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影像组学分层鉴别三种常见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牟科 范卫杰 +5 位作者 杨燕 王正明 文利 刘欢 刘浩 张冬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8-617,共10页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逻辑回归(LR)模型分层鉴别肺孤立性腺癌、结核、非结核炎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结核、非结核炎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和肺部CT资...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逻辑回归(LR)模型分层鉴别肺孤立性腺癌、结核、非结核炎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结核、非结核炎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和肺部CT资料。通过勾画肺结节感兴趣区并提取、筛选CT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肺腺癌与炎性结节预测模型以及结核与非结核炎性结节预测模型。通过绘制ROC并计算AUC、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估模型效能。结果 共收集526例孤立性肺结节,其中肺腺癌263例,结核结节99例,非结核炎性结节164例。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建立的肺腺癌与炎性结节LR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880、0.886。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结核与非结核炎性结节LR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21、0.853。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LR预测模型在分层鉴别3种常见孤立性肺结节中具有较好的性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CT 影像组学 列线图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管超声评估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利 陈伟玲 王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3112-3115,共4页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评估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血管舒张功能,探讨其与内皮功能相关生物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85例早期RA患者(RA组)和6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研究,超声检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FMD),采集血液...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评估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血管舒张功能,探讨其与内皮功能相关生物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85例早期RA患者(RA组)和6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研究,超声检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FMD),采集血液标本分析血脂、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VonWillebrand因子(VW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sL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组间变量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D-FMD和生物指标的分析采用一元直线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RA组患者sICAM-1、MCP-1及VW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RA组患者ED-FMD与sL选择素呈正相关(一元直线回归分析:β=4.961,P=0.00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β=5.452,P=0.005)。结论早期RA患者血管内皮活性较强,ED-FMD与内皮功能相关的生物指标sL选择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选择素类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质紊乱与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意识障碍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娟 左诗怡 +5 位作者 陈珍珍 刘国芳 蔡涵旭 胡志安 刘勇 姚忠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424-1429,共6页
目的探讨患者原发性脑干出血后电解质紊乱的特点及其与意识障碍转归的相关性。方法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收治的350例脑干出血患者中筛选出原发性脑干出血并进行标准化补液病例47例,根据意识状态分为无... 目的探讨患者原发性脑干出血后电解质紊乱的特点及其与意识障碍转归的相关性。方法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收治的350例脑干出血患者中筛选出原发性脑干出血并进行标准化补液病例47例,根据意识状态分为无意识障碍组(n=21)、意识障碍组(n=21)和意识障碍转清醒组(n=5),收集全病程静脉血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阴离子间隙(AG)和二氧化碳(CO_(2))含量的检测结果,分析其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异常率、平均波动幅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并探讨其与意识障碍患者转归的关系。