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要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志凯 戚中田 +1 位作者 胡福泉 杨瑞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61-1065,共5页
目的综述国内外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提出未来军队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和综述近5年来国内外在一些重要病毒(如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和细菌(... 目的综述国内外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提出未来军队病原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和综述近5年来国内外在一些重要病毒(如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和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2型猪链球菌、鼠疫耶尔森菌、炭疽杆菌和幽门螺杆菌)及其所致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各种传染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最重要的一类疾病。特别是近30年来,一些"新现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人类对病原微生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付病原微生物的手段也不断完善。结论 "十二五"期间,军队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应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一批功能先进配套的科研基地和技术平台,组织申报和落实重大项目,取得一批具有原始创新和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在若干重大前沿、主流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细菌 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2
作者 胡福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2-402,共1页
关键词 微生物 基因组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中的河弧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潘绍武 刘自才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8-39,共2页
淡水鱼中的河弧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潘绍武解放军第十六医院检验科刘自才河弧菌(Vibriofluvialis)是一种能引起人类腹泻的病原菌。1975年Furniss等[1]首先发现,随后... 淡水鱼中的河弧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潘绍武解放军第十六医院检验科刘自才河弧菌(Vibriofluvialis)是一种能引起人类腹泻的病原菌。1975年Furniss等[1]首先发现,随后从欧、美、亚、非等洲20余个港湾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 河弧菌 腹泻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性分子-抗毒性分子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国利 胡福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毒性分子-抗毒性分子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s,TA systems)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细菌染色体、质粒以及古细菌基因组中。TA系统是由2个基因组成的操纵子,这2个基因分别编码稳定的毒性分子和不稳定的抗毒性分子。毒性分子总是蛋白质,抗... 毒性分子-抗毒性分子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s,TA systems)被发现广泛存在于细菌染色体、质粒以及古细菌基因组中。TA系统是由2个基因组成的操纵子,这2个基因分别编码稳定的毒性分子和不稳定的抗毒性分子。毒性分子总是蛋白质,抗毒性分子可能是蛋白质或RNA。因此,根据抗毒性分子的性质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TA系统家族分为5种类型。Ⅰ型和Ⅲ型的抗毒性分子是RNA,能抑制毒性分子的合成或者与其隔离;II、IV和V型的抗毒性分子是蛋白质,能隔离、平衡毒性分子作用或抑制其合成。TA系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研究表明,TA系统可能在细菌应激应答、程序化细胞死亡、多重耐药的形成、防止DNA入侵、稳定大基因组片段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分子-抗毒性分子系统 应激应答 程序化细胞死亡 多重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赖利福平菌肺结核4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钟明 钟敏 +5 位作者 娄乐山 温博海 王安容 曹沙莉 孙川龙 尹慧国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 探讨依赖利福平 (R)结核分支杆菌肺结核的临床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实验室诊断为依赖R菌的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追踪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 43依赖R菌肺结核患者中 ,年龄 2 0~ 3 9岁的占 60 .5... 目的 探讨依赖利福平 (R)结核分支杆菌肺结核的临床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实验室诊断为依赖R菌的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追踪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 43依赖R菌肺结核患者中 ,年龄 2 0~ 3 9岁的占 60 .5 % (2 6/ 43 ) ,40~ 5 9岁的占 2 0 .9% (9/ 43 ) ;病灶范围≥ 3个肺野的占 88.4% (3 8/ 43 ) ,病变性质以干酪空洞为主的占 5 8.1 % (2 5 / 43 ) ;耐药种类≥ 3种抗结核药的占 88.4% (3 8/ 43 ) ,≥ 2种的为 1 0 0 % (4 3 / 43 ) ,至少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耐多药肺结核(MDR -TB)占 74.4% (3 2 / 43 )。 (2 ) 5例初始患者均为MDR -TB ,且化疗全部失败 ;3 8例复治患者化疗失败率达 5 2 .6% (2 0 / 3 8) ,利福霉素类药物交替使用或不规则用药的占 76.3 %。