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反射弧建立后脊髓功能及形态改变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刘洋 伍亚民 +4 位作者 刘媛 龙在云 曾琳 李应玉 杨恒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44-748,i0018,共6页
目的:观察“皮肤-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后大鼠脊髓L4节段神经元单位放电及形态学改变情况。方法:32只SPF级Wistar成年雄性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皮肤-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模型组,记录正常组和手术后3个月以上模型组大鼠L... 目的:观察“皮肤-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后大鼠脊髓L4节段神经元单位放电及形态学改变情况。方法:32只SPF级Wistar成年雄性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皮肤-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模型组,记录正常组和手术后3个月以上模型组大鼠L4节段背侧角和腹侧角的脊髓单位放电(SCUDs)以及在加入乙酰胆碱(ACh)和皮下电刺激的情况下SCUDs情况。同时对L4脊髓和膀胱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背侧角SCUDs的平均频率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显著降低(P<0.01)。在加入过量ACh(0.1mol/L)和连续电刺激(幅度7.6mA,持续200μs,频率4Hz)的情况下,模型组大鼠L4节段脊髓腹侧角SCUDs均受到抑制终止放电。脊髓L3尾部至L5头侧的左侧前角(以L4节段为主)可见NY单标的神经元,HE染色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吻合门神经根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有类血管样结构存存。左侧脊髓L4节段前角组织轻度萎缩,部分前角神经元胞浆皱缩,核深染,少量细胞出现空泡样变,部分细胞核边集。部分侧角中间神经元则形态较好。具有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膀胱壁一侧肌层增厚。结论:人工反射弧建立之后,部分中间神经元由于在功能上的可塑性可能替代部分萎缩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乙酰胆碱可能参与了大鼠人工反射弧中L4脊髓节段腹侧角运动神经元网络的信息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反射弧 脊髓单位放电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永强 李森 +1 位作者 张海鸿 伍亚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5-689,共5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一般认为,AL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氧化应激、兴奋毒性、线粒体异常和免疫炎症反应等。这些发病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引起了以运动神经系统为...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一般认为,AL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氧化应激、兴奋毒性、线粒体异常和免疫炎症反应等。这些发病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引起了以运动神经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氧化应激 兴奋毒性 线粒体异常 免疫炎症反应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和脊髓病理的效果 被引量:18
3
作者 郑利强 伍亚民 +1 位作者 石永江 江琼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69-1275,共7页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和脊髓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70只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组(n=10)、损伤组(n=30)和治疗组(n=30),损伤组和治疗组内再分为7 d、14 d、28 d三个亚组。损伤组和治疗组均采用Allen法(10g×...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和脊髓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70只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组(n=10)、损伤组(n=30)和治疗组(n=30),损伤组和治疗组内再分为7 d、14 d、28 d三个亚组。损伤组和治疗组均采用Allen法(10g×25 mm)损伤大鼠T_10脊髓。造模成功后,治疗组术后每天腹腔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10 mg/kg。术后7 d、14 d、28 d,各亚组分别行BBB评分,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Nissl染色观察尼氏小体,铬花青染色观察脱髓鞘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治疗组BBB评分高于损伤组(P<0.05)。损伤组术后7 d、14 d损伤部位以坏死组织为主,空洞开始形成;28 d时空洞基本形成,空洞周围有致密瘢痕。治疗组各时间点损伤部位坏死较轻,14 d、28 d时空洞面积缩小。损伤组术后7 d出现脱髓鞘,并逐渐加重;术后28 d,损伤中心出现空洞。治疗组各时间点脱髓鞘及髓鞘排列疏松情况有所改善。损伤组术后7 d尼氏小体开始融合,14 d时融合加重,28 d时几乎完全融合或溶解。治疗组各时间点尼氏小体融合程度较轻。结论黄芪多糖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病理损害,促进运动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黄芪多糖 运动功能 病理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ski相关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彦东 周开升 +7 位作者 郭永强 江龙 郑利强 汪静 李森 龙在云 伍亚民 张海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2-918,共7页
