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不同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大鼠的适宜量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涛 刘良明 +3 位作者 刁有芳 廖自福 范小青 陈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对几种不同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大鼠适宜量进行探讨。方法SD大鼠分别做35%、45%放血失血性休克模型,以不同量的乳酸林格液(LR)、羟乙基淀粉(HES)、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HSD)和LR+HES进行复苏,观察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ean... 目的对几种不同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大鼠适宜量进行探讨。方法SD大鼠分别做35%、45%放血失血性休克模型,以不同量的乳酸林格液(LR)、羟乙基淀粉(HES)、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HSD)和LR+HES进行复苏,观察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 maximal change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的影响,同时观察血气指标变化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在35%失血性休克(中度休克)时,不同剂量的LR、HSD输注对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30ml/kg HES输液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20ml/kg HES(P<0.05);1倍失血量LR+HES输注优于2倍和3倍失血量的LR+HES(P<0.05)。在45%失血性休克(重度休克)时,3倍失血量LR输液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比1倍和2倍失血量的LR效果好(P<0.05);6ml/kg的HSD输注后血流动力学效果比4、8ml/kg的HSD效果好(P<0.05)。同样,30ml/kg HES和2倍失血量的LR+HES输液后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和存活时间效果优于其他剂量组的HES和LR+HES(P<0.05),除HSD各剂量组明显降低血pH值外,其他各液体对血气指标的影响均不大。结论LR除复苏重度休克以3倍失血量输注效果好外,其余液体以HES30ml/kg,HSD6ml/kg以及2倍失血量的LR+HES复苏失血性休克效果较好,是较理想的失血性休克复苏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羟乙基淀粉 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对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柏干荣 陆松敏 +3 位作者 李萍 刘建仓 郭素清 陈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1315-1317,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编码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 (COXⅠ、COXⅡ、COXⅢ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失血性休克模型 ,分离肠上皮细胞后进行RNA的提取 ,应用RT PCR检测COXⅠ、COXⅡ、COXⅢmRNA的表达变化。结... 目的 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编码基因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 (COXⅠ、COXⅡ、COXⅢ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失血性休克模型 ,分离肠上皮细胞后进行RNA的提取 ,应用RT PCR检测COXⅠ、COXⅡ、COXⅢ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失血性休克 1h ,COXⅠ、COXⅡ基因表达开始增强 ,2h表达最强 ,以后随着休克时间延长 ,表达又逐渐减弱 ,失血性休克晚期 5h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失血性休克可引起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编码基因COXⅠ、COXⅡmRNA的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线粒体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建仓 陆松敏 +3 位作者 万志红 贾后军 李萍 陈惠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 研究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并探讨其改变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 ,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n =8) ;平原休克组 (n =8)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 (n =8)。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血浆磷脂酶A2 (PLA2 )活... 目的 研究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并探讨其改变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 ,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n =8) ;平原休克组 (n =8)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 (n =8)。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血浆磷脂酶A2 (PLA2 )活性 ,心肌和心肌线粒体钙含量 ,心肌线粒体Ca2 + Mg2 + ATPase活性变化 ,血浆和心肌MDA的变化。结果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流动力学明显低于平原失血性休克组。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心肌钙超载显著重于平原休克组 ,心肌和心肌线粒体钙含量均高于平原休克组 ,心肌线粒体Ca2 + Mg2 + ATPase活性显著低于平原休克组 ,心肌MDA显著高于平原休克组 ,血浆MDA和PLA2显著高于平原休克组。结论 低温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心肌及其线粒体钙明显超载、脂质过氧化及PL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海水浸泡 血流动力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增敏剂MCI-154对内毒素休克家兔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梅建民 胡德耀 +3 位作者 陈惠孙 刘良明 廖世海 吴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92-495,共4页