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在无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和意识障碍转清醒组之间,氯离子、阴离子间隙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异常率和平均波动幅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钠离子、钾离子和CO_2含量在上述3组之间,除CO_2含量的异常率和平均波动幅度之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组内多重比较分析发现,与无意识障碍组比较,氯离子和阴离子间隙在意识障碍组的均值、最大值、异常率和平均波动幅度均显著升高,而最小值显著降低(P<0.01);钾离子、阴离子间隙、CO_2含量在意识障碍转清醒组的异常率和平均波动幅度均显著升高(P<0.01),而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解质紊乱与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意识障碍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氯离子和阴离子间隙的异常率和平均波动幅度越高,意识障碍就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脑干出血 意识障碍 电解质紊乱 转归 氯离子 阴离子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矫正CT值及矫正相对强化率对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佳 张曦 +1 位作者 龚明福 文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842-184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螺旋CT多期扫描成像中矫正CT值及矫正相对强化率对常见4种肾细胞癌亚型鉴别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76例临床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 目的探讨基于螺旋CT多期扫描成像中矫正CT值及矫正相对强化率对常见4种肾细胞癌亚型鉴别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76例临床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28例、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Ⅰ型24例、乳头状细胞癌Ⅱ型(PRCCⅡ型)6例、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18例,测量、计算各亚型间CT增强扫描各期矫正CT值、相对强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各亚型平扫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ccRCC皮髓质期矫正CT值为(110.68±45.62)Hu、相对强化率为(3.19±1.41),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1)。实质期、排泄期ccRCC矫正CT值分别为(95.36±25.02)Hu、(74.01±16.10)Hu,相对强化率分别为(2.82±1.03)、(2.19±0.71),均高于PRCCⅠ、PRCCⅡ型(P<0.05)。PRCCⅠ型与PRCCⅡ型间各期CT矫正值及相对强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RCC各期矫正CT值及相对强化率介于ccRCC与PRCC之间,皮髓质期其矫正CT值与相对强化率高于PRCCⅡ型(P<0.05),实质期矫正CT值高于PRCCⅠ型、PRCCⅡ型(P<0.05)。皮髓质期相对强化率为2.56、2.28、1.25时,ccRCC与ChRCC、PRCCⅠ型、PRCCⅡ型鉴别的敏感性分别为78.6%、95.8%、100.0%,特异性分别为94.4%、78.6%、92.9%。实质期相对强化率为1.64时,鉴别ChRCC与PRCCⅠ型、PRCCⅡ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0%、83.3%。结论不同肾癌亚型强化方式各有特点,螺旋CT多期扫描矫正后CT值及矫正后相对强化率有助于提升鉴别各肾癌亚型能力,但PRCCⅠ型与PRCCⅡ型的鉴别有一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组织学亚型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ube T2序列联合颅底CT平扫对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甘慧 张松 +2 位作者 姜利伶 葛晓东 邹利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9-973,共5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3D-Cube T2序列、颅底CT平扫及两者联合对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价值,探讨二者联用对提高脑脊液鼻漏检出率及漏口定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本院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2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2... 目的评价磁共振3D-Cube T2序列、颅底CT平扫及两者联合对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价值,探讨二者联用对提高脑脊液鼻漏检出率及漏口定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本院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2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2例均行常规头颅磁共振MRI平扫及矢状面或冠状面3D-Cube T2序列检查,其中13例还进行了颅底CT平扫检查,研究二者结合对脑脊液鼻漏的检出率。结果 22例脑脊液鼻漏患者中,3D-Cube T2序列诊断17例(17/22,检出率77.3%),颅底CT平扫诊断9例(9/13,检出率69.2%)。13例联合3D-Cube T2序列检查及颅底CT平扫的病例中,脑脊液鼻漏共检出12例(12/13,检出率92.3%)。3D-Cube T2序列结合颅底CT平扫共发现21个可疑漏口,分别位于筛窦顶壁及上鼻道10个、额窦7个、蝶窦及鞍旁2个、筛板2个。结论磁共振3D-Cube T2序列可通过后处理多平面重组清晰显示脑脊液鼻漏漏口的准确位置,颅底CT平扫可观察鼻窦或鼻腔局部骨质连续性中断、分离或者脑组织疝入骨缺损处的情况,两者结合能提高脑脊液鼻漏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3D-Cube T2序列 体层摄影技术 颅底CT平扫 脑脊液鼻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胡钧浩 张偲 +6 位作者 范卫杰 李光辉 刘波 文利 王光宪 张磊 张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421-1427,共7页
