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14与TLR4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胡承香 杨清武 +1 位作者 吕凤林 徐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82-885,共4页
目的 探讨CD14与TLR4(toll likereceptor 4,TLR4)在介导LPS膜信号转导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通过PCR分别克隆CD14cDNA和TLR4胞外区cDNA ,构建其酵母表达载体 ,将载体共转化酵母细胞行酵母双杂交实验。同时 ,应用Pull down和免疫共沉淀... 目的 探讨CD14与TLR4(toll likereceptor 4,TLR4)在介导LPS膜信号转导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通过PCR分别克隆CD14cDNA和TLR4胞外区cDNA ,构建其酵母表达载体 ,将载体共转化酵母细胞行酵母双杂交实验。同时 ,应用Pull down和免疫共沉淀实验在体外及体内进一步鉴定CD14与TLR4的相互作用。结果 PCR扩增获得了CD14cDNA和TLR4胞外区cDNA ,并成功地构建了pGADT7AD CD14和pGBKT7BD TLR4酵母双杂交质粒。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显示pGADT7AD CD14和pGBKT7BD TLR4质粒均无自主激活报告基因LacZ表达的能力 ,在酵母细胞中CD14和TLR4之间存在相互作用。Pull down结果也显示 ,在体外反应体系中 ,CD14和TLR4间存在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 ,在哺乳动物细胞 (HEK 2 93 )这一体内反应体系中 ,CD14与TLR4间也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在酵母细胞、体外反应体系和哺乳动物细胞 (HEK 2 93 )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 TLR4 酵母双杂交系统 内毒素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脓毒症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预警研究值得重视 被引量:13
2
作者 梁华平 姚咏明 王正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223-2226,共4页
尽管严重创伤后原发伤处理及支持治疗已取得进展,但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及其引发的病死率仍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笔者认为,如能早期预测创伤后脓毒症及死亡结局,并对高危伤员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则可有效降低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 尽管严重创伤后原发伤处理及支持治疗已取得进展,但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及其引发的病死率仍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笔者认为,如能早期预测创伤后脓毒症及死亡结局,并对高危伤员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则可有效降低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脓毒症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袋与传统粉针配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罗莉 孙宇 +4 位作者 夏晚秋 唐婉琦 余静 李子阳 梁华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69-672,共4页
目的通过实验系统评价新型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袋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计算配制时间来评价双室袋的便利性;通过对配制过程中出现的刺伤、划伤等伤害人次,和配制后不溶性微粒数来评价双室袋的安全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目的通过实验系统评价新型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袋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计算配制时间来评价双室袋的便利性;通过对配制过程中出现的刺伤、划伤等伤害人次,和配制后不溶性微粒数来评价双室袋的安全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配制浓度和残留量来评价双室袋配制的准确性。结果双室袋配制时间明显少于粉针配制时间[(22.5±4.7)s vs(89.2±15.5)s,P<0.05];配制过程中不会造成人员伤害,配制后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粉针配制(P<0.05);由于双室袋配制过程中不产生药物残留,故其药物浓度更接近理论值。结论新型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袋在便利性、安全性和准确性上都明显优于粉针配制,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粉-液双室袋 传统粉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a反义肽对实验性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保胜 崔社怀 +4 位作者 吕凤林 陈月 李元朝 胡承香 陈彩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32-935,共4页
目的研究C5 a反义肽(NH2-EARLQRVFLYVNPS-COOH)对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致脓毒症小鼠发生肺损伤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实验组小鼠CLP后即经尾静脉注射反义肽R4 1、2、4、8 mg/kg,浓度0.5mg/m l),观察不同剂量R4对... 目的研究C5 a反义肽(NH2-EARLQRVFLYVNPS-COOH)对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致脓毒症小鼠发生肺损伤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实验组小鼠CLP后即经尾静脉注射反义肽R4 1、2、4、8 mg/kg,浓度0.5mg/m l),观察不同剂量R4对小鼠96 h生存率的影响,并对肺组织进行病理观察,检测肺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检测动脉血氧分压、肺湿干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在R4使用浓度2 mg/kg时96 h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动脉氧分压升高(P<0.01)、MPO和肺湿/干比降低(P<0.01)、病理改变减轻。结论反义肽R4在小鼠体内有良好的拮抗C5 a作用,对脓毒症小鼠肺的急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毒素C5A 反义肽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侠 李磊 谢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92-995,共4页
