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脊柱稳定性重建方式的选择:单中心5年经验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颖博 朱军 +2 位作者 柳峰 刘鹏 赵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中脊柱稳定性重建方式的选择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我科实施椎管内肿瘤切除、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的73例患者资料,包括男性39例,女性34例,年龄16-68岁,平均32.7岁。肿瘤完...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中脊柱稳定性重建方式的选择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我科实施椎管内肿瘤切除、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的73例患者资料,包括男性39例,女性34例,年龄16-68岁,平均32.7岁。肿瘤完全位于硬膜内38例,其余椎管内肿瘤35例。对完全位于硬膜内的肿瘤,采用棘突椎板韧带复合体回植、微型钛板固定术,其余肿瘤采用椎板部分或全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180-270min,平均210min。失血量300-1200mL,平均660mL。术后随访6-39个月,除1例C2-C3髓内脂肪瘤出现暂时性脊髓功能障碍加重外,其余病例术后未出现医源性脊髓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切口感染,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及继发椎管狭窄。术后动力位X线片比较棘突椎板回植术后脊柱活动度基本得以保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固定节段脊柱可获牢固融合。结论肿瘤完全位于硬脊膜内者,可经后路整体切除椎板,钛板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对于椎间关节稳定性结构已破坏者,给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椎板切除术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酰基肽受体1对BV-2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薛鑫 陈星星 +3 位作者 王冠 郭乔楠 刘明永 赵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甲酰基肽受体1(formyl peptide receptor 1,FPR1)对BV-2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2细胞FPR1的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浓度为1、10、50、100、500 nmol/L的FPR1特异性激动剂(formylmethionyl-l... 目的探讨甲酰基肽受体1(formyl peptide receptor 1,FPR1)对BV-2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2细胞FPR1的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浓度为1、10、50、100、500 nmol/L的FPR1特异性激动剂(formylmethionyl-leucyl-phenylalanine,f MLP)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验证f MLP促进细胞迁移的作用可以被FPR1特异性阻断剂BocMLF所抑制。Western blot检测激动剂组、阻断剂组和阻断剂+激动剂组BV-2细胞经干预后其FPR1蛋白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 kinase,p-ERK)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经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BV-2细胞表达FPR1,主要位于细胞膜表面。随着f MLP浓度的升高,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BV-2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加(P<0.05),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100 nmol/L及500 nmol/L激动剂组效果最明显,f MLP促进BV-2细胞迁移的最适浓度为100 nmol/L。划痕及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5μmol/L的Boc-MLF可显著阻断上述现象(P<0.05)。f MLP可以上调BV-2细胞中FPR1的表达(P<0.05),并且显著活化胞内ERK信号通路,上调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Boc-MLF又可显著抑制上述改变(P<0.05)。结论 BV-2细胞表达FPR1,且FPR1在促进BV-2细胞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R1 f MLP Boc-MLF 细胞迁移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部裂型和退变型腰椎滑脱的融合方式选择:单中心7年经验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涂洪波 柳峰 +1 位作者 刘鹏 赵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 2003-2009年我科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33例,按峡部裂型和退变型分为2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 2003-2009年我科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33例,按峡部裂型和退变型分为2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采用椎体间植骨融合术42例;退变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26例,采用椎体间植骨融合术55例。术后应用JOA评分以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5.7±1.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滑脱复位率在峡部裂型滑脱患者为74.3%,术后1年融合率为90.4%;滑脱复位率在退变型滑脱患者为89.3%,术后1年融合率为98.4%;峡部裂型滑脱患者中10例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中5例复查见滑脱复位丢失,其中2例翻修手术治疗,3例保守治疗后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采用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融合率高,但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则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增加。退变型腰椎滑脱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均能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后路手术 后外侧融合 椎体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直升机垂直向碰撞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关思书 王钟 +5 位作者 向洪义 廖志康 朱细燕 赖西南 刘鹏 赵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99-1104,共6页
