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质瘤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缺氧转录表型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1
作者 范海珍 王丽霞 +9 位作者 程玥 王路静 阮潜瑛 吉佳乐 王梦茹 秦榛 张艺 何志承 平轶芳 时雨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4-911,共8页
目的探讨缺氧对胶质瘤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转录表型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库的健康人外周血样本中分离CD14阳性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 目的探讨缺氧对胶质瘤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转录表型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库的健康人外周血样本中分离CD14阳性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并在人胶质瘤细胞上清共培养的条件下使其分化为TAM。使用不同浓度(50~400μmol/L)的氯化钴(cobalt chloride hexahydrate,CoCl_(2))或缺氧条件(1%、5%、10%O_(2))处理48 h后诱导为TAM缺氧细胞模型,同时在相同时间下采用21%O_(2)处理为TAM常氧细胞模型。使用RT-q PCR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常氧组和缺氧组TAM的转录表型改变。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比较常氧组及缺氧组TAM中血管生成、糖酵解等缺氧响应相关通路的差异。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常氧组TAM和缺氧组TAM(1%O_(2))的细胞骨架、内质网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常氧组TAM相比,缺氧组TAM内参与氧气运输、糖酵解代谢、促血管生成相关的缺氧响应标志物的转录表达增加,且与缺氧程度相关(P<0.05)。GSEA结果显示,与常氧组TAM相比,缺氧组TAM的缺氧、血管生成调控、糖酵解与糖异生、饥饿应激通路上调(P<0.05);而先天免疫调控、巨噬细胞活化、细胞骨架与蛋白成熟通路显著下调(P<0.05)。TEM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缺氧组TAM细胞骨架、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明显改变,包括:细胞骨架排列紊乱和断裂;粗面内质网变短,表面附着核糖体减少;线粒体水肿且内嵴破环,与粗面内质网的接触减少。结论CoCl_(2)以及缺氧处理诱导TAM呈现缺氧转录表型,可能与细胞骨架、内质网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缺氧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D)阴性孕妇预存式自体输血母儿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6
2
作者 严小丽 李红雨 +4 位作者 刘鹤莺 范娅涵 张文希 王丹 常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848-1852,共5页
目的分析Rh(D)阴性孕妇预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2019年在我院分娩的349例Rh(D)阴性孕妇的临床资料,对PABD组和无PABD组的母儿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49例Rh... 目的分析Rh(D)阴性孕妇预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2019年在我院分娩的349例Rh(D)阴性孕妇的临床资料,对PABD组和无PABD组的母儿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49例Rh(D)阴性孕妇中204例(58.5%)行PABD,采血时间距分娩时间3~34(14.0±0.5)d。自体血回输35例,回输比例17.2%;PABD组与无PABD组之间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采血过程中母儿无不良反应;PABD组采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h(D)阴性等稀有血型孕妇预存式自体输血方案安全可行,且经济成本低,应加强妊娠期系统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 妊娠期 预存式自体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RZ1高表达胶质瘤干细胞诱导TAM向M2免疫抑制表型极化的机制研究
3
作者 安乐乐 杨莹 +12 位作者 刘庆 窦飞越 王路静 程玥 王超 阮潜瑛 周磊 郭海涛 孔维凯 李学刚 兰川 李飞 时雨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6-803,共8页
目的探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Z1型(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type Z1,PTPRZ1)高表达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表型极化和吞噬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目的探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Z1型(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type Z1,PTPRZ1)高表达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表型极化和吞噬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样本中GSCs和非干性肿瘤细胞(non-stem tumor cells,NSTCs),并检测PTPRZ1表达。用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基或趋化因子配体20(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20,CCL20)诱导外周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来源的CD14阳性单核细胞向TAM极化。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PTPRZ1稳定敲除的GSCs细胞株(PTPRZ1-KO GSC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AM吞噬GSCs、NSTCs、PTPRZ1-Control GSCs(PTPRZ1-Ctrl GSCs)和PTPRZ1-KO GSCs的能力和TAM免疫抑制(M2)表型极化标记物CD163的表达。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配对GSCs和NSTCs转录组测序数据(GSE54791)中获得差异表达基因;于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GBM队列中鉴定预后不良基因集。上述基因集与编码人膜蛋白基因集取交集获得PTRRZ1,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比较TCGA数据库中高表达和低表达PTPRZ1的GBM样本的差异通路。利用转录组测序鉴定PTPRZ1-Ctrl GSCs和PTPRZ1-KO GSCs组中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NSTCs比较,GSCs抵抗TAM吞噬的能力较强(P<0.05)且特异性高表达PTPRZ1。PTPRZ1-KO GSCs抵抗TAM吞噬的能力显著下降(P<0.01)。高表达PTPRZ1的GBM样本中吞噬相关通路活化显著受抑(P<0.05)。PTPRZ1-KO GSCs显著下调M2型TAM极化相关趋化因子CCL20的表达(P<0.05)。CCL20重组蛋白诱导M2型TAM标记物CD163表达升高。