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信分析玫瑰痤疮毛细血管增生相关关键基因的筛选
1
作者 孙露 李想 +5 位作者 王金秋 张恋 顾洪芝 陈沁 葛兰 翟志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1-707,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玫瑰痤疮(rosacea,RA)毛细血管增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关键基因并验证其在RA中的表达水平。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GSE65914,应用R语言分析得到与RA相...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玫瑰痤疮(rosacea,RA)毛细血管增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关键基因并验证其在RA中的表达水平。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GSE65914,应用R语言分析得到与R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与GeneCards数据库中的血管增生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得RA血管增生相关基因,进一步基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及Cytoscape算法筛选关键基因。建立RA小鼠模型,通过RT-qPCR验证以上关键基因在RA皮损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从GEO中分析获得947个RA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获得202个RA血管增生相关基因,最终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三个关键基因CXCL8、IL-1B、STAT1。RT-qPCR结果表明,MIP-2、GCP-2、IL-1B、STAT1在RA皮损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并验证了RA血管增生的关键基因CXCL8、IL-1B和STAT1,为揭示RA血管增生可能机制及研究靶向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血管增生 生物信息学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志愿者与护士协作情况调查分析
2
作者 肖禾 何晚珍 +1 位作者 周小萍 李玲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92-1097,共6页
目的调研新型冠状病毒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志愿者与护士团队协作情况,以期为解决方舱医院医护短缺问题提供对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整群抽样法抽取2022年4月7日至5月17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4.1馆所有患者志愿者及... 目的调研新型冠状病毒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志愿者与护士团队协作情况,以期为解决方舱医院医护短缺问题提供对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整群抽样法抽取2022年4月7日至5月17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4.1馆所有患者志愿者及护士,使用自制问卷对患者志愿者与护士的一般资料与实际协助情况(包括工作基础、宣教评估、工作内容、共事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112名患者志愿者、50名护士的有效问卷。患者志愿者中男性占75.91%,年龄集中在18~45岁(77.68%)。护士中女性占78.00%,年龄集中在18~45岁(92.00%)。工作基础方面:志愿者中主动报名参加的占88.39%,对新冠病毒相关知识有一般以上程度了解的占93.75%。宣教评估方面:>70%的患者志愿者和护士都认为工作流程交代清楚、注意事项说明详尽;对于身体能力评估,认为评估粗略的护士占比更大(42.00%vs 5.20%,χ^(2)=13.908,P=0.001)。工作内容方面:>50%的患者志愿者及护士都认为,日常5项工作是必要且容易的;但认为新人流调(26.00%vs 12.50%,χ^(2)=4.536,P=0.041)及核酸采样(44.00%vs 24.11%,χ^(2)=6.484,P=0.016)不需要患者志愿者参与的护士占比更大,且认为三餐发放(40.00%vs 8.04%,χ^(2)=24.032,P<0.001)及核酸采样(38.00%vs 14.29%,χ^(2)=11.478,P=0.001)对于患者志愿者来说较为困难的护士占比更大。共事情况方面:患者志愿者与护士除了对志愿者工作是否过量过载看法存在差异外(Fisher=22.257,P<0.001),其余如“困难协调及时”“工作相处融洽”“共事状态良好”等项目看法一致。结论患者志愿者与护士团队协作状态总体良好,有效解决了方舱医院医护短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方舱医院 护士 患者志愿者 团队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乳房外Paget病病理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
3
作者 朱一维 吴哲 +5 位作者 陈星材 粘永健 罗娜 张恋 吴毅 翟志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97-1905,共9页
目的建立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组织病理诊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诊断模型,并评价其对EMP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能。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23年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 目的建立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组织病理诊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诊断模型,并评价其对EMP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能。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23年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并行皮肤组织活检术,且病理明确诊断为EMPD、Bowen病、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以及表皮增生肥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非肿瘤性皮肤病患者的病理资料。以EMPD为主要研究对象,与Bowen病、SCC以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病理图像进行鉴别,通过ResNet101、DenseNet121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对4种疾病的组织病理进行分类诊断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ResNet101诊断模型诊断EMPD、Bowen病、SCC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的20倍组织病理图像的AUC值分别为0.97、0.98、1.00、0.96,准确度为(0.925±0.011);40倍组织病理图像AUC值分别为1.00、0.99、1.00、0.97,准确度为(0.943±0.017)。DenseNet121诊断模型诊断EMPD、Bowen病、SCC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的20倍组织病理图像的AUC值分别为0.98、0.95、0.99、1.00,准确度为(0.912±0.034);40倍组织病理图像AUC值分别为0.99、0.96、1.00、1.00,准确度为(0.971±0.012)。表示分类诊断模型能够将EMPD与Bowen病、SCC及非肿瘤性皮肤病等的低倍组织病理图像进行有效区分。ResNet101计算量为786.6 M、参数量为4.5 M,DensNet121计算量为289.7 M、参数量为0.8 M。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组织病理图像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对EMP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效能,并推荐DenseNet121为皮肤病理图片的诊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外PAGET病 人工智能 诊断模型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血浆β-D-葡聚糖检测初报 被引量:5