目的制备出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对其物理特性进行研究,并观察其靶向性及细胞毒性。方法使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出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chitosan-nanoparticles-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CS-NP-FITC)。Zeta粒径分析仪观察其粒径及... 目的制备出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对其物理特性进行研究,并观察其靶向性及细胞毒性。方法使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出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chitosan-nanoparticles-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CS-NP-FITC)。Zeta粒径分析仪观察其粒径及表面电位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特点;接着用靶向转化生子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eceptorⅡ,TβRⅡ)的核酸适配子S58标记CS-NP-FITC,作用于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Fs),观察其靶向结合特异性受体的情况;用LDH释放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结果制备出的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CS-NP-FITC的平均粒径为274.6 nm,平均表面电位为+24.3 mV,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呈球形的微粒,分布均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适配子S58标记的CS-NP-FITC能够与TβRⅡ特异性结合;LDH释放试验证实CS-NP-FITC的使用浓度在0.18~18 mg/mL时,细胞毒性很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壳聚糖纳米微粒荧光探针CS-NP-FITC经适当的适配子或抗体标记后具有靶向结合特异性受体的能力,且细胞毒性小,具有应用于生物成像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分子探针 壳聚糖 核酸适配子 转化生子因子βⅡ型受体 Tenon’s囊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与细胞核共染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罗莉 侯凤艳 +1 位作者 严军 梁华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9-544,共6页
目的利用二氯荧光黄二乙酸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探针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探讨影响活性氧(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和... 目的利用二氯荧光黄二乙酸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探针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探讨影响活性氧(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和细胞核共染的因素,以优化最佳的研究方案。方法以RAW 264.7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不同浓度的多聚甲醛分别固定10、30 min,1、2、4 h,进行ROS和DAPI检测;再用不同的固定试剂分别在ROS检测前和后固定,检测ROS荧光强弱;将DAPI在DCFH-DA探针加入前12、4、2、1 h,20 min加入和两者同时加入,检测DAPI染色情况;最后,DAPI在ROS检测前12 h加入,以不加DAPI组为对照,分别用LPS和H_2O_2刺激产生ROS并检测,计算其荧光数和平均荧光强度,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不同固定浓度、固定试剂、固定顺序的结果均表明,固定虽然会增强DAPI的染色,但同时会减弱ROS的荧光强度;活细胞DAPI染色时,随着染色时间的延长,核着色强度和均匀度都更好;DAPI染色12 h后检测ROS,对ROS的荧光数和平均荧光强度都没有统计学影响(P>0.05)。结论 DCFH-DA探针法检测ROS荧光时不能与细胞固定连用;DAPI在DCFH-DA探针孵育前12 h加入,并不影响ROS荧光的产生和检测,该研究方案可有效实现ROS与DAPI的共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细胞核 共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变化的研究
7
作者 余剑 曹红卫 +1 位作者 梁华平 张连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994-1997,共4页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自噬变化。方法①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或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将创伤患者分为轻度创伤组、中度创伤组、严重创伤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分别于...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自噬变化。方法①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或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将创伤患者分为轻度创伤组、中度创伤组、严重创伤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分别于创伤后24h、3、5、10d采集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分离法分离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现象。②将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进行MDC染色并裂解,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激发光波长380nm、发射光波长525nm)测定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③于创伤后24h、3、5d检测患者血糖水平,分析创伤后自噬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水平明显升高(P<0.01),创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自噬水平与创伤程度成正比,与创伤后血糖呈正相关(轻度创伤组:r=0.962,中度创伤组:r=0.928,重度创伤组:r=0.973,P<0.05)。结论创伤后通过调节单核细胞自噬水平,使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创伤 单核细胞 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新型C5a受体C5L2结合域的信息学及其结合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宋蓉 李元朝 +3 位作者 吕凤林 吴玉章 胡承香 陈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67-470,共4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人C5L2受体的配体结构域,并进一步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测定技术(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研究其与配体C5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以人C5L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利用网络分析软件以及Goldkey...