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F165基因转染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刘志君 徐辉 +2 位作者 粟永萍 冉新泽 许川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854-1856,共3页
目的为获得高表达生物活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的皮肤种子细胞,拟将转基因治疗与真皮多能干细胞相结合,为难愈性创面的促愈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VEGF165,经脂质体法介导转染真皮多能干细胞;半定量RT-... 目的为获得高表达生物活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的皮肤种子细胞,拟将转基因治疗与真皮多能干细胞相结合,为难愈性创面的促愈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VEGF165,经脂质体法介导转染真皮多能干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VEGF165 mRNA的表达,W estern b lot和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并检测了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及转染VEGF(derm almu ltipotential stem cells,DMSCs)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转染后VEGF165 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1),约为对照组的1.6倍,且转染VEGF后DMSCs的培养上清显著提高hECV304细胞增殖活性(P<0.01)。MTT结果显示转染VEGF后DMSCs增殖活性显著增高,约为转染空载体组DMSCs的2倍(P<0.01)。结论成功获得了高水平表达并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的基因治疗种子细胞DMSCs,为下一步动物在体进行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165 DMSCs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模型大鼠循环内皮细胞与肝功能状态间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京 戚华兵 +2 位作者 赵玲 苏楠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71-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脓毒症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在大鼠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CEC数量、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血天冬氨酸... 目的探讨大鼠脓毒症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在大鼠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CEC数量、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血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改变。并探讨CEC数量与AST和ALT的相关关系。结果CLP6h后动物肝细胞明显肿胀,24h组肝细胞大量空泡变性,乃至坏死。CLP3h组白细胞和CEC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CLP6h后AST、ALT才出现明显增高。CEC数量与AST和ALT水平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4和-0.734(P<0·01)。用非线性回归分析CEC数量与AST和ALT的关系,发现CEC数量对ALT的最佳拟合曲线为幂函数(P<0·05),其方程为ALT=33.052681+24.097309CEC-1。CEC数量对AST的最佳拟合曲线为对数函数,但无统计学意义(P=0.607)。结论在大鼠脓毒症模型中,比起常规肝功能指标,CEC数量更能敏感反映肝脏病理进程。当肝功能指标高于正常阈值时肝细胞已经出现了显著损伤。因此,早期监测CEC数量结合已有的肝功能指标有助于早期提示肝功能损害,及时针对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循环内皮细胞 盲肠结扎穿孔术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信号参与小鼠颅骨缺损后骨形成过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伟 谢杨丽 +6 位作者 翁土军 金旻 罗凤涛 黄俊兰 谭乔燕 杜晓兰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利用改良的小鼠颅骨缺损模型,活体动态观察颅骨缺损后骨形成过程,并对Wnt信号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为颅骨再生修复机制及促进修复措施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方法用直径2 mm的金刚石钻头于小鼠右侧颅顶骨建立颅骨缺损模型,术后2周和4周通过... 目的利用改良的小鼠颅骨缺损模型,活体动态观察颅骨缺损后骨形成过程,并对Wnt信号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为颅骨再生修复机制及促进修复措施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方法用直径2 mm的金刚石钻头于小鼠右侧颅顶骨建立颅骨缺损模型,术后2周和4周通过Micro-CT及组织病理切片来观察缺损部位新生骨生长情况,测量其面积大小,定量分析缺损部位的骨形成能力。同时提取缺损后不同时间点缺损周围骨组织RNA,定量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Cbfa1、OP和OC,以及Wnt通路基因Wnt3a、β-catenin及下游转录因子cyclin D1、Tcf1的表达。结果术后2周Micro-CT扫描示缺损愈合百分比为(20.1±6.0)%;术后4周缺损进一步愈合,缺损愈合百分比为(30.1±5.0)%。定量PCR结果显示Cbfa1和OP在缺损后2周表达较高,而OC则在缺损后4周达到高峰。Wnt3a、β-catenin、cyclin D1和Tcf1的mRNA表达水平在缺损后2周和4周均较缺损前明显升高。结论成功改良制作了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并通过活体Micro-CT和组织病理染色对颅骨缺损后的修复过程进行了动态观察,进一步发现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颅骨缺损后骨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骨形成 WNT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胫骨稳定性骨折模型制作及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温轩 谢杨丽 +3 位作者 苏楠 陈思宇 罗凤涛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小鼠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方法通过骨髓穿钢针的方法,建立了小鼠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取建模后7、14、21 d 3个时间点小鼠,其中每个时间点6只,分别通过X线片、Micro CT以及病理切片来分析骨折愈合中骨痂大小变化及骨痂中... 