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志敏 杨雪琴 +5 位作者 许文 戴楠 曾林立 李增鹏 王东 王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24-1827,共4页
目的利用人Nm23-H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并对蛋白其活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重组质粒pET28a-Nm23-H1转化入E.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并鉴定。用金属螯合层析技术进行蛋白纯化,得到Nm23-H1融合蛋白,用S... 目的利用人Nm23-H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并对蛋白其活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重组质粒pET28a-Nm23-H1转化入E.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并鉴定。用金属螯合层析技术进行蛋白纯化,得到Nm23-H1融合蛋白,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纯化蛋白,并用RP-HPLC法、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检测Nm23-H1融合蛋白的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活性及核酸内切酶(AP)修复活性。结果转化溶原菌后能够表达目的蛋白,蛋白表达量高,为可溶性蛋白。Ni2+柱纯化后得到Nm23-H1融合蛋白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正确。RP-HPLC法就及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证明所纯化的Nm23-H1融合蛋白具有NDPK活性,不具有AP修复活性,但可以增加APE1蛋白的AP修复活性。结论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Nm23-H1在E.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和纯化得到具有NDPK活性,但无AP修复活性的Nm23-H1融合蛋白,此蛋白可以增强APE1蛋白的AP修复活性,共同参与细胞的DNA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基因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肿瘤疫苗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东 李增鹏 +2 位作者 肖华亮 向德兵 王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73-974,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400例肿瘤患者术后采用自体肿瘤疫苗辅助主动免疫治疗。术后第5天开始接种(共5次,每次间隔2~3天);治疗前3天及5次免疫治疗(1疗程)后1周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400例肿瘤患者术后采用自体肿瘤疫苗辅助主动免疫治疗。术后第5天开始接种(共5次,每次间隔2~3天);治疗前3天及5次免疫治疗(1疗程)后1周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FACS检测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同时采集血清,检测血清中IL2、IFNγ水平。结果应用自体肿瘤疫苗治疗1疗程后,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明显增加,CD8和NK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患者血清中IL2、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溃疡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肿瘤疫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机制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癌症疫苗 免疫疗法 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许文 王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957-960,共4页
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证实肿瘤起源于干细胞,诸如白血病、乳腺癌、脑肿瘤等已成功分离出肿瘤干细胞,有关肝干细胞与肝癌的研究较为成熟,理论上应存在肝癌干细胞,但因缺乏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的肝癌干细胞分离尚未成功。
关键词 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 肝细胞癌 癌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0
4
作者 江文 何海燕 +2 位作者 彭娜 刘蕾 曾登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评估 评估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meta分析 被引量:48
5
作者 卢先锋 杨雪琴 +1 位作者 张志敏 王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1136-1140,共5页
背景与目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总结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特点。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有关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入选712篇文献... 背景与目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总结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特点。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有关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入选712篇文献,病例组、对照组病例均>20例,共统计肿瘤血清52832例,对照血清32037例。结果 13项肿瘤标志物对肺癌具有诊断意义,CEA、CA125、CYFRA21-1、TPA、SCCAg、DKK1、NSE和ProGRP的敏感度分别为47.50%、50.11%、57.00%、50.93%、49.00%、69.50%、39.73%和51.48%,特异度分别为92.34%、80.19%、90.16%、88.41%、91.07%、92.20%、89.11%和94.89%。多指标联合分析显示,NSE+ProGRP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0%和72.82%。SCCAg+CYFRA21-1联合肿瘤生长因子TSGF对鳞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30%和74.20%;CA153+Ferrtin+CEA对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90%和44.00%。