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D红/蓝光照射促进创伤后慢性伤口愈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谢南珍 叶茂 程红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83-1187,共5页
目的研究LED红蓝光联合照射对创伤后引起的慢性伤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方法以伤口类型为分层将伤口分为试验组(蓝光照射+红光照射,n=18)和对照组(红光照射,n=18)。2组伤口其他处置方案一致,规定10 d为1个疗程。治疗第1、3... 目的研究LED红蓝光联合照射对创伤后引起的慢性伤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方法以伤口类型为分层将伤口分为试验组(蓝光照射+红光照射,n=18)和对照组(红光照射,n=18)。2组伤口其他处置方案一致,规定10 d为1个疗程。治疗第1、3、5、7、10天分别测量每组伤口的疼痛评分、照射前后温度变化、伤口面积并计算创面缩小率与创面相对愈合速率,并观察有无创面局部和全身的不良反应。结果光照射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伤口面积以及伤口疼痛评分均明显减小(时间主效应P<0.05),所有病例未出现伤口局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红蓝光联合照射可显著提高创面面积缩小率(P<0.001)、创面相对愈合速率(P=0.006)、创面愈合的疗效(P=0.010),且更有效地减轻创面疼痛(P=0.008)。结论红蓝光联合使用比单纯红光更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轻伤口疼痛。连续干预10 d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创面 创面愈合 LED 红光 蓝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医疗法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位景香 王永堂 鲁秀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58,共5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经历威胁性、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以及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主要涉及海马、杏仁核、前额叶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PTSD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经历威胁性、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以及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主要涉及海马、杏仁核、前额叶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PTSD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情志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治疗机制可能涉及神经元保护、调控学习记忆、抗应激、调节HPA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中医 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心电监护系统QRS波的实时检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朱凌云 吴宝明 +4 位作者 王正国 李刚 曹长修 朱新建 闫庆广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3-607,共5页
针对移动心电监护系统对ECG信号实时分析的需要,提出了利用动态心电图的二阶差分极小值和一阶差分过零点来实现QRS波精确定位的实时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克服或抑止各类噪声对ECG信号的影响,并设计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的信号检测门... 针对移动心电监护系统对ECG信号实时分析的需要,提出了利用动态心电图的二阶差分极小值和一阶差分过零点来实现QRS波精确定位的实时检测算法。该算法能克服或抑止各类噪声对ECG信号的影响,并设计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的信号检测门限。经过对正常人和临床病人的动态ECG信号进行测试验证,QRS波检测准确率可达99.8%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适合于移动心电监护系统QRS波的实时检测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波 二阶差分极小值 移动心电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舱室内爆炸致大鼠失能性脑损伤的神经电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高洁 康健毅 +5 位作者 王丽丽 杨策 伍亚民 李兵仓 王建民 赖西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密闭舱室内爆炸致大鼠失能性脑损伤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 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开阔地爆炸组(OTB组,n=32)和舱室爆炸组(ECB组,n=32)。舱室爆炸组和开阔地爆炸组分别在模拟装甲舱室内和舱外以60... 目的探讨密闭舱室内爆炸致大鼠失能性脑损伤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 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开阔地爆炸组(OTB组,n=32)和舱室爆炸组(ECB组,n=32)。舱室爆炸组和开阔地爆炸组分别在模拟装甲舱室内和舱外以600mg雷管电起爆,动物距爆点21.5cm。观察大鼠伤前及伤后1、3、5、8、12、24、72h(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失能性脑缺血面积和诱发电位的改变。结果舱室内、外爆炸后30min大鼠失能程度均为25%。TTC染色显示开OTB组伤后5h出现肉眼可见脑缺血区域,12h缺血区面积最大,至72h基本恢复正常;ECB组伤后3h即可见缺血区,至72h缺血区仍存在。诱发电位检测显示,ECB组伤后5h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延长,伤后8h运动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延长,且感觉变化先于运动变化。结论舱室爆炸致脑失能较开阔地爆炸更早且伤情更重,缺血区域和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可能与失能性脑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空间 复合冲击波 脑损伤 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腹腔高压对心肺基础监测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丽 谢镒鞠 +4 位作者 唐小唪 王正刚 刘道城 张连阳 葛衡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159-216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动物模型的建立观察腹腔内压力变化特点以及心肺监测指标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小型实验猪经股动脉插管放血致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动物模型的建立观察腹腔内压力变化特点以及心肺监测指标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小型实验猪经股动脉插管放血致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约为50 mmHg,持续1 h,同时部分阻断门静脉,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成功建立IAH模型8只,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动态监测呼吸、循环指标。