目的探究大鼠脊髓损伤后ski相关蛋白(SKIP)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6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打击组(n=30),每组分为1 d、3 d、5 d、7 d、14 d五个时间点,各6只。打击组用Allen法制作T10打击损伤模型,... 目的探究大鼠脊髓损伤后ski相关蛋白(SKIP)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6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打击组(n=30),每组分为1 d、3 d、5 d、7 d、14 d五个时间点,各6只。打击组用Allen法制作T10打击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咬开椎板。采用BBB评分评价后肢运动功能;尼氏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脊髓SKIP的表达情况。结果打击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t>48.267,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打击组5 d脊髓神经元胞浆中尼氏小体开始崩解、凝聚,分布不规则,神经元变性坏死,14 d时损伤加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KIP主要在脊髓灰质中表达,白质中极少表达;损伤后SKIP表达逐渐上升,5 d时达到高峰(t=-17.035,P<0.001),14 d时明显降低(t=3.853,P<0.05)。结论 SKIP可能是一种作用于神经元并影响其凋亡的新的信号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ski相关蛋白 神经元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ki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开升 朱彦东 +7 位作者 赵鑫 郭永强 寇江力 汪静 李森 龙在云 伍亚民 张海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15-1019,共5页
目的探究ski在大鼠正常及损伤后脊髓中的表达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6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损伤组(n=30),各组设1周、2周、4周、8周、12周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用Allen法制备T10打击损伤模型。... 目的探究ski在大鼠正常及损伤后脊髓中的表达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6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损伤组(n=30),各组设1周、2周、4周、8周、12周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用Allen法制备T10打击损伤模型。损伤后1 d、3 d、1周、2周、4周、8周、12周行BBB后肢功能评分;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各组取3只大鼠行HE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病理变化及空洞形成;另3只大鼠行ski免疫荧光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损伤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损伤后1周、2周,脊髓主要以坏死为主;4周时空洞完全形成,空洞周围有致密瘢痕组织;8周、12周空洞及瘢痕无明显变化,但损伤中心及附近脊髓明显变细。ski在正常脊髓中表达较低,损伤后ski表达逐渐增高,8周时达到高峰,12周时有所降低;ski在正常及损伤后12周脊髓中主要分布于白质;损伤后2周、4周和8周时灰质中出现明确ski表达。在损伤中心,ski在空洞周围密集表达。结论 ski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它可能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并调控其活化、增生以及胶质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SKI 星形胶质细胞 瘢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ski基因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赵鑫 王兴文 +4 位作者 寇江力 李忠浩 郭永强 伍亚民 张海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5-911,共7页
目的研究ski基因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合成ski基因和阴性对照小干扰片段。设置ski-siRN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脂质体法将特异性针对ski基因的siRNA和阴性对... 目的研究ski基因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合成ski基因和阴性对照小干扰片段。设置ski-siRN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脂质体法将特异性针对ski基因的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转入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ski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ki-siRNA转染后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ski-siRNA转染组细胞内ski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132.957,P<0.001)。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发现,ski-siRNA转染组每孔迁移细胞数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F>47.197,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转染组细胞1~5 d的划痕愈合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69.187,P<0.01)。结论沉默ski基因能显著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能力,ski可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转移过程,进而调控胶质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 RNA干扰 星形胶质细胞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划痕实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7
作者 南伟 冯东亮 +7 位作者 周开升 朱彦东 汪静 田婷 江龙 龙在云 伍亚民 张海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分化能力。方法 Sprague-Dawley孕鼠分为A组(孕12d)、B组(孕14 d)、C组(孕16 d),酶消化法结合机械分离法提取细胞,检测不同时间各组神经干细胞球的直径、数量,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分化能力。方法 Sprague-Dawley孕鼠分为A组(孕12d)、B组(孕14 d)、C组(孕16 d),酶消化法结合机械分离法提取细胞,检测不同时间各组神经干细胞球的直径、数量,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Brd U/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10%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行β-tubulin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神经元的分化比例。结果各组细胞Brd U、Nestin、β-tubulinⅢ、GFAP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B组β-tubulinⅢ染色阳性的比例最高;B、C两组各时间点神经球直径、数量及神经元的分化比例高于A组(P<0.05)。第3代NSCs培养第5天,B组细胞吸光度高于C组(P<0.05)。结论孕14 d左右取材培养的脊髓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稳定,增殖活力强,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的分化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脊髓 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