目的建立稳定的小鼠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方法通过骨髓穿钢针的方法,建立了小鼠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取建模后7、14、21 d 3个时间点小鼠,其中每个时间点6只,分别通过X线片、Micro CT以及病理切片来分析骨折愈合中骨痂大小变化及骨痂中细胞类型以评估骨折愈合过程。结果本实验建立的小鼠胫骨稳定性骨折模型愈合,骨折后7 d骨折断端存在极少量软骨痂,基本由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构成;第14天软骨痂开始钙化,骨痂中存在大量肥大软骨细胞;第21天骨折已基本愈合,新生骨形成,含有大量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结论通过本方法所制作的骨折模型愈合过程良好,与临床的骨折愈合过程类似,能更客观地观察骨折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稳定性 小鼠 骨折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TGF-β/TGF-βRⅠ通路对ATDC5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权 戚华兵 +2 位作者 王晓凤 朱莹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17-921,共5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ypeⅠreceptor,TGF-βRⅠ)阻断剂SB-505124对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SB-505124处理后,前软骨细胞系ATDC5...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ypeⅠreceptor,TGF-βRⅠ)阻断剂SB-505124对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SB-505124处理后,前软骨细胞系ATDC5中p-Smad2/3的变化。MTT法检测SB-505124处理对ATDC5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时间、浓度依赖性效应。Western blot检测c-Myc蛋白水平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SB-505124处理后软骨分化、细胞外基质合成及降解相关分子CollagenⅡ、Aggrecan及Adamts5表达与变化,并利用阿尔新蓝染色法检测SB-505124处理对ATDC5细胞中蛋白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SB-505124处理ATDC5细胞明显抑制TGF-β1激活的p-Smad2/3,并呈浓度依赖性;MTT检测结果示:SB-505124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抑制ATDC5细胞增殖;Real-time PCR检测结果示:SB-505124处理明显抑制ATDC5细胞中CollagenⅡ、Aggrecan的表达,同时上调了Adamts5的表达;阿尔新蓝染色结果提示SB-505124处理明显抑制ATDC5细胞中蛋白聚糖的合成。结论利用SB-505124阻断内源性TGF-β信号,可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同时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 SB-505124 ATDC5 细胞增殖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6
作者 鲁秀敏 陈林 +2 位作者 苏楠 李福兵 赵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建立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培养模型,为探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24h内新生小鼠颅骨和4~8周龄成年小鼠四肢长骨分别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采用间接接触的培养模式将接种了骨髓单... 目的建立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培养模型,为探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24h内新生小鼠颅骨和4~8周龄成年小鼠四肢长骨分别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采用间接接触的培养模式将接种了骨髓单核细胞的玻片或骨片置入提前24h接种了成骨细胞的培养皿中进行共培养。共培养一定时间后进行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鉴定和骨吸收功能检测,并进一步采用RT-PCR对破骨细胞标志酶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TRAP和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K)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共培养5天后可见TRAP(+)多核细胞形成,13天础(+)多核细胞数目达到高峰;骨吸收陷窝在共培养7天后开始出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陷窝面积呈增加趋势;破骨细胞标志基因TRAP在共培养3天时开始表达,而MMP-9和CathepsinK则在共培养5天后表达。结论共培养体系中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调控作用显著,诱导的破骨细胞具有噬骨能力,该共培养模型可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作小鼠骨骼标本的新方法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志 曾照芳 +1 位作者 杜晓兰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390-2390,共1页
目的改进小鼠骨骼标本的制作方法。方法利用蚂蚁啃食肌肉和软组织,并结合传统方法制作小鼠骨架。结果所制作的小鼠骨架完整洁净,没有骨质损伤。结论利用蚂蚁制作骨架简便快速,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鼠 骨骼标本 蚂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D多肽与OPG联合抑制聚乙烯磨损颗粒诱导的溶骨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汪洋 张健 +6 位作者 周锐 成名翔 曾理 吴宁宁 李锐冬 牟钰钦 邓忠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789-1793,共5页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NBD多肽、NBD多肽联合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减少骨破坏吸收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将已制成的气囊模型的小鼠分成3组:NBD多肽组...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NBD多肽、NBD多肽联合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减少骨破坏吸收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将已制成的气囊模型的小鼠分成3组:NBD多肽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及NBD多肽);联合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NBD多肽及OPG);对照组(气囊注入聚乙烯颗粒及生理盐水)。