目的:观察钙增敏剂MCI-154对内毒素休克家兔器官血流量、血气、某些血生化指标及动物存活率的影响。方法:测定MCI-154治疗后,肝、肾、肠系膜血流量及动脉血气、血浆乳酸、LDH、β-G的变化,并观察动物存活情况。... 目的:观察钙增敏剂MCI-154对内毒素休克家兔器官血流量、血气、某些血生化指标及动物存活率的影响。方法:测定MCI-154治疗后,肝、肾、肠系膜血流量及动脉血气、血浆乳酸、LDH、β-G的变化,并观察动物存活情况。结果:家兔内毒素注射后10h,肝、肾、肠系膜血流量明显降低,出现了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乳酸、LDH、β-G明显升高。单纯NS治疗对上述紊乱无明显的治疗效果。而MCI-154+NS治疗后上述器官血流量明显增加;血气、酸碱平衡紊乱程度降低;上述生化指标增加程度减轻;MCI-154+NS治疗组动物存活率高于单纯NS治疗组。结论:MCI-154用于内毒素休克治疗后能增加器官及组织的灌流量,增加组织和细胞的供血供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钙增敏剂 MCI-154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与c-kit mRNA表达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贾后军 刘宝华 +3 位作者 童卫东 张连阳 文亚渊 刘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03-706,共4页
目的 观察Cajal间质细胞在BALB c小鼠小肠中的分布及c kitmRNA表达的研究。方法 选取成年BALB c小鼠,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Cajal间质细胞,采用RT PCR及mRNA提取法检测c ki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Cajal间质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环肌层纵... 目的 观察Cajal间质细胞在BALB c小鼠小肠中的分布及c kitmRNA表达的研究。方法 选取成年BALB c小鼠,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Cajal间质细胞,采用RT PCR及mRNA提取法检测c ki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Cajal间质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环肌层纵肌层间以及浆膜下区,小肠肌条中c kitmRNA表达量很低,需经过mRNA提取后方能检测出。结论 明确了Cajal间质细胞在BALB c小鼠小肠中的分布,探讨了c kitmRNA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研究c kitmRNA表达的方法,为更深入研究Cajal间质细胞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JAL间质细胞 c—kit BALB/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啡肽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脾细胞增殖功能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文爱清 刘良明 胡德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4-406,共3页
目的 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 ,血浆 β 内啡肽 (β EP)对脾细胞增殖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 ①以Wistar大鼠制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 ,于模型完成后 0、1、3、6、12、2 4h分别处死大鼠、收集血浆标本并检测 β 内啡肽水平 ,并设假手术对... 目的 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 ,血浆 β 内啡肽 (β EP)对脾细胞增殖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 ①以Wistar大鼠制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 ,于模型完成后 0、1、3、6、12、2 4h分别处死大鼠、收集血浆标本并检测 β 内啡肽水平 ,并设假手术对照组 ;②分离正常大鼠脾细胞 ,分别与休克血浆 (Ⅰ组 )、灭活休克血浆 (Ⅱ组 )及休克血浆 + β 内啡肽抗血清 (Ⅲ组 )体外培养 ,观察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功能。结果 ①休克后即刻血浆 β 内啡肽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1h达高峰 ,之后呈下降趋势 ,2 4h趋于休克前水平。②与对照组相比 ,创伤休克血浆可显著降低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功能 (P <0 .0 1) ;休克血浆经灭活后 ,脾细胞增殖功能非常显著回升 (P <0 .0 1) ;休克血浆经 β EP抗血清处理较未经抗血清处理相比 ,脾细胞增殖功能明显升高 (P <0 .0 5 ) ,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血浆中显著升高的 β 内啡肽对抑制脾细胞增殖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 创伤 失血性休克 脾细胞增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的钙失敏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良明 李涛 +2 位作者 杨光明 徐竞 周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80-1980,共1页
关键词 失敏 内毒素性 休克模型 失血性休克 恢复作用 大鼠 肌肉收缩 肾上腺素能受体 精氨酸加压素 平滑肌细胞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序列对DHBV基因的连接及封锁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熊鸿燕 陈惠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19-822,共4页
目的 筛选与鸭乙肝病毒 (DHBV) DNAX C区目标基因特异连接的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TFO) ,探讨TFO对DHBV DNA的特异连接及抑制作用。方法 将人工合成的TFO与目标基因片断和含(DHBV)DNA的重组细胞反应 ,用电泳转移印迹、PCR和鸭肝原代细... 目的 筛选与鸭乙肝病毒 (DHBV) DNAX C区目标基因特异连接的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TFO) ,探讨TFO对DHBV DNA的特异连接及抑制作用。方法 将人工合成的TFO与目标基因片断和含(DHBV)DNA的重组细胞反应 ,用电泳转移印迹、PCR和鸭肝原代细胞培养等技术观察TFO对相应基因的连接以及对细胞内DHBV DNA复制的抑制效应。结果 在所设计的多条TFO中 ,( 3 )TFO和 ( 5 )TFO在 3~ 4h内能与细胞内外目标基因双链直接连接 ,导致DHBV DNA复制一定程度的抑制 ;在DHBV DNA阳性的原代鸭肝细胞培养液中连续加入终浓度为 4μmol L的TFO ,大多数细胞组的培养液中DHBV DNA的检测在 10~12d开始呈现阴性。结论 TFO能直接与病毒的DNA连接 ,导致目标基因的复制抑制 ,有着潜在的特异抗病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 鸭乙肝病毒 DHBV-DNA TF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输液输血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方祥 滕方 +2 位作者 廖自福 刘良明 胡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9-1031,共3页