治疗组采用腹腔减张缝合技术治疗。分别于实验动物放血前、放血后1 h、IAH后及IAH治疗后12 h测量、对比膀胱压(vesical pressure,VP)。结果随着腹腔内压力逐步增加,两组动物膀胱压均升高[(12±2)vs(27±8)cmH2O,(12±2)vs(30±7)mmHg,P<0.01];经腹腔减压处理后,治疗组膀胱压降低[(27±8)vs(12±2)cmH2O,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膀胱压之间也有显著差异[(30±7)vs(12±2)cmH2O,P<0.01]。随着失血性休克的逐步形成,平均动脉压下降[(115±9)vs(62±13)mmHg,P<0.01],心率升高[(118±17)vs(55±4)/min,P<0.01]。腹腔高压后与放血前呼吸频率增加[(59±9)vs(32±13)/min,P<0.01]。治疗后,治疗组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4)vs(53±18)/min,P<0.01]。休克后动脉血中乳酸含量明显增高[(1.9±0.8)vs(0.9±0.5)mmoL/L,P<0.01],治疗12 h后乳酸含量下降[(1.0±0.4)vs(1.9±0.8)mmoL/L,P<0.01]。结论模型成功模拟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腹腔高压症的形成。随着IAH形成,腹腔内压明显增高。腹腔减压术可以显著降低腹腔内压,改善呼吸频率,降低乳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失血性休克 复苏 腹腔高压症 膀胱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有限元研究非贯穿弹道冲击防弹衣后人体躯干的力学响应 被引量:12
6
作者 董萍 陈菁 +4 位作者 张启宽 康建毅 刘海 张良潮 徐诚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0-275,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人体躯干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弹头非贯穿性弹道冲击下人体躯干主要脏器的力学响应进行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正常成年男性的CT扫描数据,应用医学图像重建软件Mimics和有限元前处理工具Hy-perMesh进行人体躯干有限元建模,在显式... 目的通过建立人体躯干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弹头非贯穿性弹道冲击下人体躯干主要脏器的力学响应进行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正常成年男性的CT扫描数据,应用医学图像重建软件Mimics和有限元前处理工具Hy-perMesh进行人体躯干有限元建模,在显式动力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中对速度为360 m/s的9 mm手枪弹弹头撞击装配有软质防弹衣人体躯干的压力、加速度响应进行数值计算。结果建立了包括胸廓骨骼结构、脏器、纵膈和肌肉/皮肤的人体躯干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心脏、肺脏、肝脏、胃的压力响应以及胸骨的加速度响应,发现不同脏器之间或同一脏器的不同位置,离弹头撞击点位置的远近决定了压力峰值的大小和出现压力峰值的时间。结论装配有软质防弹衣的人体躯干有限元计算模型可作为非贯穿弹道冲击下人体力学响应的仿真分析工具,仿真结果可为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机制和防护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道冲击 防弹衣 人体躯干 力学响应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欣建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李晓炎 翁格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 :评价不同内固定器械的三维稳定性和对椎管的减压作用 ,为今后临床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13例中、重度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标本进行不同内固定器械的固定 ,判断和观察脊柱节段的三维稳定性、椎管减压情况... 目的 :评价不同内固定器械的三维稳定性和对椎管的减压作用 ,为今后临床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13例中、重度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标本进行不同内固定器械的固定 ,判断和观察脊柱节段的三维稳定性、椎管减压情况和椎间植骨的固定作用。结果 :Steffee,Kaneda器械可使重度爆裂骨折在屈曲、后伸及侧弯方向上较好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Harrington在后伸时可保持稳定 ,在前屈、侧弯时虽优于Luque ,但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 ;在旋转方向上 ,除Kaneda外的其余器械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明显(P<0.05)。当椎间植骨后 ,除Luque外的所有器械节段的稳定性明显增加 ,但轴向旋转也仅有Kaneda能阻止节段的活动。除后伸活动外 ,Luque器械与其余器械组对节段的稳定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严重爆裂骨折以前路减压、植骨及Kaneda最理想 ;Steffee即可保持节段稳定 ,又可使椎管间接减压 ;Harrington的稳定作用不甚理想 ,但对椎管减压最佳 ;Luque无稳定和减压作用 ,应避免使用 ;脊柱前中柱植骨可防止继发后凸畸形和器械固定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酸18α体上调p53的表达保护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开龙 何娅妮 +2 位作者 赵玲 王惠明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078-2081,共4页
目的探讨甘草酸18α体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后肾小管上皮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成年(2月龄)野生型鼠[p53(+/+)]和p53基因敲除[p53(-/-)]鼠分成4组:p53(+/+)鼠生理盐水组、p53(+/+)鼠... 目的探讨甘草酸18α体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后肾小管上皮细胞p5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成年(2月龄)野生型鼠[p53(+/+)]和p53基因敲除[p53(-/-)]鼠分成4组:p53(+/+)鼠生理盐水组、p53(+/+)鼠甘草酸治疗组、p53(-/-)鼠生理盐水组和p53(-/-)鼠甘草酸治疗组;建立左肾IRI模型,于再灌注后0、1和7d处死动物,制作双肾(右肾作自身对照)标本。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定量检测p53的表达,并用EIG综合图像分析系统对NF-κB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坏死,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甘草酸治疗组比生理盐水组轻、p53(+/+)鼠组比p53(-/-)鼠组轻(P<0.01)。各组IRI肾NF-κB蛋白的表达在IRI后0d即开始增加,1、7d点,NF-κB蛋白的表达在p53(+/+)鼠比p53(-/-)鼠显著减少,甘草酸治疗组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减少(P<0.01);p53(+/+)鼠甘草酸治疗组p53蛋白的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P<0.01)。