4
作者 廖军 郝飞 +2 位作者 钟白玉 王莉 王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73-375,共3页
目的:评价血浆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方法诊断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价值。方法:建立G试验方法定量检测血浆β-D-葡聚糖浓度。结果:在40只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大鼠动物模型(经内脏组织真菌培养证实为白念珠菌感染)中,血浆β-D-葡聚糖浓度随... 目的:评价血浆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方法诊断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价值。方法:建立G试验方法定量检测血浆β-D-葡聚糖浓度。结果:在40只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大鼠动物模型(经内脏组织真菌培养证实为白念珠菌感染)中,血浆β-D-葡聚糖浓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100%、100%和55.6%。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40只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动物治疗模型中,血浆β-D-葡聚糖浓度随疗程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平均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variations,CV)为4.62%,批间CV为6.85%。结论:G试验定量检测血浆β-D-葡聚糖具有方法简便、结果稳定等特点,本试验提示其可用于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的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感染 系统性 G试验 Β-D-葡聚糖 诊断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银屑病的局部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舟 郝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133,共2页
甲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其是银屑病关节损伤的预测因子,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甲银屑病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尚无指南可参考。该文就甲银屑病的局部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甲银屑病 生物制剂 研究进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不同病理分型的疾病活动性及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奇俊 张东梅 +1 位作者 翟志芳 宋志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336-2340,共5页
目的分析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不同病理分型与临床疾病活动性和预后的关系,以及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2018年经肾活检确诊的305例LN患者,按肾脏病理分为毛细血管... 目的分析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不同病理分型与临床疾病活动性和预后的关系,以及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2018年经肾活检确诊的305例LN患者,按肾脏病理分为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性LN(包括LN-Ⅲ/Ⅳ146例、合并膜性病变的LN-Ⅲ/Ⅳ+Ⅴ106例)和非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性LN(LN-Ⅱ/Ⅴ53例),比较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和预后的差异,通过回归分析探索ESR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LN-Ⅱ/Ⅴ相比,LN-Ⅲ/Ⅳ(伴或不伴LN-Ⅴ)患者SLEDAI评分≥10分比例更高(66.3%vs 45.3%),且出现浆膜炎、脱发、贫血、血肌酐增高、血尿、ESRD以及抗ds-DNA、AnuA抗体阳性的比例均更高(P<0.05)。ESRD整体累积发病率为14.4%,LN-Ⅲ/Ⅳ(伴或不伴LN-Ⅴ)是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2.977),此外,抗dsDNA抗体阳性、血肌酐增高、SLEDAI评分≥10分亦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22、5.484、2.070)。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Ⅲ/Ⅳ(伴或不伴LN-Ⅴ)型患者表现出更高的疾病活动性,肾脏和肾外损害更重,进展为ESRD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临床表现 病理分型 终末期肾脏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抗菌疗法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庞家胤 和亚雄 +1 位作者 郑梦雪 尹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99-605,共7页
目的研究甲苯胺蓝O(toluidine blue O,TBO)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herapy, APDT)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杀伤作用。方法以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标准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实验组... 目的研究甲苯胺蓝O(toluidine blue O,TBO)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herapy, APDT)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杀伤作用。方法以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标准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不同浓度TBO(2.5、5.0、7.5、10.0μmol/L)和不同剂量(10、20、30、40 J/cm2)光照处理[红光,波长为(635±5)nm];设单纯TBO组、单纯光照组和空白(不处理)3个对照组。采用菌落计数法计算细菌存活率。采用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学改变。采用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检测亚致死量APDT(TBO浓度2.5μmol/L、光照剂量10 J/cm2)处理前后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的变化。采用RT-qPCR测定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APDT处理前后耐药基因表达。结果随TBO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APDT对细菌的杀伤效应随之增加(P<0.05)。亚致死量APDT处理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菌出现皱缩、凹陷、穿孔等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菌毛消失、细胞壁连续性中断、胞质电子密度降低、拟核区紊乱等变化。亚致死量APDT治疗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抗生素敏感度升高,外排泵耐药基因表达下调(P<0.05)。结论 TBO介导的APDT在体外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杀伤作用,并且通过对拟核DNA作用降低耐药基因表达,提升了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铜绿假单胞菌 光动力抗菌疗法 甲苯胺蓝O 外排泵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伤口敷料应用于趾间溃疡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肖禾 施宗平 刘悦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107-2111,共5页
