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酸18α体调节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中CTGF和TGF-β1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开龙 张建国 +1 位作者 王慧民 陈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 探讨甘草酸 18α体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中CTGF和TGF β1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10 0只Wistar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实验组 (甘草酸预防组、甘草酸治疗组、生理盐水组 )和对照组 (假手术组 )。实验组大鼠结扎单侧输尿管建立梗... 目的 探讨甘草酸 18α体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中CTGF和TGF β1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10 0只Wistar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实验组 (甘草酸预防组、甘草酸治疗组、生理盐水组 )和对照组 (假手术组 )。实验组大鼠结扎单侧输尿管建立梗阻性肾病模型。分别于术后 7、14、2 8和 5 6d处死实验动物 ,切取肾皮质部位组织 ,用光镜、电镜观察肾间质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间质中CTGF、TGF β1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并用EIG综合图象分析系统对其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显示肾间质呈进行性纤维化。半定量分析发现 ,手术后 7d ,甘草酸治疗组和预防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 ,肾间质中CTGF、TGF β1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呈进行性显著增多 (P <0 0 1)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呈进行性显著减少 (P <0 0 1) ,但甘草酸治疗组和预防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发现 ,肾间质中CTGF的表达量与TGF β1和Ⅲ型胶原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 (r =0 63和 0 6g ,P <0 0 1)。 结论 甘草酸可能通过下调梗阻性肾病大鼠肾间质CTGF和TGF β1的表达 ,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18α体 梗阻性肾病 肾问质 CTGF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波对污染伤口的细菌清除和促愈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菁 赖西南 +5 位作者 王丽丽 樊亚文 黄宏 吴国萍 陈志强 李兵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7-619,共3页
关键词 开放性损伤 战伤 促愈作用 低强度超声波 伤口污染 细菌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矫树生 李兵仓 +1 位作者 陈建梅 游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新鲜分离的OECs细胞悬液接种于PLGA膜上,然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新鲜分离的OECs细胞悬液接种于PLGA膜上,然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及细胞与材料的附着情况;MT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OECs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PLGA膜上培养OECs的形态特征、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及倍体水平等与正常培养的OECs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GA生物材料与OECs相容性好,适于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细胞相容性 人工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结构形态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菁 楚燕飞 +4 位作者 朱刚 李兵仓 吴国萍 黄宏 陈志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1-593,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结构形态三维重建的方法 ,三维重现再生神经通过损伤界面和吻合口的过程及规律。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 6 0只大鼠左侧坐骨神经长 6mm缺损 ,术后 3、7、15、30、6 0、90d取坐骨神经远近端各 1cm ,石...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结构形态三维重建的方法 ,三维重现再生神经通过损伤界面和吻合口的过程及规律。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 6 0只大鼠左侧坐骨神经长 6mm缺损 ,术后 3、7、15、30、6 0、90d取坐骨神经远近端各 1cm ,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HE、硝酸银 luxol快蓝染色 ,显微摄像输入微机后进行图像配准、二维综合处理 ,最终在SGI三维图形工作站上完成三维重建和显示。结果 三维图像显示新生神经纤维与正常神经纤维相比有郎飞氏结尚未形成、排列紊乱、髓鞘较薄、轴索较细、神经膜管形成等差异 ,胶原纤维大量增生阻碍了新生神经纤维的生长。结论 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 ,采用三维图像的形式对外周神经再生过程和再生规律进行可视化研究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皮肤中神经肽P物质与皮肤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文治 赖西南 +2 位作者 刘育杰 黄晖 王丽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64-867,共4页
