。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者为应答组;未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者为无应答组;分析IL-12A rs568408、IL-1B rs1143623、IL-17A rs8193036基因型与HBe Ag血清学转换之间的关联。结果 29例获得HBe Ag血清学转换(应答组),80例未获得HBe Ag血清学转换(无应答组),总体应答率26.6%。IL-12A rs568408与HBe Ag血清学转换显著相关,GA基因型发生HBe Ag血清转换的易感性显著高于GG基因型[OR=3.72(1.34~10.32),P=0.012]。未发现IL-1B rs1143623[OR=1.99(0.72~5.44),P=0.17]和IL-17A rs8193036[OR=1.54(0.32~7.33),P=0.60]与HBe Ag血清学转换存在关联。结论 IL-12A rs568408与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HBe Ag血清学转换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恩替卡韦 单核苷酸多态性 HBEAG血清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型特异性标签序列鉴定及其荧光定量PCR检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泽 王松建 +5 位作者 杨涛 李旭 郭衍志 但芸婕 徐宝艳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471-147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 virus,ZEBOV)的方法。方法以2014年西非新分离的3株ZEBOV全基因组参考序列及1976年从Mayinga分离的ZEBOV株(NC_002549)为目标,基于Insignia系统算法与GenBank中Nt库比对,求...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 virus,ZEBOV)的方法。方法以2014年西非新分离的3株ZEBOV全基因组参考序列及1976年从Mayinga分离的ZEBOV株(NC_002549)为目标,基于Insignia系统算法与GenBank中Nt库比对,求出ZEBOV特异性核酸标签序列。设计引物、TaqMan探针和优化反应条件,以10倍系列稀释的阳性质粒做标准曲线,做准确性、重复性实验。并以其余4个亚型的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西尼罗河热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等8种病毒对照及临床48例患者复杂样本为对照做特异性检测。结果选择比对得到的特异性标签序列(KJ660348,11331-11514)设计探针引物,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灵敏度可达5×10^1拷贝。准确性重复性实验结果批内变异系数(CV)为0.88%~2.50%、批间CV为1.75%~3.31%。8种病毒及临床48例患者复杂样本对照均为阴性。结论 ZEBOV核酸标签(KJ660348,11331-11514)在非编码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特异性检测ZEBOV,且灵敏、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伊尔型 埃博拉病毒 荧光定量PCR 标签序列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 被引量:16
14
作者 黄鸿菲 何登明 +3 位作者 吴全新 李茂仕 朱鹏 王宇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22-52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机制。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孕妇54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ALT水平分为免疫活化组(n=18)...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机制。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孕妇54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ALT水平分为免疫活化组(n=18)和免疫耐受组(n=36),于妊娠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常规检测治疗前、分娩前血清ALT、TBil、HBV DNA水平及HBV标志物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6)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以Bivariate分析两变量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结果替比夫定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P<0.01),ALT、TBil水平均无显著变化,无HBeAg血清学转换。相较于健康人群,2组在治疗前和分娩前均表现为IL-2(健康人群<4 pg/ml)和IFNγ(健康人群<15 pg/ml)高表达,而IL-4(健康人群<10 pg/ml)和IL-6(健康人群<5 pg/ml)低表达。治疗前和分娩前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前较治疗前,免疫活化组IL-4水平有升高(P=0.014),但均未超出正常上限;IL-2、IFNγ和IL-6水平无显著变化(P=0.182、0.259、0.710);免疫耐受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651、0.839、0.650、0.542)。结论 HBV感染孕妇妊娠中晚期血清Th1型细胞因子高表达、Th2型细胞因子低表达;替比夫定短期治疗对孕妇Th1/Th2平衡影响较小,其参与阻断HBV母婴传播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干扰素类 白细胞介素类 替比夫定 孕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提高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愈率的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邓樱 刘明 +3 位作者 郭艳 向小梅 谭朝霞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053-2059,共7页
目的明确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低水平HBs 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影响因素及最适疗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感染科门诊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或普通干扰素治疗疗程≥24周、HBs Ag<3 ... 目的明确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低水平HBs 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影响因素及最适疗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在我院感染科门诊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或普通干扰素治疗疗程≥24周、HBs Ag<3 000 IU/m 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4例,获得HBs Ag和HBe Ag清除定义为应答,治疗第24、48、72周依次分析疗效影响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患者的一般情况、HBV标志物以及治疗过程中各指标变化对HBs Ag清除的影响。结果 74例患者治疗至停药时,25例(33.8%)发生应答,应答组中位基线HBs Ag水平较不应答组低(70.70 IU/m L vs 440.71 IU/m L,P=0.041);Peg-IFN的HBs Ag清除率高于普通IFN(41.9%vs 22.6%,P=0.084)。第12周HBs Ag下降百分数可预测24周疗效(OR=1.058,P=0.010),ROC曲线下面积为0.860,Cut-off值为78.9,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815。基线HBV DNA水平和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可预测48周疗效(OR=9.116,P=0.033;OR=1.089,P=0.006),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ROC曲线下面积0.870,最佳的Cut-off值为69.7,敏感性为1,特异性为0.722。48周内清除率与治疗时间呈线性正相关,至48周时HBs Ag清除21例,占总应答例数的84.0%(21/25)。结论 IFN治疗基线HBs Ag<3 000 IU/m L病例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略优于普通IFN,疗程建议为48周,治疗12周后可根据当前时间点的HBs Ag下降程度评估后续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治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α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锐锋 赵博 +2 位作者 陈晴 谢桂娟 张绪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对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IL-1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72例重度CHB患者[根据其所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4例)与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对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IL-1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72例重度CHB患者[根据其所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4例)与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8例)]治疗开始时(0 d)、治疗5 d和14 d时的血清IL-1α水平以及20例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AsC)与20例正常人血清IL-1α水平,分析比较激素对重度CHB患者血清IL-1α水平、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结果①重度CHB患者血清IL-1α水平高于AsC与正常人(P<0.01)。