3周后取囊壁和植入颅骨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渗出量;取组织匀浆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浓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情况;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情况及RT-PCR检测破骨细胞骨吸收相关基因Ⅱ型碳酸酐酶(CA-Ⅱ)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渗出量NBD多肽组(870±236)、联合组(820±198)明显少于对照组(3 325±467)(P<0.05)。②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浓度NBD多肽组[(138.34±2.32)、(156.14±4.17)]与联合组[(129.32±4.62)、(148.78±5.3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6±4.78)、(179.45±8.34),P<0.05]。③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区域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NBD多肽组[(1.06±0.67)%]与联合组[(0.64±0.33)%]明显少于对照组[(4.12±1.09)%],且联合组较NBD多肽组染色面积也有显著减少(P<0.05)。④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陷窝面积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NBD多肽组[(4.03±0.76)%]与联合组[(2.65±0.58)%]明显低于对照组[(12.38±1.98)%];且联合组较NBD多肽组的骨片吸收面积有显著减少(P<0.05)。⑤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相关基因CA-ⅡmRNA相对表达量NBD多肽组(0.254±0.048)与联合组(0.180±0.033)明显少于对照组(0.382±0.072)。且与NBD多肽组相比,联合组表达水平也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 NBD多肽能明显减轻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炎症反应,从而间接抑制破骨细胞激活,有效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骨吸收效应;NBD多肽与OPG联合应用,其抑制骨吸收效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D多肽 骨保护素 人工关节 植骨气囊动物模型 无菌松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周锐 苏楠 +3 位作者 李灿 陈思宇 谢杨丽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模型,在组织学水平观察皮质损伤后愈合情况,同时提取损伤后3、7、14、21 d 4个时相点... 目的观察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建立小鼠胫骨骨皮质损伤模型,在组织学水平观察皮质损伤后愈合情况,同时提取损伤后3、7、14、21 d 4个时相点损伤部位新生骨痂组织RNA,采用定量PCR检测FGFRs及骨形成标记分子核结合因子al(Cbfa1)、骨钙素(OC)、骨桥蛋白(OP)等mRNA的动态表达谱。结果骨皮质损伤后第7天,小鼠骨髓腔有新生骨组织出现,到第21天,皮质骨缺损处出现新的板层骨结构。Cbfa1、OP的mRNA表达水平在骨皮质损伤后早期即迅速升高,OC则在修复阶段中后期表达升高。FGFR1、2在损伤后迅速升高,于第3天达到峰值(2.09±0.25,1.82±0.15,P<0.01),然后逐渐回落;FGFR3于损伤后7 d达到峰值(3.61±0.52,P<0.01).14 d稍有回落,在第21天时则又显著升高(P<0.01)。结论伴随着骨皮质损伤后成骨细胞分化标记基因的表达升高,FGFR1、2、3的mRNA表达水平在皮质损伤后早期即显著升高,并持续高表达到愈合晚期阶段。提示FGFRs参与调节骨皮质损伤后的骨再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 骨皮质损伤 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谱系示踪技术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晓刚 苏楠 +1 位作者 杜晓兰 陈林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9-384,共6页
细胞谱系示踪(cell lineage tracing)是指利用各种方式标记细胞,并对包括其后代所有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迁移等活动进行追踪观察。自20世纪以来,谱系示踪技术为研究器官发育、组织损伤修复以及单细胞的分化命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近些... 细胞谱系示踪(cell lineage tracing)是指利用各种方式标记细胞,并对包括其后代所有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迁移等活动进行追踪观察。自20世纪以来,谱系示踪技术为研究器官发育、组织损伤修复以及单细胞的分化命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近些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细胞谱系示踪技术也有所突破,尤其是诱导性重组酶Cre/loxp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细胞谱系示踪技术的应用范围。本文将结合细胞谱系示踪技术在多种研究中的应用,对该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示踪 基因打靶 活体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信号通路在骨骼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启钊 戚华兵 +1 位作者 杜晓兰 陈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56-163,共8页
维生素D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固醇激素在骨骼发育和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机体从外界获取的维生素D需在体内经过2次羟化转变为活性1,25-二羟基维生素D3,然后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后发挥生物学作用。传统观点认为1,... 维生素D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固醇激素在骨骼发育和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机体从外界获取的维生素D需在体内经过2次羟化转变为活性1,25-二羟基维生素D3,然后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后发挥生物学作用。传统观点认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3在体内主要通过内分泌途径作用于肠道和肾脏,通过调节钙磷吸收和重吸收维持矿物质稳态,并因此间接调节骨骼稳态。