p53的表达与肾小管坏死和NF-κB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甘草酸可能主要通过对小鼠IRI肾脏p53表达的上调,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肾小管坏死,从而对IRI肾脏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18α体 肾脏 IRI P53 核转录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人髓样分化蛋白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严重创伤后并发症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顾玮 单佑安 +11 位作者 刘庆 周健 蒋东坡 姚元章 张连阳 都定元 高劲谋 董蕻 杨策 朱佩芳 王正国 蒋建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4-487,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髓样分化蛋白2(MD-2)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严重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脓毒症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105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42例并发脓毒症)MD-2基因...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髓样分化蛋白2(MD-2)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严重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脓毒症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105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42例并发脓毒症)MD-2基因启动子-1625C/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结果-1625G等位基因携带者MODS评分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显性遗传模式P<0.001,隐性遗传模式P>0.05)。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创伤患者比C等位基因携带者并发脓毒症的可能性高(OR值为0.477,95%可信区间为0.266-0.855,P<0.05)。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创伤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显性遗传模式P<0.05,隐性遗传模式P>0.05)。结论汉族人严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的易感性与MD-2基因启动子-1625C/G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1625G可能是严重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分化蛋白2 基因多态性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模型大鼠循环内皮细胞与肝功能状态间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京 戚华兵 +2 位作者 赵玲 苏楠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71-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脓毒症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在大鼠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CEC数量、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血天冬氨酸... 目的探讨大鼠脓毒症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在大鼠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CEC数量、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血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改变。并探讨CEC数量与AST和ALT的相关关系。结果CLP6h后动物肝细胞明显肿胀,24h组肝细胞大量空泡变性,乃至坏死。CLP3h组白细胞和CEC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CLP6h后AST、ALT才出现明显增高。CEC数量与AST和ALT水平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4和-0.734(P<0·01)。用非线性回归分析CEC数量与AST和ALT的关系,发现CEC数量对ALT的最佳拟合曲线为幂函数(P<0·05),其方程为ALT=33.052681+24.097309CEC-1。CEC数量对AST的最佳拟合曲线为对数函数,但无统计学意义(P=0.607)。结论在大鼠脓毒症模型中,比起常规肝功能指标,CEC数量更能敏感反映肝脏病理进程。当肝功能指标高于正常阈值时肝细胞已经出现了显著损伤。因此,早期监测CEC数量结合已有的肝功能指标有助于早期提示肝功能损害,及时针对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循环内皮细胞 盲肠结扎穿孔术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3例胸部创伤的院内早期救治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希龙 姚元章 +3 位作者 刘朝普 蒋耀光 黄显凯 张连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395-1396,共2页
关键词 胸部创伤 早期救治 肺挫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胸部创伤病死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云 都定元 +4 位作者 胡旭 夏道奎 向小勇 周继红 刘朝兵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分析严重胸部创伤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777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资料,对影响其病死率的15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严重胸部创伤病死率有价值的相... 目的分析严重胸部创伤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777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资料,对影响其病死率的15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严重胸部创伤病死率有价值的相关因素分别是年龄、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肺部感染、腹腔脏器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胸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其中影响严重胸部创伤病死率的最终独立危险因素有5个,分别为失血性休克(B=1.710,OR=1.291,P=0.001)、MODS(B=3.453,OR=1.028,P<0.001)、肺部感染(B=2.396,OR=10.941,P<0.001)、腹腔脏器损伤(B=1.542,OR=1.210,P=0.005)、胸AIS值≥4(B=0.487,OR=1.622,P<0.001);影响严重胸部创伤病死率的保护因素有2个,分别为年龄≤60岁(B=-0.035,OR=0.962,P=0.01)、GCS值≥12(B=-0.635,OR=0.320,P<0.001)。