目的观察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复苏效果。方法SD大鼠24只,复制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失血45%)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Ⅰ组输注林格液+羟乙基淀粉(LR+HES),Ⅱ组输注LR+HES+自身全血,Ⅲ组输注LR+HES+... 目的观察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复苏效果。方法SD大鼠24只,复制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失血45%)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Ⅰ组输注林格液+羟乙基淀粉(LR+HES),Ⅱ组输注LR+HES+自身全血,Ⅲ组输注LR+HES+自体红细胞。观察休克前、休克1 h、复苏2 h各时间点血常规、心率(HR)、血压、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和存活时间。结果血常规指标各组休克1 h、复苏2 h与休克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Ⅱ、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复苏2 h与休克1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时间Ⅱ、Ⅲ组显著长于Ⅰ组(P<0.01);HR、LVSP和±dp/dtmax各组休克1 h、复苏2 h与休克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Ⅱ、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各组复苏2 h与休克1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急性失血45%用晶体液和胶体液补充血容量,输注自身红细胞纠正贫血可以有效复苏,没有发生凝血异常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失血性休克 羟乙基淀粉 全血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增敏剂MCI-154拮抗内毒素休克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建民 胡德耀 +3 位作者 陈惠孙 刘良明 肖南 卢儒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68-368,371,共2页
钙增敏剂MCI┐154拮抗内毒素休克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AnexpeimentalstudyonthetherapeuticaleffectsofMCI┐154,acalciumsensitizer,onendoto... 钙增敏剂MCI┐154拮抗内毒素休克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AnexpeimentalstudyonthetherapeuticaleffectsofMCI┐154,acalciumsensitizer,onendotoxicshockanditsm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增敏剂 MCI-154 内毒素休克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创伤休克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良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001-2004,共4页
休克,一个古老而仍具挑战性的课题,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资料显示失血休克占战伤死亡的近50%,且80%的死亡发生在伤后30min内,因此战创伤休克的早期救治在战创伤救治中非常重要。
关键词 战伤 创伤 休克 早期救治 新型复苏液体 抗休克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Nrf2-ARE通路调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荣 刘良明 胡德耀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64,共4页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2,Nrf2)是一种对细胞氧化应激十分敏感的基因转录因子,可诱导依赖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的多种抗氧化蛋白的合成;Nrf2由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扣押于胞浆并被转运至26S蛋白酶体降...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2,Nrf2)是一种对细胞氧化应激十分敏感的基因转录因子,可诱导依赖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的多种抗氧化蛋白的合成;Nrf2由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扣押于胞浆并被转运至26S蛋白酶体降解,从而维持在生理状态下Nrf2的低转录活性;创伤及氧化应激可诱导Nrf2从Keap1解离并转位至胞核,从而启动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激活。由蛋白激酶C(PK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肌酸激酶2(CK2)等蛋白激酶介导的Nrf2磷酸化、亲电子物质对Keap1巯基的修饰,以及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均与Nrf2-ARE通路的转录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氧化应激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高寒战时环境猪肢体枪弹伤后T-AOC、SOD、MDA的特点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3
13
作者 殷作明 胡德耀 +7 位作者 李素芝 叶峰 石权贵 宋俊 刘良明 杨志焕 陈永龙 刘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9-812,共4页
