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1、Ang-2差异表达在大鼠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竞 李涛 +1 位作者 杨光明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84-1688,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在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点肠系...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在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点肠系膜上动脉(SMA)一级分支微血管环的血管反应性、SMA中Ang-1、Ang-2的蛋白表达变化;并观察在缺氧高血管反应期和低血管反应期,给予和抑制Ang-1、Ang-2对SMA一级分支血管环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1)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反应性呈早期增高、晚期降低的双相变化,休克10min组NE的Emax最高,为正常的129.3%(P<0.01);Ang-1的蛋白表达也呈早期增高、晚期降低的双相变化,休克10min组的Ang-1蛋白表达最高,为正常对照组的1.85倍;Ang-2的蛋白表达在休克早期变化不大,在休克后期逐渐增高,休克4h组的Ang-2蛋白表达最高,为正常对照组的2.90倍。(2)在高血管反应期(缺氧30min),外源性给予Ang-1对血管反应性影响不大,尽管NE的Emax增大,但无显著差异(P>0.05),外源性给予Ang-2可降低血管反应性(P<0.01);在低血管反应期(缺氧4h),外源性给予Ang-1可改善血管反应性(P<0.01),外源性给予Ang-2可进一步降低血管反应性(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Ang-1、Ang-2的差异表达,这种差异表达参与了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血管反应性 双相变化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t-eNOS-NO信号途径介导了Ang-1和Ang-2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血管高反应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徐竞 蓝丹 +2 位作者 杨光明 李涛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54-1558,共5页
目的: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调节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 目的: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调节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点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中eNOS蛋白表达变化,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eNOS抑制剂对Ang-1和Ang-2调节缺氧早期和晚期血管反应性作用的影响,并观察给予Ang-1、Ang-2以及Tie-2、Akt、p38 MAPK、ERK抑制剂后缺氧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混合培养物中eNOS蛋白表达和培养上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结果:(1)eNOS在正常SMA中表达很低,失血性休克后逐渐增高,休克10 min、30 min、1 h、2 h和4 h时分别增高至正常对照的1.95、2.10、3.01、3.42和3.57倍(P<0.01)。(2)eNOS抑制剂可显著抑制缺氧10 min的血管高反应性,去甲肾上腺素(NE)的Emax由13.479mN降低至9.043 mN(P<0.01),也可以显著抑制Ang-1对缺氧10 min血管高反应性的维持作用,NE的Emax由15.283 mN降低至11.219 mN(P<0.01),但不改变Ang-2降低缺氧10 min血管高反应性作用,也不改变缺氧4 h的血管低反应性和Ang-1、Ang-2对缺氧4 h血管反应性的调节作用。(3)缺氧10 min的eNOS表达较正常对照增高,Ang-2和Tie-2、Akt抑制剂可抑制其增高(P<0.01),p38 MAPK、ERK抑制剂对其无显著影响。(4)NO含量在缺氧10 min显著增高,Ang-2和Tie-2、Akt、eNOS抑制剂可抑制其增高(P<0.01),p38 MAPK、ERK抑制剂对其无显著影响。结论:失血性休克早期,Ang-1和Ang-2通过Akt-eNOS-NO途径来调节血管高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血管反应性 双相变化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MEGJ的cAMP传递介导Ang2调节缺氧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低反应性 被引量:5
3
作者 徐竞 杨光明 +1 位作者 李涛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观察肌内皮缝隙连接(MEGJ)是否通过传递环磷酸腺苷(cAMP)介导血管生成素2(Ang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和血管低反应性的调节。方法:在双面共培养系统中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s)和VSMCs,并予... 目的:观察肌内皮缝隙连接(MEGJ)是否通过传递环磷酸腺苷(cAMP)介导血管生成素2(Ang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和血管低反应性的调节。方法:在双面共培养系统中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s)和VSMCs,并予以RNA干扰和缺氧等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SMCs中iNOS的表达;通过检测FITC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透过率反映VSMCs收缩反应性;采用Alexa Fluor 488-c AMP为示踪剂,观察cAMP从VECs到VSMCs的跨MEGJ转运。结果:在单独培养的VECs和VSMCs中,缺氧及Ang2处理后cAMP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但在VECs和VSMCs中的水平并不相同,在VECs中的水平显著高于VSMCs中的水平(P<0.05)。