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人C5L2受体的配体结构域,并进一步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测定技术(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研究其与配体C5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以人C5L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利用网络分析软件以及Goldkey计算机分析软件对人C5L2蛋白二级结构及亲水性、抗原性、可及性、柔韧性、表位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可能与rhC5a结合的区域肽段序列,Fmoc方法固相多肽合成候选的结合位多肽,采用IAsysPlus生物传感器系统,以rhC5a为固定相,分别以这些候选结合位多肽为流动相,测定与rhC5a的结合力。结果合成多肽N2(第12~22位)、C3(第265~275位)可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结合率分别为53%和23%。结论人C5L2分子第3~22、179~183、190~195、265~275位等区域满足各项指标,最可能是其配体C5a的结合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 CSL2蛋白 配体结合域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befradil抑制高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游成姗 严军 +1 位作者 李明 徐梓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0-665,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Mibefradil对高糖作用下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瘤β细胞株(INS-1),将INS-1细胞分为对照组(11.1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3.3 mmol/L葡萄糖)、药物组(11.1 mmol/L葡萄糖+1μmol/L Mibefra... 目的初步探讨Mibefradil对高糖作用下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瘤β细胞株(INS-1),将INS-1细胞分为对照组(11.1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3.3 mmol/L葡萄糖)、药物组(11.1 mmol/L葡萄糖+1μmol/L Mibefradil、1μmol/L NNC 55-0396、10μmol/L尼卡地平)、高糖+药物组(33.3 mmol/L葡萄糖+1μmol/L Mibefradil、1μmol/L NNC 55-0396、10μmol/L尼卡地平),先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孵育细胞48 h,再按分组加入药物继续孵育24 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胰岛素含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能够明显增加细胞胰岛素分泌(P<0.05)和胰岛细胞T型钙通道cav3.1、cav3.2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而药物组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和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基因及蛋白表达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药物组可不同程度降低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其中Mibefradil组显著降低胰岛素分泌(P<0.05)和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 Mibefradil可能通过下调胰岛细胞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表达抑制高糖作用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BEFRADIL 胰岛细胞 胰岛素分泌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通过Akt信号通路影响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被引量:25
10
作者 韩娇艳 朱方强 +6 位作者 徐祥 黄宏 黄文秋 崔文慧 代卉 蒋建新 王莎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盐酸川芎嗪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0、0.2、0.5、1.0、1.5、2.0、2.5、3.0、3.5 mg/mL盐酸川芎嗪处理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学改变... 目的研究盐酸川芎嗪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0、0.2、0.5、1.0、1.5、2.0、2.5、3.0、3.5 mg/mL盐酸川芎嗪处理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Akt以及下游相关蛋白mTOR、p70S6蛋白及蛋白磷酸化的表达,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盐酸川芎嗪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且显示浓度时间依赖性(P<0.05)。1.5、2.5 mg/mL的盐酸川芎嗪能够降低Akt和p-Akt的表达,进而下调mTOR、p-mTOR、p70S6及p-p70S6的表达(P<0.05);同时下调Bcl-2、上调Bax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Akt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介导了盐酸川芎嗪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及促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前列腺肿瘤 肿瘤细胞 培养的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黄芩苷抑制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登艳 邓娅 +1 位作者 郝进 徐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7,共8页
黄芩苷作为一种黄酮类成分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它是否对异常增生的瘢痕具有抑制增生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黄芩苷抑制人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 黄芩苷作为一种黄酮类成分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它是否对异常增生的瘢痕具有抑制增生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黄芩苷抑制人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2.24×10^-2~2.24×10^2mmol/L)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发现浓度为2.24×10^0~2.24×10^2mmol/L黄芩苷处理组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5).转染后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RT—PCR及Western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其mRNA水平及细胞的帽状依赖翻译的表达.2.24×10^2mmol/L黄芩苷处理后,黄芩苷作用组的mRNA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帽状依赖结构的翻译明显被黄芩苷所抑制.