目的 研究糖尿病条件下大鼠皮肤感觉神经肽P物质与皮肤病理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后分别在1~8周的不同时间背部皮肤取材并做以下处理:①苏木精 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并测量皮肤全层及表皮厚度;②免疫组化染色观... 目的 研究糖尿病条件下大鼠皮肤感觉神经肽P物质与皮肤病理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后分别在1~8周的不同时间背部皮肤取材并做以下处理:①苏木精 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并测量皮肤全层及表皮厚度;②免疫组化染色观察SP阳性神经的分布变化;③透射电镜观察皮肤结构及真皮中感觉神经变化;④ELISA测定皮肤中P物质含量。结果 随糖尿病大鼠发病时间的延长,表皮及真皮变薄,皮肤细胞外基质成分减少;SP阳性神经减少;电镜下真皮组织水肿,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减弱;有髓鞘Aδ类及无髓鞘C类神经纤维均存在水肿及变性,4~6周时变化最为明显。酶联免疫结果显示P物质在皮肤含量逐渐下降,同样在4~6周变化显著,8周后有所恢复。统计分学析表明:皮肤中P物质含量与表皮及皮肤全层厚度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感觉神经肽P物质在糖尿病大鼠局部皮肤含量的减少可能是其皮肤发生病理改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P物质 皮肤 病理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冷刺激诱发孕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俞丽丽 李力 +3 位作者 陈鸣 吴国萍 胡春秀 祝之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9-421,共3页
目的 探讨寒冷刺激是否能诱发孕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样的改变。方法 将成年Wistar雌鼠随机分为 4组 :非孕对照组 (NN)、非孕寒冷组 (NC)、妊娠对照组 (PN)、妊娠寒冷组 (PC) ,从妊娠第 1天至妊娠第 19天每天分别置于 (4± 2 )℃ 4h... 目的 探讨寒冷刺激是否能诱发孕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样的改变。方法 将成年Wistar雌鼠随机分为 4组 :非孕对照组 (NN)、非孕寒冷组 (NC)、妊娠对照组 (PN)、妊娠寒冷组 (PC) ,从妊娠第 1天至妊娠第 19天每天分别置于 (4± 2 )℃ 4h(寒冷组 )及 2 5℃ (对照组 ) ,测定大鼠血压、尿蛋白、体重、红细胞压积 ,测量胎盘重量、胎鼠重量及身长 ,观察胎盘、肾脏组织学改变。结果 NC及PC组刺激两周后血压升高、尿蛋白增加 ,与NN及PN组相比 ,均有统计学意义。PC组与PN组相比 ,胎盘重量、胎鼠重量及身长均显著降低 ,其肾脏及胎盘各层均有明显的缺血、缺氧的组织学表现。结论 反复寒冷刺激可诱发孕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样的改变 ,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动物模型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非侵袭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动物模型 寒冷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浸泡兔股动脉火器伤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鹏 赖西南 +4 位作者 彭学良 刘晋才 吴国萍 张良潮 王丽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将大白兔 3 0只随机均分为单一致伤组、海水浸泡 3 0min组和海水浸泡 60min组 ,用钢珠弹致伤兔单侧股动脉后 ,将海水浸泡组动物置于海水中浸泡 3 0min或60min ,单一致伤... 目的 观察兔股动脉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将大白兔 3 0只随机均分为单一致伤组、海水浸泡 3 0min组和海水浸泡 60min组 ,用钢珠弹致伤兔单侧股动脉后 ,将海水浸泡组动物置于海水中浸泡 3 0min或60min ,单一致伤组动物不浸泡 ,于伤后 2、4、6、8、12h取弹着点中心两端股动脉 ,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动脉损伤类型主要为完全断裂伤和挫伤。完全断裂伤的动脉分为原发伤道区、挫伤区和震荡区。与单一致伤组相比 ,海水浸泡组的原发伤道区和挫伤区的血管壁显著肿胀 ,以中膜外 2 3为甚 ,肌浆内空泡样结构常见 ,内皮细胞之间纵行皱褶紊乱、变平。浸泡 3 0min组与 60min组之间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 3组中动脉挫伤和完全断裂伤的震荡区的病理表现类似。结论 兔股动脉完全断裂伤合并海水浸泡时 ,其原发伤道区和挫伤区的细胞、细胞间隙显著肿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火器伤 海水浸泡 病理学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舱室内冲击波作用下胸部动态响应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康建毅 彭承琳 +2 位作者 赖西南 黄小龙 赵兴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密闭舱室内大鼠胸部对不同大小爆炸冲击波的动力学响应过程,分析胸壁的粘弹性运动过程及其与伤情间的关系。方法在密闭舱室内用不同当量的点爆源爆炸对大鼠致伤,采用REDLAKE-HE高速摄影机观察胸壁的运动情况,记录冲击波超压,分... 目的探讨密闭舱室内大鼠胸部对不同大小爆炸冲击波的动力学响应过程,分析胸壁的粘弹性运动过程及其与伤情间的关系。方法在密闭舱室内用不同当量的点爆源爆炸对大鼠致伤,采用REDLAKE-HE高速摄影机观察胸壁的运动情况,记录冲击波超压,分析大鼠损伤的伤情。