目的 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平战时肢体火器伤后血浆及伤道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 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2 4头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 ,每... 目的 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平战时肢体火器伤后血浆及伤道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 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2 4头实验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 ,每组8头,在不同环境下致伤;分别于伤前、伤后不同时相点采集中静脉血和伤道肌肉组织定量测定T AOC、SOD、MDA。结果 ①平原平时组血浆和伤道组织内T AOC伤后均持续下降,在伤后1~2d降至最低点,此后逐渐上升;SOD、MDA均在伤后3 0min~2h即有升高,至6h时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组织中3d恢复到较低水平,血浆中5d恢复至正常水平。②高原平时组血浆和伤道组织内T AOC、SOD、MDA变化规律与平原平时组相似,但变化的幅度大、持续的时间长。③高原战时组与高原平时组相比,血浆和伤道组织内T AOC在伤前即有显著降低,SOD、MDA显著增高,伤后各指标升高或降低的程度、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高原平时组,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有所提前。结论 高原高寒战时环境猪肢体枪弹伤后全身和局部伤道组织的损伤程度重于高原平时组,而高原平时组的损伤又重于平原平时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高寒 战争环境 枪弹伤 总抗氧化能力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高寒战时环境肢体火器伤后应激反应的特点 被引量:21
14
作者 殷作明 胡德耀 +6 位作者 李素芝 杨志焕 叶峰 刘良明 石权贵 宋俊 林秀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81-583,共3页
目的 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全身应激反应的特点。方法 将2 4头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 ,每组8只、复制肢体火器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10、3 0min、2、6、12、2 4、48、72... 目的 探讨高原高寒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全身应激反应的特点。方法 将2 4头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 ,每组8只、复制肢体火器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10、3 0min、2、6、12、2 4、48、72、12 0h采静脉血测定血浆氢化可的松和肾上腺素。结果 3组猪血浆氢化可的松含量均于伤后10min明显升高、3 0min达高峰,高原战时致伤组血浆氢化可的松含量增高幅度最大,约为高原平时致伤组的2倍、平原平时致伤组的4倍;高原战时致伤组血浆肾上腺素含量于伤后10min明显升高并达高峰,约为伤前的40倍、高原平时致伤组的1 5倍、平原平时致伤组的1 8倍。平原平时致伤组血浆氢化可的松和肾上腺素含量均在伤后48h恢复到正常水平,高原平时致伤组在伤后72h时恢复到正常水平,高原战时致伤组在伤前血浆氢化可的松和肾上腺素含量就大大高于其它两组,一直到伤后12 0h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高原高寒环境战时猪肢体枪弹伤后全身应激反应明显重于高原平时致伤组和平原平时致伤组,而且持续的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高寒 战争 枪弹伤 应激反应 氢化可的松 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 ATPase6,8亚基基因的改变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伟文 陆松敏 +3 位作者 刘建仓 武凡 柏干荣 李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 将 6只Wistar大鼠分成单纯手术组、休克组。分别提取mtDNA ,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 ,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ATPase 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 ,休克...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 将 6只Wistar大鼠分成单纯手术组、休克组。分别提取mtDNA ,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 ,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ATPase 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 ,休克组存在A 7797缺失和一定数量点突变 :A7863G ,G795 0T ,C82 94G ,T85 0 5G。结论 失血性休克 5h ,肠上皮细胞mtDNAATPase 6,8亚基基因会发生突变 ,由此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线粒体DNA ATPASE 6基因 ATPase8基因 多态性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芨阻克方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和能荷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伊远学 史成和 +2 位作者 刘建仓 李萍 陆松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1329-1331,共3页
目的 研究参芨阻克方 (简称参芨 )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Wigger’s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分离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 ,检测细胞色素aa3、b、c、c1 和能荷的水平。结果 失血性休克后小... 目的 研究参芨阻克方 (简称参芨 )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Wigger’s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分离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 ,检测细胞色素aa3、b、c、c1 和能荷的水平。结果 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aa3、b、c、c1 和能荷均显著降低 ;而参芨治疗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aa3、b、c、c1 和能荷均显著提高 (P <0 .0 5vs休克组 )。结论 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活性受到损伤 ,能量合成障碍 ,而参芨能显著改善线粒体的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芨阻克方 失血性休克 小肠粘膜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H抗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但飞君 刘良明 +5 位作者 卢儒权 林秀来 张勇义 黄永红 胡德耀 陈惠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抗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方法:初进高原大鼠15只,分生理盐水对照组(7只),TRH治疗组(8只),右侧股骨粉碎性骨折加放血(6.0kPa,维持1h)复制创伤失血休克模型,观察...