结论  (1 )依赖R菌肺结核以病情重 ,耐多药 ,化疗效果差和预后不良为主要临床特征。 (2 )肺结核患者长期不合理或不规则用利福霉素类药 ,可能是产生依赖R菌的主要原因。 (3 )建立结核菌耐药性检测的快速方法 ,并应用于临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赖性 利福平菌 肺结核 临床分析 结核分支杆菌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脓杆菌水中生存的非周期性变化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邓国宏 高强国 +1 位作者 王源 徐启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观察绿脓杆菌繁殖体和纤细状菌在水中的生存过程,以证实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性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将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和繁殖体接种于无营养成分的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中,置于37℃和28℃,动态观察其形态变化... 目的:观察绿脓杆菌繁殖体和纤细状菌在水中的生存过程,以证实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性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将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和繁殖体接种于无营养成分的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中,置于37℃和28℃,动态观察其形态变化过程及存活情况。结果:在水中,绿脓杆菌能出现纤细状形态和短小状形态的交替,交替过程中大部分细菌死亡,少量细菌发生潜-生序性变化得以存活。结论: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和繁殖体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具有确定的非周期性(Definitenonperiodity),其生存过程呈一类似衰减的阻尼振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脓杆菌 水生环境 潜-生序 非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肽抗生素hPABβ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5
7
作者 胡金川 饶贤才 +3 位作者 黎庶 金晓琳 汪正清 胡福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构建人肽抗生素hPAB β重组质粒 ,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 ,为大量制备hPAB β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PCR将hPAB β融合蛋白的CNBr裂解位点改为羟胺裂解 ,将修改的目标片段克隆到pFAST HTa质粒中 ,挑取阳性重组子 ,酶切出目标片段... 目的 构建人肽抗生素hPAB β重组质粒 ,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 ,为大量制备hPAB β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PCR将hPAB β融合蛋白的CNBr裂解位点改为羟胺裂解 ,将修改的目标片段克隆到pFAST HTa质粒中 ,挑取阳性重组子 ,酶切出目标片段再亚克隆到pQE32 CP中 ,含阳性重组子的工程菌用IPTG诱导表达 ,SDS PAGE电泳分析 ,进一步以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 ,用羟胺裂解分析。结果 构建的pFAST hPAB β重组质粒经酶切可得到约 2 30bp的片段 ,与预期大小相符 ,测序结果表明其序列正确 ;构建的pQE32 CP hPAB β重组表达质粒酶切亦可切出 2 30bp的片段 ,测序结果表明序列和阅读框均正确 ;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能表达出Mr约2 7× 10 3 大小的蛋白 ,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 4 3% ,该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通过亲和层析可获得该蛋白 ,纯度为 80 4 % ,该融合蛋白经羟胺裂解 1h即可得到与合成肽大小相符的小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含hPAB β重组质粒的工程菌 ,为进一步研究和大量制备hPAB β创造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类 HPAB-β 融合表达 大肠杆菌 质粒 裂解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依赖利福平分支杆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钟敏 温博海 +3 位作者 王易伟 王安容 陈荣 陈炜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3-75,F003,共4页
目的 研究依赖利福平分支杆菌〔1〕(依R菌 )菌株的依R程度、菌落及菌体的形态特点 ,以期为依R菌的定义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从分支杆菌菌株库中选出在含R培养基中生长更旺盛的 2 2株菌株 ,用L -J氏培养基复苏培养。选取单个菌落接种... 目的 研究依赖利福平分支杆菌〔1〕(依R菌 )菌株的依R程度、菌落及菌体的形态特点 ,以期为依R菌的定义和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从分支杆菌菌株库中选出在含R培养基中生长更旺盛的 2 2株菌株 ,用L -J氏培养基复苏培养。选取单个菌落接种不同R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 ;对不同实验管 (对照管、R管 )中的菌落进行计数、称重、形态观察 ,并作抗酸染色观察菌体形态。结果  2 2株依R菌经菌种鉴定均为结核分支杆菌。依R菌对R的依赖性仅限于某个浓度范围 (R :5 0~6 0 0 μg/ml) ;不同的菌株其依赖范围不同 ,但大都在R10 0~ 30 0 μg/ml范围内生长最旺盛。依R管与非依R管 (对照管 )中菌落(菌体 )形态均有明显的差异 ,其菌落重量差为 2 .2~ 5倍。结论 目前我们所发现的依R菌株均为结核分支杆菌。依R菌对R的依赖为相对依赖。