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丝氨酸在神经元-胶质细胞间通讯的新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文娟 阮怀珍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307,共5页
D-丝氨酸(D-Ser)是一种重要的胶质细胞递质,也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1亚基上"甘氨酸位点"的主要内源性配体,具有比甘氨酸更高的结合效能。D-Ser在体内主要由丝氨酸消旋酶将L-丝氨酸消旋而来,受多种因素调控,在中枢... D-丝氨酸(D-Ser)是一种重要的胶质细胞递质,也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1亚基上"甘氨酸位点"的主要内源性配体,具有比甘氨酸更高的结合效能。D-Ser在体内主要由丝氨酸消旋酶将L-丝氨酸消旋而来,受多种因素调控,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节突触可塑性、感觉信息传递、神经发育及神经兴奋性毒性等生理及病理过程,并成为阿尔采末病(AD)等神经系统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对D-Ser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产生、代谢、生理及病理作用的研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丝氨酸 NMDA受体 丝氨酸消旋酶 D-氨基酸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细胞外三磷酸腺苷来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崔剑 阮怀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88-992,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外周神经损伤或炎症后产生的一种以顽固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顽疾,其发生机制不清。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致痛理论是目前国内外关于NPP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基本观点认为异常...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外周神经损伤或炎症后产生的一种以顽固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顽疾,其发生机制不清。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致痛理论是目前国内外关于NPP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基本观点认为异常增多的细胞外ATP(extracellular adenosine triphosphate,excATP)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质,通过细胞膜上嘌呤能受体的介导引起胶质细胞激活并传递疼痛信号。但是关于excATP来源及其扩散的过程仍未能给出清晰的思路,文中就NPP产生和维持过程中excATP的产生及代谢改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三磷酸腺苷 嘌呤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鹏慧 蔡文琴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5-278,共4页
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得到认可,其中特异表达NG2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现的一种具有典型双极突起、胞体小而不规则的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 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得到认可,其中特异表达NG2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现的一种具有典型双极突起、胞体小而不规则的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够增殖及可分化为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而命名。体外培养条件下证实OPC可增殖及分化成为少突胶质细胞及Ⅱ型星状胶质细胞,甚至可能分化为神经元,因而认为这类细胞可能是一种多潜能的干细胞。但是在成年脑白质和灰质均发现有大量OPC的表达,细胞形态和电生理功能表明其具有成熟依赖特性,可能不严格属于少突胶质细胞系,而是少突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之外的中枢神经系统大胶质细胞类型。由于OPC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毒性物质作用、营养代谢障碍,尤其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瘫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OPC的发现、研究近况和在髓鞘再生、神经网络、轴突生长、参与突触可塑性中的相关功能做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发育 髓鞘 突触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2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与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乾坤 陈鹏慧 +1 位作者 王世岐 张贵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0-414,共5页
在发育和成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的灰质和白质束中,发现存在大量表达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的一类细胞,被称为NG2细胞,因其无论是在体条件下还是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都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所以它又常被命名... 在发育和成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的灰质和白质束中,发现存在大量表达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的一类细胞,被称为NG2细胞,因其无论是在体条件下还是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都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所以它又常被命名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pre—cursorcell,OPC)。对出生后发育学研究发现NG2细胞广泛分布于CNS的灰质和白质,其数量和形态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脑区均有差异。依据细胞电生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2细胞 经典突触 非经典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 被引量:32
5
作者 刘慧 王小军 +2 位作者 胡荣 杨忠 蔡文琴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6-91,共6页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 组成成分 信息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d6和Smad7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被引量:6
6
作者 黄云剑 赵景宏 +2 位作者 杨唐俊 张金海 蔡文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 :构建Smad 6和Smad 7基因腺相关病毒 (AAV)载体 ,并转染到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 ,采用BamHI和XhoI双酶分别将pcDNA3中的目的基因Smad6 /flag和Smad 7/flag融合基因片断切出 ,再克隆到质粒pAAV MCS中 ,... 目的 :构建Smad 6和Smad 7基因腺相关病毒 (AAV)载体 ,并转染到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 ,采用BamHI和XhoI双酶分别将pcDNA3中的目的基因Smad6 /flag和Smad 7/flag融合基因片断切出 ,再克隆到质粒pAAV MCS中 ,构建重组质粒pAA Smad 6 /flag和pAA Smad 7/flag。采用磷酸钙沉淀法 ,以重组质粒或pAAV LacZ以及pAAV RC、pHelper共转染HEK2 93细胞 ,产生均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再将此病毒颗粒转染到培养的人肾小管细胞中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Smad 6和Smad 7转移基因的表达。结果 :成功地构建Smad 6和Smad 7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载体 ,并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Smad 6和Smad 7。结论 :肾小管细胞能稳定、高效表达外源Smad 6和Smad 7,为今后建立Smad 6和Sm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 6 SMAD 7 腺相关病毒载体 TGF-β 基因转染 肾小管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慢性高原缺氧对成年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高伊星 唐中伟 +5 位作者 袁志兵 刘春 徐刚 陈德伟 高钰琪 阮怀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2-86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和慢性高原缺氧对成年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三部分。