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被黄芩苷干预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相关的蛋白的表达;m^7GTP琼脂糖殊沉淀结合蛋白4E—BPl与elF4E的变化.发现增殖相关的蛋白mTOR、p70S6K、S6、4EBPl、elF4E及其上游的AKT表达明显下调(P〈0.05),而PTEN表达明显上调.p-AKT(Ser473)、p-mTOR(Ser2448)、p.S6(Ser235/236)、p4EBPl(Thr37/46)、p-PTEN(T380/S382/383)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在黄芩苷作用下的增生性成纤维细胞中的游离的4E。BPl明显减少(P〈0.05),而与eIF4E结合的4E.BPl明显增加(P〈0.05)黄芩苷诱导游离的4E—BP1与eIF4E结合,从而抑制帽状依赖蛋白翻译.以上结果说明,黄芩苷可通过抑制P1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人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 增殖 P13K AKT 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文秋 黄宏 +5 位作者 徐祥 韩娇艳 代卉 崔文慧 蒋建新 王莎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stem cells,mBMSCs)在氧化应激损伤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targetofrapamycin,mTO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从30只雄性健康昆明小鼠的股骨中分离、培养和扩增...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stem cells,mBMSCs)在氧化应激损伤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targetofrapamycin,mTO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从30只雄性健康昆明小鼠的股骨中分离、培养和扩增BMSCs。H2O2刺激mBMSCs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不予H2O2处理)、不同浓度H2O2(100、200、300、400、500、800、1 000μmol/L处理mBMSCs)损伤组(n=5)。采用MTT法检测24、48、72 h各组的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学改变;采用细胞核Hoechst33342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cl-2、Bax、mTOR及其下游蛋白以及蛋白的磷酸化的表达。结果 100~1 000μmol/L浓度的H2O2作用mBMSCs24 h后,其形态学和病理学发生浓度依赖性的改变。H2O2浓度在100~300μmol/L时,随着H2O2浓度的增高,mBMSCs的mTOR、p70S6K、S6的表达水平有增高的趋势,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P<0.01),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高(P<0.01),凋亡蛋白Bax表达不明显(P>0.05)。H2O2浓度在400μmol/L以上时,随着H2O2浓度的增高,p-mTOR、p-p70S6K、p-S6、BCL-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而mTOR、p70S6K、S6蛋白变化不明显,同时Bax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一定强度的氧化应激可以降低mBMSCs存活率,促进细胞凋亡,其机理可能与抑制mTO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活性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促进凋亡蛋白Bax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降钙素原对感染并发症的预测和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耿波 徐祥 +1 位作者 梁华平 罗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1391-1393,共3页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血浆降钙素原 (PCT)对伤后感染并发症的辅助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 3 4例ISS≥ 16分的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浆PCT含量 ,同时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 α、IL 6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 ,并与 11...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血浆降钙素原 (PCT)对伤后感染并发症的辅助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 3 4例ISS≥ 16分的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浆PCT含量 ,同时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 α、IL 6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 ,并与 11例健康对照比较 ,应用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伤后早期未并发感染的多发伤患者PCT、TNF α、IL 6、CRP出现不同水平升高 ;在伤后早期未并发感染患者感染前血浆TNF α和CRP与非感染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待并发感染后则明显升高 ,而血浆PCT和IL 6在整个观察期间感染组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对感染并发症的辅助诊断价值 ,PCT的灵敏度最高 ,有较高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论 对多发伤伤后感染并发症的辅助诊断 ,这些指标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其中PCT是最好的伤后感染并发症的预测和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细胞因子 PCT 感染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小鼠核转录因子AP-1活性及IL-2表达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艳 梁华平 +2 位作者 胡承香 徐祥 王正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脾细胞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 1(Activatorprotein 1,AP 1)的DNA结合活性和IL 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它们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 +骨折模型 ,于创伤后 6、12h ,1、4、7、10、14d处死动物 ,分离脾细胞 ,经C...