目的在生物碰撞实验平台基础上,用成体香猪开展头盆向碰撞减速实验,研究直升机坠落事故(垂直向碰撞)的损伤特点。方法成年从江香猪18只,根据速度差变化简单随机抽样分为2组(n=9);猪以"仰卧位"固定,进行头盆向刚性碰撞模拟直... 目的在生物碰撞实验平台基础上,用成体香猪开展头盆向碰撞减速实验,研究直升机坠落事故(垂直向碰撞)的损伤特点。方法成年从江香猪18只,根据速度差变化简单随机抽样分为2组(n=9);猪以"仰卧位"固定,进行头盆向刚性碰撞模拟直升机垂直坠落,碰撞速度分别设置为Ⅰ组:8 m/s,Ⅱ组11 m/s;观察碰撞后即刻至伤后6 h两组的存活情况、形态学改变、血气指标的变化,进行损伤组织的影像学观察,分析简明损伤评分(AI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的情况。结果Ⅰ组速度差(8.21±0.13)m/s,Ⅱ组速度差(10.69±0.41)m/s,垂直向减速度载荷分别为127.85 g和164.35 g,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脊柱和胸腹重要脏器均出现损伤,ISS评分分别为(26.67±5.02)分和(52.71±6.13)分(P<0.05),动物总体伤情达到重伤和危重伤。结论成功制作直升机垂直碰撞的重伤与危重伤动物模型,初步明确脾破裂、肺挫伤为其胸腹部损伤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事故伤 垂直向 减速度 创伤/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s和NSPCs共培养促进NSPCs增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永飞 赵建华 +2 位作者 晁瑞 陈太邦 郭乔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3-377,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神经干/前体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在DCs调控NSPC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是否采用Tr... 目的观察体外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神经干/前体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在DCs调控NSPC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是否采用Transwell小室将DCs和NSPCs共培养分为分隔培养(DCs/NSPCs组)和混合培养(DCs+NSPCs组),ELISA法测定DCs组、NSPCs组、DCs+NSPCs组、DCs/NSPCs组共培养48 h上清中的NT-3的含量。为观察NT-3在DCs调控NSPCs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成球法检测NSPCs组、NSPCs/DCs+K252a组、NSPCs+DCs组、NSPCs+NT-3组的NSPCs增殖,免疫细胞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NSPCs表面酪氨酸激酶受体C(TrkC)的表达。结果 ELISA实验结果显示,Transwell共培养48 h上清NT-3的含量,NSPCs/DCs组较DCs组和NSPCs组明显升高(P<0.05)。镜下观察、测量结果显示NSPCs/DCs组和NSPCs+NT-3组神经球数量增多,平均直径明显增大(P<0.05)。免疫细胞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SPCs+DCs组和NSPCs+NT-3组中NSPCs的TrkC表达较NSPCs组和NSPCs/DCs+K252a组高(P<0.05)。结论体外DCs与NSPCs共培养,促进NSPCs增殖、NT-3的分泌及TrkC的表达,NT-3可能是通过TrkC受体参与NSPCs增殖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神经营养素-3 酪氨酸激酶受体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通过NT-3/TrkC信号通路调控神经干细胞存活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钟 陈太邦 +2 位作者 王永飞 郭乔楠 赵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88-1191,共4页
目的研究共培养状态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存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纯化SD大鼠原代DC和NSC,将二者用Transwell技术共培养,用NT-3特异性抗体中和NT-3的表达;然后采用qRT-PC... 目的研究共培养状态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存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纯化SD大鼠原代DC和NSC,将二者用Transwell技术共培养,用NT-3特异性抗体中和NT-3的表达;然后采用qRT-PCR方法检测DC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的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NSC凋亡;同时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技术确定NSC表面NT-3特异性受体Trk C的表达。结果与DC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体系中,DC表达NT-3水平显著性增强(P<0.05);同时共培养能显著增加NSC存活,该效应能被NT-3特异性中和性抗体阻断;共培养能够增加NSC中NT-3特异性受体TrkC表达(P<0.05),并上调TrkC磷酸化水平,而NT-3特异性抗体能够抑制TrkC表达和磷酸化上调(P<0.05)。结论 DC和NSC共培养能够增加DC中NT-3表达,高表达的NT-3则通过NSC膜上的TrkC受体促进NSC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NT-3 TRKC 存活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联合移植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被引量:5
7
作者 晁瑞 赵建华 +2 位作者 刘明永 王永飞 郭乔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98-1002,共5页
目的观察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联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修复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SD成年大鼠80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联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修复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SD成年大鼠80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SCI 9 d后分别移植Hanks平衡盐溶液(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DCs、NSPCs、DCs+NSPCs。通过BBB评分法评估SCI大鼠运动功能,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损伤局部病理学改变。采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转基因SD大鼠脑来源的NSPCs,损伤局部移植2周后观察存活情况。免疫组织荧光法观察损伤局部神经生长因子-3(neurotrophin-3,NT-3)的表达变化。结果移植84 d后DCs+NSPCs组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DCs+NSPCs组、NSPCs组、DCs组、HBSS组BBB评分分别为(11.70±0.99)、(9.75±0.50)、(7.40±0.93)、(5.93±0.78),相邻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DCs+NSPCs组损伤区范围及空洞均明显减少(P<0.05),NSPCs存活数量明显增加(P<0.01),显著上调损伤区NT-3的表达。结论 DCs联合NSPCs移植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存活,减少损伤区范围及空洞形成,改善SCI大鼠运动功能。损伤区NT-3的表达增加可能是促进修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树突细胞 神经干细胞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护理干预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晓蓉 戴路 于瑞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5-617,共3页