结论肿瘤血清标志物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有临床意义,单项指标检测敏感度及特异度较低,多指标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META分析 肿瘤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沁宏 王东 +3 位作者 牟江洪 李增鹏 卿毅 杨宇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索p53基因在肝癌基因治疗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以人肝癌细胞系SMCC-7721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cDNA的重组腺病毒(Ad-p53)感染SMCC-7721细胞及肿瘤组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Ad-p53对SMC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Ad-p53对SMMC-7... 目的探索p53基因在肝癌基因治疗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以人肝癌细胞系SMCC-7721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cDNA的重组腺病毒(Ad-p53)感染SMCC-7721细胞及肿瘤组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Ad-p53对SMC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Ad-p53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与感染浓度有关,MOI值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Ad-p53在100MOI效靶比时,SMCC-7721细胞基本达到完全抑制。感染2d后P53蛋白表达达到高峰,SMCC-7721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瘤内注射Ad-p53后,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结论Ad-p53转导野生型p53基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肝癌基因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腺病毒 P53 基因治疗 生长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性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与病理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志敏 王阁 +5 位作者 陈川 许文 李琼 胡庆 王东 李增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建立改进性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探讨肝癌形成过程的病理变化特点。方法用1‰DEN溶液间断喂养Wistar大鼠诱发肝癌,对大鼠肝脏不同诱癌阶段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6周以后... 目的建立改进性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探讨肝癌形成过程的病理变化特点。方法用1‰DEN溶液间断喂养Wistar大鼠诱发肝癌,对大鼠肝脏不同诱癌阶段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6周以后诱癌组大鼠成癌率为96%(24/25),大鼠肝癌癌变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等3个时期,不同时期肝细胞的核、核仁、细胞质内糖原以及细胞质内细胞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有一定规律,观察到肝细胞吞噬细胞现象。结论该模型是动态研究肝癌发生的理想动物模型。诱癌间歇期不会改变DEN诱癌的进程。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存在自噬(autophagy)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基亚硝胺 肝癌 超微结构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恶性肿瘤血清癌胚抗原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杜佳 谢家印 +3 位作者 杨雪琴 杨宇馨 李增鹏 王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分析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中癌胚抗原(CEA)在各组人群中的表达以及其他指标的伴随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近年我院可供分析的25 076例多肿瘤蛋白芯片检测结果,分析CEA在各组人群、常见肿瘤中的升高特点,以及CEA伴随... 目的分析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中癌胚抗原(CEA)在各组人群中的表达以及其他指标的伴随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近年我院可供分析的25 076例多肿瘤蛋白芯片检测结果,分析CEA在各组人群、常见肿瘤中的升高特点,以及CEA伴随其他检测指标升高在肿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CEA升高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体检者(P<0.01),以结直肠癌最高(41.85%),其次为胰腺癌(37.97%)和肺癌(37.16%)。在肿瘤患者中,CEA常伴随其他肿瘤标志物出现,以伴随CA125升高最为常见,其次为CA19-9和CA242。CEA/CA125伴随升高常见于胰腺癌(74.26%)、卵巢癌(69.57%)、肝细胞癌(62.13%)和肺癌(51.68%),CEA/CA19-9伴随升高常见于胰腺癌(77.23%)和肝细胞癌(72.34%),CEA/CA242伴随升高常见于胰腺癌(77.23%)和结直肠癌(57.61%)。CEA+CA19-9+CA242联合升高常见于胰腺癌(76.24%)、卵巢癌(52.17%)和结直肠癌(51.32%),CEA+CA19-9+CA242+CA125联合升高常见于胰腺癌(61.39%)。结论 CEA在恶性肿瘤中广泛表达,但并非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CEA单项指标升高对结直肠癌、胰腺癌和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CEA联合CA125、CA19-9和CA242检测有利于提高胰腺癌、卵巢癌和结直肠癌的诊断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多肿瘤蛋白芯片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1/Ref-1 siRNA抑制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IL-6及IL-8分泌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谢家印 王东 +7 位作者 李梦侠 向德兵 杨镇洲 杨宇馨 李增鹏 曾林立 仲召阳 王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850-1853,共4页