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抗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方法:初进高原大鼠15只,分生理盐水对照组(7只),TRH治疗组(8只),右侧股骨粉碎性骨折加放血(6.0kPa,维持1h)复制创伤失血休克模型,观察静脉一次性输注TRH(5mg/kg)和等容量生理盐水对创伤失血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物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TRH(5mg/kg)一次性静脉输注能显著提升休克大鼠血压,改善包括左室内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心肌最大收缩速度(Vpm)、心肌收缩向量环面积(Lo)在内的血流动力指标,维持时间超过2h,同时可明显延长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结论:TRH一次性静脉输注有较好抗高原创伤失血休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休克 大鼠 TRH 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及其与连接蛋白43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明佳 袁侨英 +2 位作者 周艳 苟元彬 刘良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582-2585,共4页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通透性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1、2、3、4μg/ml LPS刺激原代培养的大鼠VEC,观察作用15、30 min,1...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通透性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1、2、3、4μg/ml LPS刺激原代培养的大鼠VEC,观察作用15、30 min,1、2、3、4、5、6、7 h后VEC增殖活力和通透性的变化;2μg/ml LPS刺激VEC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Cx43的表达变化;分析VEC通透性和Cx4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μg/ml的LPS对VEC增殖活力无明显影响,3、4μg/ml的LPS明显降低了VEC的增殖(P<0.01);2μg/ml的LPS能够较好地模拟脓毒性休克的血管高通透性(P<0.01);用此浓度的LPS刺激VEC后Cx4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逐渐降低(P<0.01);Cx43的表达与LPS引起的VEC通透性改变呈负相关关系(r=-0.877,P<0.01)。结论 Cx43可能参与了脓毒性休克后VEC通透性的调节;Cx43可能具有抑制脓毒性休克后血管内膜通透性的作用。[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脂多糖;血管通透性;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脂多糖 血管通透性 血管内皮细胞 连接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适应诱导的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保护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竞 杨光明 +1 位作者 李涛 刘良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07-1811,共5页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诱导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保护。方法采用112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20~230g,观察不同失血量(2.5%、5%、10%血容量)、在休克前不同时间(0.5、1、2、3h)缺血预适应,对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诱导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保护。方法采用112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20~230g,观察不同失血量(2.5%、5%、10%血容量)、在休克前不同时间(0.5、1、2、3h)缺血预适应,对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保护、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和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抑制剂对其保护效应的影响、缺血预适应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中PKCα、PKCε的转位。结果①5%血容量休克前0.5h缺血预处理可减轻休克后降低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升压效应和收缩血管效应、SMA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使其分别增高25.5%、25.0%、42.3%和40.9%(P<0.01);②PKCα和PKCε拮抗剂可消除缺血预适应诱导的血管反应性保护(分别降低45.0%和72.4%,P<0.01)和钙敏感性保护(分别降低59.0%和52.5%,P<0.01);缺血预适应可促进PKCα和PKCε的转位(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通过活化PKCα和PKCε诱导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缺血预适应 血管反应性 钙敏感性 PKCΑ PKC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姜油对常见耐药菌的抑菌作用及急性毒性实验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琳琳 杨策 +7 位作者 王海燕 黄苏娜 刘庆 胡德耀 胡仕林 李廷荣 陈岩冰 蒋建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研究珊瑚姜油(Zingiber corallinum Hanceoil)对耐药菌的作用以及珊瑚姜油的急性毒性,以确定珊瑚姜油的抗菌作用和安全性。方法纸片法药敏实验,探讨珊瑚姜油对耐药菌的抑菌作用。通过空腹灌胃法,观察珊瑚姜油对小鼠毒性反应,测定半... 目的研究珊瑚姜油(Zingiber corallinum Hanceoil)对耐药菌的作用以及珊瑚姜油的急性毒性,以确定珊瑚姜油的抗菌作用和安全性。方法纸片法药敏实验,探讨珊瑚姜油对耐药菌的抑菌作用。通过空腹灌胃法,观察珊瑚姜油对小鼠毒性反应,测定半数致死剂量(LD50)。结果珊瑚姜油对耐药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P<0.05),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不明显,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耐药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P<0.05)。松油烯-4-醇含量为79%的珊瑚姜油的抑菌作用明显好于含量为34%的珊瑚姜油(P<0.05)。珊瑚姜油LD50为1 790.427 mg/kg。结论珊瑚姜油为低毒性药物,对耐药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松油烯-4-醇是其主要的抑菌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姜油 松油烯-4-醇 半数致死剂量 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