胸椎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困扰患者。目前外科手术是脊柱肿瘤治疗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不仅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 胸椎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困扰患者。目前外科手术是脊柱肿瘤治疗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不仅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术中肿瘤清除率,降低局部肿瘤复发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脊柱肿瘤手术的疗效[1-2]。为了更协调配合医师,及时完成围手术期各阶段护理,保证患者手术顺利,有效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我科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8例胸椎肿瘤行一期后路TES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全脊椎切除 并发症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治疗胸椎肿瘤18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姜复龄 赵建华 +1 位作者 柳峰 刘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胸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所行一期经后路TES治疗的胸椎肿瘤患者18例,包括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8-64岁,平均43.7岁;胸...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胸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所行一期经后路TES治疗的胸椎肿瘤患者18例,包括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8-64岁,平均43.7岁;胸椎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13例(术前已作原发瘤切除);肿瘤病灶连续双节段者2例,其余均为单节段病灶;Tomita分期为Ⅳ期11例,V期7例;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4例,C级2例,D级7例,E级5例。分别观察术前,术后1、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SF-36评分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35-420min,平均280min;术中出血1000-3400mL,平均2300mL;本组病例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疼痛评分由术前(8.5±0.2)分降至术后1个月(2.6±0.4)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生存质量改善明显,sF.36评分由术前(43±9)分增加至术后6个月(81±8)分(P〈0.05);术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恢复正常者12例,c级4例,D级2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一期后路TES治疗胸椎肿瘤能够彻底减压脊髓,改善神经功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并可有效减少肿瘤局部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整块切除 胸椎肿瘤 脊髓压迫 脊柱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树突状细胞通过NT-3上调P-ERK1/2的表达促进神经干/祖细胞分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太邦 赵建华 +2 位作者 王永飞 王钟 郭乔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368-2372,共5页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神经干/祖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分化的影响,探讨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DCs调控NSPCs分化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共设5组,分别为NSPCs组、NSPCs/DCs组...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神经干/祖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分化的影响,探讨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DCs调控NSPCs分化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共设5组,分别为NSPCs组、NSPCs/DCs组、NSPCs+NT-3组、NSPCs/DCs+抗NT-3组和DCs组。共培养24、48、72 h后,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NT-3含量;7 d后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NSPCs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SPCs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表达。结果 NSPCs/DCs组上清液中NT-3含量较NSPCs组、NSPCs/DCs+抗NT-3组和DCs显著升高(P<0.05)。NSPCs/DCs组和NSPCs+NT-3组β-tubulin-Ⅲ阳性细胞数较NSPCs组和NSPCs/DCs+抗NT-3组显著增高(P<0.05),而NSPCs组和NSPCs/DCs+抗NT-3组GFAP阳性细胞较NSPCs/DCs组和NSPCs+NT-3组显著增高(P<0.05)。NSPCs/DCs组和NSPCs+NT-3组NSPCs中的p-ERK1/2的表达较其余两组增高(P<0.05)。结论 NSPCs与DCs共培养能显著促进NSPCs分化为神经元,可能与共培养后NT-3表达量增高,通过其特异性受体TrkC激活下游信号通路MEK-ERK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共培养 分化 N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胶原体外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冠 陈星星 +5 位作者 薛鑫 郭乔楠 刘鹏 范伟力 刘明永 赵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6-890,共5页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collagenⅡ)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软骨细胞的定向分化作用。方法体外培养BMSCs,分不同collagenⅡ接种浓度组(25、50、100、200μg/m L)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用于BMSCs ...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collagenⅡ)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软骨细胞的定向分化作用。