目的体外通过APE1/Ref-1 siRNA敲低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APE1/Ref-1的表达,观察BMSCs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IL-6、IL-8的变化,初步探讨BMSCs APE1/Ref-1表达的功能特点。方法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目的体外通过APE1/Ref-1 siRNA敲低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APE1/Ref-1的表达,观察BMSCs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IL-6、IL-8的变化,初步探讨BMSCs APE1/Ref-1表达的功能特点。方法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定量检测35例初治、11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10例正常人BMSCs APE1/Ref-1的表达特点及其差异,经Adv5-APE1/Ref-1 siRNA感染BMSCs后,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细胞周期的变化;ELISA法检测BMSCs分泌IL-6、IL-8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多发性骨髓瘤BMSCs的APE1/Ref-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BMSCs APE1/Ref-1蛋白阳性表达率(P<0.05),且多发性骨髓瘤BMSCs的APE1/Ref-1呈细胞核及核浆共同表达方式。Adv5-APE1/Ref-1 siRNA感染敲低多发性骨髓瘤及正常BMSCs APE1/Ref-1的表达量呈进行性减少(P<0.01),同时发现APE1/Ref-1 siRNA对多发性骨髓瘤BMSCs抑制作用更明显。Adv5-APE1/Ref-1 siRNA感染BMSCs后对正常人及骨髓瘤患者BMSCs分泌细胞因子IL-6、IL-8的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感染72h后,骨髓瘤患者及正常人的BMSCs分泌IL-6[初治患者(246.29±46.51)pg/ml,复发/难治患者(365.09±75.25)pg/ml]、IL-8[初治患者(118.77±18.08)pg/ml,复发/难治患者(188.71±33.76)pg/ml]的量最低,与其他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BMSCs APE1/Ref-1的表达特点不同于正常BMSCs,可能导致其功能差异;APE1/Ref-1 siRNA敲低了MMBMSCs APE1/Ref-1的表达,同时明显抑制了其IL-6、IL-8的分泌,减少了对骨髓瘤细胞的促增殖和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基质细胞 RNA干扰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血浆EGFR突变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何 王阁 +2 位作者 王东 杨镇洲 杨宇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520-1523,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游离DNA样本EGFR突变率与临床基线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166例。利用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EGFR19和21外显子突变。其中89例同时利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游离DNA样本EGFR突变率与临床基线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166例。利用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EGFR19和21外显子突变。其中89例同时利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分析突变率与临床基线特征和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 166例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总突变率19.9%。女性突变率显著高于男性(P=0.037)。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组织学类型,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96)。CEA、CA153中高表达患者EGFR突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0.048,P=0.017),CA199高表达患者仅有高于中低表达者的趋势(P=0.093)。多变量Logistic分析表明,组织学类型为腺癌,CA153、CEA中、高表达与EGFR突变率相关。结论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浆EGFR突变率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明显相关。其标志物水平可作为进一步判断EGFR突变优势群体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 血浆游离DNA 突变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和化疗防护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20
11
作者 任俊辉 程兰 王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8-179,共2页
关键词 职业危害 化疗药物 化疗防护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对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佳 王东 +3 位作者 向德兵 李增鹏 马俊刚 王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9-350,共2页
目的探讨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72例肺癌患者以及肺良性病变患者52例。所有肺癌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其中肺鳞癌89例,肺腺癌72例,肺小细... 目的探讨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72例肺癌患者以及肺良性病变患者52例。所有肺癌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其中肺鳞癌89例,肺腺癌72例,肺小细胞癌11例;Ⅰ期12例,Ⅱ期28例,Ⅲ期65例,Ⅳ期67例。血清中检测的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为: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tin、free-PSA、PSA、HGH、β-HCG。结果172例肺癌患者有128例血清肿瘤标志物为阳性,阳性率为74.42%;52例肺良性病变患者有5例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阳性率为9·62%,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肺癌患者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Ⅳ期总阳性率最高,为79·2%(P<0·05)。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与C-12芯片的联合检测肺癌的阳性率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的应用对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中CA125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3