结论年龄、严重并发症、伤情准确诊断与评估是预测创伤后救治结局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提高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创伤 病死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促血管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简宇 简华刚 +7 位作者 黄宏 徐祥 郭敏 代卉 崔文慧 蒋建新 朱佩芳 王正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07-2310,共4页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促进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endothelial-mesenchymal(myofibroblast)transition,EnMT]的效应,探讨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以及纤维化疾病发生的新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促进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endothelial-mesenchymal(myofibroblast)transition,EnMT]的效应,探讨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以及纤维化疾病发生的新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TGF-β1(0、10、25、和50ng/ml)刺激细胞72h后,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α-SMA表达变化,RT-PCR检测VE-钙粘蛋白(VE-Cadherin),α-SMA和Ⅰ型胶原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生长,TGF-β1刺激组内皮细胞由铺路石样形态向梭形转化。免疫荧光检测可见对照组含有少量FⅧ,α-SMA双阳性细胞。TGF-β1组FⅧ,α-SMA双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并且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P<0.05,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TGF-β1刺激导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E-钙粘蛋白(VE-cadherin)基因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随着TGF-β1刺激浓度的增加,VE-钙粘蛋白基因表达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反,内皮细胞间质性标记物α-SMA和I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并且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TGF-β1刺激内皮细胞后,细胞表型和功能均表现为间质细胞特性,提示TGF-β1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EnMT)的作用,并且其促EnMT效应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转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重要脑区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旺 李陈成 +6 位作者 李森 冯东亮 洪有建 南伟 江龙 黄显凯 伍亚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研究复合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重要脑区的病理变化。方法成年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按复合刺激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4周后对两组大鼠行高架十字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检测结... 目的研究复合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重要脑区的病理变化。方法成年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按复合刺激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4周后对两组大鼠行高架十字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检测结束后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CA1、CA2、CA3区和齿状回进行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特点。结果正常组大脑皮层和海马各区细胞形态规则、分布均匀,核仁及边界清晰,胞质尼氏体丰富,无明显神经元变性坏死;模型组大脑皮层细胞形态较规则、分布均匀,无明显病理改变;海马CA1、CA3区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量减少,有较多空泡样细胞病变,CA3区更为明显;CA2区细胞排列较规则,分布较均匀;齿状回可见部分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尼氏体数量减少。结论PTSD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为探讨PTSD患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大脑皮层 海马 病理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8
15
作者 蒋建新 李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1-784,共4页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战伤和创伤救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战创伤救治的研究方向、目标和重点。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 ,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欧美军事强国提出了&qu...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战伤和创伤救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战创伤救治的研究方向、目标和重点。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 ,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欧美军事强国提出了"医疗与士兵"同在的理念,尤为重视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快速救治新技术与急救器材的研究,将医疗救援尽量前伸,加强建立无缝隙的医疗救援体系。重视严重战伤院内并发症发生机制与防治、高新武器致伤特点与机制、颅脑伤、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等研究。我军分别在战创伤急救、损伤控制外科、休克复苏、并发症防治以及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提升我军现代战争条件下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结论我军未来在战创伤领域应以适应现代战争和执行多种非军事行动条件下卫勤保障需求为立足点,以显著降低战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全面提升军人健康为目标,大力加强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救治能力,以及三军联合作战条件下战伤救治组织、救治技术和战创伤救治的转化医学研究,不断提升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伤 创伤和损伤 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用于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健 周健 +1 位作者 杨文群 陈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12-1213,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止点的影像学参数测量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林 杨柳 +2 位作者 王爱民 唐康来 王晓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950-1952,共3页