近年发现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通过调节其增殖、分化直接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维持骨稳态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骨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沙坦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陶玉香 何凤慈 +1 位作者 孟得胜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362-2364,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MRI)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40min而后再灌注2h建立MRI模型并分别给予2、6、20mg/kg的洛沙坦,于再灌注后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MRI)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40min而后再灌注2h建立MRI模型并分别给予2、6、20mg/kg的洛沙坦,于再灌注后5、20、40min、1、2h分别检测心功能、肌酸磷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ATP含量的变化。结果MRI过程中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血浆和心肌局部组织中AngⅡ含量增加,心肌酶释放增加,心肌细胞内ATP含量减少,洛沙坦明显保护MRI家兔心功能并降低心肌酶的释放和维持心肌细胞内ATP浓度。结论MRI有可能是与AngⅡ有关,洛沙坦可能通过特异性拮抗AngⅡ1型受体来抵御MRI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紧张素Ⅱ 洛沙坦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保护素抑制小鼠植骨气囊模型中聚乙烯磨损颗粒诱导的溶骨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洋 王信 +4 位作者 周锐 姜蓉 邓忠良 张健 陈婷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46-1450,共5页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减少破骨细胞骨破坏的吸收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制作气囊模型。实验分成3组:空白组(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颗粒组(气囊注入聚...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减少破骨细胞骨破坏的吸收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制作气囊模型。实验分成3组:空白组(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颗粒组(气囊注入聚乙烯颗粒和生理盐水)、OPG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和OPG)。3周后取囊壁和植入颅骨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渗出量;取组织匀浆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α浓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情况及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情况。结果①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渗出量:颗粒组[(3 812±628)个/视野]与OPG组[(3 665±297)个/视野]明显多于空白组[(1 820±598)个/视野,P<0.05]。②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α浓度:颗粒组[IL-1、TNF-α浓度分别为(210.57±4.26)、(188.36±7.33)pg/ml]与OPG组[IL-1、TNF-α浓度分别为(198.59±6.90)、(179.28±2.11)pg/ml]明显多于空白组[IL-1、TNF-α浓度分别为(138.34±2.32)、(156.14±4.17)pg/ml,P<0.05]。③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区域面积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颗粒组[(4.34±1.53)%]明显多于空白组[(0.89±0.12)%,P<0.05];OPG组[(0.96±0.55)%]与颗粒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④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陷窝面积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颗粒组[(14.58±2.68)%]明显多于空白组[(3.09±0.62)%,P<0.05]。OPG组[(3.25±0.78)%]与颗粒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成功建立小鼠植骨气囊模型,并证实OPG对于聚乙烯颗粒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并未起到明显抑制作用,但OPG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有效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骨吸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人工关节 植骨气囊动物模型 无菌松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2对破骨细胞体外分化以及骨吸收功能的直接调控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晓刚 苏楠 +6 位作者 唐玉彬 温轩 唐浚洲 陈思宇 李灿 杜晓兰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6-639,共4页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对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体外分化与功能的直接调控作用。方法分离野生型C3H/HeJ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利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对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体外分化与功能的直接调控作用。方法分离野生型C3H/HeJ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利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以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向破骨细胞分化,同时在实验组中加入FGF2,观察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发育过程,鬼笔环肽(phalloidine)染色观察破骨细胞肌动蛋白环(actin ring)变化,Real-time PCR检测破骨细胞Trap、Mmp9、Ctsk以及Clcn7表达,破骨细胞与骨片共培养检测骨吸收功能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情况。结果①TRAP染色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破骨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②鬼笔环肽染色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肌动蛋白环均正常;③实验组Trap、Mmp9及Ctsk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Clcn7 mRNA表达2组无明显差异;④体外骨片吸收实验提示实验组骨吸收陷窝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⑤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多。结论 FGF2不影响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的分化以及肌动蛋白环的形成,但可以通过ERK信号通路正向调控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4与骨保护素联合抑制聚乙烯磨损颗粒诱导的溶骨效应
