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新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琦 陈萍 +3 位作者 陈良安 施毅 李强 王长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提出未来我军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方法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相关论文、综述和会议资料,分析主要新进展。结果慢性气道炎症是哮喘和慢性阻塞...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提出未来我军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方法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相关论文、综述和会议资料,分析主要新进展。结果慢性气道炎症是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机制,此共识突出了抗炎治疗的重要地位,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减缓COPD自然进程、揭示不同表型哮喘的相关机制及难治性哮喘的有效防治。肺癌的早期诊断、分子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重症、复杂的肺部感染已引起关注,多重耐药菌感染(MDR)的诊疗,以及监测体系和公共预防体系的完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难题,近年来发展了一些可应用于诊断和病情评估的生物标记物,但其作用尚待确认;通气技术及某些药物的疗效也需进一步研究。侵入性介入技术发展迅速,为更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了选择。结论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对临床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军队"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应以预防为先、早期诊断为重,加强特效治疗药物和技术的研发,并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予以验证。同时,强调完善个体化治疗方案,降低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疾病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哮喘 肺肿瘤 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展及预后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冉 张巧 +9 位作者 马千里 杨旭 赵生涛 王熠杰 邓朝霞 刘明华 蒋东坡 周建 李琦 王长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926-1932,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诊断预警及预后判断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队列研究的方法,从2014年1月开始纳入各中心收治的ARDS与ARDS高危病例。采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检测患者在入组24 h内的血... 目的探讨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诊断预警及预后判断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队列研究的方法,从2014年1月开始纳入各中心收治的ARDS与ARDS高危病例。采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检测患者在入组24 h内的血清学指标(sRAGE、CC16、Ang-2、sICAM-1、PAI-1、Su PAR、HMGB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高危ARDS患者发展成为ARDS危险因素和影响ARDS预后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比较单个危险因素或联合多个危险因素对ARDS发生的预警及ARDS死亡预后的预测效果,计算其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共纳入ARDS患者59例,ARDS高危患者41例。AR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HMGB1、sICAM-1、Ang-2、CC16、PAI-1。其中HMGB1预测效果最好(AUC=0.908),其次根据AUC大小顺序为CC16(AUC=0.861),Ang-2(AUC=0.858),PAI-1(AUC=0.801),sICAM-1(AUC=0.773)。单指标分析中,敏感度最高的单指标为HMGB1与sICAM-1,皆为79.7%,特异度最高的指标为HMGB1、CC16与Ang-2,皆为87.8%。在联合预测中,HMGB1与Ang-2联合预测,特异度最高,为95.1%,其AUC也为最高(0.92)。HMGB1、Ang-2与PAI-1指标联合预测,敏感度最高,为89.9%。多指标联合预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ARDS诊断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ARDS预后分析,sRAGE与Ang-2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RAGE(AUC=0.791)比Ang-2(AUC=0.67)对ARDS患者死亡预测效果好。两指标联合可以提高ARDS死亡预测的特异性。结论在ARDS高危患者中,HMGB1、sICAM-1、Ang-2、CC16、PAI-1是其发展成为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HMGB1与Ang-2联合预测有较好的特异性,HMGB1、Ang-2与PAI-1联合预测有较好的敏感性。对于ARDS患者,sRAGE与Ang-2的增高预示着ARDS患者预后不良,两者联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期诊断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DcR3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姿 胡明冬 +1 位作者 王长征 李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44-164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Dc R3(Decoy receptor 3)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纳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观察4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0 d预后,21例全因死亡患者纳入... 目的:探讨血清Dc R3(Decoy receptor 3)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纳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观察4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0 d预后,21例全因死亡患者纳入死亡组,21例存活患者纳入存活组。分析0~24 h血清Dc R3与ARDS病情严重程度、MODS、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30天全因死亡率为50.0%。轻、中、重度ARDS死亡率分别为23.1%、60.9%、66.7%。轻、中、重度ARDS患者血清Dc R3浓度分别为1.8(1.3~2.9)ng/mL、2.4(1.2~4.8)ng/mL、4.0(2.9~5.5)ng/mL,P=0.048。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Dc R3浓度分别为3.1(2.4~5.5)ng/mL、1.8(1.1~2.7)ng/mL,P=0.014。并发MODS与未并发MODS患者基线血清Dc R3浓度分别为3.6(2.4~5.5)ng/mL、1.8(1.1~2.9)ng/mL,P=0.011。Cox回归分析显示Dc R3≥2.7 ng/mL(HR=2.557,95%CI=1.016~6.432,P=0.046)、并发MODS(HR=4.667,95%CI=1.751~12.443,P=0.020)、氧合指数≤165 mm Hg(HR=2.737,95%CI=1.049~7.141,P=0.040)是ARDS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预后预测因子。结论:血清Dc R3浓度高低与ARDS病情严重程度相关。ARDS患者早期血清Dc R3浓度增高与发生MODS以及30 d全因死亡风险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DC R3 预后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在犬实验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4
作者 毛宝龄 张楚毅 +1 位作者 郭先健 张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0-245,共6页