在双面共培养系统中,VECs和VSMCs中cAMP的浓度差则明显降低,且VSMCs中增高的c AMP水平可被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小干扰RNA(siRNA)显著抑制(P<0.05)。外源性Ang2作用下缺氧后荧光标记的Alexa Fluor 488-cAMP发生明显的从VECs到VSMCs的转运,且可被Cx43 siRNA显著抑制(P<0.05)。在双面共培养系统的VECs和VSMCs侧给予c AMP抑制剂均可显著抑制外源性Ang2作用下缺氧VSMCs的i NOS高表达,改善VSMCs的收缩低反应性(P<0.05)。结论:缺氧后Ang2可能通过Cx43,促进c AMP经MEGJ传递进入VSMCs,导致VSMCs的iNOS高表达和收缩低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血管低反应性 血管生成素2 肌内皮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失血性休克血管钙敏感性调节的信号分子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竞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6-899,共4页
目的:观察Rho-激酶、PKC、PKG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钙敏感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利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用去极化状态下(120 mmol/L K+)血管环对梯度浓度Ca2+的收缩力反映钙敏感性,观察Rho-激酶激动剂... 目的:观察Rho-激酶、PKC、PKG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钙敏感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利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用去极化状态下(120 mmol/L K+)血管环对梯度浓度Ca2+的收缩力反映钙敏感性,观察Rho-激酶激动剂血管紧张素Ⅱ(Ang-Ⅱ)、Rho-激酶抑制剂fasudil、PKC激动剂PMA、PKC拮抗剂staurosporine、PKG激动剂8Br-cGMP和PKG拮抗剂KT-5823对失血性休克血管钙敏感性的影响。结果:Ang-Ⅱ、PMA、KT-5823可增高失血性休克血管的钙敏感性,表现为Ca2+的量效曲线明显左移,在Ca2+(3×10-2mol/L)水平,Emax分别为0.630 g/mg0、.595 g/mg0、.624 g/mg,均明显高于休克组的0.377 g/mg(P<0.05,P<0.01);fasudils、taurosporine、8Br-cGMP可降低失血性休克血管的钙敏感性,表现为Ca2+的量效曲线明显右移,在Ca2+(3×10-2mol/L)水平,Emax分别为0.242 g/mg、0.230 g/mg、0.256 g/mg,均显著低于休克组(P<0.05,P<0.01)。结论:Rho-激酶、PKC、PKG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钙敏感性有调节作用,Rho-激酶、PKC可上调钙敏感性,PKG可下调钙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失敏 Rho-激酶 蛋白激酶C 蛋白激酶G 失血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肺损伤时外周血和肺灌洗液中几种炎症介质浓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韧 肖南 +2 位作者 田昆仑 刁有芳 陈惠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炎症介质 大鼠 外周血 肺灌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那地尔预处理提高失血性休克血管的反应性和钙敏感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徐竞 杨光明 +1 位作者 李涛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1-1626,共6页
目的:观察吡那地尔预处理诱导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保护作用以及与蛋白激酶C(PKC)α、ε的关系。方法:观察不同剂量吡那地尔在休克前不同时间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去甲肾上腺素(NE)的升压效应[平均动脉压(MAP)增幅]和... 目的:观察吡那地尔预处理诱导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保护作用以及与蛋白激酶C(PKC)α、ε的关系。方法:观察不同剂量吡那地尔在休克前不同时间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去甲肾上腺素(NE)的升压效应[平均动脉压(MAP)增幅]和收缩血管效应[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变化]的影响,以及对SMA一级分支微血管环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观察PKCα、PKCε抑制剂对吡那地尔预处理诱导保护效应的影响,以及吡那地尔预处理对PKCα、PKCε蛋白转位的影响,证实PKCα和PKCε的作用。结果:(1)失血性休克2 h后,NE的升压效应和收缩血管效应、SMA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较正常组均显著降低(P<0.01),25μg/kgBW吡那地尔休克前30 min预处理可改善休克后的上述变化;(2)PKCα和PKCε的拮抗剂可以消除25μg/kg BW吡那地尔休克前30 min预处理诱导的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保护,使NE的Emax分别降低42.9%和62.9%(P<0.01),使Ca2+的Emax分别降低31.1%和56.1%(P<0.01);25μg/kg BW吡那地尔休克前30 min预处理使PKCα和PKCε的胞膜表达较休克2 h增高,胞浆表达较休克2 h降低(P<0.01)。结论:吡那地尔预处理可通过诱导PKCα和PKCε的转位和活化,提高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管的反应性和钙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吡那地尔预处理 血管反应性 钙敏感性 蛋白激酶CΑ 蛋白激酶C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及钙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弋 李涛 +2 位作者 徐竞 唐小唪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7-442,共6页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存活时间和24 h存活率的影响,选择最适缺血预处理方法。