15
作者 汪洋 周锐 +3 位作者 吴宁宁 牟钰钦 李锐冬 邓忠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09-1713,共5页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白介素-4(IL-4)与骨保护素(OPG)联合减少骨破坏吸收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将已制成的气囊模型小鼠分成3组:对照组(气囊注入聚乙烯颗粒及...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白介素-4(IL-4)与骨保护素(OPG)联合减少骨破坏吸收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将已制成的气囊模型小鼠分成3组:对照组(气囊注入聚乙烯颗粒及生理盐水);IL-4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及IL-4);联合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IL-4及OPG),3周后取囊壁和植入颅骨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渗出量;取组织匀浆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浓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情况;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情况。结果(1)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渗出量IL-4组、联合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浓度IL-4组与联合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3)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区域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IL-4组与联合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联合组较IL-4组染色面积也有显著减少(P<0.05)。(4)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陷窝面积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IL-4组与联合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联合组较IL-4组的骨片吸收面积有显著减少。讨论证实IL-4不仅能明显减轻炎症情况,并且能明显减少破骨细胞的激活、骨破坏吸收情况,抑制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骨吸收效应。IL-4与OPG联合应用于小鼠植骨气囊模型中,其抑制骨吸收效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白介素-4 人工关节 植骨气囊动物模型 无菌松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FGFR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16
作者 宋瑞华 王建民 +2 位作者 苏楠 黄留红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从小鼠17.5 d全胚胎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为研究FGFR3信号通路提供新的线索。方法构建FGFR3胞内区的真核表达载体R3-PI,转化酵母菌AH109。毒性实验及自激活实... 目的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从小鼠17.5 d全胚胎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为研究FGFR3信号通路提供新的线索。方法构建FGFR3胞内区的真核表达载体R3-PI,转化酵母菌AH109。毒性实验及自激活实验证实FGFR3胞内区蛋白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不存在自激活现象。将小鼠17.5 d全胚胎cDNA质粒文库转入AH109/R3-PI酵母菌中,能够与FGFR3胞内区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果通过初步筛选得到3种能够与FGFR3胞内区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经回复性实验进一步验证CLK4与FGFR3胞内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通过筛选发现CLK4与FGFR3胞内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示FGFR3可能通过CLK4参与能量代谢调节,而CLK4可能通过对FGFR3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调节FGFR3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R3 酵母双杂交系统 蛋白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1,25二羟维生素D_3对发育期小鼠骨稳态的影响
17
作者 黄启钊 戚华兵 +5 位作者 王晓凤 朱莹 王权 王先行 杜晓兰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4-779,共6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小鼠发育期骨稳态的影响。方法怀孕13.5 d的C3h小鼠分成3组,每日分别经腹腔注射1%的乙醇溶液(对照组),0.5 ng/g的1,25(OH)2D3(低剂量组)和5 ng/g的1,25(OH)2D3(大剂量组),持续至孕鼠分娩... 目的观察大剂量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小鼠发育期骨稳态的影响。方法怀孕13.5 d的C3h小鼠分成3组,每日分别经腹腔注射1%的乙醇溶液(对照组),0.5 ng/g的1,25(OH)2D3(低剂量组)和5 ng/g的1,25(OH)2D3(大剂量组),持续至孕鼠分娩。新生小鼠从第3天开始隔天注射相同剂量的1,25(OH)2D3,连续1个月。观察小鼠出生以及身长、体质量等生长变化情况;1月龄的小鼠分别行X线检查、Micro-CT扫描,胫骨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经HE、藏红固绿染色,行组织学、骨形态计量分析,观察不同分组发育期小鼠骨骼结构及骨代谢的变化情况。结果从E13.5 d开始注射不同剂量的1,25(OH)2D3对孕鼠怀孕过程和小鼠出生没有明显的影响,出生后第7天开始,大剂量组小鼠身长、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月龄时,差异增大,大剂量组身长、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小剂量组(P<0.01);X线检测显示1月龄大剂量组小鼠发生病理性骨折(n=10),其余2组未发现;Micro-CT结果提示大剂量组小鼠骨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小鼠仅骨皮质厚度有所增加(P<0.05);胫骨组织切片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大剂量组小鼠破骨细胞数量较其余2组显著增加(P<0.01),而低剂量组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成骨细胞数量较其余2组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剂量1,25(OH)2D3显著降低C3h小鼠骨量,同时使骨皮质菲薄,骨骼质量变差,从而易骨折。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1 25二羟维生素D3 大剂量 发育期 骨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细胞特异性过表达h1 calponin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18