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脾细胞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 1(Activatorprotein 1,AP 1)的DNA结合活性和IL 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它们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 +骨折模型 ,于创伤后 6、12h ,1、4、7、10、14d处死动物 ,分离脾细胞 ,经ConA刺激细胞后收集培养上清以测定IL 2活性 ;提取脾细胞RNA以测定IL 2mRNA ;提取脾细胞核蛋白 ,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 ,EMSA)检测AP 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创伤后IL 2活性、IL 2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受抑的程度在创伤后 4d更为明显。创伤后脾细胞AP 1的DNA结合活性亦逐渐下降 ,至伤后 4d时下降最明显 ,仅为正常对照组的 49%。这与创伤后脾细胞IL 2的活性和IL 2mRNA的降低相一致。结论 创伤后脾细胞IL 2表达受抑至少部分是由于核转录因子AP 1的DNA结合活性降低所导致 ,表明AP 1参与介导了创伤后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IL-2 mRNA AP-1 核转录因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碱对酵母多糖诱导急性腹膜炎小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浩 范霞 +7 位作者 孙宇 余静 罗莉 唐婉琦 马娓 杨雪 梁华平 龚建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对酵母多糖(zymosan,ZYM)诱导的小鼠腹膜炎中炎症反应及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浸润的影响。方法将54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EVO治疗组...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对酵母多糖(zymosan,ZYM)诱导的小鼠腹膜炎中炎症反应及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浸润的影响。方法将54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EVO治疗组。模型组腹腔注射1 mg/m L ZYM溶液(1 m L)建立急性腹膜炎小鼠模型,EVO治疗组则同时腹腔注射10 mg/kg EVO及1 mg/m L ZYM溶液,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各组处理后2、6、12 h处死6只小鼠,收集眼眶血及腹腔灌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角化细胞来源趋化因子(keratinocyte-derived chemokine,KC)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2,MIP-2)的含量;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腹腔灌洗液中混合细胞总数;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腹腔灌洗液中PMN比例及PMN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6 h时腹腔灌洗液混合细胞中核转录因子-k 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入核情况。结果建模后2、6、12 h,模型组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中IL-6、TNF-α、KC及MIP-2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VO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血清中IL-6、KC及MIP-2均于2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而TNF-α在2 h逐渐上升,6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腹腔灌洗液中TNF-α、KC及MIP-2均于2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而IL-6在2 h逐渐上升,6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制模后6 h,EVO治疗组可显著降低腹腔混合细胞数与PMN数及其百分比(P<0.05),且PMN中ROS显著降低(P<0.05)。另EVO治疗可显著降低腹腔混合细胞中细胞核的NF-κB p65表达(P<0.05)。结论 EVO可抑制ZYM诱导急性小鼠腹膜炎模型中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的分泌,减轻腹腔PMN的浸润,并抑制PMN中ROS的产生,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k B p65入核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急性腹膜炎 酵母多糖 中性粒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65 DNA结合域的克隆、表达及其酵母双杂交自身激活作用检测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祥 梁华平 +4 位作者 刘昕 代佳平 刘琛 罗艳 王正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 获得NF κBp65亚基DNA结合域cDNA及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靶基因 ,并检测靶基因的表达和自身激活活性。方法 利用引物二聚体搭桥技术 ,扩增p65亚基DNA结合域基因片段 ,并将其克隆入酵母双杂交载体pG BKT7DNA BD。应用醋酸锂法... 目的 获得NF κBp65亚基DNA结合域cDNA及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靶基因 ,并检测靶基因的表达和自身激活活性。方法 利用引物二聚体搭桥技术 ,扩增p65亚基DNA结合域基因片段 ,并将其克隆入酵母双杂交载体pG BKT7DNA BD。应用醋酸锂法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在SD Trp选择培养基上培养 ,观察转化株的生长情况。按尿素 SDS法抽提酵母蛋白 ,用SDS 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靶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利用液相法和平板法检测阳性转化株 β 半乳糖苷酶的活性。 结果 获得p65DNA结合域基因片段 ,并成功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靶基因。靶基因能在酵母细胞中表达 ,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作用 ,无自身激活活性。结论 NF κBp65亚基DNA结合域可作为酵母双杂合系统中的靶基因 ,用于肽库筛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65 DNA结合域 克隆 核因子ΚB 酵母双杂交 自身激活作用 酵母表达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R信号通路介导黄芩苷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登艳 宋娇 +4 位作者 董海良 邢伟 徐祥 黄宏 郝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399-2402,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芩苷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0.01~100μg/ml)对体外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被黄芩苷干预的HCT 116细胞的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黄芩苷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0.01~100μg/ml)对体外培养的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被黄芩苷干预的HCT 116细胞的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浓度为1~100μg/ml的黄芩苷处理组明显抑制HCT 116细胞的增殖(P<0.05)。