作者 蒋萱 王东 +6 位作者 杨雪琴 单锦露 王阁 杨镇洲 李增鹏 杨宇馨 隋江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07-610,共4页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中糖链抗原CA125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可供分析的25 076例多肿瘤蛋白芯片检测结果,分析CA125在不同人群、不同肿瘤中升高情况,以及CA125升高伴随其他检测指标升高在肿瘤中...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中糖链抗原CA125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可供分析的25 076例多肿瘤蛋白芯片检测结果,分析CA125在不同人群、不同肿瘤中升高情况,以及CA125升高伴随其他检测指标升高在肿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CA125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体检者,而且卵巢癌最高(51.92%),其次为胰腺癌(49.25%)和肝癌(42.56%);同时升高的指标以CEA最为常见,其次为CA199、CA242和Ferritin,CA125/CEA同时升高最常见于结直肠癌(83.87%),其次为乳腺癌(59.72%),CA125/CA199同时升高最常见于结直肠癌(90.97%)和胰腺癌(78.63%),CA125/CA242伴随升高最常见于结直肠癌(92.26%)和胰腺癌(74.81%),CA125+CEA+CA199及CA125+CEA+CA199+CA242升高均最常见于肺癌。结论CA125单项指标升高对卵巢癌、胰腺癌及肝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CA125伴随或联合CEA、CA199、CA242检测有利于提高结直肠癌、胰腺癌、肺癌的诊断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多肿瘤蛋白质芯片 CA1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木素对小鼠辐射造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永 糜漫天 +2 位作者 杨镇洲 朱俊东 陈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2406-2409,共4页
目的探讨染料木素(genistein,GEN)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6.0Gyγ射线全身照射前24h,GEN以160mg/kg剂量给小鼠灌胃,通过对辐射后小鼠30d存活率、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bonemarrownucleatedcells,BMNCs)计数、内源性脾集落生... 目的探讨染料木素(genistein,GEN)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6.0Gyγ射线全身照射前24h,GEN以160mg/kg剂量给小鼠灌胃,通过对辐射后小鼠30d存活率、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bonemarrownucleatedcells,BMNCs)计数、内源性脾集落生成单位(endogenouscolonyformingunitofspleen,endoCFUs)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formingunit,CFU-GM)形成等观察,研究GEN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并与已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的防护作用相比较。结果辐射前给予GEN可显著提高辐射损伤小鼠30d生存率,endoCFUs生成数较辐射对照组提高3.47倍,BMNCs和CFU-GM生成数也明显较对照组增多,并可促进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等恢复,且GEN在提高辐射后小鼠的30d存活率和促进BMNCs、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恢复的作用强于DES。结论GEN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可提高照射小鼠的存活率。该作用可能与其降低骨髓造血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减少射线对造血细胞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提高残留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促进受损造血系统恢复和重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辐射防护 骨髓造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谢江 李廷玉 +4 位作者 曾丽玲 钟耀华 郭川 向德兵 陈小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316-2319,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对大鼠皮肤创面的促愈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MSCs处理组,分别于伤后3、6、9、12d采用...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对大鼠皮肤创面的促愈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MSCs处理组,分别于伤后3、6、9、12d采用大体观察,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2组大鼠背部皮肤伤口愈合状况及RT-PCR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mRNA在愈合中的变化特点。结果MSCs处理组大鼠皮肤愈合快,愈合指数高,创伤后第3天MSCs处理组大鼠皮肤TGF-β1上调明显,第6天EGF上调明显。结论MSCs能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其引起各种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愈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ilence APE1对骨肉瘤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徙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东 仲召阳 +2 位作者 李增鹏 卿毅 张沁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观察APE1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APE1对骨肉瘤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徙的抑制作用及其与ES的协同作用。方法pSilenceAPE1转染骨肉瘤细胞9901和HOS;骨肉瘤和内皮细胞Transwell双室培养,计数迁移到内室膜背面的内皮细胞数,观察pSilenceAPE... 目的观察APE1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APE1对骨肉瘤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徙的抑制作用及其与ES的协同作用。方法pSilenceAPE1转染骨肉瘤细胞9901和HOS;骨肉瘤和内皮细胞Transwell双室培养,计数迁移到内室膜背面的内皮细胞数,观察pSilenceAPE1及其联合ES对骨肉瘤细胞诱导内皮细胞迁徙的影响。结果ES低剂量组(350ng/ml)和高剂量组(700ng/ml)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2μgpSilenceAPE1和3μgpSilenceAPE1较单独脂质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μgpSilenceAPE1和ES低剂量(350ng/ml)联合组抑制内皮细胞迁徙的作用显著高于单独对照组(P<0·01)。结论pSilenceAPE1可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迁徙,并且可能与ES具有协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血管生成 pSilence APE1 内皮细胞 迁徙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hAPE1融合蛋白的构建、纯化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戴楠 王东 +4 位作者 李梦侠 曹晓静 曾林立 廖玲 杨宇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构建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hAEP1)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对其活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用PCR法扩增hAEP1基因,克隆入pET28a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ET28a-hAPE1。