分支杆菌在含R培养基中菌落生长更旺盛和菌体粗大、浓染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杆菌 利福平 依赖利福平生长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西南医院骨科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轶男 凤梓涵 +6 位作者 徐磊 姜北 黎庶 傅景曙 谢肇 王海连 胡晓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了解骨科感染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析其分型特点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重庆西南医院骨科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1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以mec A-fem B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 目的:了解骨科感染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析其分型特点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重庆西南医院骨科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1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以mec A-fem B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MRSA,应用葡萄球菌染色体mec耐药盒(SCCme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基因(spa)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确定菌株序列型别,并检测所有菌株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利福平及四环素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162株金葡菌中共检出34株MRSA(20.99%),包括SCCmecⅠ型16株,SCCmecⅣ型17株,SCCmecⅤ型1株,未检测到SCCmecⅡ、Ⅲ型.spa及MLST分型结果显示,所有MRSA菌株共分为14个spa型,9个ST型.药敏试验显示菌株多重耐药现象较少,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MRSA.结论:西南医院骨科MRSA主要为SCCmecⅠ、Ⅳ型,ST59-MRSA-Ⅳ-t437为主要流行克隆,其对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生素 骨科感染 分子分型 耐药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结石患者结石中纳米细菌的培养和形态学鉴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沈学成 杨杰 +2 位作者 饶贤才 宋波 周占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22-1124,共3页
目的 分离、培养、鉴定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NB),探索其在前列腺结石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在前列腺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手术中无菌收集前列腺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经过稀释、过滤、离心处理后,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 目的 分离、培养、鉴定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NB),探索其在前列腺结石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在前列腺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手术中无菌收集前列腺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经过稀释、过滤、离心处理后,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运用透射电镜、钙染色和革兰染色等手段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菌鉴定。结果①培养3~4周后,对前列腺结石标本进行观察,发现部分培养管底部出现紧贴管壁生长的白色沉淀物。②钙染色和革兰染色观察可发现NB成簇分布。③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发现26例标本中存在着NB,阳性率为65.0%。④免疫荧光阳性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NB呈球状或球杆状,大小100~500 nm。结论前列腺结石患者的结石中存在着NB的感染,表明NB与前列腺结石发病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细菌 前列腺结石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云南军犬及人群发现埃立克体抗体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芹阶 职宁 +2 位作者 饶贤才 余国泉 俞树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3-34,共2页
云南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适宜许多节肢动物滋生,人兽共患病较多。临床上经常出现发热待诊病例或暴发原因不明热病流行,许多病例的发生可能与接触蜱类有关。为了解该地区与蜱有接触人群和军犬感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情况,特... 云南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适宜许多节肢动物滋生,人兽共患病较多。临床上经常出现发热待诊病例或暴发原因不明热病流行,许多病例的发生可能与接触蜱类有关。为了解该地区与蜱有接触人群和军犬感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情况,特别是否有埃立克体感染的存在,我们于1991年8月~1992年2月对云南中南部地区的军犬和部份人群的血清作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测,证明除Q热外,其他均出现阳性。关于埃立克体感染的调查,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立克次氏体 抗体 感染 军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藏微小牛蜱检出类查菲埃立克体和边缘无形体16S rDNA 被引量:12
12
作者 蹇锐 温博海 +1 位作者 张有植 陈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41,85,共4页