结果胸部变形量、胸壁向内最大速度与损伤严重程度指数ASⅡ有一定的相关性(r=0.96778,P=0.03222;r=0.96881,P=0.03119)。胸壁运动对内部器官造成损伤机制主要是粘性损伤机制。结论胸壁的变形运动过程是造成胸部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密闭舱室内胸壁向内最大速度与损伤严重程度指数ASⅡ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是预测冲击伤伤情的可靠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舱室 胸部 高速摄影术 冲击波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人工神经诱导管的制备及其在体外与大鼠体内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文捷 李兵仓 +2 位作者 王建民 王建忠 陈建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 以构成比不同的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为原料制备人工神经诱导管 ,并对其体内外降解性能变化进行观测。方法 ①以 0 2mol LPBS(pH 7 4)为人工降解液 ,观测PLGA ( 85 :15 )和PLGA ( 5 0 :5 0 )管 12周体外降解期间吸... 目的 以构成比不同的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为原料制备人工神经诱导管 ,并对其体内外降解性能变化进行观测。方法 ①以 0 2mol LPBS(pH 7 4)为人工降解液 ,观测PLGA ( 85 :15 )和PLGA ( 5 0 :5 0 )管 12周体外降解期间吸水率、失重率及生物降解率变化 ,并以扫描电镜观察其微结构变化 ;②采用肌肉包埋方法 ,观测PLGA ( 85 :15 )和PLGA ( 5 0 :5 0 )管 8周体内生物降解率变化。结果 ①体内外降解条件下 ,PLGA ( 5 0 :5 0 )管吸水率、失重率及生物降解率显著高于PLGA ( 85 :15 )管 ;②两种材料样品体内生物降解率显著高于体外降解率 ;③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随降解时间延长 ,材料样品表现为特征性的虫蚀样破坏并逐渐加重 ,以PLGA ( 5 0 :5 0 )管尤为明显。结论 共聚物的构成比以及降解环境是影响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生物降解性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生物降解 人工神经诱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枪弹和爆炸所致犬面神经损伤特点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彦亮 雷德林 +5 位作者 周树夏 白振西 王昭领 李兵仓 张良潮 吴国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1-324,共4页
目的 :比较面神经枪弹伤和爆炸伤的损伤及恢复情况间的差异 ,为临床上分类处理不同致伤因素导致的外周神经战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成年犬 40只 ,随机分为枪伤组和爆炸伤组 ,每组各 2 0只。麻醉下爆炸伤组在距犬面部 10cm处放置雷... 目的 :比较面神经枪弹伤和爆炸伤的损伤及恢复情况间的差异 ,为临床上分类处理不同致伤因素导致的外周神经战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成年犬 40只 ,随机分为枪伤组和爆炸伤组 ,每组各 2 0只。麻醉下爆炸伤组在距犬面部 10cm处放置雷管模拟爆轰波致伤效应 ,并在雷管爆炸同时 ,用滑膛枪发射钢珠弹致伤犬面下部以模拟破片伤。枪伤组不放置雷管 ,分别于伤后即刻、6h、1d、3d、7d取两组面神经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 ,并检测伤后 6h、3d、7d面神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观察面神经的病理改变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伤后即刻大体观察两组动物面神经干水肿 ,枪伤组神经外膜下有散在出血和小血肿 ;爆炸伤组外膜下弥散出血 ,血肿范围也较大。镜下观察爆炸伤组面神经全颅外段轴突均发生广泛断裂 ,神经干内高度水肿 ,断裂的轴突呈小片段或碎片样 ,大量炎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染色只有少量轴突神经纤维细丝蛋白阳性 ;而枪伤组在距伤道 2cm以内神经可见散在结构破坏 ,距伤道 2~ 3cm结构改变很轻。结论 :枪弹所致面神经伤随距伤道的距离增加而减轻 ,爆炸所致损伤与距伤道的距离没有明显关系 ,损伤程度更重 ,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枪弹伤 爆炸伤 面神经损伤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纤维细丝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P物质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剑武 赖西南 +3 位作者 王正国 王丽丽 甯交琳 莫立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在人增生性瘢痕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正常皮肤之间的差异,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SP表达增高的原因。方法以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成人增生性瘢痕以及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将SP(终浓度为10^...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在人增生性瘢痕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正常皮肤之间的差异,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SP表达增高的原因。方法以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成人增生性瘢痕以及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将SP(终浓度为10^-7mol/L)加入培养液中刺激成纤维细胞,分别于刺激前和刺激后1、3、6、12、24h采用RT—PCR检测细胞内SP基因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培养液中SP浓度。