在体实验,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血...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不同缺血预处理方法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存活时间和24 h存活率的影响,选择最适缺血预处理方法。在体实验,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血管管径对去甲肾上腺素(NE)收缩反应性和NE升压反应的影响;离体实验,应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后大鼠SMA环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结果:确定最适缺血预处理方法为:夹闭腹主动脉1 min,开放5 min,重复3次,2 h后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这种方法可显著增加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和24 h存活率。在体实验,缺血预处理可显著增加休克晚期NE的升压效应和在体SMA对NE的收缩反应(P<0.01)。离体实验,与失血性休克对照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SMA在休克早期(休克即刻)对NE的收缩反应性和钙敏感性明显下降(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休克后期(休克2 h、3 h、4 h),缺血预处理组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和钙敏感性显著增加(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改善血管钙敏感性发挥对休克后期血管反应性的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休克 出血性 血管反应性 钙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及作用部位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淑慧 胡德耀 +1 位作者 李晓辉 王正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26-528,共3页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20mg/kg、Mel+Pt(10+10mg/kg)及溶...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20mg/kg、Mel+Pt(10+10mg/kg)及溶媒,于创伤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0min、40min、80min、120min观察痛阈(50℃刺激举尾潜伏期)变化情况。观察创伤后3d侧脑室注射Mel(0.25、0.5、1.0mg/kg)后20min、40min、80min、120min的痛阈变化情况。结果:创伤后3d痛阈降至最低,7d恢复至正常。腹腔注射Mel(30—120mg/kg)或侧脑室注射Mel(0.25—1.0mg/kg)均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创伤大鼠的痛阈,且于给药后4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Mel(10mg/kg)与Pt(10mg/kg)合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结论:Mel对创伤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Mel与哌替啶有明显协同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5-甲氧色胺 创伤 疼痛 镇痛作用 哌替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激酶在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涛 朱娱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9-1063,共5页
目的:观察Rho激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利用离体乳头肌张力测定技术和心脏灌流技术,测定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间大鼠离体左室乳头肌在K-H液中的等长收缩张力的变化,以及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LVSP、±dp/dtm a... 目的:观察Rho激酶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利用离体乳头肌张力测定技术和心脏灌流技术,测定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间大鼠离体左室乳头肌在K-H液中的等长收缩张力的变化,以及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LVSP、±dp/dtm ax),并观察Rho激酶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失血性休克后大鼠离体乳头肌收缩力和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随着休克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休克1 h、2 h以及4 h时乳头肌对异丙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同时休克后不同时点心肌组织Rho激酶活性发生明显变化,在休克1 h、2h、4 h Rho激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Rho激酶活性变化与大鼠离体乳头肌收缩力和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之间呈明显相关性,Rho激酶激动剂U-46619在浓度为10-8m ol/L预孵育休克2 h离体乳头肌或离体心脏后,离体乳头肌对异丙肾上腺素收缩力明显增加,最大收缩张力显著高于休克2 h组,曲线向左移。U-46619也可明显改善休克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可明显拮抗由U-46619引起的休克大鼠离体乳头肌收缩反应性和离体心脏的改善作用。