作者 陈锚锚 苏楠 +4 位作者 赵子瑜 雷子贤 赵玲 李福兵 陈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849-853,共5页
目的为从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碱性调宁蛋白(h1-calponin)在骨形成过程中的直接作用,我们构建了成骨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h1-calponin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方法构建在成骨细胞特异性启动子(collagen I promoter)驱动... 目的为从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碱性调宁蛋白(h1-calponin)在骨形成过程中的直接作用,我们构建了成骨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h1-calponin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方法构建在成骨细胞特异性启动子(collagen I promoter)驱动下表达h1-calponin的载体(pColI-calponin),纯化DNA片段,再以显微注射的方法将转基因片段导入小鼠受精卵,经移植后得到小鼠。PCR法检测整合到小鼠基因组中的外源基因,提取F1代阳性小鼠原代成骨细胞RNA,RT-PCR检测h1-calponin在小鼠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转基因小鼠表型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1只G0代转基因鼠中检测到阳性信号,RT-PCR显示F1代转基因小鼠成骨细胞中表达h1-calponin较野生对照小鼠明显增加,且转基因小鼠体重与野生小鼠相比有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在成骨细胞特异性过表达h1-calponin的转基因小鼠,为深入研究h1-calponin在骨骼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调宁蛋白 成骨细胞 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小鼠骨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19
作者 唐玉彬 苏楠 +3 位作者 温轩 陈思宇 杜晓兰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8-722,共5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成年小鼠骨细胞分离和鉴定方法,检测其标志性基因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表达。方法将3月龄C57小鼠的胫骨和股骨分离后剪除干骺端,冲去骨髓,切割成约1 mm碎片,用Ⅰ型胶原酶... 目的建立稳定的成年小鼠骨细胞分离和鉴定方法,检测其标志性基因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表达。方法将3月龄C57小鼠的胫骨和股骨分离后剪除干骺端,冲去骨髓,切割成约1 mm碎片,用Ⅰ型胶原酶和EDTA溶液交替消化以获取骨细胞。分别通过形态观察、ALP染色、OC染色和E11/gp38染色鉴定骨细胞。qRT-PCR检测骨细胞标志性基因表达,并与骨细胞系IDG-SW3和MLO-Y4比较。检测FGFRs在骨细胞的表达。结果分离出的骨细胞呈多树突状或星状,并借突触彼此连接。ALP染色可见成骨细胞染色阳性,骨细胞染色阴性。OC染色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均阳性,成纤维细胞阴性,而E11/gp38染色仅见骨细胞染色阳性。实验所得细胞表达骨细胞特异基因DMP1、SOST、FGF23,表明骨细胞成功分离,且此原代骨细胞与IDG-SW3和MLOY4细胞系表达有差异。FGFR1-3在骨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成功分离成年小鼠原代骨细胞,发现FGFR1-3在原代骨细胞中均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细胞 细胞分离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抑制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的表达及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静远 王权 +4 位作者 温轩 谭乔燕 谢杨丽 苏楠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46-953,共8页
目的探讨在软骨细胞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通路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Malat1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Ⅰ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和Ⅲ型成纤维细... 目的探讨在软骨细胞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通路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Malat1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Ⅰ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和Ⅲ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敲除小鼠的原代软骨,以及利用软骨细胞系培养充当软骨细胞模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及下游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通路阻断剂U0126处理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alat1的表达变化。在ATDC5细胞模型中通过siRNA转染干扰Malat1或Fgfr1,质粒转染过表达Fgfr1,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alat1的表达,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结果 Malat1被干扰24、36、48、60 h后,ATDC5细胞增殖速度显著减慢(P<0.05),FGF2处理ATDC5细胞24 h后Malat1表达显著下降(P<0.05),且ERK通路抑制剂U0126处理细胞后FGF2对Malat1的抑制作用消失。Fgfr1条件性敲除或si-Fgfr1干扰后Malat1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FGF2对Malat1的抑制作用消失,Fgfr1在ATDC5细胞中过表达后Malat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软骨细胞中FGF2可能通过Fgfr1激活下游ERK通路,抑制了Malat1的表达,从而影响软骨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软骨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