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受体σ在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慧 徐海伟 +2 位作者 余涛 刘瑶 阴正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4,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是促进视皮层可塑性终止的关键因子,而最新发现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受体盯(PTPa)是CSPGs发挥抑制性作用的受体,但PTPσ及其下游分子是否参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再激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 背景研究表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是促进视皮层可塑性终止的关键因子,而最新发现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受体盯(PTPa)是CSPGs发挥抑制性作用的受体,但PTPσ及其下游分子是否参与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的再激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后PTPσ、神经元周围网络(PNNs)及其下游分子N—cadherin和B—catenin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健康SPF级LongEvans大鼠54只,按出生后周龄分为出生后1、3、5、7、9周组,各组分别有6、6、6、24、12只大鼠,其中出生后7周组12只大鼠双眼上下睑缝合14d建立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皮层中PTPσ、PNNs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PCR)法分别观察PTPσ、N—cadherin和B—cateninmRNA随大鼠发育以及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后的表达变化。结果出生后9周组大鼠视皮层PTPcr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出生后7周组和同龄双眼形觉剥夺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5、3.526,P〈0.01)。大鼠视皮层中PTPσ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膜、细胞质及轴突,出生后9周组大鼠视皮层Ⅱ-Ⅲ层、Ⅳ层及V~Ⅵ层PTPσ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出生后7周组大鼠(t=24.593、23.444、13.556,P〈0.01)及双眼形觉剥夺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111、43.000、16.556,P〈0.01)。出生后9周组大鼠视皮层Ⅳ层、V~Ⅵ层PNNs阳性细胞密度值较出生后7周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26,P〈0.01;t=1.370,P〈0.05),而Ⅱ~Ⅲ层PNNs阳性细胞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9,P〉0.05)。双眼形觉剥夺组大鼠视皮层Ⅱ-Ⅲ层、Ⅳ层PNNs阳性细胞密度较出生后9周组大鼠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6、4.185,P〈0.01),但V~Ⅵ层的PNNs阳性细胞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7,P〉0.05)。与出生后1周组大鼠比较,出生后3、5、7、9周组大鼠视皮层组织中的N—cadherin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32、28.988、27.083、28.908,P〈0.01),出生后7周组大鼠N—cadherinmRNA表达量升高,与出生后3、5、9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8、1.904、1.825,P〈0.01)。出生后9周组和同龄双眼形觉剥夺组比较,N—cadherin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2,P〉0.05)。出生后1周组大鼠视皮层β—catenin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18、3.534、2.645、4.652,P〈0.01),双眼形觉剥夺组B—cateninmRNA表达量较出生后9周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70,P〈0.01)。结论PTP盯、PNNs及其下游通路分子β—catenin参与了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受体σ 可塑性 双眼形觉剥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大鼠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的频谱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加满 陈莹迪 +2 位作者 李世迎 阴正勤 翁传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9-921,共3页
背景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的振荡电位(OPs)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视功能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波形的确切起源尚未完全明确。OPs波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OPs的发生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正常大鼠... 背景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的振荡电位(OPs)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视功能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波形的确切起源尚未完全明确。OPs波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OPs的发生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正常大鼠的暗适应ERGOPs与刺激光强度和动物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出生后21、25、32、35、37、46、60及90d的RCS—rdy^+-P^+大鼠各3只,采用RETI—scan记录系统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OPs波记录,记录电极为环形角膜电极,参考电极为不锈钢针状电极,刺激强度分别为-20、-10、-5、0、5dB,通过Matlab提取OPs成分,分析其频谱特性。结果上述各种刺激强度下不同年龄组大鼠OPs的最大能量振幅值对应的频率值(即主频)范围为80~120Hz。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开始出现高频(200—250Hz)成分,对应的振幅值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低频成分,即主频随着刺激光强度的增加其对应振幅值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刺激光强度达到0dB时,低频成分出现双峰现象。25日龄大鼠OPs主频振幅最小,60日龄大鼠OPs主频振幅最大;25日龄大鼠OPs主频的带宽最窄,60日龄大鼠OPs主频的带宽最宽。结论大鼠ERG的OPs频域特性分析说明,刺激光强度对大鼠OPs振幅产生正向的影响,而大鼠的年龄主要影响OPs的主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电生理 振荡电位 频谱 刺激光强度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4V2基因突变在结晶样视网膜变性中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瞿玲辉 徐海伟 阴正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56-759,共4页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CYP4V2,常见的突变位点是C.802- 810dell7insGC(Exon7del)、C.992A〉C(P.H331P)和C.1091-2A〉G(Exon9del),基因突变形式多样。GYP4V2基因...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CYP4V2,常见的突变位点是C.802- 810dell7insGC(Exon7del)、C.992A〉C(P.H331P)和C.1091-2A〉G(Exon9del),基因突变形式多样。GYP4V2基因属于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家族,编码蛋白CYP4V2,主要发挥脂肪酸的ω氢基化作用。CYP4V2是眼部最主要的发挥多不饱合脂肪酸催化作用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其内源性的底物是ω-3族多不饱合脂肪酸,在眼部主要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了解和研究CYP4V2基因突变导致BCD的发病机制在该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就BCD的分子病因学、CYP4V2酶的生化特性和CYP4V2基因突变导致BC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 细胞色素P450酶系 基因学 DNA突变 脂质代谢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