用100μg/ml黄芩苷处理后,增殖相关的蛋白mTOR、p70S6K、S6、eIF4E表达明显下调(P<0.05),4E-BP1表达明显上调。p-mTOR(Ser2448)、p-S6(Ser235/236)、p-4E-BP1(Thr37/46)的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结论黄芩苷能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来抑制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 增殖 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碱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莹 范霞 +2 位作者 杨雪 梁华平 罗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309-2314,共6页
目的探究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对酵母多糖(zymosan)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24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EVO对照组、模型组、EVO治疗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于处理作用12 ... 目的探究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对酵母多糖(zymosan)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24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EVO对照组、模型组、EVO治疗组,每组6只。各组分别于处理作用12 h后处死小鼠,收集眼眶血及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液及肺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及核转录因子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测量肺湿干质量比。结果酵母多糖作用12 h后,小鼠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等症状。EVO治疗组小鼠状态有所好转。EVO可明显改善酵母多糖所致的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肺湿干质量比,并显著下调酵母多糖刺激下血清和肺脏中IL-6和TNF-α的含量(P〈0.01),同时抑制肺组织中MPO含量以及NF-κB p65的DNA结合活性(P〈0.01)。结论 EVO可缓解酵母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以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酵母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 p50和p65蛋白保守结构域原核表达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生茂 梁华平 +4 位作者 徐祥 刘东辟子 沈利群 蒋琴 胡承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78-881,共4页
目的 为了获得具有DNA结合活性的人NF κBp5 0和p65蛋白 ,建立人NF κBp5 0和p65蛋白保守结构域的原核表达系统。方法 通过PCR法扩增获得人NF κBp5 0和p65蛋白保守结构域的cDNA ,后分别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 2 2b( +)上 ,转化E ... 目的 为了获得具有DNA结合活性的人NF κBp5 0和p65蛋白 ,建立人NF κBp5 0和p65蛋白保守结构域的原核表达系统。方法 通过PCR法扩增获得人NF κBp5 0和p65蛋白保守结构域的cDNA ,后分别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 2 2b( +)上 ,转化E .coliBL 2 1,经诱导表达及包涵体的变性和复性处理 ,获得可溶性p5 0和p65 ,同时用Western Blot鉴定NF κBp5 0和p65蛋白的表达 ,EMSA实验检测NF κBp5 0和p65蛋白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构建了pET 2 2b/p5 0和pET 2 2b/p65原核表达质粒 ;p5 0、p65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均为包涵体 ;变性、复性后得到了可溶性p5 0和p65蛋白 ,浓度达 2 18μg/ml和 15 8μg/ml;并证实可溶性p5 0和p65蛋白均具有DNA结合活性。 结论 成功建立了pET 2 2b/p5 0和pET 2 2b/p65原核表达系统 ,获得了具有DNA结合活性的NF κB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 p50/p65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甲酰基吲哚并[3,2-b]咔唑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佳鑫 范霞 +3 位作者 张莹 陈浩 黄文娟 梁华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419-2423,共5页
目的探讨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内源性配体6-甲酰基吲哚并[3,2-b]咔唑(6-formylindolo[3,2-b]carbazole,FICZ)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目的探讨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内源性配体6-甲酰基吲哚并[3,2-b]咔唑(6-formylindolo[3,2-b]carbazole,FICZ)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FICZ对照组、LPS模型组和FICZ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气管滴注LPS(3 mg/kg)制备ARDS模型,并于建模后6 h收集各组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及肺组织,通过肺湿/干质量比值、HE染色考察各组肺组织的损伤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ALF和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水平及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AhR和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结果与LPS模型组相比,FICZ可有效减轻LPS所致的肺水肿及组织病理学损伤,减少BALF和肺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及肺组织中MPO的含量。另外,FICZ在激活AhR的同时对LPS作用下肺组织胞核中NF-κB p65的升高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FICZ对LPS诱导的大鼠ARDS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AhR以减少NF-κB p65的入核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甲酰基吲哚并[3 2-b]咔唑 脂多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芳香烃受体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