目的 鉴定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所携带的埃立克体病原体。方法 依据蜱传埃立克体 16SrDNA序列设计引物 ,建立埃立克体属特异性套式PCR检测微小牛蜱DNA样本 (每份DNA由 2个蜱提取 ) ;克隆DNA样本中的埃立克体 16SrDNA的 5′... 目的 鉴定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所携带的埃立克体病原体。方法 依据蜱传埃立克体 16SrDNA序列设计引物 ,建立埃立克体属特异性套式PCR检测微小牛蜱DNA样本 (每份DNA由 2个蜱提取 ) ;克隆DNA样本中的埃立克体 16SrDNA的 5′末端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结果 西藏某地的 4 3份蜱DNA样本中有 16份 (37% )经套式PCR扩得阳性片段 ,而四川某地的 2 7份蜱DNA样本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测定 16SrDNA的 5′末端片段 (~ 4 5 0bp)的序列 ,发现两种序列 ,一种与边缘无形体 16SrDNA完全一致 ,另一种与查菲埃立克体 16SrDNA最相关 ,但它们之间有 7个碱基 (~ 1 6 % )的不同。结论 西藏某地的微小牛蜱中携带有类查菲埃立克体和边缘无形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立克体 16S rDNA 聚合酶链反应 DNA序列 牛蜱 病原体 埃立克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可溶性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晓梅 饶贤才 +2 位作者 黄建军 金晓琳 胡福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 实现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PEA)全基因的可溶性表达。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MAL PEA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BL2 1中进行表达 ,然后利用直链淀粉树脂对表达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结果 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pMAL ... 目的 实现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PEA)全基因的可溶性表达。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MAL PEA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BL2 1中进行表达 ,然后利用直链淀粉树脂对表达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结果 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pMAL P2X载体上成功地插入了PEA全基因。用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 ,表达的融合蛋白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 2 0 %。表达产物经超声处理后 ,80 %的融合蛋白存在于上清液中 ,说明实现了PEA的可溶性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SDS PAGE电泳 ,显示为一条蛋白带 ,分子量约为 112kD。结论 成功地对PEA全基因进行了可溶性表达和纯化 ,获得了稳定表达的工程菌 ,为深入研究PEA的致病机制和制备用于免疫导向治疗的重组毒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外毒素A 重组质粒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废水液体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启富 陈志谨 +4 位作者 金晓琳 张克斌 饶贤才 胡晓梅 胡福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10,共3页
利用工厂废水或动物血制作培养基 ,以液体发酵方式培养产朊假丝酵母NCTC 35 76菌及甘饲 85 0 1菌。离心分离菌体 ,测定菌体生物生长量 ,并观察蔗糖、温度、酸碱度、发酵时间、种子液接种量对生物生长量的影响。生化方法分析NCTC 35 76... 利用工厂废水或动物血制作培养基 ,以液体发酵方式培养产朊假丝酵母NCTC 35 76菌及甘饲 85 0 1菌。离心分离菌体 ,测定菌体生物生长量 ,并观察蔗糖、温度、酸碱度、发酵时间、种子液接种量对生物生长量的影响。生化方法分析NCTC 35 76菌单细胞蛋白的品质 ,氨基酸分析仪分析单细胞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 ,玉米淀粉厂废水 ,不必调pH ,不用添加其它任何组分 ,即可直接用于液体发酵产朊假丝酵母NCTC 35 76菌 ;pH 4.0~ 7.0均对生长量无明显影响 ;2 4h培养已达到最好生长量 ,再延长时间已不能提高产量 ;2 8℃及 37℃培养无明显差别 ,在3 %~ 17%种子液接种量范围内 ,接种量与生长量有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玉米淀粉厂废水单一成分即可用于液体发酵产朊假丝酵母NCTC 35 76菌 ,原料成本低 ,且易于产品分离纯化和工业化生产中的连续培养 ,是单细胞蛋白生产的良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利用 发酵 产朊假丝酵母 单细胞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淋巴细胞信号转导相关接头蛋白Bam32与Hic-5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程小星 邓少丽 +1 位作者 蹇锐 蒋静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6-800,共5页
32kDB淋巴细胞接头分子(Bam32)是调控B细胞抗原受体(Bcellantigenreceptor,BCR)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蛋白质分子之一.为了研究Bam32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了能与Bam3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筛选发现1个呈强阳性反应... 32kDB淋巴细胞接头分子(Bam32)是调控B细胞抗原受体(Bcellantigenreceptor,BCR)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蛋白质分子之一.为了研究Bam32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了能与Bam3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筛选发现1个呈强阳性反应的克隆,其基因编码Hic5,为paxilli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Paxillin是整合素(integrin)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质分子,而整合素在细胞对细胞外基质分子的粘附、细胞运动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Bam32与Hic5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用293T细胞共转染和特异性免疫共沉淀法证实,Bam32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与Hic5共沉淀,证明它们可以在细胞内相互作用.应用免疫共沉淀法和抗磷酸化酪氨酸抗体检测显示,激酶Lyn可导致Bam32和Hic5的磷酸化.这些研究结果提示,Bam32与Hic5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激活下游分子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以及调节细胞的粘附和运动等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抗原受体 信号转导 Bam32 Hic-5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嘉丽 张俊磊 安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28-830,共3页