将成龄杂种犬25只,随机分3组:致伤组、治疗组、盐水组。采集不同时相动、静脉血及活杀时的肺组织,肺泡灌洗液(BAL),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合临床、病理学检查,得以下结果:(1)复制了骨髓型呼吸窘迫征(RDS... 将成龄杂种犬25只,随机分3组:致伤组、治疗组、盐水组。采集不同时相动、静脉血及活杀时的肺组织,肺泡灌洗液(BAL),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合临床、病理学检查,得以下结果:(1)复制了骨髓型呼吸窘迫征(RDS)模型;(2)致伤组伤后血液、肺组织、BAL中SOD和LPO明显升高,提示注射骨髓提取液后,活性氧(AO)的产生急剧增加,过氧化作用增强,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肺损伤表现;(3)治疗组伤后血、肺组织和BAL中SOD和LPO虽亦升高,但均低于致伤组,提示由于654-2的干预,AO产生减少。盐水组未见异常。结果提示,AO在犬RDS急性肺损伤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脂质类 SOD AR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1对脂肪所致犬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5
作者 吴国明 郭先健 毛宝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5-17,共3页
采用同种脂肪提取液复制犬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观察前列腺素E_1(PGE_1)对其治疗作用。结果表明,PGE_1可改善该模型的低氧血症,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肺水肿,其减轻肺损伤的机理与其抑制多形核白细胞粘附、氧自由基产生及保护Ⅱ-型... 采用同种脂肪提取液复制犬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观察前列腺素E_1(PGE_1)对其治疗作用。结果表明,PGE_1可改善该模型的低氧血症,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肺水肿,其减轻肺损伤的机理与其抑制多形核白细胞粘附、氧自由基产生及保护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 综合征 前列腺素E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4种新型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实 张明周 吴学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6-211,共6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4种新型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泛素特异性肽酶8(USP8)、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0例周...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4种新型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泛素特异性肽酶8(USP8)、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0例周围型肺癌住院患者及5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BALF和血清中HSP90α、GSTP1、USP8、CHI3L1的浓度。分析4种肿瘤标志物含量与不同细胞类型、患者年龄、肺癌分期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肺癌患者BALF中HSP90α平均浓度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显著(P<0.05),诊断敏感性为77.0%,特异性为82.0%;肺癌患者血清中HSP90α平均浓度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BALF中CHI3L1平均浓度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显著(P<0.05),诊断敏感性为72.0%,特异性为80.0%;肺癌患者血清中CHI3L1平均浓度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节肺癌(原发病灶≤1cm)患者BALF中HSP90α及CHI3L1平均浓度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BALF及血清中USP8、GSTP1平均浓度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BALF及血清中4种肿瘤标志物浓度与年龄、肺癌分型(腺癌或鳞癌)、肺癌分期(Ⅰ-Ⅳ期)等因素无相关性;CHI3L1在肺癌患者BALF中的浓度与原发灶直径有一定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为0.203;其他3种肺癌标志物在BALF、血清中的浓度与肿瘤原发灶直径无相关性。结论检测BALF中HSP90α及CHI3L1浓度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且优于血清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肿瘤标记 生物学 肺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诱导的卵蛋白致敏小鼠模型T细胞无能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程晓明 钱桂生 王长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2-485,共4页
目的:建立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小鼠模型,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诱导T细胞无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卵蛋白(OVA)皮下注射致敏,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建立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小鼠模型,并通过对肺组织病理切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计... 目的:建立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小鼠模型,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诱导T细胞无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卵蛋白(OVA)皮下注射致敏,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建立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小鼠模型,并通过对肺组织病理切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计数及分类,用ELISA法检测血清OVA特异性IgE(sIgE)及脾脏T细胞IL2和IL4的分泌等证实。分离培养脾脏T细胞,用3HTdR掺入法检测其增殖反应;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其表面CTLA4分子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较,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后,小鼠肺组织的炎症病理变化减轻;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数、血清sIgE的水平、T细胞分泌IL2和IL4的水平以及小鼠对OVA刺激的反应性均显著降低(P<0.01);但T细胞表面CTLA4分子的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建立了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小鼠模型。T细胞表面CTLA4分子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诱导T细胞无能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免疫治疗 动物模型 CTLA-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人野生型PKGⅠ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易斌 陆俊羽 +2 位作者 白莉 王关嵩 钱桂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克隆人PKGⅠa基因,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用RT-PCR方法从人肺动脉平滑肌组织中扩增PKGⅠa基因全长,经T/A克隆后,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上,构建穿梭质粒pAdTrack-PKGⅠα。PmeⅠ酶切pAdTrack-PKGⅠα,然后分别... 目的:克隆人PKGⅠa基因,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用RT-PCR方法从人肺动脉平滑肌组织中扩增PKGⅠa基因全长,经T/A克隆后,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上,构建穿梭质粒pAdTrack-PKGⅠα。