目的 探讨新型伤口敷料应用于趾间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皮肤科伤口护理门诊以新型伤口敷料处理的趾间溃疡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以传统敷料处理的基线资料相匹配的趾间溃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 探讨新型伤口敷料应用于趾间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皮肤科伤口护理门诊以新型伤口敷料处理的趾间溃疡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以传统敷料处理的基线资料相匹配的趾间溃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视个体情况给予抗感染、抗真菌治疗及血糖控制等全身治疗,观察组采用新型伤口敷料(银离子敷料、水凝胶敷料、泡沫敷料及弹性软绵宽胶带)对溃疡局部换药,对照组采用抗生素软膏涂抹局部换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换药第10、30、60天时伤口愈合情况及换药时患者疼痛减轻程度,并统计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在治疗第10天,观察组总有效率(83. 33%)显著高于对照组(58. 06%)(P 〈0. 01);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有46. 30%及19. 35%患者疼痛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治疗第30天,观察组总有效率(98. 15%)显著高于对照组(80. 65%)(P 〈0. 01);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有77. 78%及56. 45%患者疼痛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治疗第60天,两组疗效和疼痛减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及96. 77%,P=0. 50;疼痛减轻患者分别为96. 30%及93. 55%,P=0. 68)。结论 新型伤口敷料对趾间溃疡疗效肯定,能明显控制皮肤破溃及感染情况,并能有效减轻疼痛、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间溃疡 新型伤口敷料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POT.TB检测对诊治结核感染相关脂膜炎患者的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然 王萍 +3 位作者 陈奇权 钟白玉 宋志强 郝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探索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用于脂膜炎患者中结核感染病因分析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我院159例病理诊断为脂膜炎并进行T-SPOT.TB检测的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对其中的92名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31名... 目的探索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用于脂膜炎患者中结核感染病因分析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我院159例病理诊断为脂膜炎并进行T-SPOT.TB检测的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对其中的92名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31名健康人作研究对照。结果脂膜炎中T-SPOT.TB检查阳性率为76.1%,显著高于正常人群(9.7%,P<0.001);抗结核治疗患者有效率为75.3%,复发率为20.0%,其中完成6个月疗程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3个月内停药的患者(P<0.05)。结论 T-SPOT.TB检测对于查找结核感染相关的脂膜炎患者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POT.TB检测 脂膜炎 结核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雷霞 王文生 +2 位作者 成琼辉 吴先林 伍津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49-750,共2页
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以NK/T细胞浸润为丰的淋巴瘤,起病隐鹾,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早期容易误诊,我们报告1例误诊为皮肤曲霉感染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误诊原因,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淋巴瘤 NK T细胞 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RP11-288L9.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承磊 赵兴旺 +4 位作者 郭俊恺 王娟 张敏 张恋 游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204-1211,共8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nding RNA,lncRNA)RP11-288L9.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RNA-seq)筛选获得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nding RNA,lncRNA)RP11-288L9.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RNA-seq)筛选获得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验证8例SLE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PBMCs中差异表达的lncRNA的表达水平。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RP11-288L9.1的细胞定位;设计并构建RP11-288L9.1敲低和过表达重组慢病毒,转染构建RP11-288L9.1敲低和过表达模型,采用qRT-PCR验证其转染效率。分别采用CCK-8和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慢病毒转染后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能力,qRT-PCR检测敲低和高表达RP11-288L9.1后,巨噬细胞相关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L-4、IL-10、TGF-β1的表达。结果通过转录组数据发现6个差异表达的lncRNA(P<0.05)。qRT-PCR验证RP11-288L9.1表达显著上调(P<0.01)。RP11-288L9.1定位在巨噬细胞胞浆中。过表达RP11-288L9.1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增殖(P<0.05),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表达显著上升,IL-4、IL-10、TGF-β1表达显著下降(P<0.001);敲低RP11-288L9.1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凋亡(P<0.05),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表达显著下降(P<0.01),IL-4、IL-10、TGF-β1表达显著上升(P<0.01)。结论RP11-288L9.1在SLE患者PBMCs中高表达,并在巨噬细胞中通过影响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来调控免疫反应,这可能是SLE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长链非编码RNA RP11-288L9.1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