正常皮肤对照组及瘢痕对照组除不应用SP外,余处理均相同。结果未受SP刺激时,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均能分泌一定浓度的SP,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刺激后,正常皮肤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SP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在1~3h内达到高峰,随后迅速下降,24h后仍高于其正常水平;而增生性瘢痕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SP基因和蛋白表达在3~6h内达到高峰,随后缓慢下降,24h后仍高于其正常水平。两种成纤维细胞SP的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SP可诱使成纤维细胞内SP的分泌增加,而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SP的分泌情况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波载荷下的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康建毅 王建民 +3 位作者 喻永敏 李兵仓 陈菁 刘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爆炸冲击波载荷下的人体胸部周围压力的分布、肺脏的应力分布规律,为冲击波致伤机制、损伤评估的研究提供帮助。方法对正常国人进行CT扫描,在Mimics中完成人体胸部三维表面模型的重建,通过Icem CFD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在Ls-Dyna... 目的探讨爆炸冲击波载荷下的人体胸部周围压力的分布、肺脏的应力分布规律,为冲击波致伤机制、损伤评估的研究提供帮助。方法对正常国人进行CT扫描,在Mimics中完成人体胸部三维表面模型的重建,通过Icem CFD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在Ls-Dyna中完成爆炸冲击波的加载与求解。结果构建了冲击波载荷下的人体胸部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由肌肉、肩胛骨、胸肋骨、心脏和肺脏五部分组成,单元类型为四节点四面体单元,单元总数为129543个,节点总数为32267个。当加载100kPa冲击波压力时,胸腔两侧冲击波峰压大小相近,为55~80kPa;胸腔前表面冲击波压力峰值最高,达到175kPa;胸腔后面是峰压为70kPa绕射冲击波;肺脏中产生应力最大的部位为肺部的边缘部位。结论构建的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能够满足爆炸冲击波加载的要求;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在爆炸冲击波载荷下的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模拟冲击波的加载过程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有限元模型 爆炸冲击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舱室内外爆炸伤复合失血致休克大鼠伤情特点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红 肖南 +3 位作者 赖西南 王丽丽 许明伟 张子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探索研究舱室内外爆炸伤后复合失血致休克大鼠不同的伤情特点。方法模拟战时装甲车密闭舱室,将200~220g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舱内组、舱外组、纯失血性休克组3组。观察时间均为致伤后270min。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压力变化并通过... 目的探索研究舱室内外爆炸伤后复合失血致休克大鼠不同的伤情特点。方法模拟战时装甲车密闭舱室,将200~220g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舱内组、舱外组、纯失血性休克组3组。观察时间均为致伤后270min。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压力变化并通过Origin7.0进行滤波和分析处理。观察各组死亡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和病理改变。于爆炸后30、90、150、210min检测动脉血气,计算肺含水率。结果与舱外组相比,舱室内爆炸冲击波压力持续时间达3倍以上,压力峰值高,反射波高,具有复杂波的特点。舱内组死亡率为53.8%,高于舱外组死亡率38.5%,而舱外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爆炸伤同时放血致休克后,舱内组平均动脉压一直低于40mmHg,舱外组于爆炸后210min以前平均动脉压高于60mmHg,之后迅速下降,2组平均动脉压在爆炸后30、150、210min存在显著差异(P<0.05)。舱内组肺含水率在炸后270min明显高于舱外组(P<0.05),病理观察见舱内组肺组织损伤重,肺泡萎陷,组织间隙大量红细胞堆积,炎性细胞浸润,肺间隔增宽。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氧分压[p(O2)]在舱内组低于舱外组,而红细胞压积(Hct)及乳酸(LAC)在舱内组高于舱外组(P<0.05)。结论复杂冲击波作用下,舱室内爆炸伤大鼠脏器损伤程度重,代偿能力较开阔地爆炸伤后失血休克大鼠弱,休克发生时间早,程度重,大鼠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舱室爆炸伤 复杂冲击波 休克 模型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时坏死肌组织判定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菁 赖西南 +3 位作者 黄宏 吴国萍 张良潮 李兵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23-725,共3页