关键词 SARS病毒 研究进展 分离 鉴定 非典型肺炎 临床表现 诊断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颖 邹全明 +2 位作者 朱永红 罗萍 毛旭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2-414,417,共4页
目的 :获得有生物活性的小鼠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8(rhIL 18)单克隆抗体。方法 :采用重组hIL 18免疫BALB C小鼠 ,应用杂交瘤技术 ,ELISA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经多次克隆化。结果 :建立了 2株小鼠抗hIL 18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 1C7和... 目的 :获得有生物活性的小鼠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18(rhIL 18)单克隆抗体。方法 :采用重组hIL 18免疫BALB C小鼠 ,应用杂交瘤技术 ,ELISA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经多次克隆化。结果 :建立了 2株小鼠抗hIL 18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 1C7和 1F5 ,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92条和 90条 ,所分泌的抗体分别为IgG2a和IgG1,轻链均为κ型 ,腹水IgG抗体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纯度达 95 %以上 ,效价为 1× 10 - 4和 1× 10 - 5,Westernblot显示 2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 18 3kD处的rhIL 18蛋白。 1C7单抗的亲和常数Ka=1 7× 10 5,1F5的亲和常数Ka=1 3× 10 5。 2株单抗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结论 :制备的 2株单抗为进一步研究IL 18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8 单克隆抗体 制备 特性 杂交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疫苗口服免疫小鼠后胃肠免疫应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于长青 邹全明 +2 位作者 王缚鲲 鲁东水 曾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5-197,共3页
为探讨Hp全菌抗原和粘膜佐剂LT口服免疫BALB/c小鼠后的胃肠免疫反应 ,采用ELISPOT和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胃粘膜、派伊尔小结抗原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 (AFC)和小肠粘液sIgA。结果显示 ,免疫小鼠胃粘膜、派伊尔小结抗原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 为探讨Hp全菌抗原和粘膜佐剂LT口服免疫BALB/c小鼠后的胃肠免疫反应 ,采用ELISPOT和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胃粘膜、派伊尔小结抗原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 (AFC)和小肠粘液sIgA。结果显示 ,免疫小鼠胃粘膜、派伊尔小结抗原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抗原 +佐剂组AFC数量高于单纯抗原免疫组和对照组 ,尤以sIgA AFC为甚 ;小肠粘液特异sIgA两免疫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 ,口服免疫可有效诱导胃肠道粘膜免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佐剂 免疫 抗体形成细胞 胃肠免疫应答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gA^+幽门螺杆菌裸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刚 邹全明 +2 位作者 鲁东水 张卫军 解庆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用携带cagA基因的Hp成功感染BALB/c裸鼠。方法分别采用cagA基因阳性和阴性的具有较强动力的新鲜Hp分离菌株,通过灌胃方式感染BALB/c裸鼠,感染后4周和8周分两批处死,进行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 目的用携带cagA基因的Hp成功感染BALB/c裸鼠。方法分别采用cagA基因阳性和阴性的具有较强动力的新鲜Hp分离菌株,通过灌胃方式感染BALB/c裸鼠,感染后4周和8周分两批处死,进行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灌喂8周后,cagA+实验组和cagA-实验组均成功定植Hp(16/16);cagA+组胃粘膜表现明显炎症及坏死病变,而cagA-组仅有轻微炎症发生。结论建立典型的Hp动物感染模型应选择cagA+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动物模型 CagA^+基因 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检测Q热立克次体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荣 温博海 +1 位作者 张雪 俞树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0,44,共4页
目的 建立套式PCR(NPCR)和DNA探针技术用于检测Q热立克次体。方法 依据已知的Cb 2 3srRNA基因序列 ,设计两对引物用于建立套式PCR技术 ,并将扩增片段制成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  9株Cb分离株均可扩增出阳性产物带 ,而对照菌均为阴... 目的 建立套式PCR(NPCR)和DNA探针技术用于检测Q热立克次体。方法 依据已知的Cb 2 3srRNA基因序列 ,设计两对引物用于建立套式PCR技术 ,并将扩增片段制成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  9株Cb分离株均可扩增出阳性产物带 ,而对照菌均为阴性 ,扩增灵敏度可达 0 .1pgCbDNA ,实验感染第 6天的豚鼠血、小鼠血、小鼠脾脏均可扩增出阳性带 ;用七医株扩增片段制成的探针与 9株Cb分离株的全DNA呈阳性杂交 ,对照菌为阴性 ,探针杂交灵敏度为 0 .5ngCbDNA ,感染的豚鼠血、小鼠血、小鼠脾脏均可呈阳性反应。结论我们的NPCR和DNA探针技术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式PCR DNA探针 Q热立克次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