②激素组患者治疗5 d时的血清IL-1α水平低于非激素组(P<0.01)。③激素组患者的肝衰竭发生率低于非激素组(P=0.03)。激素组治疗5 d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非激素组(5 d)和激素组治疗开始时(0 d)的水平(P<0.01)。④激素组患者血清IL-1α水平与血清T-Bil水平呈正相关(r s=0.308,P<0.05),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呈负相关(r s=-0.409,P<0.05)。结论激素能有效阻止重度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可能与其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1α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类 肝炎 乙型 慢性 白细胞介素-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V核心蛋白氨基酸替换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季香 何长龙 +2 位作者 郭艳 程玲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80-885,共6页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氨基酸替换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HCV RNA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8例,依据干扰素治疗结局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组(76例)、非持续病毒学应答组(32例)。逆转录巢式PCR(RT-nested-PCR)扩增核心蛋白...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氨基酸替换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HCV RNA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8例,依据干扰素治疗结局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组(76例)、非持续病毒学应答组(32例)。逆转录巢式PCR(RT-nested-PCR)扩增核心蛋白区,分析其氨基酸替换模式及其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结果高频替换(频率>10%)发生于Core蛋白第70、75、91、106、110、147、187位氨基酸残基,各位点之间存在广泛的连锁替换;两组间Core蛋白第70位的Q/non-Q替换(P=0.004)、91位的M/non-M替换(P=0.039)、110位的T/non-T替换(P=0.025)具有显著差异;70Q、91M、110T替换更倾向于发生不应答治疗结局,OR值及95%CI分别为0.288(0.120~0.693)、0.413(0.177~0.966)、0.346(0.133~0.896);同时携有上述2个以上的"抵抗型"替换者,治疗4周时HCV RNA水平下降更缓慢(P=0.001)。结论 HCV Core区第70、91、110三个位点可作为Core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优选氨基酸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蛋白 丙型肝炎病毒 氨基酸变异 病毒学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桂娟 张辉艳 +3 位作者 陈晴 赵博 刘慧敏 张绪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3期90-94,共5页
目的:探索中国西南地区药物性肝衰竭病因构成、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本院收治的6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我国西南地区,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6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中,急性13例,亚... 目的:探索中国西南地区药物性肝衰竭病因构成、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本院收治的6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我国西南地区,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6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中,急性13例,亚急性43例,慢加急性10例;早期12例,中期27例,晚期27例。引起肝衰竭的主要药物依次为抗结核药物、中草药、免疫抑制剂。西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衰竭12例,亚急性肝衰竭26例,慢加急性3例;中草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衰竭1例,亚急性17例,慢加急性7例。药物性肝衰竭肝细胞损伤型占24.2%(16/66),胆汁淤积型占51.5%(34/66),混合型占24.2%(16/66),中、西药治疗的患者肝损伤类型及预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好转与无效者在年龄段、性别、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无效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好转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西南地区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衰竭主要原因,以亚急性多见;肝细胞损伤类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有效积极地预防与治疗肝性脑病及感染等并发症对该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肝衰竭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α及ERβ在HBV相关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晓丽 谭文婷 +4 位作者 周媛 但芸婕 刘娜娜 郭红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及β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rius,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组织学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且为慢...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及β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rius,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组织学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且为慢性乙型肝炎的28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及其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R0l和ERβ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ERα及ERβ在HBV相关HCC组织中表达以细胞质为主,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7%(10/28)和46.4%(13/28)。其中ERa的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有关,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5cm的患者(60.0%US7.7%,P=0.006),TNM分期I-Ⅱ期患者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Ⅲ-Ⅳ期的患者(60.0% us 16.7%,P=0.011)。ERβ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结节多少及血清AFP水平无关。结论ER在HBV相关HCC中存在差异表达,且以细胞质表达为主,其与HCC的临床病理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炎病毒 乙型 雌激素受体Α 雌激素受体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64L突变降低UGT1A1酶对非结合胆红素的催化活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怡 邓国宏 +3 位作者 李露锋 郭艳 吴全新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研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的P364L突变型(c.1091 C>T)对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葡糖醛酸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UGT1A1编码序列的野生型和P364L突变型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表达野生型与突变型蛋白;Western blot验证野生型和... 目的研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的P364L突变型(c.1091 C>T)对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葡糖醛酸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UGT1A1编码序列的野生型和P364L突变型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表达野生型与突变型蛋白;Western blot验证野生型和P364L突变型蛋白表达情况;超声裂解细胞提取表达蛋白;设计两组反应,野生型为对照组,P364L突变型为实验组,分别催化非结合胆红素反应,HPLC定量检测两组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实验组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下降程度远小于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结合胆红素峰值;反应30 min时计算酶的活性P364L突变型为野生型的14.2%。结论突变酶UGT1A1-P364L催化非结合胆红素能力较野生型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A1 胆红素 葡糖醛酸化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