PmeⅠ酶切pAdTrack-PKGⅠα,然后分别将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和穿梭质粒pAdTrack-PKGⅠα转化至BJ5183感受态细菌中进行同源重组,PacⅠ酶切线性化重组质粒AdCMV-PKGⅠα后转染Ad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和扩增。检测PKGⅠα基因的表达,并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法测定其滴度。结果:用RT-PCR方法,从人肺动脉中层扩增出PKGⅠα,测序证实为人PKGⅠα基因。构建了PKGⅠ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重组病毒保存液。结论:成功地克隆了人PKGⅠα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PKGⅠα基因在低氧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转移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GⅠα基因 腺病毒载体 基因克隆 DNA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评价COPD患者营养状况及其与血气分析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黄陈 朱文艺 +4 位作者 徐静 李利 樊荣 李琦 王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641-1645,共5页
目的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分析COPD患者人体成分及其与血气分析指标的关系,为COPD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6月在新桥医院呼吸科住院并诊断为COPD患者62例,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法检测患者的人体成分,收集患者入院时... 目的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分析COPD患者人体成分及其与血气分析指标的关系,为COPD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6月在新桥医院呼吸科住院并诊断为COPD患者62例,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法检测患者的人体成分,收集患者入院时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气分析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氧分压(Pa O_2)、血氧饱和度(Sp O_2)、HCO_3^-、Cl^-、K^+、Na^+、p H值〕,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依据体蛋白质含量、体脂肪量(BFM)、体质指数(BMI)、上臂围(MAC)4种指标评价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营养不足率分别为41.9%、17.7%、19.4%、16.1%。以BMI为分组标准,不同营养状况分组患者身体总水分(TBW)、BFM、体脂率(PBF)、无脂组织(FFM)、无脂肪组织体质量比(PBFF)、体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体质量比(P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营养不足组PBP高于营养正常组和营养过剩组,营养不足组PBF和FFM低于营养正常组和营养过剩组(P<0.05)。TBW、FFM、体蛋白质含量、骨骼肌(SMM)与Pa O_2呈负相关(r=-0.311、-0.306、-0.308、-0.306,P<0.05),BMI与Sp O2呈负相关(r=-0.304,P<0.05)。结论依据体蛋白质含量评估COPD患者的营养不足率较高。相对于BMI常规营养评价指标,FFM指标对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更为敏感,并提示增加COPD患者FFM含量可能有益于提高其缺氧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营养状况 血气分析 身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及MD2反义基因对内毒素诱导的肺泡Ⅱ型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永旺 麻莉 +1 位作者 张德明 钱桂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及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2(MD2)反义基因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肺泡Ⅱ型细胞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培养的肺泡Ⅱ型细胞分为:正常细胞(对照)组、LPS组、LPS+...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及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2(MD2)反义基因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肺泡Ⅱ型细胞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培养的肺泡Ⅱ型细胞分为:正常细胞(对照)组、LPS组、LPS+转染空载体组、LPS+转染TLR4反义基因组、LPS+转染MD2反义基因组、LPS+转染TLR4-MD2反义基因组(n=8)。North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的TLR4及MD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TLR4及MD2蛋白表达,电泳迁移率改变法检测NF-κΒ的活性,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IL-6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刺激后的细胞TLR4及MD2mRNA和蛋白表达、NF-κB活性、TNF-α和IL-6的生成均显著增加(P<0.01);而转染反义基因组细胞与其他LPS刺激组比较,TLR4及MD2mRNA和蛋白的表达、NF-κB活性及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TLR4及MD2反义基因能有效抑制LPS诱导的肺泡Ⅱ型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类 肺泡 上皮细胞 细胞 培养的 受体 细胞表面 信号转导 TOLL样受体4 M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7例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张明周 吴学玲 +1 位作者 王长征 唐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2-646,共5页
目的探讨277例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呼吸内科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的病例依据病因分为结缔组织疾病相关DPLD组(CTD-IP)、其他已知病因DPLD组和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组,每组按预后情况分又为非死亡... 目的探讨277例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呼吸内科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的病例依据病因分为结缔组织疾病相关DPLD组(CTD-IP)、其他已知病因DPLD组和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组,每组按预后情况分又为非死亡组和死亡组两个亚组,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回顾性分析。结果 IIPS组死亡亚组年龄平均、基础疾病患病率及CRP、ALT、AST指标高于非死亡组,CTD-IP组死亡亚组的CRP、WBC、AST指标高于非死亡组,其他病因组两亚组的病因构成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其死亡亚组CRP、PT、APTT、ALT、AST高于非死亡组。将上述各组指标进行曲线分析,AUC大于0.7指标作为死亡风险预测指标,并计算出其截断点作为最佳诊断阈值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IPS组中CRP>40(mg/L)和年龄>70(岁)、CTD-IP中CRP>40(mg/L)、其他组中CRP>50(mg/L)为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CRP升高、高龄及药物继发性DPLD是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中前者是DPLD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而后两者分别是IIPS组和其他病因组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在用于预测不同类型DPLD患者死亡风险中需区别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 危险因素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