目的研究X线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股骨侧止点印迹与股骨骨性标记之间的定位关系。方法采用12例正常国人膝关节标本,将ACL股骨侧止点定标记,在CR片上将股骨侧骨性标记组成4对,分别为:①股骨干力学轴(A)与平行的双... 目的研究X线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股骨侧止点印迹与股骨骨性标记之间的定位关系。方法采用12例正常国人膝关节标本,将ACL股骨侧止点定标记,在CR片上将股骨侧骨性标记组成4对,分别为:①股骨干力学轴(A)与平行的双后髁切线(B);②双前髁切线(C)与双后髁切线(B);③Blumensaat线(D)和与之平行的双股骨髁远端切线(E);④与股骨干力学轴垂直的双髁远端切线(F)和与股骨干力学轴垂直的双后髁切线(G)。使用X-Caliper测量ACL止点印迹中心点与以上骨性标记的距离,计算其在各对标记间距离的比值,确定定位最为准确的股骨侧骨性标记。结果ACL止点中心在股骨侧标记AB线之间距离的比值为(65.3±1.1)%,在BC线间比值为(78.1±1.0)%;在DE线间比值为(38.3±2.7)%,在FG线间比值为(43.1±4.6)%。结论股骨干力学轴及与其平行的股骨髁切线可以作为准确的定位标记;Blumensaat线及其平行线能够准确地定位ACL股骨侧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L 隧道定位 印迹 放射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点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邢叔星 赵玉峰 +7 位作者 刘东北 段卡拉 王爱民 王子明 蒲渝 刘育杰 费军 陈卫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对一种集合点状接触、锁定及加压于一体的新型接骨板(PC-LCP),进行弯曲力学特性、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评估。方法对三种医用不锈钢接骨板,点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PC-LCP)、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 DCP)、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各3... 目的对一种集合点状接触、锁定及加压于一体的新型接骨板(PC-LCP),进行弯曲力学特性、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评估。方法对三种医用不锈钢接骨板,点接触锁定加压接骨板(PC-LCP)、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 DCP)、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各3副进行四点弯曲试验;20对新鲜山羊胫骨制成横断骨折,应用三种接骨板固定,进行四点弯曲、扭转及垂直压缩试验。结果PC-LCP弯曲刚度弱于DCP、LC-DCP,三者有显著差异(P<0.05),但三种接骨板固定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强度稍低的新型接骨板PC-LCP固定骨折后与其它两种接骨板有同样的生物力学强度及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骨板 锁定加压 点状接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洁 刘良明 伍亚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36-438,共3页
周围神经损伤通常伴随活跃的再生反应。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神经元胞体、神经纤维和微环境调控分子包括相应转录因子、炎性介质、神经营养因子等促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予以概述,旨在探讨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相关... 周围神经损伤通常伴随活跃的再生反应。本文就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神经元胞体、神经纤维和微环境调控分子包括相应转录因子、炎性介质、神经营养因子等促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予以概述,旨在探讨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相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生长锥 细胞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峡地区严重胸部创伤的流行趋势及死亡相关因素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云 都定元 +5 位作者 胡旭 夏道奎 向小勇 黄春 周继红 蒋建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三峡地区严重胸部创伤(SCT)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影响SCT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救... 目的探讨中国三峡地区严重胸部创伤(SCT)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影响SCT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救治的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创伤信息数据库,分析SCT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定群多因素研究,对15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2000年前比较,2000年后的钝性伤构成比(68.5%比74.7%,P=0.006)、锐器伤构成比(12.2%比15.9%,P=0.039)明显升高;院前时间明显缩短[(3.45±2.38)h比(2.20±4.39)h,P<0.01],转院率明显增高(32.39%比36.80%,P=0.01);胸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3.56±0.71比3.43±0.58,P<0.01)、修正创伤评分(RTS)(7.14±2.18比6.93±1.07,P<0.01)明显增高,肺部感染(12.63±4.79比17.16±6.41,P=0.019)及创伤失血性休克(2.4±0.75比3.4±1.34,P=0.008)治疗效果也显著提高;首要致死原因为低血容量休克(59.41%)。影响SCT病死率的最终独立危险因素为失血性休克(B=1.710,OR=1.291,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B=3.453,OR=1.028,P<0.001)、肺部感染(B=2.396,OR=10.941,P<0.001)、腹腔脏器损伤(B=1.542,OR=1.210,P=0.005)、胸AIS值≥4(B=0.487,OR=1.622,P<0.001);影响SCT病死率的保护因素为年龄<60岁(B=-0.035,OR=0.962,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值≥12(B=-0.635,OR=0.320,P=0.014)。结论 2000年后收治的SCT总体伤势更为严重,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SCT救治水平明显提高。年龄、并发症、胸AIS值和GCS准确评估是影响SCT救治结局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创伤 流行病学特征 危险因素 中国三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