实验一: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平原组(A组)和急性高原缺氧组(B组)(n=15),B组于低压舱模拟海拔7 000 m高原连续暴露72 h后返回平原,24 h后两组同时进行... 目的:探讨急性和慢性高原缺氧对成年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三部分。实验一: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平原组(A组)和急性高原缺氧组(B组)(n=15),B组于低压舱模拟海拔7 000 m高原连续暴露72 h后返回平原,24 h后两组同时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巡航实验,连续训练3 d,每天4次,记录大鼠寻找平台的时间,第4天撤除平台,进行空间探索实验并记录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实验二: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平原组(C组)和慢性高原缺氧组(D组)(n=13),D组置于低压舱模拟海拔6 000 m高原连续暴露35 d后返回平原,24 h后两组同时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巡航实验,连续训练5 d,每天4次,第6天进行空间探索实验。实验三:成年雄性SD大鼠先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巡航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方法同实验二),于空间探索实验后随机分为平原组(E组)和急性高原缺氧组(F组)(n=15),F组于低压舱模拟海拔7 000 m高原连续暴露72 h后返回平原,2 h后两组再同时进行空间探索实验。结果:B组缺氧暴露后第1天寻找平台的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P<0.05),B组穿越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寻找平台潜伏期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的百分比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与E组缺氧前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缺氧暴露后,F组穿越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的百分比与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观察期内,急、慢性模拟高原缺氧对成年雄性大鼠对空间位置觉和方向觉(空间定位)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急、慢性高原缺氧对工作记忆和空间参考记忆等功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学习 记忆 MORRIS水迷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A/NO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强 冯华 +4 位作者 喻安永 陈景宇 赵喆 吴国材 阮怀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360,共6页
目的通过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对雄性SD大鼠线穿法建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干预,观察其对微血管痉挛的防治及降低早期脑损伤作用。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AH组)和治疗组(DETA/NO... 目的通过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对雄性SD大鼠线穿法建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干预,观察其对微血管痉挛的防治及降低早期脑损伤作用。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AH组)和治疗组(DETA/NO组)。通过线穿建立SAH模型,观察大体动物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微血管肌动蛋白αSMA及PDGFRβ的表达,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脑组织NO浓度变化,观察血红蛋白刺激离体脑片微血管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3d,DETA/NO组较SAH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AH后大脑皮层微血管周围αSMA、PDGFRβ表达上调(P<0.05),DETA/NO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此过程(P<0.05);术后SAH 3h左右NO浓度显著降低(P<0.05),此后逐渐回升,DETA/NO能在早期维持NO浓度(P<0.05);观察到脑片皮层微血管受血红蛋白刺激收缩,DETA/NO能缓解微血管痉挛。结论 DETA/NO能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微血管痉挛 二乙烯三胺 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 NO)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青老年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中的活化改变 被引量:2
9
作者 叶建宁 李露斯 +4 位作者 赵士福 帅杰 杨忠 陆建华 程赛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观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OPC)在大鼠慢性脑缺血损害中反应性变化及老化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分别在青年(3个月龄)与老年(24个月龄)大鼠慢性灌注不足模型中,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G2抗体标记的阳性OP... 目的观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OPC)在大鼠慢性脑缺血损害中反应性变化及老化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分别在青年(3个月龄)与老年(24个月龄)大鼠慢性灌注不足模型中,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G2抗体标记的阳性OPC在灌注不足2周、1个月和3个月后形态数量及分布等改变。结果慢性灌注不足大鼠脑内存在NG2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OPC明显反应性增生,与非缺血青老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皮质、皮质下、海马、胼胝体及室下区等处均有分布,以皮质下接近白质区域以及海马齿状回最为显著,2周、1个月最为明显,但于灌注不足后青年大鼠脑内NG2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OPC染色强度和数量仍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慢性灌注不足过程中脑内OPC具有明显增殖活化,其反应性受月龄因素影响,并可能为慢性脑缺血损伤后的一种代偿适应或修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3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倪振洪 张黎 张吉强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3(SRC-3)是p160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SRC基因家族的成员,与体内多种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SRC-3不仅可以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乳腺癌的发生,还与部分乳腺癌患者产生内分泌药物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有关。... 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3(SRC-3)是p160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SRC基因家族的成员,与体内多种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SRC-3不仅可以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乳腺癌的发生,还与部分乳腺癌患者产生内分泌药物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有关。临床治疗研究中发现,SRC-3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共同过度表达常预示着乳腺癌患者较差的生存率。因此,SRC-3有望成为抗癌治疗的新靶点,解决目前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抵抗问题,给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3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inate受体参与痛觉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世超 阮怀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88,共4页
疼痛是机体躲避有害刺激的重要生理反应,然而长期持续的慢性痛以及严重的病理性疼痛会严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谷氨酸是疼痛神经传导通路中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既往研究表明谷氨酸受体在痛觉传导中发挥重要作,
关键词 Kainate受体 谷氨酸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