结论:Rho激酶在休克心肌收缩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心室乳头肌 RHO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PK在PKCα、PKCε调节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钙敏感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竞 李涛 +4 位作者 杨光明 明佳 陈玮 张瑗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Zipper相互作用蛋白激酶(ZIPK)在蛋白激酶Cα(PKCα)、蛋白激酶Cε(PKCε)调节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钙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褪膜后抑制ZIPK对PKCα、PKCε激动剂增高失血性休克...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Zipper相互作用蛋白激酶(ZIPK)在蛋白激酶Cα(PKCα)、蛋白激酶Cε(PKCε)调节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钙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褪膜后抑制ZIPK对PKCα、PKCε激动剂增高失血性休克肠系膜上动脉(SMA)一级分支微血管钙敏感性作用的影响;同时观察缺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PKCα、PKCε激动剂作用下ZIPK蛋白表达、活性的变化。结果:(1)失血性休克后SMA钙敏感性明显降低,PKCα、PKCε激动剂可显著增高休克后的SMA钙敏感性,使Ca2+的Emax由正常对照的47.2%分别增高至66.5%(P<0.01)和66.3%(P<0.01);抑制ZIPK,可显著降低PKCα激动剂和PKCε激动剂的增高休克SMA钙敏感性的作用,Ca2+的Emax降低至正常对照组的42.6%(P<0.01)和47.5%(P<0.01)。(2)缺氧2 h的VSMCs中,ZIPK蛋白表达降低,活性降低,PKCα、PKCε激动剂可增高缺氧VSMCs的ZIPK蛋白表达和活性。结论:PKCα、PKCε可能通过改变ZIPK的蛋白表达和活性,来调节失血性休克后血管的钙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钙敏感性 蛋白激酶CΑ 蛋白激酶CΕ Zipper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卟啉化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刁俊林 李东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75-1577,共3页
In order to obtain a molecular-targeting photosensitizer mediated by folate receptor,5-p-(4-aminobutoxyphenyl)-10,15,20-tri-p-methoxyphenylporphyrin was synthesized with a four-step procedure starting from p-hydroxybe... In order to obtain a molecular-targeting photosensitizer mediated by folate receptor,5-p-(4-aminobutoxyphenyl)-10,15,20-tri-p-methoxyphenylporphyrin was synthesized with a four-step procedure starting from p-hydroxybenzaldehyde,p-methoxybenzaldehyde and pyrrole,then,a novel folate-porphyrin compound was prepared through a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the aminoporphyrin with actived folic acid.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IR,UV-Vis,MS and 1HNMR spect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 叶酸 靶向光敏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啡肽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受抑中的作用
12
作者 文爱清 王军 +1 位作者 胡德耀 刘良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浆 β -内啡肽 (β -E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受抑中的作用。 方法 :①采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 ,收集休克前、休克后 0h、1h、3h、6h、1 2h、2 4h休克血浆 (SP) ,并检测SP中 β-EP水平 ;②采用体外实验 ,分离并混... 目的 :探讨血浆 β -内啡肽 (β -E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受抑中的作用。 方法 :①采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 ,收集休克前、休克后 0h、1h、3h、6h、1 2h、2 4h休克血浆 (SP) ,并检测SP中 β-EP水平 ;②采用体外实验 ,分离并混合 4只正常大鼠脾细胞 ,分别与SP、SP +β-EP抗血清体外培养 ,观察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白介素 2 (IL - 2 )分泌及白介素 2受体 (IL - 2R)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休克后即刻血浆 β -EP水平显著升高 (P<0 0 1 ) ,1h达高峰 ,之后呈下降趋势 ,2 4h接近休克前水平。②与对照组相比 ,SP可显著降低ConA诱导的脾细胞功能 (P <0 0 1 ) ,SP中 β-EP含量与脾细胞增殖功能、IL - 2分泌及IL - 2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 ) ;SP经 β -EP抗血清处理组脾细胞功能明显高于较未经抗血清处理组 (P <0 0 5) ,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血浆中显著升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 大鼠 创伤 失血性休克 细胞免疫受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