结论PTPRZ1高表达GSCs介导TAM向M2型极化并抑制其吞噬能力,机制可能与PTPRZ1高表达GSCs上调CCL20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干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细胞吞噬 PTPRZ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下调SH-SY5Y细胞中Bcl-2表达的作用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戴旭芳 秦利燕 连继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60-1065,共6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在神经细胞中下调Bcl-2表达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VPA处理SH-SY5Y细胞,定量PCR检测Bcl-2 mRNA与miR-34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水平变化,报告基因系统检测Bcl-2启动子...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在神经细胞中下调Bcl-2表达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VPA处理SH-SY5Y细胞,定量PCR检测Bcl-2 mRNA与miR-34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水平变化,报告基因系统检测Bcl-2启动子活性变化,联合转录抑制剂处理细胞,分析Bcl-2 mRNA稳定性变化,联合miR-34a模拟物及抑制剂处理细胞,进一步分析miR-34a在VPA下调Bcl-2表达中的作用。Anne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VPA可浓度依赖性下调SH-SY5Y细胞中Bcl-2的mRNA与蛋白水平(P<0.05)。VPA暴露不改变Bcl-2的启动子活性(P>0.05),但显著降低了其mRNA的稳定性(P<0.05)。同时,VPA可上调SH-SY5Y细胞中miR-34a的表达(P<0.05),联合使用miR-34a的抑制剂可逆转VPA对Bcl-2表达的下调作用,且单独的miR-34a模拟物也可以下调细胞中Bcl-2的表达。VPA暴露还可引起SH-SY5Y细胞的凋亡增加(P<0.05)。结论 VPA可通过上调SH-SY5Y细胞中miR-34a水平而抑制Bcl-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SH-SY5Y细胞 BCL-2 MIR-34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ELISA测定人血IgM型抗-A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敏 范娅涵 +4 位作者 王世春 张强 徐婷 蒋天伦 赵树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6-560,共5页
目的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方法,快速定量检测人血IgM抗-A抗体。方法通过制备A型红细胞膜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采用棋盘滴定实验筛选出最佳抗原抗体工作浓度,建立人血IgM型抗-A抗体定量... 目的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方法,快速定量检测人血IgM抗-A抗体。方法通过制备A型红细胞膜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采用棋盘滴定实验筛选出最佳抗原抗体工作浓度,建立人血IgM型抗-A抗体定量检测方法。结果所构建的间接ELISA定量检测方法检测下限为0.02μg/mL;批内变异系数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通过ROC曲线分析,当临界D(450)为0.259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47,检测灵敏度为87.7%,特异性为100%。采用本研究自建的ELISA检测57例B型血浆标本的IgM型抗-A抗体浓度为(1.71±1.95)μg/mL,定量结果与经典半定量效价评分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人血IgM型抗-A抗体定量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血影 血型抗体 定量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20
6
作者 宋娜丽 阮潜瑛 +6 位作者 刘奇 李晨晨 陈寒梅 陈敏 刁荣华 王珊 王世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1,287,共5页
目的探讨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的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5名,将其分为3组,A组为18~30周岁的献血者,B组为31~54周岁的献血者,C组为55~60周岁... 目的探讨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的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5名,将其分为3组,A组为18~30周岁的献血者,B组为31~54周岁的献血者,C组为55~60周岁的献血者,每组各15名。对比分析3组献血者的捐献前血常规、献血中献血反应观察、单采血小板产品质量、输注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止血效果观察。结果 3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无献血不良反应,3组献血者血常规比较,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随年龄组增大而增大,且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0.61 fl vs 8.71±1.21 fl,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单采血小板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单采血小板制剂输注患者体内后疗效比较,每组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C组与A组的血小板增加值和CCI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5~60周岁的献血者定期献血是安全的,其血液质量符合我国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输注患者体内可有效改善患者止凝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60周岁献血者 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 献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质量及安全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宋娜丽 王世春 +5 位作者 易中梅 张彬 刘奇 李素梅 范娅涵 姚春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目的比较血袋法与单采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质量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自体PRP采集的患者66例,根据制备方式分为血袋组和单采组,其中血袋组30例制... 目的比较血袋法与单采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质量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自体PRP采集的患者66例,根据制备方式分为血袋组和单采组,其中血袋组30例制备47次,单采组36例制备36次。比较2组PRP产品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产品倍数。收集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的记录,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单采组制备时间、产品容量、产品浓度及产品倍数均优于血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混入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袋制备组少于单采制备组;白细胞混入量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单采组PRP产品血小板浓度高于血袋组且用时更短,推荐单采制备为首选,血袋制备为备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袋法 单采法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