方法体外培养BMSCs,分不同collagenⅡ接种浓度组(25、50、100、200μg/m L)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用于BMSCs 7、14、21 d,采用CCK-8法检测各不同浓度组对BMSCs活性的影响;q PCR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组处理BMSCs后,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ollagenⅡ、SOX9及aggrecan mRNA及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1CCK-8检测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在7、14、21 d D(4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q PCR检测结果显示21 d后,不同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ollagenⅡ、SOX9及aggrecan mRNA表达量均升高(P<0.05),以100μg/m L组最高(P<0.01);14 d时,各浓度组collagenⅡ、SOX9及aggrecan mRNA以100μg/m L组上调最明显(P<0.05),而在7 d时,各组之间三者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浓度组21 d时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100μg/m LⅡ组collagenⅡ、SOX9及aggrecan mRNA蛋白的表达量较其他各组均明显上调(P<0.05)。结论 collagenⅡ可在体外促进大鼠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其中以100μg/m L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胶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骶骨肿瘤整块切除的技术方法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殷翔 范伟力 +3 位作者 柳峰 朱军 刘鹏 赵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总结低位骶骨肿瘤整块切除的技术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l生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7例低位骶骨肿瘤(累及S,及以下)患者的资料。先经前方腹膜外入路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分离肿瘤腹侧,后路采用以肿瘤为中心... 目的总结低位骶骨肿瘤整块切除的技术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l生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7例低位骶骨肿瘤(累及S,及以下)患者的资料。先经前方腹膜外入路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分离肿瘤腹侧,后路采用以肿瘤为中心的横切口,自两侧及尾骨尖开始分离骶骨与周围韧带、肌肉的附着点,向头侧分离至S2-S3交界处,显露、结扎硬膜囊,用骨刀自S2-S3间隙截断骶骨,包膜外切除肿瘤。结果本组病例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伤口甲级愈合。术中出血量为300-650mL,平均460mL,出现一过性肠麻痹与大小便功能障碍各1例。病理结果:脊索瘤4例,骨巨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1例。随访4-36个月,平均13.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复发。结论通过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整切除低位骶骨肿瘤,手术技术并不复杂,肿瘤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骶骨切除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2在NT-3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星星 王冠 +3 位作者 刘明永 薛鑫 郭乔楠 赵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探讨Sox2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促进原代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孕14-15 d SD胎鼠,培养原代脑源性NSCs。观察NT-3对NSCs中Sox2表达及NSCs分化的影响:采用不同浓... 目的探讨Sox2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促进原代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孕14-15 d SD胎鼠,培养原代脑源性NSCs。观察NT-3对NSCs中Sox2表达及NSCs分化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NT-3(25、50、100 ng/m L)刺激NSCs24 h后,检测Sox2、DCX、Olig2、GFAP蛋白的表达量。探索NT-3对Sox2产生影响的机制:使用PI3K/AKT通路阻断剂(10μmol/L LY294002)选择性阻断NT-3的作用后,检测AKT、p-AKT和Sox2在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变化。结果随着NT-3浓度的升高,NSCs中Sox2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各NT-3处理组的NSCs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100 ng/m L NT-3组效果最强,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100 ng/m L NT-3组的p-AKT及Sox2蛋白水平显著上调(P〈0.05),且LY294002可阻断此作用(P〈0.05)。结论 NT-3能够上调NSCs中Sox2的表达,后者进而诱导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3 SOX2 神经干细胞 分化 PI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相关热点问题
14
作者 刘鹏 赵建华 陈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2年第4期292-297,共6页
临床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预防初次骨折和防止再次骨折,但如何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骨质疏松症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围术期的处理等有争议的相关热点进行综述,以期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被引量:9
15
作者 蒲俊刚 范伟力 +1 位作者 刘鹏 赵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行PKP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98例(121个椎体)患者临床资料,全部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入路,单个椎体...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行PKP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98例(121个椎体)患者临床资料,全部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入路,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为3.5-7.0mL。比较术中采用不同内倾角及穿刺点发生穿刺损伤的风险,分析穿刺针尖端是否过椎体中线与术后疼痛缓解的相关性,比较骨水泥呈稀薄和粘稠期注入时骨水泥弥散及渗漏的情况,以及骨水泥注射剂量、速度、力度、方向不同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治疗后12h至最终随访时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患者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有缓解。其中8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1例穿刺损伤硬脊膜,1例暂时性的血压下降,1例骨水泥进入皮下软组织,l例半年后发生临近椎体骨折,未发生感染、肺栓塞,无穿刺损伤神经、脊髓及椎体前方血管等并发症。结论PKP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安全可靠,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严格的适应证、仔细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术中操作及术后继续治疗是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