目的:利用图像定量分析技术验证“4C”法在海水浸泡肌组织火器伤坏死组织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滑膛枪发射钢球击中兔后肢,将致伤兔浸泡于人工海水中30min后出水。伤后6~8h以“4C”标准分级判定肌组织活力,利用图像定量分析技... 目的:利用图像定量分析技术验证“4C”法在海水浸泡肌组织火器伤坏死组织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滑膛枪发射钢球击中兔后肢,将致伤兔浸泡于人工海水中30min后出水。伤后6~8h以“4C”标准分级判定肌组织活力,利用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测量坏死肌纤维组织比例,观察损伤肌组织显微病理改变与“4C”标准之间的关系.结果:X2检验显示“4C”标准中与坏死肌组织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收缩性、出血、致密度,而颜色与肌组织活力无关。结论: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时坏死肌组织的判定应根据肌组织的收缩性、出血、致密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浸泡 坏死肌组织 火器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爆炸伤后早期脑病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向阳 李兵仓 +1 位作者 张良潮 吴国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26-1228,共3页
目的 探讨犬腹部爆炸伤后早期脑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特点。方法  15只犬按伤后不同时相点分为 5组 ,即伤后即刻、3、6、12、2 4h组 ,每组各 3只动物。致伤犬腹部后 ,对其脑组织进行大体及光、电镜观察。结果  15只动物中 ,12只大脑表面... 目的 探讨犬腹部爆炸伤后早期脑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特点。方法  15只犬按伤后不同时相点分为 5组 ,即伤后即刻、3、6、12、2 4h组 ,每组各 3只动物。致伤犬腹部后 ,对其脑组织进行大体及光、电镜观察。结果  15只动物中 ,12只大脑表面出现 1~ 3个点、片状出血灶。伤后即刻 ,光、电镜主要以小血管的出血改变及部分神经髓鞘的分层为主 ,未见明显神经元的损伤。伤后 6h则可见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水肿的表现。伤后 2 4h可见部分水肿组织溶解变性、神经微丝凝固性改变。结论 腹部爆炸伤比一般枪弹伤造成了更加严重的脑间接损伤 ,且伤后病理改变进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爆炸伤 爆炸伤 间接伤 脑损伤 脑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氢酶基因389C>T多态位点在重庆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噪音性耳聋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俊慧 王小明 +3 位作者 王朝永 陈继川 钱宇 段朝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外显子区第9外显子的同义突变位点389C>T(rs769217)多态性在重庆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噪音性耳聋的关联研究。方法以中国重庆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志愿者225例,噪声接触者427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外显子区第9外显子的同义突变位点389C>T(rs769217)多态性在重庆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噪音性耳聋的关联研究。方法以中国重庆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志愿者225例,噪声接触者427例作为研究对象。噪音接触者根据接触噪声后是否出现噪音性听力丧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又分为非耳聋组,即NIHL(-)组(n=303)和耳聋组,即NIHL(+)组(n=124)。采用上海天昊公司的专利技术iMLDRTM分型技术,分别检测各组CAT基因389 C>T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并比较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临床变量间的差异。结果在研究人群中检测到CAT基因389C>T多态位点的3种基因型CC、CT和TT,2组人群的T等位基因频率均为0.46,C等位基因频率为0.54,健康对照组和噪音接触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健康对照组与噪音接触组、健康对照组与NIHL(-)组间CAT基因389C>T多态位点的3种基因型(CC、CT和TT)和等位基因(C、T)频率分布均无显性差异(P>0.05);但健康对照组与NIHL(+)组及NIHL(-)组与NIHL(+)组间3种基因型(CC、CT和TT)和等位基因(C、T)频率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显性模型分析中即TT+CC vs C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389C>T位点(rs769217)与重庆汉族人群中NIHL遗传易感性有关联,在重庆汉族人群中可作为噪音性耳聋易感性的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音性耳聋 rs769217 过氧化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冲击波的非听力损伤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康建毅 彭承琳 +3 位作者 赵德春 赖西南 王建民 陈菁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1-454,共4页