目的探讨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变化情况,探索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升高引起患者情绪及认知改变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经社区招募的未经药物治疗的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及健康对照(... 目的探讨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变化情况,探索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升高引起患者情绪及认知改变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经社区招募的未经药物治疗的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及健康对照(对照组)各41例,行空腹血尿酸检测、神经心理测试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扫描。利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方法找出两组之间存在活动差异的脑区,随后行基于种子点与全脑各体素间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左颞下回ALFF值减低,双侧额下回ALFF升高。以左颞下回极值点设种子点,与双侧楔叶间的FC强度增强;以左额下回极值点设种子点,与左侧丘脑、右尾状核间的FC强度增强。血尿酸、神经心理及认知测试结果显示:血尿酸浓度与工作记忆反应时间呈正相关(r=0.320,P=0.041),工作记忆准确率与左侧颞下回中的ALFF值呈正相关(r=0.535,P<0.001),执行功能准确率与左侧及右额下回的ALFF值呈正相关(r=0.461,P=0.002;r=0.566,P<0.001),此外,左侧额下回与左侧丘脑及右侧尾状核之间FC强度分别与睡眠质量评分及贝克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61,P=0.020;r=-0.343,P=0.028)。结论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在区域及网络水平上存在脑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尿酸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
7
作者 吕春亮 杨丽 +3 位作者 林辉 王光宪 唐雪峰 郭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8-623,共6页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n=27)和CD病(n=30)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其在鉴别...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n=27)和CD病(n=30)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腹腔脓肿、瘘管、肛周病变、肠外表现、阑尾切除病史在CD组中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症状和急性肠穿孔在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组中更常见(P<0.05)。血小板在CD组明显升高(P<0.001)。内镜及小肠CT中,节段性病变、回盲部受累、肠腔狭窄、铺路石样改变,以及梳样征、息肉样凸起、系膜血管增生在CD组中更常见(P<0.05),腹腔淋巴结融合增大在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组中更为常见(P<0.05)。结论临床需结合小肠CT、检验及内镜寻找CD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点,从而提高确诊率。疑诊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者需多次内镜并多块深挖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膨胀瓣膜植入深度的解剖学影响因素及临床结局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勇 张辰 +6 位作者 刘婷 饶荣生 赵刚 钟河江 钱德慧 于世勇 晋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中自膨胀瓣膜植入深度的解剖形态影响因素,并分析瓣膜植入深度对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行TAVR术的主动脉瓣重度...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中自膨胀瓣膜植入深度的解剖形态影响因素,并分析瓣膜植入深度对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行TAVR术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病历资料。测算主动脉根部解剖径线及其与植入瓣膜支架尺寸的比例,并测定瓣膜植入深度。比较瓣膜植入过深组[植入深度超过最高四分位数(>14.8 mm)]与瓣膜位置合适组(植入深度≤14.8 mm)的解剖结构差异,分析瓣膜植入深度对血流动力学、传导阻滞等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54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二叶瓣21例,三叶瓣33例,瓣膜植入深度0~21 mm,中位数为11.6 mm。二叶瓣人群中植入过深组的窦管结合部平均直径大于位置合适组[(36.06±2.29) mm vs(29.69±2.55) mm,P=0.001];在三叶瓣人群中植入过深组的29号瓣膜的植入比例更高(100.0%vs 26.9%,P=0.025),流出道长径与植入瓣膜底径的比值更小(0.99±0.03 vs 1.12±0.15,P=0.021)。位置合适组和植入过深组的术后死亡率相当(4.88%vs 15.38%,P=0.242),但植入过深组转外科开胸手术的比例有高于位置合适组的趋势(15.4%vs 0%,P=0.055)。术后1周,两组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峰值流速、起搏器植入率、主动脉瓣周中度以上反流、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植入过深组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0.0%vs 13.3%,P=0.044)及主动脉瓣周中度以上反流(33.3%vs 0%,P=0.009)的发生率均高于位置合适组。植入过深组的早期安全性低于位置合适组(69.2%vs 95.1%,P=0.025)。结论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及其与植入瓣膜的尺寸比例对自膨胀瓣膜的植入深度有一定影响,窦管结合部直径较大的二叶瓣患者或植入大号瓣膜的三叶瓣患者中容易植入过深。瓣膜植入过深会增加术后1个月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瓣周反流的风险,并影响早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植入深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