将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DE3),IPTG诱导... 目的构建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hAEP1)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对其活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用PCR法扩增hAEP1基因,克隆入pET28a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ET28a-hAPE1。将重组质粒转化入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并鉴定。用His亲和层析技术进行蛋白纯化,得到hAPE1融合蛋白。用Western blot及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分析hAPE1融合蛋白的抗原性及活性。结果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hAPE1经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表明构建正确。IPTG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均在预期位置出现阳性条带,His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hAPE1融合蛋白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正确。Western blot及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证明hAPE1融合蛋白具有抗原性、AP修复及氧化还原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APE1,并在E.coli BL21(DE3)中高效表达和纯化得到有抗原性及活性的hAPE1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结构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对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仲召阳 王东 +5 位作者 李增鹏 李梦侠 戴楠 曹晓静 王佳 关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658-1660,共3页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肿瘤筛选的临床意义,并建立辨别诊断函数,以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检测对象:体检组1209例;临床确诊良性病变组660例,临床确诊肿瘤组3731例,共5600例。通过检测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结果和对...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肿瘤筛选的临床意义,并建立辨别诊断函数,以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检测对象:体检组1209例;临床确诊良性病变组660例,临床确诊肿瘤组3731例,共5600例。通过检测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结果和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建立肿瘤判别诊断函数,比较12种肿瘤标志物和判别诊断函数对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差异。结果①1209例体检者中,128例结果异常,阳性率为10.59%,显著低于肿瘤组(P<0.01)。②12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其在体检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9.66%,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62.77%,灵敏度为66.11%,特异度为48.68%。③肿瘤辨别诊断函数对体检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3.7%,对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为75.7%。结论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辨别肿瘤的函数可提高肿瘤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 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肉瘤细胞HOS锎-252中子放射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卿毅 王东 +2 位作者 李增鹏 何怡 张沁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观察锎-252中子治疗骨肉瘤的效果。方法人骨肉瘤细胞HOS用铱-192γ射线和锎-252中子射线分别以不同的剂量照射,MTT法绘出细胞存活曲线,经典的克隆形成分析测算D0、Dq和SF2值,彗星分析法检测照射后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MTT法、克... 目的观察锎-252中子治疗骨肉瘤的效果。方法人骨肉瘤细胞HOS用铱-192γ射线和锎-252中子射线分别以不同的剂量照射,MTT法绘出细胞存活曲线,经典的克隆形成分析测算D0、Dq和SF2值,彗星分析法检测照射后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MTT法、克隆形成分析和彗星分析法3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均表明HOS细胞对锎-252中子射线更为敏感。由克隆形成分析得到锎-252中子射线和铱-192γ射线照射HOS细胞的D0值分别是2·80和3·34,Dq值分别是2·66和3·07,SF2值分别是0·596和0·684。锎-252中子射线和铱-192γ射线以200、500、1000cGy3个剂量照射HOS细胞后,碱性彗星尾力矩分别是(6·664±0·648)、(20·322±1·433)、(33·909±1·245)和(4·760±0·528)、(15·203±1·272)、(27·375±1·315)(P<0·05)。结论锎-252中子对HOS细胞的杀伤效果优于铱-192γ射线,说明锎-252中子放射治疗骨肉瘤可能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放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锎-252中子 放射敏感性 中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技术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增鹏 牟江洪 +3 位作者 向德兵 肖华亮 张沁宏 王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以及分别与K 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以及分别与K 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血管增殖活性。结果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其他区域显著地增高(P<0.01),且管腔多呈扩张状,同时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K i-67指数也较正常大肠组织显著地增高(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管生成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