介绍了国外学者在复杂冲击波造成的非听力损伤评估研究中的一些新进展,并对几种不同评估技术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最大向内胸壁速度损伤评估法、有效峰值损伤评估法和injury软件损伤评估法是目前复杂冲击波对生物损伤评估... 介绍了国外学者在复杂冲击波造成的非听力损伤评估研究中的一些新进展,并对几种不同评估技术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最大向内胸壁速度损伤评估法、有效峰值损伤评估法和injury软件损伤评估法是目前复杂冲击波对生物损伤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用有限元方法对复杂冲击波作用下的胸腔和腹腔器官响应机制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是今后研究的深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非听力损伤 密闭舱室 复杂冲击波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榴弹爆炸致绵羊肢体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兵仓 陈志强 +9 位作者 刘鲁岳 张良潮 李曙光 杨志焕 刘江 孙忠良 谷春光 王安 孙伟 徐国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82-884,共3页
目的 观察榴弹对肢体的致伤特点利规律,为战伤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电启动引爆离地面7m高的榴弹,将36只绵羊布放于距爆心6-48m处,致伤时测量冲击波超压和破片速度,致伤后进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 肢体破片伤的发生率为破片... 目的 观察榴弹对肢体的致伤特点利规律,为战伤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电启动引爆离地面7m高的榴弹,将36只绵羊布放于距爆心6-48m处,致伤时测量冲击波超压和破片速度,致伤后进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 肢体破片伤的发生率为破片伤动物的48%,平均每只动物肢体有1.33处破片伤,伤后即刻死亡率为50%,伤后6h时达66.66%。肢体贯通伤和盲管伤各占50%。骨折的发生率为83.33%(10/12),其中80%为粉碎性骨折,也可见骨骼离断和缺损。肢体爆炸伤时,以腹部和胸部合并伤最多,分别为41.67%和33.33%。肺脏和鼓膜冲击伤的合并率分别为58.33%和16.67%。肢体大血管和神经直接损伤的发生率虽不高,但损伤后果严重。另外,肢体爆炸伤的伤口污染也很严重。结论 肢体爆炸伤损伤严重,伤道污染严重,粉碎性骨折发生率高,合并伤多,但肢体爆炸伤主要以破片致伤为主,其早期死亡也多为合并伤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伤 冲击伤 肢体损伤 动物实验 战伤 军事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型炸弹致伤特点的初步研究
19
作者 许川 张良潮 +6 位作者 郭文治 杨志焕 麻晓林 张波 李晓炎 杨在亮 赖西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通过引爆某型炸弹战斗部致伤动物 ,观察分析其对动物致伤的伤情特点 ,从而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某型炸弹战斗部放置于离地面一定高度 ,通过直流电引爆致伤动物 ,动物为西北地区健康山羊 3 2只 ,围绕爆心... 目的 通过引爆某型炸弹战斗部致伤动物 ,观察分析其对动物致伤的伤情特点 ,从而为爆炸伤的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某型炸弹战斗部放置于离地面一定高度 ,通过直流电引爆致伤动物 ,动物为西北地区健康山羊 3 2只 ,围绕爆心呈扇形布放于 10~ 80m不同距离处 ,所有动物均右侧面向爆心 ,伤后严密观察动物伤情 ,存活至 2 4h的以股动脉放血方式处死解剖观察。结果 在 3 2只实验动物中 ,2 1只 (65 6% )于伤后即刻死亡 ,3只于伤后 12~ 16h死亡 ,存活至 2 4h的有 8只 (2 5 0 % ) ,10m和 15m战壕内动物的存活率分别为 1/ 3和 2 / 2。破片伤和冲击伤为主要损伤方式 ,40m内破片和冲击波复合伤的发生率高达 86 9%。结论 炸弹对动物致伤主要由爆炸时破片和冲击波所致 ;高速破片有加重冲击伤的作用 ;近距离的动物合并轻度烧伤。损伤后伤情复杂 ,现场死亡率高 ,救治困难。战壕对破片、冲击波和烧伤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炸弹 爆炸 破片 冲击波 伤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移植到大鼠损伤脊髓前后的形态学研究
20
作者 陈莉发 段朝霞 +2 位作者 张洁元 李兵仓 余华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75-1478,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和植入损伤脊髓的自发绿色荧光嗅鞘细胞(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GFP-OECs)的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及脊髓损伤的病理环境对其形态的影响。方...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和植入损伤脊髓的自发绿色荧光嗅鞘细胞(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GFP-OECs)的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及脊髓损伤的病理环境对其形态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来自2.5月龄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嗅球最外层的嗅鞘细胞,对培养细胞定期进行光镜、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摄片,观察其在体外培养的形态特征。培养第10 d,用显微外科技术将嗅鞘细胞移植到脊髓挫伤后的T10节段,分别在移植术后7、15 d取材,观察细胞植入损伤脊髓后光电镜下形态。结果:GFP-OECs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强荧光,培养第7 d,为双极样(梭形或纺锤形)、三极样和扁圆形3种典型的细胞形态,以双极梭形为主;培养第10 d,细胞形态为梭形,植入损伤脊髓后,移植细胞胞体呈长梭形,一端突起细长,与另一嗅鞘细胞接触,呈条索状生长。电镜下嗅鞘细胞核不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及线粒体。结论:GFP不影响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形态。在脊髓损伤处,OECs胞体呈长梭形,突起细长,与培养10 d移植时比较,形态无显著改变,早期脊髓损伤病理环境不影响GFP-OECs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